第一章 建置沿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5&A=1&rec=4&run=13

汉初(公元前206年),于今县境设东牟县,为青州东莱郡隶。唐《元和郡县图志》载:“东牟故城在文登县西北一百一十里”。依方位与距离核查,则今县城近是东牟县治。惟未发现汉城遗址,有待考古证实。
时同郡另有牟平县。东牟县之名,当因其在牟平县东而来。宋初《太平寰宇记》谓此汉牟平县治所,在今蓬莱县“东南九十里故城”。其地今属福山区境,一般认为即今该区古现村。此牟平县与当时的东牟县仅系邻县,与今牟平县境并无关系。但今牟平县名却渊源于该县。后世文献,如《元和郡县图志》而下的诸地志,相传以为汉牟平县的得名,系因县治“在牟山之阳,其地夷坦,故曰牟平”。据此,汉时的牟平,当在今福山区境。但今牟平县城西北亦有牟山,《大明一统志》有记载。这可能是因后世牟平县治移此,山名随之迁指的缘故。
王莽代汉,建“新”朝,自天凤元年(公元14)起,大举更易郡县名。东牟县改名弘德县。
东汉建武五年(29)平齐地后,复名东牟县。永平二年(59),割东莱郡东牟等县入琅琊国,见《后汉书·光武十王传》。《续汉书?郡国志》记东牟迄属东莱郡,疑属失载。又该《志》谓东牟非县,而系侯国。考《后汉书》,失记此东牟侯,疑其为琅琊王刘京后裔,始封于东牟县并入琅琊国之后。
东牟侯国之复为东牟县,还属东莱郡,史失年月。疑在建安二十二年(217),琅琊国之时。亦或更早。
三国时魏仍设东牟县,属青州东莱郡隶。
晋初(265),撤东牟县,以其地并入治所在今福山区的牟平县。
永嘉之乱,晋室渡江。青州地先后为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南燕、北魏、东魏、北齐、北周等政权或地方割据势力所有。东晋末至南朝刘宋初年,一度为南朝政权收复,旋又沦为北魏。在此期间,今牟平县地先属治在今福山区的牟平县,继属治在今蓬莱县的牟平县(《太平寰宇记》谓在黄县东七十三里,马岭山南)。北齐天统四年(568)分牟平县地置文登县后,今县地改属光州文登县。
隋统一后,今牟平县地仍属文登县地,惟文登县改属莱州,后又更为隶东莱郡。
唐初,今牟平县地仍属文登县。武德四年(621)于文登县置登州,贞观元年(627)州废县存。贞观二年,省设治于今黄县境的牟平县。麟德二年(665)分文登县地复置牟平县,治汉东牟故城,即今县治,是为汉牟平县名,移至汉东牟县,即今县之始,亦为今县地定设牟平县治之始。如意元年(692)重设登州于黄县境,后移至蓬莱县,牟平县隶属不变。天宝元年(742),登州改名东牟郡,乾元元年(758)复称登州。
五代至宋,均沿设牟平县及登州。宋时登州又别称东牟郡,属京东东路。
“靖康之变”后,金扶立刘豫伪齐傀儡政权,京东东路地为齐所辖。齐阜昌二年(1131),于登州牟平县治,别置宁海军。阜昌八年(1137),金废齐,宁海军为金直接统治。
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升宁海军为宁海州,治所仍在牟平县,辖牟平、文登二县。山东东路隶。
元沿设宁海州,仍治于牟平县城,辖牟平、文登二县。初隶于益都路,继隶于淄莱路,至元九年直属中书省。
明洪武元年(1368),以牟平县省入宁海州,仅辖文登县,州治不变,但改隶于莱州府。洪武九年复登州府,宁海州隶。莱州、登州初属山东行中书省,继属山东承宣布政使司。
清时(1644 ~ 1911),沿袭明建置。
民国时期(1912 ~1949.9),民国2年(1913),改宁海州为宁海县;民国3年,因与浙江省宁海县重名,改名牟平县,属胶东道。民国14年改属东海道。民国17年,直属山东省。民国26年,改属山东省第七行政区。民国27年至34年,先后属鲁东道、登州道。
民国30年(1941)1月,牟平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民国36年(1947)10月,分为牟平、牟东二县;次年6月,二县又合并为牟平县。属胶东区行政公署东海专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10 ~1985.12),1950年5月,牟平县属山东省文登专区。1956年3月,改属莱阳专区。1958年11月,牟平县撤销,并入烟台市。次年11月,恢复牟平县,隶属烟台地区。1983年11月,地区改市,牟平县隶属烟台市。
附1:西汉东牟侯国
汉高后六年(前182年)曾封齐悼惠王刘肥之子刘兴居为东牟侯。文帝前元二年(前178)东牟侯刘兴居以“拥立”功,进封济北王。旧或据以谓东牟县曾一度改为侯国,或竟以封东牟侯之年为东牟侯,又一直在朝(长安),并未“之国”。疑非《汉书》失记,实未待改东牟县为侯国,而刘兴居即进封济北王。
附2:晋沿设牟平县说
《晋书·地理志》成于唐初,其记晋代郡县设置多有脱讹。考《宋书·州郡志》成于梁初,著者沈约尚得见晋代簿录,故时引《太康地志》为说。其所记自较《晋书》为确。《宋志》“东莱太守”下列“牟平令”,并谓“汉旧县”,不言晋废,足见汉牟平县相沿至刘宋初,中无更易。而《晋书》东莱国下无牟平县,决为漏载。故晋初废东牟县,其地入牟平县无疑。
附3:唐复置牟平县的年代
唐于今县境置牟平县的年代,史有二说:《元和郡县图志》、《旧唐书·地理志》“登州”下、《太平寰宇记》谓在麟德二年;《旧唐书·地理志》“莱州”下、《新唐书·地理志》谓在麟德元年。后世著述各有所宗,遂致两歧。考此一年之差,若非有一为误,也可能是一据朝旨颁布之年,一指地方正式实施之年。究为何者,今已莫明。姑从早出之说,视为麟德二年。
附4:观阳县考
今县境西南观水镇后半城村,近人于清泮于《观阳故城碑记》(见本志《附录·碑记》),考为观阳故城之一,惟不定其为汉至隋观阳县中何者的治所。经地、县文化部门多次调查,发现城垣基址。从暴露的文化层看,上为汉代层,下为战国层。因而推定此即汉观阳城故址。据此,则今县境的西南部,当为汉观阳县所属。考史籍中的观阳县,凡七见。一见于《汉书?地理志》,为胶东国所属八县之一。应劭《注》谓:“在观水之阳”。时胶东国治在即墨县,在今平度县境。二见于《后汉书?地理志》,为北海国所属18县之一。并谓:“建武十三年,省菑川、高密、胶东三国,以其县属”北海国。而胶东国则原有六县,观阳为其一,系建武十三年(37)封与东汉开国元勋胶东侯贾复之食邑,事具《后汉书?贾复传》。据此可知东汉时的观阳,应是西汉观阳的延续,未必有治所的变迁。三见于《晋书?华表传》,谓表于曹魏咸熙初(264)封观阳伯。观阳,当即此观阳县。从知三国时,仍沿设观阳县。又据《晋书?地理志》、《宋书?州郡志》,皆无观阳,可知其废于晋初。四见于《魏书?地理志》,为光州东牟郡所属四县之一,并谓为东魏“兴和中复属”(兴和为539~542)。据所载县有观阳城,知所指即汉观阳故城,而复置的县治必非故所。五见于《隋书?地理志》,为东莱郡所属九县之一,并谓:“后周废,开皇十六年复。”后周所废,当即东魏复设、北齐相沿的观阳县。隋开皇十六年(596)再度复设的观阳县,治所有无变更,不详。六见于《旧唐书?地理志》,谓“武德四年,置登州领文登、观阳二县。……贞观元年,登州废,地入文登县。” 玩其语意,当谓此自隋复设、唐初相沿的观阳县于贞观元年(627)并入文登县。七见于《新唐书?地理志》,大致同《旧唐书》。此后,则再不见观阳之名。综上所考,知观阳曾三设三废。除汉及三国的观阳县,必辖有今牟平县之部分地域外,后来的观阳县与今牟平县境是否有关,就待进一步的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