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城二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543&run=13

概况

唐武德初年,在此设廓定县。“廓”、“郭”音相近,沿用中将“廓”字的“广
”去掉,演变为郭城。另一说,明永乐九年(1411年),在建设新城郭的施工中,发现
城中有旧城墙基,故改名郭城。原有候、梁、佐、纪、杨、刘姓等在此居住,明洪武
四年(1371年),于江从文登县大水泊村迁到黄草场村,后又迁到此地落户。第三说为
,于江从文登县赤山村迁来。1948年,郭城分为五个行政村,分别称为郭城一村、郭
城二村、郭城三村、郭城四村、郭城五村,本村为郭城二村。
郭城二村地处海阳市北部,为郭城镇政府驻地。有山、有泊,大部分是山地
。东靠郭城一村,西连郭城三村、四村,南接郭城五村。距市政府驻地40公里。地处
烟凤公路东侧,交通方便。
全村辖区面积为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0公顷。适宜种植小麦、玉米、
花生、苹果、蔬菜等农作物。
2002年,全村共有216户,619人。有于、王、姜、孙、刘、梁、陈、申、张
、栾等姓,均为汉族。
200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655万元,人均纯收入为2950元。第一、二、三产
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分别是44%、38%、18%。

大事记

1941年3月26日八路军进驻,郭城村解放。
1942年1月日军在胶东进行拉网式大扫荡,途经郭城村。日军飞机扔炸弹若干,
炸死炸伤人、畜许多,炸毁房舍无数。
1948年郭城分为五个行政村,本村为郭城二村。
1955年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6年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8年成立郭城人民公社,郭城驻地五个行政村成立党总支部,刘万祥任总支部
书记。1962年,党总支撤销。
1960-1962年连续三年遭受自然灾害。
1982年村投资3.6元,全村用上照明电。
1983年村投资6万元,建大口井1处,铺设管道200米,挖渠道1000米,扬水设施
配套,灌溉面积达20公顷。
同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新中国建立当年,粮食亩产120公斤,总产11万公斤。1957年,通过整
地改土,推广新式农具,改革耕作技术,农业生产获较大发展。当年亩产220公斤,
总产20万公斤。1980年,亩产320公斤,总产30万公斤。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推
广地膜腹盖新技术,引进优质小麦新品种济南13、烟农15,优质花生品种花17、白沙
1016、海花1号,优质玉米品种掖单2号、12号,烟单14、15,粮油产量大增。2002年
,粮食亩产479公斤,总产20.5万公斤。第一产业总收入286万元,其中农业121万元
,畜牧养殖业160万元,其它5万元。
第二产业建国初期,本村仅有小手工业,主要有扎麻布、加工网扣及粉坊、油坊
、豆腐坊等。1995年以来,建起面粉加工、服装加工等个体企业,从业人员60多人。
2002年,第二产业从业人员168人,总收入252万元,其中工业120万元,建筑业132万
元。
第三产业1950年,办起供销合作社代销店等,规模小,收入较低。改革开放后,
党支部带领群众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先后办起了理发店、电气焊铺、商店、饭店、食
品加工店及运输、修理业等。2002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78人,收入117万元,其中
运输业15万元,商饮业4万元,服务业68万元,其它30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本村自古重视文化教育事业。建国前,出了不少文化名人。1930年,办
起了马头庙小学,后迁到郭城一村。1957年,在本村建海阳第七中学。1966年建郭城
联中。自建国至2002年,全村共考取大中专院校的学生26名。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祖祖辈辈以农为生,辛苦劳动一年,却只能靠半糠菜半粮
度日。解放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有了较大改善。改革开放以来,人民
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2002年,许多家庭拥有电视机、冰箱、电话、机动车辆等

村庄建设建国前,村内街道弯曲不平,房屋破烂不堪。村民住房以草房为主,屋
内潮湿黑暗,居住面积人均不足5平方米。建国后,农民住房逐渐以砖瓦房为主。20
世纪70年代建房较多。1990年以来,村统一规划街道、房屋建设,部分农户建起楼房
。2002年,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0平方米。
集体福利1971年,村成立合作医疗站,村民用药收取半价。1982年,村投资3.6
万元,全村用上了电网供电。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8年12月,本村成立党支部,于会义任村党支部书记。之后
,曾任党支部书记的有于德松、梁明坤、于进基、于德礼、于奎章、于奎全、于连增
、于学礼、于春进、于友海、陈永强。2002年,全村有2个党小组,26名党员。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8年1月,设村政府。1958年9月,改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
968年6月,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5月,
始设村民委员会,下设民政、调解、民兵、治安、妇女等组织。曾任村行政主要负责
人的有王金明、梁明坤、于忠基、于顺吉、于天福、于奎章、于学考、于连增、于学
礼、陈洪南、于奎全、于咏立。
人物

人物简介于毅文又名于天保。1928年9月生。1943年参加工作,曾任文书、报务
员、报务主任、电台队长、参谋、干事、政治处主任、团副政委及政委,沈阳军区中
心医院政委等职。先后立大功2次、三等功1次、小功6次。
刘瑰玲女,曾用名桂玲、柳晨。1930年生,中共党员,北京文化学院毕业。194
7-1949年,在胶东支前政治部宣传队、胶东文化协会文工团担任主要演员。主演的《
人民不死》,1946年被胶东区行政主任公署授予一等奖,得银盾1枚。1950-1959年,
先后在中共山东分局宣传部、省文联、省委宣传部工作,担任山东人民出版社文艺部
编辑。1960年,在北京文化学院学习。毕业后,担任山东人民出版社文学编辑至离休
。主要著作有《元宵观灯》、《端午的早晨》、《队伍走过来》等散文;《三月的怀
念》、《泉城之夜》、《牵牛词》、《珍珠泉》、《赶豺狼》、《迎来霞姑江山娇》
、《打猪草》、《三娃种瓜》、《小梅梅》、《偕友人游大明湖遇雨》等诗歌;《评
“兄妹间风波”》、《希望更好的为小读者服务》等评介文章;《老俩口立功》等歌
剧。
烈士名录于国贞张献贵王福合
于奎寿于忠乐于林茂于学章

撰稿:于学举审稿:于咏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