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庄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64&A=2&rec=245&run=13

概况

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另一说为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于姓率族
人来此建村定居。因村址位于小河南岸,故命村名为河南庄。
河南庄位于小龙山北麓,乳即一级公路北侧,里店水库东南部,地处东经1
21°05′,北纬36°43′。西与毛家庄为邻,东与孙家庄相连,北与前店村接壤,南
与大阎家村隔山相望,隶属二十里店镇。距镇政府驻地4公里,距市政府驻地10公里

全村辖区总面积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7.3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
要是小麦、玉米、大豆、花生、苹果、蔬菜等。
2002年,全村有220户,639人。有于、李、张、修、孙、赵、丛、祁等8姓
,均为汉族。其中于姓人口较多,占全村总人口80%以上。
195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不足万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为4.2万元。
200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040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为4
6%、33%、21%,人均纯收入3297元。

大事记

1943年本村解放。
1958年村党支部带领全村社员建成了南山水库。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库容5万
立方米,灌溉面积6.7公顷。
1965年村购置了12马力柴油机,在全公社率先建起了磨坊。
1966年村购置了小麦脱粒机。
1967年党支部带领全村青年男女,奋战3年,建成了大沟角水库。库区占地面积
达7000平方米,库容1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2公顷。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90年村多方筹资3万多元改建村小学。后被评为烟台市花园式小学。
1994年村筹资3万多元,在村北河建桥2座,总长20米,同时又修村南桥1座。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70余公斤,总产5.64万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200
余公斤,总产18万公斤。1983年,全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粮食亩产250余
公斤,比1978年增长了40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670公斤,总产34万公斤。全村发
展果园7公顷,蔬菜大棚90个,养黄牛近百头,有养鱼的4户。全村第一产业总收入4
75万元,其中农业收入330万元,林、渔业收入145万元。
第二产业建国初期,全村仅有几家小手工业者,主要是织布。1978年以来,家庭
妇女加工草制艺品,成为主要经济来源。1994年,村民于智深建起深工机械厂,常年
收入100万元,解决了村民就业问题。2000年,村民李芳森投资260万元,建成了绣龙
制衣有限公司,常年收入达100万元。
2002年,第二产业从业人员110人,收入345万元。其中工业收入300万元,
建筑业收入45万元。
第三产业改革开放后,本村第三产业得到了较大发展。到2000年,全村先后开办
了3家修理店,1家商店,到外地办起2家理发店,2处饭店及车辆运输等。2002年,第
三产业从业人员60人,收入221万元。其中运输业收入80万元,商饮、服务业收入12
6万元,其它收入15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建国初期,本村学生入学率仅有30%左右。1961年,村建成小学后,适
龄儿童入学率达到了90%以上。2000年,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自建国至2002
年,全村共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23人,其中1人考入复旦大学。
人民生活建国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不足百公斤。建国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
高。1957年,全村人均粮食200余公斤。1983年,人均粮食250公斤,全村收入60万元
。2002年,全村有各种机动车辆85台,摩托车62辆,人均存款1000元。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建国初期,本村有中共党员12人。2002年,全村有党员37人。
曾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有于风礼、修文华、于海义、于通义、于清礼、于智法、修玉、
于新明。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本村自建立村政权以来,曾任村主要行政负责人的有于桂秋、
修文诗、于谦礼、于晓义、于洪礼、于通义、于信义、于智学、于开礼、祁月志、张
树云、于智刚。1999年4月,张树云当选首任村民直选村委会主任。2002年4月,于新
明当选村委主任。

人物

烈士名录于道义于保礼于成礼
于积义于才义

撰稿:于智津祁习玉

于清礼于智锋

审稿:于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