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 讯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4&A=8&rec=96&run=13

第一节 电 话

长途电话 县长途电话分局设立之初, 有线路1条, 由县城经滨县至武定道(今惠民县城),线路长
77.5公里,用12号单线,有电杆1113根,由单机1部,另设附机1部(搬闸)。
民国21年,长途电话分局与乡村电话事务所设在一起,安总机1台,10门。大部分话机是“同线电话”。
电话业务主要是军政的“传代电”,兼有零星营业,为大商家使用。至民国22年1月山东省建设厅统计,
县已架杆191华里,架线250华里,有交换机4台,35门,公有话机25部,私有话机2部。
“七·七”事变后,日军侵占利津城,电讯设施被破坏。翌年,刘景良部进驻利津城,恢复了直通惠民
城的长途电话。民国27年日军二次侵占利津城,长途电话分局与乡村电话事务所合并为通讯队,为国民
党政府和军队传递信息,代办军邮通讯。局民国29年山东省公署统计,利津线电话线路5段,长79公里,
电杆1580根,通话10处。电话线路敌占我失,敌失我用,电话业务没有规章制度。
解放后,电话设施由部队接管,电话站为军政机关服务。还办理传代电。一般文件直接传达电文,密件
译成电码,通知、指示都是利用话传。至1950年,电话站由总机1台,20门,长途线路2条:利津经滨县
至惠民城;利津至垦利。
1955年设50门总机2台, 长话、市话、农话在一起。1967年1月,长途电话单设总机1台,20门。1980年
改为30门。1972年安装利津至北镇载波电路1984年安装利津至东营载波电路2条。
建国后的长话业务,军按部颁规定执行。
1964年,在县委、县政府、邮电局设会议电话室3处。1966年改为邮电局1处至今。会议电话初设时为单
向流动终端机,1971年自制12路会议电话汇接台,使用至今。
市内电话 利津县城的市话业务, 自民国21年始,长途电话分局与乡村事务所在一起,设10门总机1
台, 话机为军政机关使用,其后私人商号兼有安话机者。至民国24年,改装30门总机1台,除军政机构
安设话机外, 城内商号“和兴永”、“德泰成”、“泰祥永”、“福元昌”、“广增玉”共安装话机5
部。
县城解放后,电话单机仅供党政军机关使用,对外不开放业务。1953年,邮电局成立后,设电话占总机
1台,33门,实占10门。其后渐有增加。业务与农话在一起。
1956年起, 正是按市话规定与农话分设。县城新设施化电杆20根(木质),线路长2公里,使用架空明
线。总机设磁石交换机1台,50门,实占32门。县委、县政府有两户单机为双线回路,其余为单线回路。
其后国民经济发展,市区不断扩展,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不断增加,市话设施逐年增置整理,1966
年接用市话交换机的用户105户。 1985年市话交换机5台500门,装机353户,附机8部,免费26部。市话
杆路长13公里,有木制电杆190根,水泥杆139根,电缆长6公里,电缆芯长253公里,架空明线69对公里。
市话用户中有修防段、人武部、电业局、麻纺厂、县政府等,共安设磁石式手摇交换机5台。
建国后市话设施发展情况见本节附表。
农村电话 利津县农村电话,自乡村电话事务所成立开始设置,称县内电话。至民国23年(1934年),
河西达马家、王家庄、盐窝、北岭、陈庄、罗镇及河东文明镇、杨家乡、董家集、巴家集、郑王庄、东
崔乡(河东6处今属垦利县) 等12乡镇通话, 安装单机27部。 线路145杆公里,单线条145公里,木杆
1700根,有磁石交换机4部,35门。民国24年,电话事务所设总机50门,全县5个区,各区通往各乡公所
单机1部。 农话业务为地方政府传递军政令,民用很少。经费由地方政府拨付,业务由建设厅、县建设
科管理。
日军侵占利津城后,农话设施遭到严重破坏。
解放后,农话线路逐步恢复,供党政军机关使用,对外不营业。1954—1956年,先后架设了县城至宁海、
董集,陈庄至盐窝,盐窝至张窝。陈庄至汀河,罗镇至金盆,罗镇至肖庙,县城至大王、至东堤、至庄
科、至黄路台的农话线路。1957年架设罗镇至刁口的单线线路。全县共有磁石交换机4处(县局、盐窝、
陈庄、罗镇)。农话线路长62.8杆公里,线路90.5对公里,单线条39.8公里。
1955年6月1日开放地方电信业务。
1958年, 架设了县城至左家庄,陈庄至二段,汀河至虎滩的农话线路。8月后架设了集贤、乡李下、和
平(北岭)、同兴、肖庙(六合)、王庄、十六户等公社的电话线路。共有线条486对公里,杆路长364
公里(其中中继线120公里)。全县有12个公社189个大队(村)通了电话。农村电话下放给人民公社管
理,人员配置、工资、线路设备,全由公社负责办理。其时线路简易,杂木杆又细又矮,并与广播线连
接, 质量低,串音大。1961年根据上级指示,撤销了12个公社的交换机和150部村队电话机,电话管理
仍归邮电局。其后,随着区划的不断调整,交换机和线路不断更新改造。
1970年,县城至陈庄安设农村电话单路晶体管载波机一端。1979-1983年,先后在罗镇、盐窝、王庄、
明集、北宋、集贤、店子、汀河、北岭、傅窝、刁口、虎滩等支局安装载波机。
1979年全县农话总机21台,720门,实占441门,话机350部,其中大队话机55部。
1985年,全县16个邮电分支机构全部设立了交换机,共有农话交换机20台,载波电话终端机14部(其中
3路载波机1部) ,会议电话终端机18部。交换机总容量830门。农话杆路总长222杆公里,架空明线508
对公里,电缆长5公里,芯长915公里,电话机354部。
建国后农话设施各年代发展情况见本节附表。

第二节 电 报

有线电报 利津县有线电报事业起于民国年间。 据民国24年《利津县续志》记载,电报局设在城南
大马家河务局分段部院内。设备及网路情况不详。
新中国建立后,1953年,邮政、电讯合并,县局、陈庄、董集开办话传电报业务。业务种类为防空、天
气、 军政、新闻、普通、业务公电6种。县局窗口营业及各支局管理的电报,全部用话传外传递,全县
每月平均出口电报不到10份。进口电报由话务员抄收后,交投递员投给用户。
1955-1956年,增开盐窝、汀河、罗镇、电子支局的电报业务。
1961年, 省邮电管理局配给“莫尔斯振荡器”人共收发报机2部(一部备用),开通了利津至北镇的电
报电路1条。县局正式建立报房,培训了3名人士收发报机转置机务员,开办了利津至北镇的专线电报业
务。
1981年配置BD055型电传打字机2部(一部备用)。
电报业务种类:1956年增加水情、汇款、银行电报。1958年至1960年增加“钢铁电报”,并优先传送。
1977年按邮电部规定修改为11种。1983年启用《标准电码本》。
1983年10月, 在全县各支局、 所开展电报传送业务,3公里因诶每份电报收转送费0.3元,3至6公里收
0.5元,,6至10公里收0.7元,10公里以上收0.9元。除夜间停送时间外,6小时以内送达收报人。
无线电报 1964年6月,县局配备了LI5W八一型(102E)收发报机1部,55型手摇发电机1台,开始无
线电报业务。主要联络方式是网路工作。以北镇台为主台,县局台为属台。如果有线电路阻断,可用无
线传送水情、 天气电报。1972年8月开始用无线传送不涉及灾情的天气、水情电报,不涉及国家机密的
普通电报。
1978年3月起, 如果有线电路阻断,可传送天气、水情、公益、新闻、普通、汇外款、电路公电、业务
公电、纳费业务公电(机密除外)、港澳国际电报、以及备注内注明“同意井无限传递”的特种军政公
电、业务公电、机密电报。1982年起,取消以上规定,如果有线阻断,各种电报均可经无线传递。
黄河防汛、刁口渔业配置的无线电讯设备,参见本志《黄河》篇、《水产》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