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中的人物(2)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4&A=5&rec=139&run=13

杨德茂利津县公安局局长,局党组书记,副处级侦察员,中共党员。山东省莱州
市平里店人,1943年生,1966年毕业于山东省公安学校,分配到利津县公安局工作。
历任侦察员、公安特派员、副股长等职。1976年4月任利津县公安局副局长,1986年
10月起任利津县公安局局长。
在三十年的风风雨雨中,杨德茂从一名普通的公安战士,摔打锻炼成长为一名优
秀的副处级侦察员。1996年的“严打”期间,杨德茂因操劳过度病倒,但他坚持不下
火线,一边在病床上输液一边调度指挥。同年8月,黄河水在利津县南宋乡漫滩,部
分村庄被洪水围困,杨德茂闻讯后立即带领150名干警火速赶往受灾现场。他第一个
跳进泥流中,筑堤抢险,他第一个组织干警为受灾群众捐款15000元,他个人首捐20
0元,并在当天为南宋乡架设无线寻呼台,为被洪水围困的村庄配备了对讲机。他日
夜坚守在抢险救灾现场,受到当地群众的高度赞扬。
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杨德茂凭着丰富的侦察经验和对乡情民俗的熟知,对疑难
案件的侦破独具慧眼,为上下级同行所称道。1991年,利津县税务局发生特大撬盗保
险柜案,市局和省厅对此案极为重视,成立了“91.1.20”专案组,并由杨德茂亲自
挂帅。他和参战干警经过艰苦的攻坚和查证,一个流窜全国17个省、地的特大撬盗保
险柜犯罪团伙在利津县全军覆没。1992年11月,利津县老董村发生一起凶杀案。在案
情分析会上出现了不同意见。杨德茂侦察现场后,一口断定此案为精神病人报复作案
。后来的侦破结果竟与杨局长推断的完全一样,参战干警无不称奇。
“公生明、廉生威。”杨德茂始终一身正气、无私无畏,在县局、乃至全市公安
系统中都有着很高的威望,更令犯罪分子望而却步。在不法分子的多次行贿中,都被
他严辞拒绝。他带领干警立足本职,艰苦创业。几年来,利津县干警的办公、住宿及
公安队伍的装备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固定资产由1986年的53万元发展到现在的2000余
万元。
杨德茂在组织领导工作中,始终坚持一手抓队伍建设,一手抓业务工作。他在广
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出“农村十户联防”和“油区封闭式管理办法”,得到了
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号召在全省推广。在他的精心指导和管理下,利津县看守所创
出了三十六年安全无事故的辉煌业绩,被评为全省先进看守所。1992年县公安局被省
公安厅评为先进集体,1996年被评为“全省优秀公安局”。
杨德茂两次荣立个人二等功,先后获得各级党委、政府授予的荣誉32项。1986年
被选为利津县第十三届人大代表,连年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作者。

杨玉泽利津县公安局治安股股长。利津县盐窝镇十西村人,1945年生,1965年入
伍,196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高中毕业,历任战士、报训队教员、副指导员、参谋等
职。1982年转业到利津县公安局,任治安股副股长,1986年任治安股股长,副科级侦
察员。
杨玉泽自任治安股股长以来,深知社会治安工作的重要性。治安秩序的好坏,直
接影响到全县人民生活安定和经济的稳定发展。他注重调查研究,学习外地先进治安
经验,分析研究社会治安实际,因地制宜,对治安管理采取由点及面的全面控制和管
理,与基层治安队伍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基层治安队伍的主动性,随时掌握社会治安
动态。他注重全股干警的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紧紧抓住服务于利津经济建设这一中
心,坚持原则、秉公办案。对人民求助的事及时处理,融洽了警民关系。
1996年,治安股共查处治安案件252起,查获违法人员401人,强有力地打掉了一
些流氓团伙及社会恶势力,缴获脏款脏物及罚没款达127万元,无一申诉上诉案件。
杨玉泽带领治安股的全体干警,高标准严要求投身于社会治安工作,为利津县的
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安定,作出了积极贡献。1996年受到东营市公安局嘉奖,
同年,山东省公安厅授予其岗位练兵先进个人。

郑炜东利津县北宋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寿光市台头镇人,1962年12月生,汉族
,大学文化程度,1985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7年10月参加工作。自工作以来,
历任利津县气象局预报股长、测报股长、农气股长、文书等职,1985年后任利津县农
委秘书、利津县委秘书、陈庄镇组织委员、副镇长、镇委副书记,自1996年12月起任
北宋乡党委副书记、乡长。
他从事文秘工作时,曾先后在省市专业刊物《市国土资源调查》、《省市农村合
作化史》中,发表文章30余篇,撰写各类文章达40万字。在陈庄镇工作时,分管全镇
的农业综合开发,贸源商业街建设工程、乡镇企业及财税、科技等,均取得显著成绩
。特别是任北宋乡乡长以来,带领民工完成了小清河清淤工程,在天气寒冷,施工难
度大的情况下,经过十几天的全力奋战,获得全县收工第一名的好成绩。在1996年冬
春杨董千亩芦笋开发工程中,他与乡党委书记积极配合,采取人机结合,以资代劳等
措施,全乡24个行政村齐上阵,经过1个多月的开发会战,使杨董千亩芦笋方达到了
沟渠路林桥涵闸七配套,以全乡为主导产业的芦笋总面积达到了5500亩。在全乡一村
一库蓄水工程建设中,他带领施工人员,深入各村帮助规划施工,通过1年的努力,
使全乡蓄水工程总面积达到1146亩,动土石方154.8万立方,新修建筑物28座,增加
有效灌溉面积6000亩,乡村总投资423.5万元,使全乡13个行政村建起了农业用
水水库,为确保全乡农业增产丰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明玮利津县第二中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利津县明集乡明集村人,1960年9
月生,1980年北镇师专政治系毕业即参加工作,后于1987年山东教育学院政教系毕业
获本科文凭,同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学教师、年级组长、教导副主任、主任
,1996年9月任副校长。
明玮一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担任过班主任10余年,送过9届毕业班。有丰富的
班级工作经验,他严爱结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所教班级连年被评为“先进班集
体”、“优秀团支部”,培养出“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省级4名、市级6名
、县级10余名,利津县建国以来第一个清华、北大学生都出自他所任班级,《东营日
报》做过专题报道。他严谨治学,成绩突出,所教政治学科的高考成绩,1985年文科
班全市第一;1988年文科班全市第二;1989年文科班全市第二,理科班全市第一;1
990年理科班全市第二;1991年理科班全市第二;1994、1995两年高中毕业会考,所
教政治的及格率优秀率均列全市第一、二名。
他勤于教学研究,成果斐然,曾先后撰写过20余篇有价值的学术论文或经验总结
,发表在省及国家级刊物上。如《如何看待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被收入省教育学院《
政治经济学论文集》,《传播马列主义,培养“四有”接班人》获省三等奖,他任副
主编的《新编国情教育》一书,他承担了4万余字的撰稿任务,并负责部分统稿工作
,由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提高认识,加强素质教育》一文,在首
届“全国中学政治论文有奖大赛”中获奖,并编入《教学研究与实践》第一辑;《因
材施教,分类促进》被中央教科所等单位评审获奖编入《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文选》

他任副校长后,负责学校教学管理工作,注重制度建设,规范教学管理,重视培
养使用青年教师,使学校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教学成绩稳步上升。
明玮十几年来多次受到表彰奖励,1985年被评为“利津县优秀教师”,1990年被
评为“山东省学雷锋学铁人积极分子”,1991年被评为“东营市教学能手”,1995年
被评为“东营市师资队伍学科带头人”、“山东省优秀教师”、“山东省教学能手”
,1996年被选拔为“东营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季学三利津县盐窝镇盐西村党支部书记。1953年5月生,高中文化程度,会计师
职称。1974年1月参加工作,199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农村工作以来先后在本村
任生产队长、生产队会计、村民委员会委员、文书等职;1996年起担任盐西村党支部
书记。
季学三担任盐西村领导职务以来,认真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政
策。带领全村人民勤劳致富,奋发进取,使全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1996年全村社
会总产值达到了4137.77万元,人均纯收入2370元,创历史最好水平。
在抓农业生产中,他以抓农田水利建设和农村产业化调整为突破口,在抓好粮棉
生产的同时,确定了“以蔬菜生产,畜牧生产,村办企业”为主导产业,带动全村经
济的发展。
1996年,全村年产粮食696吨,棉花550担,创产值197万元。全村种植蔬菜200亩
,建冬暖式蔬菜大棚20个,创产值59.67万元。畜牧生产发展较快,全村建起养鸡场
6处,养鸭场1处,养猪场1处;扶持起一批养殖大户,使全村畜牧生产创产值2429万
元。
他还根据本村地处镇政府驻地和集市中心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村办企业和民营
企业。使全村的村办企业发展到6处,全村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达180家,村办企业
和民营经济成为全村的主导产业。
农村经济发展了,他注重发展创办公益事业。1996年,投资48万元建起了全镇高
标准的文化大院,活跃了农村群众文化生活。他关心支持教育事业,积极提供校场,
在本村建起镇办小学楼和幼儿园,成为尊师重教先进村。他注重抓计划生育工作,强
化基层网络建设,使全村计划生育工作获全镇一等奖。1996年,盐西村被评为全县乡
镇企业强村,全镇村办企业冠军,全镇综合经济考核第四名。他本人被利津县人大常
委会评为优秀人大代表,被镇委、镇政府评为优秀村干部。

赵奎杰利津县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大队长。大赵乡刘官斗村人,1951年生,196
9年在利津县四中毕业,同年11月参加工作,197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过
利津县公安局治安股股长、户籍股股长。1993年任利津县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大队长

赵奎杰从事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以来,深入调查研究,坚持原则,秉公执法、务实
开拓,努力坚持“抓班子、带队伍、促工作、保平安”的工作思路,敢于叫响向我看
齐的口号,在他的带领下,全县的交通安全工作有了突破性进展。
道路交通秩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每一个公民的安全幸福,制约着整个社会经济
的发展,代表着全县的对外整体形象。赵奎杰深知交通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在不断深
入基层调查研究,分析全县事故多发因素的基础上,针对全县农用“四小”车辆增长
较快、违章严重、事故率高的特点,在大队领导班子取得共识的同时,科学决策,提
出了以治理“四小”机动车辆为龙头,以此带动全县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在几年的治
理整顿工作中,他经常深入乡镇整顿现场,解决在具体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不断探
索优质服务的新路子,逐步完善了24项优质服务措施,极大地方便了人民群众。通过
治理整顿和宣传教育,利津县“四小”车辆逐步走上了正规化管理轨道,由这部分车
辆违章引发的交通事故率大大下降,进一步稳定了全县的交通安全形势。
赵奎杰在工作中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不管白天黑夜,凡重大事故现场他都
亲临指挥,讲政策、明道理,化解矛盾,减少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他坚持以情待警
,从优待警的方针,工作中当好干警的后盾,生活上当好干警的后勤。1995年多方筹
集资金,建成2400平方米的宿舍楼一幢,解决了干警的住房问题。
几年来,赵奎杰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多次表彰,1996年被市公安局荣记个人三
等功。

赵廷范利津县王庄中学校长,中学一级教师。利津县王庄乡西双井村人,1952年
9月生,大专文化。1975年8月参加教育工作,198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王庄
中学教师、教导主任、校长。
赵廷范自任校长以来,锐意改革,推进学校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他首先确
立学校长远发展目标和办学宗旨:办一流的学校,育全面发展的人才,闯教学改革的
路子,出系统管理的经验;办学宗旨为“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因材施教,培优促特
”。在办学要求上:一要优,为高一级学校输送高素质人才;二要全,全面贯彻教育
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三要特,学生有特长,教学有特点,学校有特色;四要活
,课堂教学、文体活动、第二课堂、教研气氛“四活跃”。为此,全力实施四项改革

一是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校长负责制,加强年级组建设,推进年级组实
体化,优化管理机构,实施岗位责任制,增强了办学活力。二是深化教学改革。实行
教研组办公制度,加强科研基地建设,形成教学科研课题网络;制定教学常规、教学
目标、考评细则、实施教学全程管理、分层次教学和目标管理,坚持知识与能力、智
力与非智力因素、主导与主体、教法与学法、全面打基础与因材施教“五个并重”。
三是深化德育改革。建立校长负责德育的领导小组,组建一支德育骨干队伍,发挥课
堂教学德育主渠道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定期组织德育活动,强化学生自我教
育,从而增强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四是深化师资培训制度改革。坚持教职工政治与
业务学习制度,实施教师培训和鼓励教师教学出成果的奖励制度,提高了教师素质,
形成了教学骨干。
通过一系列改革,使学校焕发了生机活力,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不断提高,
近十年,王庄乡中学升学率稳定在全县前三名,1993到1995年每年有60多人升入高一
级学校,万人比列全县第一,1994到1996年连续三年被县教委授于“教学工作先进单
位”,1994年被东营市委宣传部和市教委授予“学校思想政治和德育工作先进单位”
,他本人1991年被评为县级教学能手,市、县两级党委、政府分别给予记功,1995年
利津县委、县府给予嘉奖。

郝导群利津县集贤乡党委副书记,集贤乡乡长。寿光市营里镇郝柳村人,1963年
4月生,大专学历,1984年7月参加工作,1986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工作以来
,历任利津县王庄乡林业站站长,王庄乡党委秘书,汀河乡党委组织委员,党委副书
记,集贤乡党委副书记,1995年12月起任集贤乡党委副书记,集贤乡乡长。
郝导群担任集贤乡领导职务以来,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为该乡的经济建设
和社会发展做了大量工作。为改善该乡的农业生产条件,他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组
织领导全乡人民修建了大型蓄水工程--驾屋河水库,坝壕水库;修建了滩区1号扬水
站,完善了中古店扬水站配套工程。参加领导实施了全乡“万亩中低产田改造”工程
,大大改善了该乡的农业生产条件。在全乡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三高”农业生产中,
组织实施发展起了蔬菜大棚,食用菌,优质林果,海洋捕捞,粮食生产等生产基地。
为了改善环境条件,他多方筹措资金,完成了乡政府搬迁计划,新建了乡政府大院和
政府办公大楼,完成了府前街2公里高标准柏油路拓宽工程。1996年,全乡柏油路通
车里程达34公里,完成了光缆传送程控交换266门通讯工程,实现了全乡村村通柏油
路和村村通电话。全乡各项事业均获得大发展,全乡粮食总产达到10389吨,创历史
最高水平。全乡农村社会总产值达1.9亿元,人均纯收入2158元,均比上年增长
30%以上。1996年全乡乡镇企业获全县综合考核“六强经济乡镇”和“过百万元纳税
大户”。目前,他带领乡机关积极创办经济实体,创建示范生产基地,为探索改革闯
新路。他曾多次受到上级表彰和奖励,1991年获东营市委、市政府嘉奖,利津县委、
县府记功奖励。1992至1994年连续三年荣获县级“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作者”
称号,1996年受到县委县府嘉奖。

侯根华利津县北宋乡后王官庄村党支部书记。1957年2月生,大专文化,1979年
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6年入伍,在部队期间曾任班长、军事技术教练,荣立过个
人三等功和班集体三等功,1982年退伍回村后历任村委会保管员、民兵连长、村委会
主任、现任村党支部书记。
侯根华自任村领导职务以来,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带领群众艰苦创业
,致富奔小康,成为群众满意的带头人。他首先带领群众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工程建设
,筹资5万多元,动土石方12.5万立方米,修路1500米,开挖排灌沟渠2100米,
修建桥涵闸建筑物9座,植树3万多棵,使全村500多亩耕地沟、渠、林、路、桥、涵
、闸设施配套,旱涝保收,根本上改变了生产条件。1996年又带领群众大搞多种经营
,投资一万多元购进53台半自动苇帘机,全村66%的户搞苇帘加工,纯收入14.31
万元,人均538元。发展养兔,引进新西兰、比利时肉食兔,年出售3000只,纯收
入6万元,人均225元。投资2万元,发展食用菌双孢菇,年产鲜菇21500多斤,纯收入
5.32万元人均200元。发展家禽饲养业,扶持一个家禽孵化专业户,户户养鹅,
全年共售成鹅1760只,雏鹅4800只,年纯收入4.79万元,人均180元。1996年全
村社会总产值达76.94万元,人均纯收入由1995年的1700元增到2225元。
他热心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投资3万元,户户用上自来水,投资6万元,全村
街道铺上柏油路,投资2万元整修全村高压线路,根本解决了全村用电问题。深受群
众欢迎。
侯根华带领村支部、村委一班人领导群众致富奔小康,深受群众拥戴,他先后五
次被评为县、乡模范党员,村支部同时被评为先进党支部。

高振国利津县利津镇党委书记。利津县前刘乡大高村人,1956年10月生,大专文
化程度,197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1年1月参加工作。参加工作以来,历任利津
县财政局农财股长,利津县明集乡党委组织委员、党委副书记、明集乡乡长,1990年
受市委、市府记功一次。1991年8月调任前刘乡党委书记;1993年10月调任北岭乡党
委书记;1996年9月任利津镇党委书记。
高振国在前刘工作期间,带领全乡人民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搞农业开发,
改变了全乡生产条件。全乡开发荒碱地1万亩,新增耕地5000亩。1992年全乡6000亩
水稻喜获丰收,亩产超千斤。粮食总产比1991年超过200万斤,人均纯收入由1991年
的560元增到614元。他积极创办乡镇企业,1992年建起了乡造纸厂,年产纸3060吨,
创产值208万元,实现利税26.7万元。先后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全市农业开发
冠军”和“全市社会化服务冠军”。他本人被市水利局授予“水利建设优秀创业者”
称号,县委、县府给予记大功一次。1993年在北岭工作期间,他根据该乡群众习惯种
植蔬菜的特点,因势利导,大力发展蔬菜生产,全乡建起蔬菜大棚853亩,种植精细
蔬菜、出口蔬菜1500亩,他大力发展种植阳畦韭菜,1995年全乡种植面积已达2500亩
,三年使该乡种菜面积达到1万亩,建成全县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此外,在4个村发
展种植出口创汇蔬菜,推广种植大叶菠菜、绿菜花、芋头、日本胡萝卜等,实现了全
乡蔬菜生产由常规蔬菜向精细蔬菜发展,由内销型向出口创汇型发展的新突破,荣获
“全县蔬菜冠军”。他还注重抓畜牧生产,特别是肉蛋鸡的饲养,1995年在该乡建起
台前、滩东、坨上三处大中型养鸡场,发展起户办、联办小型养鸡场50多家,使全乡
肉蛋鸡饲养量达65万只,年产禽蛋2370吨,全乡畜牧业产值3637万元,被东营市政府
评为“全市畜牧生产先进单位”,他本人被市委授予“全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1996年调利津镇工作以来,带领全镇人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实施“稳
农、强工、兴商”的经济发展思路,大抓了以蛋鸡生产为主的畜牧生产,抓好机砖厂
技改项目和“集贸城”配套建设,开发改造了5000亩“官地开发方”中低产田工程,
实施了“一村一库”蓄水工程和“村村通电话”工程,1996年使全镇农村社会总产值
达5.6亿元,财政总收入267.8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68元,在全县综合
经济考核中列全县第二名,连续四年被东营市委、市府授予“全市十强乡镇”,被县
委、县政府授予“全县财政收入冠军”和“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冠军”等称号,他本
人被东营市委授予“全市先进党务工作者”称号。

高金芳利津县人民法院告诉申诉审判庭庭长,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利津县王庄
乡蒋家庄村人。1950年生,1976年参加工作,大专学历,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
加工作以来,历任利津县人民法院书记员、审判员,王庄人民法庭庭长,刑事审判庭
庭长,东营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副庭长,利津县人民法院告诉申诉审判庭庭长
,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等职。
高金芳从事审判工作20多年来,秉公办案,严肃执法,为维护社会稳定,保卫社
会主义建设,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作出了积极贡献。他先后审理各类案件500余起,
其中大案要案200余起。从1990年至1995年,在他任县法院刑事审判庭庭长的五年期
间,利津县人民法院的刑事审判工作,连年被东营市中级人民法院评为第一名,利津
县法院刑事审判庭被东营市中级人民法院连续三年记集体三等功。自任利津县人民法
院告诉申诉审判庭庭长以来,他积极探索告诉申诉审判工作改革的路子,根据上级法
院的要求,在利津县人民法院建立起了“立审分离、审监分开、信访有序”的统管型
告诉申诉审判机制,增强了审判、监督工作的透明度。
高金芳由于工作努力,成绩突出,先后获得各级党委、政府授予的十余项荣誉称
号,几次给予记功受奖。1996年4月,被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授予优秀法官荣誉称号
,光荣的出席了在济南召开的命名表彰大会。

秦爱国利津县公安局预审股股长。1959年出生于山东省利津县,原籍系河北省定
兴县。198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专学历。1984年调利津县公安局工作,历任预审股
副股长、股长、副科级侦察员。
秦爱国在公安工作中,处处以身作则,身先士卒。他承办的案件,定性准确、证
据充分,没有发生一起冤、假、错案,及时准确地审结了所受理的案件,打击了犯罪
,教育了群众。他坚持秉公执法,文明审讯,坚决杜绝刑讯逼供现象的发生。他主持
工作的预审股,多年来无一出现任何违法违纪现象。每遇专项斗争,统一行动,总是
牺牲节假日,加班加点忘我工作。
1996年,利津县公安局预审股共受理案件125起179人,受案量和受犯人数是近几
年来最高的一年,秦爱国带领预审股的同志,不等不靠,克服了警力少,任务重等困
难,超前运作,从快从重全部审结了受理案件,充分发挥了预审工作的职能作用。在
严打斗争中,他坚持一手抓追逃,一手抓规劝,配合有关单位赶赴外地抓获各类批捕
在逃犯32名,并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规劝书》等形式,迫使58名批捕在逃犯投案
自首,挖出各类隐案,积案68起,其中重大案件36起,追缴赃款及赃物折款达15万元

秦爱国忘我的工作,赢得了领导和同志们的高度赞誉,先后被各级党委、政府多
次授予荣誉称号,荣记三等功两次。1996年,东营市人民政府授予其“八五”期间依
法行政先进个人。

崔学海利津县北宋乡党委书记。利津县明集乡北张村人。1953年7月生,大专文
化,1973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县整党工作队,历任驻村工作组组长、公
社党委常委、县政府机要秘书,汀河乡党委宣传委员、前刘乡副乡长、盐窝镇副镇长
、党委副书记,镇长,北宋乡乡长,1994年7月起任乡党委书记。
崔学海在工作中有一股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和锐意改革的进取精神,把贯彻党的
方针政策与本地实际紧密结合,他善于把握发展经济的大局,又善于调查研究做细致
的思想工作,解决实际问题。1996年他带领党政一班人,按照上级党委和政府的指示
精神,结合本乡实际,调整工作思路,大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走高产、高效、优质
农业的发展路子,确立了本乡以“发展万亩芦笋、万亩经济林、万亩棉田、万亩稻田
、万亩粮田、万头商品牛”的“六个一富民工程”。为确保这一“工程”的实施,投
资423.5万元,动土石方154万立方米,建起13座高标准农用水库,蓄水量200万
立方米,解决了近几年因黄河断流缺水局面。投资390万元,开发千亩杨董芦笋配套
方,使全乡芦笋发展到5000亩,经济成材林8600亩,水稻7000亩,商品牛8700头,粮
棉田各一万亩,8个村建蔬菜大棚100余个,初步形成了“两高一优”的农业新格局。
他利用本乡处于油区的优势,利用油气、水、电资源新建熔块厂2处、面粉厂、
纸箱厂、吹塑厂、酒厂、镀锌厂、塑料厂各一处,为全乡经济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1996年乡镇企业总产值22244万元,实现利税2224万元。全乡社会总产值实现27337万
元,人均纯收入由1995年1684元增加到2225元。
崔学海在抓经济工作中,把党风廉政建设放在首位,以抓党建促经济,在全乡实
施了“八个一”党建基本工程,建好一套班子,选好一个好党支部书记,建好一支党
员队伍,健全一套党内生活制度,各村确立一条致富路子,完善一套服务体系,村村
建一个党员活动阵地,健全一套党员联系户制度。保证了全乡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
1996年的各项工作在全县获得七个第一:路域工程第一,计划生育一等奖,水库建设
第一,芦笋开发第一,油区土管工作第一,小清河工程第一,全县经济综合考核第一
。他本人曾多次被评为市、县先进工作者,两次被县委、县府记功,1994起先后年被
省委、省府授予“棉花生产先进个人”、“全省普法先进个人”,1996年被市委授予
“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逯永祥利津县人民医院盐窝分院院长,院党支部书记,主治医师。东营区辛店镇
立新村人,1965年10月出生,1983年7月毕业于济宁医学院医疗系,大专文化,同年
8月参加工作,被分配到利津县盐窝分院任医生,1992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医
生、外科主任、业务副院长、院长、院党支部书记,县人大代表。
逯永祥自参加工作以来,忠于职守,脚踏实地,刻苦学习,进行业务进修,不断
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在医疗工作中,他理论联系实际,不断丰富自己的临床经验,视
病人如亲人,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以精湛的医疗技术和崇高的医德赢得当地人
民的信任和爱戴。在医疗技术方面,通过医疗实践,提高了业务技术水平,并撰写了
《B超引导下经皮肝穿刺治疗肝脓肿的体会》、《儿童膝关节化脓性关节炎的诊治》
等多篇论文在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并任《腹外疝》一书的副主编。
自任院长以来,他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化改革,求实创新,加强
院领导班子建设,并选拔事业心强、有一定医疗经验、年富力强的医疗骨干担任科室
负责人,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把群众监督、评议列入干部考核的主要内容,带出
了一个团结精干的领导班子和一支有战斗力的医疗队伍,全院81名职工,有中级以上
专业技术职称的医疗骨干11名,人才充实,专业齐全。他认真抓管理,深入开展优质
服务竞赛活动,提高医疗、护理水平,积极开展社会化医疗服务活动,每年对全镇妇
女、儿童进行健康查体,组织医疗队深入田间地头为群众诊疗服务。1995年4月帮助
十西敬老院建起卫生室,为十西村捐款2600元,解决十西村孤寡老人和特困户的医疗
困难。他领导全院职工增收节支,勤俭办院,多方筹资100多万元,建起了职工宿舍
楼,更新医疗设备,使医院三大效益显著提高,事业蓬勃发展,1992年被省卫生厅命
名为东营市首批一级甲等医院,1995年3月经省卫生厅、财政厅对乡镇卫生院建设的
考察,受到好评。1996年被评为东营市全行业、全岗位文明服务示范医院。
他本人曾多次被评为市、县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1996年被县委授予“优秀共产
党员”,受到嘉奖、奖励。被县人大常委会评为“全县优秀人大代表”。
同年,被评为全省农村卫生工作先进个人,荣获省政府记三等功奖励。

鉴友增利津县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长。利津县北宋乡鉴刘村人,1945年生,1970年
加入中国共产党,大专文化程度,1971年参加工作,历任陈庄公社团委干事、书记,
盐窝派出所副所长,陈庄派出所所长、县公安局副局长(正科级侦察员),1993年10月
起任县工商局局长。
鉴友增自任县工商局长以来,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充分发挥工商行
政管理职能,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积极工作,并取得了可喜成绩。他十分注重民营
经济的发展及管理工作,先后于1993年、1994年协助县委、县府起草了两部鼓励民营
经济发展的政策规定,成立了全市首家中介信息服务中心,在全市首家推出了“以村
为单位核发一个证本,一家一户一个副本的专业村管理模式,多次组织个体私营大户
外出参观学习,极大地促进了全县民营经济的发展,到1996年底,全县个体工商户发
展到7722家,私营企业发展到192家,分别较1993年同期增长了31%和336%。他还着
重大力加强市场建设与管理工作,在全县市场推行了巡查制和预先赔偿制,1996年又
规划新建、扩建了4处大型的专业批发市场(即利津集贸城、陈庄贸源商城、盐窝鲁北
畜产品加工批发市场和北岭金三角蔬菜批发市场),从而结束了利津县无大型专业批
发市场的历史。1996年,全县集贸市场成交额达到2.5亿元,较1995年同期增长
了40.6%。在抓好各项业务工作的同时,他还十分注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先后
投资500多万元,新建了职工宿舍楼和平房,新上了水暖工程,对旧的职工住房进行
了改造维修,极大地改善了干部职工的住宿条件。由于成绩突出,鉴友增多次被评为
市、县级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县工商局也连年被评为扶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
先进单位。

魏建文利津县油脂化工厂厂长。利津县利津镇北关村人。1954年生,大专学历,
经济师,政工师、中共党员。1972年参加工作,历任粮所保管员、业务员、副所长、
县面粉厂副厂长等职,1991年9月任县油脂化工厂厂长、党支部书记。
利津县油脂化工厂,经过几年的努力,由亏损额高达300多万元到扭亏为盈,跨
入全县六强企业,厂长魏建文,起了关键作用。他自担任油脂化工厂厂长以来,面对
多方面的困难,团结带领全厂干部职工走改革兴业之路,强化管理,积极开拓进取,
在企业内部引入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努力推行“三项制度”改革,有效
地调动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为了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
他积极组织力量抓技改,上项目。自1993年以来先后投资近500万元对浸出车间进行
了技术改造,上了日处理20吨高级烹调油生产线,使企业的经济实力大为增强。在经
营中,他重视产品质量,产品合格率均在98%以上,有的产品经过有关部门评定,获
得银奖、金奖称号。油脂化工厂在魏建文带领下,已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效益
逐年看好。1996年,实现产值1850万元,创利税133.3万元,同比增长分别为
22.7%和29.4%。
油脂化工厂自1993年以来,已连续4年为利津县经济工作先进单位。1996年被省
粮食局授予全省粮食系统先进集体称号,被市粮食局授予全市粮食系统先进基层企业
称号,被县委县府授予“先进企业”、“六强企业”、“纳税过百万元企业”和“文
明单位”称号,被市劳动竞赛委员会记集体三等功一次,被县劳动竞赛委员会记集体
二等功一次。1996年,魏建文同志被评为全市粮食系统先进工作者,被县委县府授予
经济战线标兵称号,被县劳动竞赛委员会记个人二等功一次。

薛继臣利津县盐窝镇教委主任,镇教育党支部书记,中学高级教师。利津县盐窝
镇薛家村人。1940年10月生,中师文化程度,1971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7月
参加教育工作,历任教师、中心组组长、乡镇中学校长、乡镇教委主任。
薛继臣自参加教育工作以来,热爱党的教育事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几十年如
一日,严谨治学,勤恳工作。早在盐窝黄路台联中任校长十五年,十年被评为先进单
位、中考第一名。1986年他调任汀河乡中学任校长,苦干两年把一所当时比较后进的
学校治理成先进学校,中考成绩显著提高,受到好评。后到十六户中学任职,正遇学
校迁址,他经多方努力,一面抓教学,一面抓建校,征地三十亩,建起了“六配套”
的十六户中学,改变了学校的历史面貌。1991年5月,薛继臣调任盐窝镇教委主任,
整个镇中小学教育发展的重担落在他的肩上,他不辜负领导的信任和人民的重托,上
任后一抓民办教师的整顿,二抓“两基”工程的落实,奋战两年,为中学建起了教学
楼、办公楼,内部设施全部配套,为镇中心小学建起了教学楼,使教学仪器体育器材
全部配套达标。1995年11月顺利通过省政府的验收。1996年在通过“两基”验收的基
础上他又办好两件大事,一是为中学建起了高标准的家属院十二套,解决了教职工的
住房问题,二是新建了镇中心幼儿园,使全镇中小学教育配套发展。
在抓好中小学建设的同时,薛继臣与镇教委其他同志一起紧紧抓住学校教学工作
这个中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规章制度,加强学校管理,使教育质量逐年提高
,名列全县前茅,1996年该镇中小学教育两丰收,受到县教委表彰奖励。
薛继臣在教育战线工作三十多年,受到党和人民的尊重,当选为利津县十三届人
大代表,镇九届人大代表;1985年、1989年两次被评为县先进工作者,1995年被评为
市先进工作者。并接受过市广播电台的专题采访。

薄传富利津县陈庄镇教委主任,镇教育党支部书记,中学高级教师。利津县傅窝
乡索镇村人,1955年8月生,大专文化,1972年3月参加教育工作,1979年7月加入中
国共产党。历任中小学教师,虎滩乡中学团总支书记、利津三中教导主任、陈庄镇中
学校长、教育组长,1994年8月起任陈庄镇教委主任、党支部书记。
薄传富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他工作勤奋,治学严谨,勤于钻研,精益求精,
他所教的数学课为教育同行称道,曾任利津县数学中心教研组教研员,1984年被评为
“利津县教学能手”。
自担任乡镇教育领导职务以来,他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开拓进取,不断探索中小学教育发展的新路子,成绩显著。在全县“两基”工程建设
中,狠抓全镇中小学办学条件的改善,新征土地87亩,完成镇中学和新韩联中的迁址
,建起了高标准的教学楼、办公实验楼、教工宿舍和学生宿舍,配齐教学仪器及音、
体、美器材,达到国家Ⅱ类标准,并建立起语音、微机、电教等各种功能室,使镇中
学办学条件根本改善。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大胆改革,狠抓全镇小学布局的合理调整
,搬迁了镇中心小学,对分散的小学合校并点,合理使用教学设备和教师,使全镇教
育物质和人力资源配置合理,构建了镇、校、点三级教育管理网络。他建立健全教育
管理制度,深入基层,民主治校,注重教师队伍建设,改善教职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全镇中小学教育质量不断提高。自1988年以来全镇中
小学教学成绩列全县前列。他的学校管理经验多次在市、县教育工作会议上交流。陈
庄镇中学自1988年连续九年被县教委授予“教学工作先进单位”称号,1993年被市人
事局、市教委授予“东营市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称号。陈庄镇教委被市教委授予“小
学教学管理先进单位”、“教师培训先进单位”称号,被县教委授予“勤工俭学先进
单位”、“教育图书代办发行先进单位”;被镇人大代表评为“人民信得过单位”,
镇教育党支部自1991年连续六年被镇党委授予“先进党支部”称号。
他本人先后荣获“东营市优秀教师”、“利津县优秀教师”、“利津县先进工作
者”、“利津县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并当选为利津县第五届、第八届党代会代表

薄立德利津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兼党支部书记。利津县北岭乡老台一人,1947年
生,1980年毕业于北镇师专政治系,同年参加工作,198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5年
又于山东教育学院政治系函本毕业。中学高级教师。历任中学教师,班主任、教研组
长、年级组长、教导主任、副校长等职,东营市中小学德育研究会会员、东营市中学
政治课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薄立德长期从事中学教学研究工作,颇有造诣,他求探佳径,改革创新,在课堂
教学、教研工作、教学管理、班主任工作及师资培训等方面,都有自己的成功经验和
独到之处。因此,中级和高级职称两次均为破格晋升。
他在教学上成绩突出,送毕业班历届取得前三名,平均分超省平均分数线,所教
学科会考合格率98%以上。在教研方面成绩颇丰,他撰写教研论文数十篇,分别获省
、市论文评选一、二、三等奖,或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1987年撰写的《开辟第二课
堂,加强对学生智能觉悟的培养》在国家级刊物《政治课教学》上发表,被省列为教
改典型材料。1993年所写《开展每日格言活动、陶冶学生情操》在山东省《中学生报
》上发表,1995年写的《课堂语言浅谈》在《黄河月刊》上发表,此外,在《东营日
报》上发表文章数十篇。在教改方面,成果显著,他试验使用的“两过程,三阶段”
教学方法,曾在全市推广,所总结的教改经验《中学政治课教学改革的初步尝试》,
在市政治教学研究会年会上交流,后被选定为省教改会议典型发言材料,为此,他被
评为“山东省教改先进个人”。他指导学生所写的政治小论文,十数篇在省市和全国
中学生政治小论文评选中获奖,曾四次在全国一、二级刊物上发表。他工作勤奋,师
德高尚,深受欢迎。
1996年9月调进修学校任校长后,与领导班子团结一致,开拓进取,改进教学方
式,开创进修学校对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新局面。采用“送教上门”方式培养各乡镇
小学教师,深受全县小学教师欢迎,县、市电视台曾进行过报道,同时受到市师训部
门的表扬,使利津县教师进修学校对利津县基础教育作出了新的贡献,被县委、县府
表彰为精神文明先进单位。
薄立德各方面的工作成绩,赢得了荣誉,1986年为县优秀教师;1988年荣获山东
省教改先进个人称号;1990年被评为利津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现已连任三届;199
2年为市教学能手;1994年被评为“中学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