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53&A=13&rec=2&run=13

垦利县位于山东省北部,是黄河入海的地方。东临渤海,南接东营市东
营区,西、北与利津县隔河相望、与东营市河口区接壤,辖垦利镇、胜坨镇、
永安镇、黄河口镇、郝家镇5镇,董集乡、西宋乡2乡和红光、垦东2个办事
处及1个社区管委会,332个村民委员会、5个居委会,总人口21.2万。总面
积2204平方公里,东西横距96.2公里,南北纵距55.5公里,海岸线长89.75
公里。垦利县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四季分明,光照
充足,气候宜人,年均气温13.1℃,年降水量532.6毫米。

垦利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千百年携泥裹沙淤积而成的一片神奇土地。
西汉时,现垦利地域还在渤海中。公元11年(王莽新朝始建国三年),黄河
改道由千乘入海,经过长期的淤积造陆,至唐朝末年,县域西部退海而出。
垦利开发比较晚,是个典型的移民县。元朝末年,境内始有人烟,至明朝时
期,陆域面积扩大,移民垦荒者渐多。20世纪30年代,随着民国军队屯垦和
大批移民从鲁西南、河南、安徽等地来此垦荒,民户骤增,村落形成。20世
纪60年代,随着胜利油田勘探开发和济军生产基地、黄河农场开发建设,又
有大批外来人员在这里安家落户。境内居民来自11个省107个县,有民族19
个,以汉族为主,有回族、壮族、满族、黎族等少数民族100余人。
垦利县诞生于抗日烽火之中。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清河区的著名粮仓。
1941年,八路军山东纵队三旅解放了垦区,建立了著名的垦区抗日根据地,
成为山东地区坚持平原游击战争的可靠后方。有名的"八大组"就位于现在的
永安镇政府驻地,素有垦区"小延安"之称。老一辈革命家许世友、杨国夫、
景晓村都曾在这片土地上工作、战斗过,原济南军区司令员张太恒将军就是
在垦区穿上军装,开始了军旅生涯。英雄的垦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
领导下,大力开展减租减息、大生产、参军支前运动,粉碎日伪"蚕食"、"
扫荡",支援胶东、鲁南、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争取抗日战争胜利做出
了突出贡献。抗日战争胜利后,境内掀起参军和支前热潮,大批优秀青年奔
赴战场,万余名干部群众参加支前轮战营,百余名优秀干部随军南下。在抗
美援朝战争中,近500名优秀儿女为国捐躯。无数英雄的光辉业绩和军民团
结、共同抗敌的精神,永远激励、鼓舞着垦利人民。
垦利县域原属利津县,因称"垦区"和"利津洼"而得名"垦利"。1943年4
月,建立垦利县抗日民主政府。建县后,又历经多次沿革。新中国建立后垦
利县隶属山东省惠民地区,1983年划为东营市辖县。自有县建制以来,县城
历经六次变迁,1965年定址西双河(后改称垦利镇)。在长期革命实践和开
发建设中,各种文化在这里相互交融,不断沉淀、升华,形成了内涵丰富的
垦区文化。

区位和交通优势突出。垦利县东临渤海湾,北靠黄河,南与东营市区相
连,是黄河三角洲中心区和胜利油田的主产矿区,处在环渤海经济圈的中枢
位置,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县城距东营市东城、西城各15公里,是东营三点
组团式城市的北支点。东青高速公路的起点位于县经济开发区。市北外环、
西外环、永莘路、博新路、辛河路、青垦路等多条交通干线在境内交汇。实
现了村村通公路,柏油路总里程达1121.3公里,形成了纵横交错、四通八达
的公路交通网络,是全国公路里程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县城北距国家一类
开放口岸东营港60公里,南距东营火车站15公里,到达坐落在境内的东营永
安飞机场仅15分钟车程。垦利县沿黄有三座黄河大桥和四座浮桥,其中,胜
利黄河大桥紧靠县城,向北可直通京津地区,是胶东半岛进入京、津、唐经
济区的交通咽喉。利津黄河大桥是垦利的"西大门",可与滨州市至中原一带
连成一体,两座大桥的通车能力达到每天1万多车次。已建成即将通车的东
营黄河大桥位于县经济开发区北侧,是环渤海高速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
连接京津唐和青烟威的重要通道。全县海陆空立体大交通的框架体系已基本
形成。
自然资源丰富。地下矿产资源富集,是胜利油田主产区。胜利油田第一
口日产千吨井,就出在县境胜利村附近,胜利油田因此而得名。自20世纪60
年代油田开发以来,已建设胜坨、宁海、东辛、永安等14个油区,累计生产
原油3.4862亿吨, 天然气30亿立方米。 目前, 境内已探明地质石油储量
12.97亿吨。黄河每年携沙造陆万余亩,是全国能够生长土地的地方。全县
土地总面积220406.79公顷, 耕地40785.24公顷、林地12321.15公顷、草场
80000公顷,人均土地1.04公顷,是全省人均占有土地的5倍多。浅海海域面
积141600公顷,滩涂面积35715.13公顷,海洋浮游生物繁多,适合百余种鱼、
虾、蟹、贝类生长,海洋生物达418种,有"百鱼之乡"、"对虾之乡"的美誉。
沿海卤水资源和贝壳资源丰富,适宜发展盐田面积800公顷。淡水资源充足,
黄河流经全县120公里,常年径流量133.6亿立方米;全县现有大中型水库20
余座,一次性蓄水能力2亿立方米,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农业开发潜力最大
的地区之一。
旅游开发潜力巨大。黄河自西向东横穿垦利入海,万里黄龙入海的壮观,
长河落日的静美,珠联璧合,堪称奇观。黄河入海口呈枫叶状凸于渤海湾中,
三角洲的大片新淤地生态环境良好,是我国暖温带最年轻、最完整、最典型
的湿地生态系统。大汶流草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区内地势平坦,土地辽
阔,植被茂密,狐兔出没,百鸟云集,被誉为黄河口的"塞外"、鸟类的"天
堂"。加上万顷人工刺槐林、天然柽柳林、浩浩芦苇荡、茫茫白滩地,构成
了黄河口"野、奇、新、美"的独特景观。同时,胜利油田林立的钻机、雄伟
的孤东海堤和海上石油钻井平台,构成了一幅独具魅力的油区景观。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人民解
放思想,抢抓机遇,锐意改革,奋力开拓,国民经济全面发展,综合实力迅
速壮大。 2002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256881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
同)比1978年增长28倍,比1985年增长10倍。1978~2002年,年均增长 15
%。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51698万元、148184万元、56999万
元, 比1978年分别增长11.5倍、 70倍、 24倍,比1985年分别增长2.8倍、
27.9倍、13.4倍。一、二、三产业的比例由1978年的48∶24∶28,1985年的
60∶22∶18, 调整为20∶58∶22。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158万元, 比
1978年增长59倍,比1985年增长21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86元。农
民人均纯收入2981元,比1978年增长55.2倍,比1985年增长8.1倍。农村居
民每百户拥有彩电41台,电风扇183台,摩托车22辆,电冰箱10台。空调、
小轿车等高档消费品悄然进入城乡家庭。
农业生产快速发展,农村改革成就突出。成功实施了利用日本政府贷款
下镇地区农业综合开发等基础设施项目,整平土地,配套水系,农业生产条
件进一步改善,抵御旱涝灾害的能力显著增强。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粮
棉生产稳步发展。建成了万亩河蟹园、万亩蜜桃园、万亩冬枣园等特色园区,
高效生态农业快速发展。龙头企业从无到有,挪亚、万得福等龙头企业辐射
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农业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得到全
面落实,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完成了小农水改革、林地改革和二轮土地延包,
农村税费改革取得显著成绩,农村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2002年,全县农林
牧渔业总产值91664万元,比1978年增长 8.7倍,比1985年增长3倍。其中,
农业(种植业) 总产值29784万元, 林业总产值1517万元, 畜牧业总产值
21760万元,渔业总产值38603万元,农林牧渔总产值之比为32∶2∶24∶42。
全年粮食产量119000吨,棉花产量6529吨,油料1884吨,蔬菜100318吨,水
果5697吨,肉类总产量14748吨。2002年末,大牲畜存栏6万头,生猪存栏7.1
万头,羊存栏18.6万只,分别比1978年增加4.5万头、3.2万头、12.7万只,
分别比1985年增加2.6万头、4.6万头、15.8万只。全年水产品产量68700吨,
比1978年增加65958吨,比1985年增加65778吨。
工业经济迅猛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至2002年底,全县工业企业
单位发展到222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9家,其中大型企业3家,中型
企业3家。产学研结合不断深化,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1家,高新技
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0%。骨干企业快速膨
胀。万达集团跻身全省百强企业行列,胜通集团利润总额进入全省百强。县
石化公司发展成为集石油化工、热电、新型建材、白酒等行业为一体的大型
企业,原油加工能力居全省地方炼油企业之首。全县工业总产值546910万元,
比1978年增长 246.5倍,比1985年增长 69.8倍,1978~2002年24年间年均
增长25.8%。全县资质等级三级以上的建筑企业15家,完成总产值49794万
元。全县初步形成了以石油化工、机械电子、建筑建材、精细化工以及农副
产品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工业体系。
乡镇企业迅速崛起,个体私营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乡镇企业于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快速发展,并以灵活的机制,很快成为全县经济的半壁
江山。20世纪90年代中期,乡镇企业强化内部管理,大力开展二次创业,先
后有18家企业通过农业部全面质量管理达标,16家企业通过基础管理、现场
管理、设备管理达标,多家企业通过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至2002年底,
全县乡镇企业达到7229家,组建企业集团7个,从业人员38162人,固定资产
184576万元,全年乡镇企业总产值916944万元,实现利税68753万元。个体
私营经济发展始于改革开放初期,20世纪90年代步入快车道。2002年,全县
个体工商户达3606户,从业人员7175人,注册资金7448万元,私营企业达到
405家,从业人员5981人,注册资金33218万元,个体私营业户上缴税金3371
万元。
金融、投资、商贸服务业日趋活跃。至2002年底,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
款余额329249万元,比1978年增长 327.3倍,比1985年增长50.6倍。各项贷
款余额210348万元,比1978年增长104.4倍,比1985年增长32.2倍。保险业
快速发展,保费收入达6263万元。对内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20世纪90年代
末,县委、县政府作出了"大开放、大招商、大发展"决策,通过全党动员、
全民参战,迅速掀起了招商引资热潮,引进了大批外来投资项目,园区经济
快速起步,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至2002年底,国外及港澳
台直接投资企业5家,利用外资197.5万美元,年主营业务收入18145.6万元;
年出口商品总额710万美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3001万元,比1978
年的236万元和1985年的2084万元分别增长436.4倍和49.42倍。2002年全县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3918万元,比1978年增长32.3倍,比1985年增长11.7
倍。城乡集贸市场达到48个,成交额30000万元。餐饮业档次水平明显提升,
美容保健、职业介绍、工程监理、价格评估等新兴服务业迅速发展。
交通、通信、城建等基础设施进一步配套完善。2002年,全县公路通车
里程1101公里,全年公路客运量77万人次,比1985年增加76.7万人次,旅客
周转量3662万人公里。全年公路货运量318万吨,货物周转量37808万吨公里。
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724.7万元,完成电信业务总量2536.6万元。全县电
话交换机装机总容量达到63002门,城乡电话用户54399户,固定电话普及率
25.6部/百人。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移动电话,至2002年底,移动电话用户
45000户。20世纪80年代末,以县城中兴路整治为标志的城镇建设速度加快。
至2002年底,县城总规划面积18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5.1平方公里,建设
居民小区3个,建设主要街道13条39.8公里,建设公用绿地4处7万平方米,
森林公园1个90万平方米。小城镇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初步形成了以县城
为中心,以胜坨、永安为两翼的城镇框架体系。
科教文卫等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科技兴农"、"科教兴垦"取得丰硕
成果,1996年获全国科技先进县称号。2002年末,全县有各类技术专业人员
9460人, 其中高级598人, 中级1950人; 境内共有普通中学14所,在校生
19732人,专任教师917人;职业中学1所,在校生1045人,专任教师101人;
小学40所,在校生13728人,专任教师883人。全县拥有公共图书馆1个,馆
藏总量8万余册,有文化馆、档案馆、吕剧团各1个,农村文化大院168处。
文化事业日趋繁荣, 垦区文化研讨成果丰硕, 《董业广黄海救人传佳话》
(新闻)、《老憨上任记》(现代吕剧)等多个作品获得市级精品工程奖和
省市级各类文化奖。 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100%,有线电视接收节目48套,
1999年被评为全省广播先进县。全县有卫生事业机构12个,床位580张,卫
生技术人员731人,其中医生389人。农村卫生室253个,乡村医生278人。计
划生育工作成绩斐然,2002年人口自然增长率3.15‰,获得全市计划生育优
质服务先进县称号。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1992年获得全国体育先进县称
号。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丰富多彩,文明乡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创
建及信用垦利建设成效显著。
油地结合、工农共建向纵深发展。县委、县政府教育广大群众遵纪守法,
自觉爱护、服务、支持油田开发建设,牢固树立"地上地下一盘棋,农田油
田一家人"和"地上服从地下"的观念。组建治安巡逻队和护井专业队伍,实
行县包厂、镇包矿、村包队、人包井,定人员、定井位、定职责、定奖惩的"
四包四定"制度。油田单位投入了大量物力财力,与地方共同兴建了一批桥
梁、道路、水库等油地共用基础设施,帮助地方群众解决吃水、用电等难题,
兴办了一批油地两利工业项目,建立完善了"工农联心、治安联防、设施联
建、人才联用、生产联营、资金联股"共建机制,油地结合更加紧密,工农
共建向纵深发展。1999年,全国创建安全文明油区现场会在东营市召开,中
央领导及全国各地的矿(油)区负责同志100多人到垦利油区参观,垦利县
油地结合、工农共建的思路和做法得到了与会者的高度评价和一致赞誉。

当前,垦利正处在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努力发
展得更快更好,必须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
抓好"一带"、"二业"、"三线"(即打造沿市西外环、北外环工业经济带,发
展畜牧、水产两大优势产业,规划建设 黄河口南线、海堤海滨、黄河大桥
景区三条旅游线)和软、硬两大环境建设,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招商引资、
农业产业化、城市化和旅游兴县五大战略,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
健康发展,把垦利建设成为繁荣、富强、文明、秀美的新经济区。
坚持两手抓、两条腿走路,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把工业强县作为加
快发展的第一战略,坚持上项目、大投入,加快总量膨胀和规模扩张,壮大
工业经济整体实力。紧紧抓住建设山东加工制造业基地的机遇,坚持招商引
资、现有企业规模膨胀和民营经济"两手抓",依靠产学研结合发展高新技术
产业、大力发展一般加工制造业"两条腿走路",抓大扶小,大力培植主业突
出、竞争力强的骨干企业,引导扶持中小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工业项目向沿
市西外环、北外环集中布局。加快发展石油化工、精细化工、橡胶化工、机
械制造、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等支柱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发展配套项目,拉
长产业链条,尽快形成集群优势。进一步深化产学研结合,抓好企业技术创
新体系建设,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嫁接改造传统产业,
积极发展节约型工业和循环经济,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
力。深化加工制造业调研成果,抓好企业发展战略研究,进一步明确发展定
位和主攻方向。积极引进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组织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外出
考察、到高校培训,努力造就一支思想观念新、竞争意识强、发展魄力大、
综合素质高的企业家队伍。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实施招商引资战略。坚定不移地推进大开放、
大招商,在坚持全民招商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招商方式,突出招商重点,
提高招商引资的水平和成效。突出抓好企业招商、专业招商和境外招商,鼓
励、引导企业拿出优势项目和优质资产对外招商、合资合作,借助外力加快
发展。重点抓好面向南方发达地区、胜利油田和石油大学招商,以及对台湾、
香港、日本、韩国、欧美等境外招商,大力引进高科技含量的工业项目、农
业龙头项目、旅游开发项目和境外投资项目。进一步抓好园区规划建设,搞
好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园区功能,增强项目承载能力。切
实加强软环境建设,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营造亲商、安商、富
商的浓厚氛围。大力发展外经外贸,加大出口载体培植力度,优化出口产品
结构,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努力提高经济外向度。
加快发展畜牧、水产两大优势产业,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按照统
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全面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
度,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抓好大沟大渠疏浚治理,实现旱能浇、涝能排、碱
能改的目标,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在搞好资源性开发、稳定粮棉生产
的基础上,调整、完善各项扶持政策,加强引导和服务,突出发展畜牧、水
产两大优势产业,着力解决经营粗放、效益不高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占农业
产值的比重和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紧紧围绕主导产业,培植壮大龙头企业,
加快发展各类经济合作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努力提高产业化水平。推行
标准化生产,加快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争创全国
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县。抓好对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致富本领,加快农
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通过减少农民富裕农民。
加强城市和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城市化战略。立足于建设东营市中
心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建设新区、完善东区、改造西区"的总体思路,
突出"大空间、大水面、大绿地"特色,重点加快县城新区规划建设,努力建
设功能完善、环境优美、适宜投资创业和生活居住的绿色生态城市。严格按
照城市总体规划及小区、单体设计搞建设,每年集中实施一批重点工程、重
点项目,建设一批精品工程、优质工程,努力提升城市的品位和档次。巩固
创建文明城市成果,深入持久地抓好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搞好交通秩序、
市场秩序、环境秩序整治,树立文明城市的良好形象。积极探索经营城市的
路子,努力拓宽城市建设的融资渠道,实现以城建城、以城养城的良性循环。
在抓好县城规划建设的同时,积极推进胜坨镇、永安镇等小城镇建设,以建
设小康文明村为契机,搞好新一轮村庄规划调整,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抓好三条旅游线开发建设,加快实施旅游兴县战略。充分发挥"大河口、
大湿地、大油田"独特资源优势,加快发展自然生态旅游,带动第三产业上
档次、上水平。树立大旅游观念,构建大旅游格局,搞好旅游资源整合,着
力打造全省精品旅游线、精品旅游区。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先易后难、
稳步推进的原则,重点抓好黄河口南线、红光海堤海滨、黄河大桥景区三条
旅游线规划建设,加快黄河入海口景观、大汶流草场万顷湿地、黄河大堤河
滨公园、渤海垦区革命纪念馆、西宋乡生态农业观光园、红光渔港海滨休闲
区、黄河口镇农家风情游、孤东万顷槐林和采油塔林及海上钻塔等八个景点
开发建设,确保建成精品,搞出特色。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业主开发,
通过招商引资和启动社会资本,多渠道筹措开发建设资金。抓好特色旅游商
品开发,多渠道加大宣传促销力度,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力,打响黄河口
生态旅游品牌。在抓好旅游开发的同时,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发展房
地产、金融保险、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
大力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继续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
的战略地位,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好农村中小学危
房改造及农村幼儿园建设工程,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发展和繁荣文化事
业,满足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加快发展卫生事业,构建医疗卫生预防救治
体系。落实好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提高人口素质,稳定低生育水平。大力
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全面提高城乡群众文明程度。高度
重视就业和再就业问题,通过加快发展创造就业岗位,拓宽就业渠道,提高
就业和安置能力,增加城乡群众收入。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
立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社会保障支出稳定增长机制,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
提高保障救助标准,努力解决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问题。把发展
的速度与社会可承受程度结合起来,在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决策上,严
格依法、按政策办事,确保群众利益不受损失。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
解决的问题入手,坚持每年为群众办一批实事、好事,不断改善群众的生产
生活条件。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不动摇,严格落实领导责任制和"一
岗双责"制度,扎实推进"平安垦利"建设。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毫
不放松地抓好安全生产,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妥善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
内部矛盾,切实加强信访工作"网底工程"和调解组织网络建设,加大矛盾纠
纷排查调处力度,努力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和内部,化解在萌芽状态。坚持科
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进一步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加强民主
法制建设,抓好普法宣传教育,增强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和依法办事的能力。
扎实推进基层群众自治,切实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凝聚起
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
光阴荏苒,斗转星移,垦利又站在了历史发展的新起点上。未来挑战与
机遇并存,加快发展任重而道远。只要全县人民团结一致,奋发有为,开拓
创新,扎实苦干,就一定能够再创新佳绩,实现新突破,创造新辉煌。

1986-2002年垦利县经济发展水平及产业结构表
金额单位:万元
┏━━━┯━━━┯━━━━┯━━━━━━━┯━━━━━━━━┯━━━━━━━━┯━━━━┓
┃ │国内生│ │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三次产业┃
┃ 年份 │产总值│发展指数├───┬───┼───┬────┼───┬────┤ ┃
┃ │ │ │增加值│发展指│增加值│发展指数│增加值│发展指数│ 重 比 ┃
┠───┼───┼────┼───┼───┼───┼────┼───┼────┼────┨
┃ 1986 │11272 │100.00 │5898 │100.00│2947 │ 100.00│ 2427 │ 100.00│52:26:22┃
┠───┼───┼────┼───┼───┼───┼────┼───┼────┼────┨
┃ 1987 │18851 │144.66 │7984 │115.40│5273 │ 136.25│5594 │ 218.83│42:28:30┃
┠───┼───┼────┼───┼───┼───┼────┼───┼────┼────┨
┃ 1988 │22563 │146.90 │10420 │113.51│6268 │ 146.23│5875 │ 220.81│46:28:26┃
┠───┼───┼────┼───┼───┼───┼────┼───┼────┼────┨
┃ 1989 │20828 │119.76 │7276 │ 78.69│7409 │ 143.15│6143 │ 181.51│35:36:29┃
┠───┼───┼────┼───┼───┼───┼────┼───┼────┼────┨
┃ 1990 │21612 │124.30 │8464 │ 98.07│7394 │ 142.01│5799 │ 160.12│39:34:27┃
┠───┼───┼────┼───┼───┼───┼────┼───┼────┼────┨
┃ 1991 │27228 │137.26 │14275 │127.29│7475 │ 145.92│5478 │ 147.36│52:27:21┃
┠───┼───┼────┼───┼───┼───┼────┼───┼────┼────┨
┃ 1992 │26937 │158.32 │10806 │125.51│9435 │ 195.77│6696 │ 181.51│40:35:25┃
┠───┼───┼────┼───┼───┼───┼────┼───┼────┼────┨
┃ 1993 │46056 │210.51 │19521 │141.57│15534 │ 272.18│11001 │ 284.79│42:34:24┃
┠───┼───┼────┼───┼───┼───┼────┼───┼────┼────┨
┃ 1994 │64457 │279.83 │28063 │171.29│20894 │ 378.00│15500 │ 395.71│44:32:24┃
┠───┼───┼────┼───┼───┼───┼────┼───┼────┼────┨
┃ 1995 │80998 │341.86 │33914 │208.61│30766 │ 508.05│16318 │ 418.77│42:38:20┃
┠───┼───┼────┼───┼───┼───┼────┼───┼────┼────┨
┃ 1996 │118090│467.90 │41989 │265.86│54873 │ 773.40│21228 │ 508.48│36:46:18┃
┠───┼───┼────┼───┼───┼───┼────┼───┼────┼────┨
┃ 1997 │122632│536.22 │38213 │268.06│58317 │ 947.91│26102 │ 581.95│31:48:21┃
┠───┼───┼────┼───┼───┼───┼────┼───┼────┼────┨
┃ 1998 │141076│628.01 │44109 │328.60│64601 │ 1091.19│32366 │ 673.31│31:46:23┃
┠───┼───┼────┼───┼───┼───┼────┼───┼────┼────┨
┃ 1999 │156007│702.12 │44890 │355.54│74832 │ 1243.95│36285 │ 756.13│29:48:23┃
┠───┼───┼────┼───┼───┼───┼────┼───┼────┼────┨
┃ 2000 │181318│825.00 │46434 │383.99│91680 │ 1527.57│43204 │ 903.58│26:50:24┃
┠───┼───┼────┼───┼───┼───┼────┼───┼────┼────┨
┃ 2001 │213285│951.21 │50434 │411.05│113178│ 1852.94│49673 │ 1018.33│24:53:23┃
┠───┼───┼────┼───┼───┼───┼────┼───┼────┼────┨
┃ 2002 │256881│1069.16 │51698 │423.31│148184│ 2403.27│56999 │ 1179.23│20:58:22┃
┗━━━┷━━━┷━━━━┷━━━┷━━━┷━━━┷━━━━┷━━━┷━━━━┷━━━━┛
注:国内生产总值、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均为当年价;发展指数均以1986年为100,按可比价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