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学校体育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6&A=1&rec=527&run=13

幼儿体育 1935年,县民众教育馆设儿童乐园,置秋千、滑梯、压板、木马、铁环、跳绳、皮球
等器材,供34名富家子女入园活动,1937年停办。建国后,各幼儿园都辟有活动场地并置简易器材,
入园儿童经常开展体育活动, “文化大革命” 运动初期一度中断。1977年,县直各单位幼儿园按照
《幼教大纲》要求,开设体育课,天天做早操和户外体育活动。1980年,全县幼儿园按《幼教大纲》
要求,进行正确地走、跳、跑和队形基本训练,部分幼儿园开设健美操、模仿操、拍手操、徒手操、
花操、花环操、哑铃操乃至球类、小自行车的训练。1984年起,县直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幼儿园每年自
办小型运动会。是年,由县体委、县妇联共同举办幼儿运动会3次,竞赛项目有套圈、拔河、穿衣服、
体育智力等。1985年,“三八”节、“六一”节的幼儿小运动会增加了母子接力、小自行车等项目。
县直机关幼儿园荣获淄博市幼儿健美操比赛第三名。
小学体育 清光绪二十八年, 《钦定学堂章程》 规定小学开设体操课。1923年,国民政府颁布
《新学制课程纲要》,把原体操课改为体育课。至抗日战争前夕,各小学除体育课外,每周还安排两
节课外活动,开展校办小运动会。索镇小学在1931年全县学生运动会中获团体总分第一名。建国初期,
各小学均设体育课,组织早操和课外活动。多数小学辟有运动场地,高级小学置篮球场、排球场、乒
乓球台等。1952年起,每年举办县办中小学田径运动会。高小之间的篮球友谊赛亦经常举行。1954年
起,小学普遍推行少年广播体操。“文化大革命”初期,学校体育活动一度中断。1977年,坚持每周
上好两节体育课,每天做早操、课间操,并安排课间、课外活动的小学260所,占小学总数的82.8%。
1984年,小学篮球队发展到60个。1987年,有106所小学(占小学总数34.9%),16325名学生参加达
标(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 活动, 经考核, 及格4954人, 良好6560人,优秀2546人,达标率为
86.13%。
中学体育 1928年,县师范讲习所设体育课,开展篮球活动,但无专职体育教师。后毕、桓城两
所中学的体育活动只有队列。建国后,人民政府对中学体育提出明确要求。1952年,桓台一中开展球
类和田径活动。1954年起,各中学推行“劳卫制”(《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经常组织班级
间的篮球、排球友谊赛。1956年,桓台一中、二中建起学生篮球队、排球队、田径队和教工篮球队、
排球队;桓台一中设立学生体操队、举重队、摔跤队、武术队、垒球队。桓台一中、二中还经常与张
店、淄川、周村、邹平、长山、博山、高青、广饶等县区的兄弟学校举行邀请赛、对抗赛。1958年春,
惠民地区确定桓台一中为排球训练重点中学。秋后,各中学普遍开展“劳卫制”、“满堂红”等活动。
1960~1962年,学校体育活动基本停止。1963年,各中学兴起“乒乓球热”。桓台一中学生王曰国荣
获惠民地区少年组乒乓球单打冠军。1965年,桓台一中男子排球队获山东省少年排球第四名。“文化
大革命”初期,各中学体育器械被毁,有的体育教师被打成“黑邦”。体育课、体育活动、体育竞赛
中断。1970年起,逐步恢复正常。至1977年,各中学都能坚持每周上好两节体育课,每天上早课、课
间操,安排课间、课外活动。全面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并定期测验成绩。“达标”活动步入
经常化、制度化。1981年起,各高中、初中及实验学校招收新生加试体育,不及格者不予录取。1978
~1983年,桓台一中在惠民地区历届中学生篮球赛中,均名列前茅。至1980年,各中学配齐体育教师,
普遍开展“达标”活动,加强体育代表队的训练。桓台一中荣获山东省“体育先进单位”称号。1983
年,各中学已有男女篮球队144个,排球队8个,乒乓球队22个,并有4所中学开展足球活动。1984年,
桓台一中学生达标率由1979年的50%,提高到92%,获淄博市“推行达标先进单位”称号,被定为山
东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田径)。是年,县政府确定鱼龙、前毕、祁家、侯庄、索镇(第一、第二)
6所联中与县实验学校为县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986年,全县专职体育教师74人。有2所中学被定为淄
博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篮球、田径),4所中学定为本县田径训练点。1987年,开展达标活动的中
学52所,占中学总数的86.7%,参加学生18179人,经考核,及格6126人,良好6994人,优秀1559人,
达标率为8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