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类 人物传略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4&A=6&rec=392&run=13

淳于髡 淳于髡(约前386~前305)战国时齐国人,复姓淳于,曾犯罪
受过
髡刑,故名淳于髡。他是稷下学宫早期学者之一,列稷下先生之首。他身材
矮小,
相貌丑陋,身份贫贱,但博闻强记,学无所主,才智过人,滑稽善辩,备受
齐王
尊崇,位列上卿,被称为一代怪才。齐威王招为赘婿,官任大夫,多次受命
出使
列国,从未困屈受挫,有晏子的外交遗风。

齐威王继位之后,沉湎于酒色,不理朝政,致使百官荒乱,诸候并侵,
国家
处于危亡之境,左右莫敢谏言。此时,淳于髡挺身而出,利用齐威王喜好隐
语的
特点,前去劝谏道:“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飞不鸣,大王知此鸟
否?”
齐威王对答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
幡然
醒悟,整顿朝纲, 赏即墨大夫、烹阿大夫。公元前349年,楚国发兵进犯齐
国,
淳于髡奉命出使赵国,说服赵王,赵王派兵十万、车千乘增援齐国。楚国闻
讯,
不战而退。各诸候震惊,皆归还齐侵地。

齐威王“好淫乐长夜之饮”,淳于髡借此讽谏,用自己“饮一斗亦醉,
一石
亦醉”的事实,向齐威王说明“酒极则乱,乐极而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

之而衰”的道理,使齐威王猛然醒悟,罢长夜之饮。

淳于髡直率坦诚,敢于直言。一次,与齐宣王对座闲聊,齐宣王要淳于
髡评
论一下自己是一个怎样的国君,淳于髡毫不犹豫地指出了齐宣王喜好良马、
美味、
女色,独不好贤士的缺点,并用事实讲给齐宣王听,使齐宣王心悦诚服。
淳于髡对大臣更是尽心竭力,纠谬矫枉,拾遗补缺。邹忌受相印后淳于髡很
不放
心,便用隐语向邹忌表达自己对执政者善于发现人才、依附人民、慎选君子、

整法律、减吏省员的五点政治主张。邹忌听后,深受启发。

淳于髡以天下为己任,表现出特定历史阶段内的爱国主义精神。如齐欲
伐魏,
淳于髡劝阻;苏代为燕游说于齐,淳于髡大力协助之,皆较好地处理了与其
他国
家的关系,避免了战争,赢得了和平。

淳于髡长寿善终,死后“诸弟子三千人为衰絰”,受到了人们深深的爱
戴。
《嘉靖青州府志》载:“淳于髡墓在城(青州)西四十里窝驼村。”

今辛店街道窝托庄碑记载:“战国时齐威王赘婿淳于髡葬于此,为髡筑
墓者
所住窝铺,墓竣工后有人留此定居,故名窝铺庄,后改名窝托庄。”传说中
的淳
于髡墓经考查,实为西汉齐王墓。

淳于意 淳于意(前215~约前140)西汉初期著名医学家。曾任齐太仓
长,
故人们尊称为“仓公”或“太仓公”。

淳于意自幼热爱医学,曾拜公孙光、公乘阳庆为师,学黄帝、扁鹊的脉
书、
药论等书,精于望、闻、问、切四诊,尤以望诊和切脉著称。

淳于意为使自己专志医术,辞去官职,不营家业,长期行医民间,对封
建王
侯却不肯趋承。赵王、胶西王、济南王、吴王都曾召他做宫廷医生,他都一
一谢
绝了。他常拒绝为朱门高第出诊行医,被富豪权贵罗织罪名送京都长安受肉
刑。
其女淳于缇萦毅然随父西去京师,上书汉文帝,哭述父亲廉平无罪,自己愿
身充
官婢,代父受刑。文帝深受感动,宽免了淳于意,且废除了肉刑。
淳于意诊断疾病十分仔细认真,总是详尽记录病人的里居、年龄、病况、医
疗经
过,并注意记录留存病案,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个创用病历的医生。他将典
型病
例进行整理, 写出了中国医学史上第一部医案——《诊籍》 。针灸技术在
《诊籍》
中已见有效地应用。

淳于意是一个著名的医学家,也是一位热心传播医学的教育家。他广收
弟子,
精心传授。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他的学生有宋邑、冯信、唐安
(三
人皆为临淄人)、高期、王禹、杜信等六人。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
序文
中说:“上古有神农、黄帝、歧伯;中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仓公,

此以往,未之闻也。”

淳于意墓在东夏庄西南250米处,1983年修建胶济铁路复线取土时遭受破
坏。
邹阳(? ~前120)今辛店街道辛店街人,西汉著名文学家,以文辩知名。
所作
散文辞意慷慨,委曲尽情,有战国游士纵横家善辩之风。著有《邹阳集》七
篇。
汉景帝时,邹阳与词赋家枚乘、严忌皆事吴王刘濞。刘濞阴有邪谋,邹阳奉
《上
吴王书》劝谏,吴王不纳,执意串通楚、赵、胶西、胶东、淄川、济南六国
诸侯
王,以“清君侧”为名,发动了“七国之乱”。结果七国破灭,七王皆被诛
杀。
邹阳离吴去事梁孝王刘武。

邹阳为人耿直,不阿权贵,遭到梁孝王的两个宠臣羊胜、公孙诡的嫉恨,

诬陷下狱。邹阳为洗雪冤枉,在狱中写了《狱中上梁王书》,列举自古以来
竭忠
尽信于君,忠谏直言而遭谗谀小人陷害的无数事实,说明自己前来投奔梁王
并为
之效命的真心实意。梁孝王看后深受感动,将邹阳释放,尊为上客。羊胜、
公孙
诡皆被诛杀。

广西临桂进士临淄县知事邹崇孟,于1851年(清咸丰元年)在辛店街村
立石
碑:“汉邹阳故里”。此碑现存辛店街村委。

崔光(451~523) 原名孝伯, 字长仁,南北朝时期的东清河郡东鄃县
(今辛
店街道大武家庄附近)人,官至尚书令。少年时期倍受磨难,17岁便挑起了
生活
重担,“昼耕夜诵,佣书以养父母”。其父崔灵延组织郡属军民抗击北方拓
跋焘
失败,全家被劫持到魏都平城附近专设的“平都郡”城内,过着半囚禁的困
苦生
活。孝文帝元宏登基后,驰宽禁制,向慕汉化,尊重读书人,被俘禁的“宋
地”
官员带着家属回到家乡。

崔光失时不矢志,不辍劳作,刻苦读书,充实学识。随着时局的变化,
脱颖
而出。孝文帝元宏亲改其名为“光”,当众夸赞:“孝伯之才如浩浩黄河之
水东
注,固今日之文宗也。”屡加拔擢,担任给太子讲授经书的少傅、车骑大将
军,
晋爵为伯、侯,又授职司徒,后由恩县侯晋升到宰相级的尚书令。崔光感激
力效,
尽诚谋国,在历事三帝的几十年内,参赞决策国事。在迁都和定储等重大事
件中,
起了决定性作用。他崇信佛法,常应沙门讲《维摩经》,著有《二经义疏》
30多
卷。他喜爱文学,好诗赋,写诗、赋、铭、赞、咏、颂、表、启等数百篇,
50余
卷,今皆佚。他一直到73岁,力疾从公,在任上病故。孝明帝元诩感念师恩
和拥
戴之功,亲临灵棚抚遗体恸哭,赐钱帛助葬,特命墓中冥器和送葬仪仗皆依
亲王
丧制。在灵柩运回故乡安葬时,魏帝哭着亲送灵车。死后被追赠为太傅和尚
书令,
谥号文宣。崔光共十一子,第五子崔劼在北齐皇朝,也由度支尚书晋升为宰
相级
的尚书令。《魏书》和《北史》中皆有传略记载。

崔猷(454~511)字孝孙,崔灵瑰之子,崔光之堂弟,东清河郡东鄃县
(今
辛店街道大武家庄附近)人,官至员外散骑常侍。崔猷少年,颠连困苦。雄
居北
方的北朝魏帝拓跋焘派征南大将军慕容白曜兵下三齐,其父正任职刘宋的清
河郡
太守与守土官员苦战失败,被劫持到魏都平城附近,全家过着半囚禁的生活。

文帝元宏登基后, 推行汉化,驰宽禁制,延揽仁人志士,崔猷方得朝廷重
用。
489年(北魏太和十三年) ,召补州主簿。493年(太和十七年),授司徒参
军,
后升为大将军主簿, 补安南府司马、太尉骑兵参军、大将军府中兵参军事
等职。
498年(太和二十二年) , 官授员外散骑常侍、司徒府中兵参军事、郡太
守等
职。502年(景明三年),官授荆州征虏府长史,加封明威将军。509年(永
平二
年),任定州安北府司马。 崔猷为官22年, 忠于职守, 政绩突出,颇有盛
名。
511年(永平四年) 2月25日,病故于洛阳。512年(延昌元年)11月28日,葬

临淄黄山北麓。

崔鸿(477~525) 字彦鸾,崔光堂侄,东清河郡东鄃县(今辛店街道大
武家
庄附近)人。北魏著名史学家,官至司徒长史。
崔鸿年少时博览群史, 一面从政供职,一面著书立说。496年(太和二十年),
担任彭城王国左常侍。502年(景明三年),历任员外郎兼尚书,后升中散大
夫、
给事中、尚书都兵郎中徒长史等职。孝明帝时历任给事黄门侍郎、散骑常侍、

州大中正、司徒长史等职。

崔鸿任职修孝文、宣武两朝起居注,并修撰国史。他勤劬劳瘁,用十年
之久,
一人之力搜集各国史料,编成《十六国春秋》100卷,附序列、年表2卷,记
述十
六国割据政权之事,把各国兴衰过程、人物、事件做了惟一的传世记述。填
补了
中国北方二百余年的复杂史迹。此史被史学家称为历史绝学。原书已散失,
今流
传的明朝人屠乔孙、项林、姚士粦刊本,是取《晋书》所记载的十六国事,
及类
书中所引《十六国春秋》佚文汇编而成,已不是原书。《汉魏丛书》中收有
崔鸿
写的16卷节抄本,清朝汤球曾以此节抄本为主,重加辑补,称为《十六国春
秋辑
补》。

晚年, 崔鸿曾受诏继伯父崔光辑修北魏国史未成,525年(孝昌元年),

鸿卒于任上。其墓在黄山北坡下。1975年,山东省考古研究所挖掘清理了14
座墓
葬。其中,一号墓为崔鸿夫妇墓,出土崔鸿夫妇墓志两块。
王树滋(1892~1961)字德符,今辛店街道安乐店人。树滋出身书香门第,
祖父
芳谱为清光绪初年廪生。父鹤龄、叔父鹤声皆为晚清监生。鹤声曾协助时为
临淄
县知事的舒孝先编纂过《临淄县志》。树滋幼年受到祖、父辈等教导和影响,

安乐店私塾中就读,学业优良。1912年10月,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在当
时的
校长蒋百里、技术教官长王若钰等教诲下,学习战术、兵器、地形、筑城和
外文
等知识,成绩突出。

1914年底,树滋从军校毕业后,被委派到国民政府军队中授见习官,后
任上
校营长。1917年夏,以清朝功臣自居的张勋,率领“辫子军”北上,以调停
“府
院之争”(指黎元洪为首的总统府和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之间的争斗)为名,

入北京,逼迫黎元洪解散国会,拥戴清废帝溥仪复辟,恢复“宣统”年号。
张勋
的复辟活动遭到全国人民的一致反对。树滋随“讨逆军”攻入北京。在一次
攻打
“辫子军”的战斗中,树滋骑马前线指挥作战时,军马被炮弹炸死,他幸免
遇难。
逃脱致命一劫后,在战斗中他谨慎从事,敢于指挥,善于打仗,后任军械处
处长,
旅长,被授予少将军衔。

1924年5月, 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国民党在广州黄埔建立陆
军军
官学校, 王树滋在黄埔军校任教官。1927年4月12日,曾任校长的蒋介石发
动反
革命政变,学校内政治气氛紧张,国共两党的教师、学校领导之间斗争激烈,

便回到了家乡临淄。1932年,王树滋为铭记祖母恩德,在安乐店村西为祖母
立节
孝碑一座,碑正面刻有“彤管流芳”四个大字,背面记述祖母的生平事迹,
在本
家大门上方挂有“冰清玉洁”匾。他的孝行影响了村内几代人。1935年,王
树滋
任山东省民政厅视察室主任,曾多次到临淄县视察工作,提出多项利于家乡
父老
的建议,时任临淄县长的冯谦光都一一采纳。一次,王树滋从济南来到临淄,

长冯谦光带领县政府众多官员到辛店车站迎接。树滋从出站口走出来后,第
一眼
看到安乐店的李景台在出站口卖瓜,立刻走上前去拉住李景台的手,两人拉
起了
家常,把县长冯谦光等人冷落在一边。庄里乡亲都说,树滋虽然当了大官,
不摆
架子,乡亲们有难事求他,有求必应,从不推脱。

1937年,七七事变后,王树滋被聘为国民党山东省政府鲁西行署专员,
行署
主任李树椿是树滋在保定军校时的同窗,两人密切合作,在流亡的国民党统
治区
内,清匪剿匪,保证了境内的社会平安;发动民众抵抗日军侵略,使日伪军
不敢
轻易出动;支持中共统一战线,动员国民党统治区内广大民众支援抗日战争,

证了本辖区内抗日战争的顺利进行。后因时局变化大,王树滋只好又回到家
乡。
树滋回到家乡后,仍然亲身操作农事,生活非常俭朴,为人谦和,与乡亲们
和谐
相处。

1941年2月, 临淄县的王砚田部叛变投降日军,被日军当局改编为“剿
共建
国军保安团”,王任团长。当王砚田多方打听到王树滋的经历后,三番五次
托人
找到王树滋,要求为他保安团服务。出于无奈,树滋在伪临淄县保安团任军
事教
官。时间不长,树滋不满王砚田的汉奸行为,毅然辞职回家。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王树滋带领全家来到济南,在成通纱厂任普通职员。

到1961年病逝。

王翰西 王翰西 (1904.8~1986.1.8) 原名王墨林, 辛店街道渠村人。
1910
年,
入本村私塾读书。 1921年2月,考入临淄县立高级小学,在校学习认真,成
绩优
秀,担任学生同盟会主席,积极参加抵制日货,反对卖国的学生运动。1922
年10
月,投笔从戎,先后加入山东陆军四十七旅、四十三旅等旧军队。1928年,
担任
少尉排长,直到1933年底,因被怀疑参与兵变被开除军籍。抗日战争爆发后,

捍卫民族独立,于1938年1月,参加临淄县三大队任二中队中队长。同年4月,

入中国共产党。 7月,担任新改编的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三支队十团一
营营
长。1939年9月,提升为杨国夫副司令员所领导的三支队作战科科长。1945年1
月,
提升为渤海军区教导团团长。解放战争中,历任渤海军区十一师参谋长、三
分区
参谋长、 军区副参谋长等职。1952年7月,任山东军区德州军分区司令员。
1955
年,授予大校军衔。1956年,任山东省交通厅党组书记兼副厅长。1958年,
“整
风补课” 运动中因直言不讳,被错划为“右派分子”。1965年5月,经中共
中央
华东局审查平反,恢复党籍和原行政级别。1977年,当选为山东省政协第四
届常
委,兼任山东省政协军事组组长。1978年离休。1986年1月8日,病逝于济南。
石潇江石潇江(1909.4~1945.10) 原名湘璞,今辛店街道毛托村人。山东早

共产党员,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第十二中队主要组创者、领导者,著
名烈
士。

1925年,石潇江初中尚未毕业,便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山东省立第二师范
(即
后来的曲阜师范)。入学后,他广泛涉猎,阅读《向导》《新青年》《共产
党宣
言》等进步书刊。国民党当局竟以“阅读赤色书籍”的罪名拘捕。在狱中,
他面
对刑讯, 始终以“读书何罪” 辩理, 后经中共组织多方营救,才得释放。
1927年
春,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1年,石潇江师范毕业后,先后在南仇小学、博兴书院任教。1934年,

辛店通惠小学先任教师后任校长。1936年秋,日军侵犯绥远,爱国将领傅作
义奋
起抗击,取得百灵庙大捷。石潇江带领学生走上街头,强烈声讨日军侵华罪
行,
积极开展募捐活动。

1938年2月8日,石潇江组织抗日武装加入廖容标、姚仲明领导的黑铁山
起义
部队,被编为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十二中队。中队建立不久,便计袭
辛店
车站,直捣日伪傀儡组织辛店维持会。以后又在张(店)博(山)线上和湖
田车
站连续伏击敌人的军用列车, 给日伪敌人以极大的杀伤。1938年7月,十二
中队
扩编为八路军三支队八团二营,石潇江任营长。根据抗日斗争的需要,二营
又奉
命编入八路军四支队。从此,石潇江转战在新泰、莱芜、沂水、蒙阴等地。
1943
年春, 石潇江由蒙山支队副支队长兼参谋长职务调回渤海军区, 任清东军
分区
(第五军分区)副司令员。

1944年春,石潇江奉命率分区独立团四个连和昌邑独立营,拔除驻在昌
邑县
马渠村的顽军李树桂部。 击毙敌人百余名,生俘敌军800多人。是年夏,他
率一
个营的兵力长途奔袭康岱五团,智取敌指挥机关,胜利歼灭全团。
石潇江17岁的儿子石广忠来到部队,有的同志提出安排在后方工作,石潇江
不允,
坚持让儿子下连队锻炼。

1945年8月15日, 日军投降后,渤海军区主力部队奉命挺进东北。石潇
江与
刘其等人率新编师准备从沾化县海口横渡渤海,带病率先启航,船至秦皇岛
附近,
飓风骤起,触礁殉难。

石志庆石志庆(1923~2001) 辛店街道毛托村人。1938年5月,参加抗日

伍,后编入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第十二中队。抗日战争中,先后在八
路军
山东纵队司令部、山东鲁中军区司令部任报务员、电台台长。解放战争时期,

华东军区司令部鲁中南军区司令部任区队长兼电台台长。先后参加了著名的
孙祖
战役和沂蒙山反扫荡战役。参加过济南战役、淮海战役等。1949年12月后,
先后
在华东海军司令部、 后勤部、第四舰队司令部任通信科长。1951年5月,到
苏联
列宁格勒海军学院学习,曾荣获斯大林勋章。1953年,任海军第六舰队司令
部通
信科科长。1955年12月,任旅顺某基地司令部通信处处长,到苏联留学两年
半。
1955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三级解放勋章。1960年12月,

北海舰队司令部通讯处处长。1976年12月,任烟台基地后勤部部长。1977年10
月,
调任威海水警区司令。1986年离休。

1988年,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勋章。2001年病逝。

朱传瑸朱传瑸(1923.3~2000.12) 字文玉,1936年毕业于辛店通惠小学,
今辛店街道王朱庄人。1940年,参加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1944年,担
任渤
海军区政治部印刷厂工会会长。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在解放
战争
中参加淮海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分配到山东省人事厅任地方干部科科长。
1953年,
调东北地区从事工业开发建设工作。先后任黑龙江省双鸭山矿务局岭西煤矿
矿长,
农林局局长,会龙山钢铁指挥部总指挥,双鸭山市秘书、秘书长,双鸭山市
政府
副市长,中共双鸭山市市委副书记、市长,书记等职。1985年,离休后安置
到淄
博市直机关干休所。2000年12月8日病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