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文物保护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31&A=10&rec=585&run=13

  淄川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1986年,全区有文物保护单位10处,其中省
级2处、市级8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蒲松龄故居、马鞍山抗日遗址。市级
文物保护单位:寨里古瓷窑址、刘德培起义“大汉政府”遗址、杨寨塔、太河惨
案纪念地——钓鱼台、磁村古瓷窑址、郝家古瓷窑址、 西坡地古瓷窑址、 苏相
墓。

  1997 年 6 月,寨里古瓷窑址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同时,淄博市人民政府公布第二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淄川区有9 个:
三教堂、矿务局德日建筑群、北沈遗址、般阳故城遗址、莱芜故城遗址、前来遗
址、三台村遗址、蒲鲁浑墓、刘志霞墓。

  1999年、2002年,市文物局先后公布北工蛤蟆石、尚庄遗址、修真观为市级
文物暂时保护单位。

  2000年8月,淄川区人民政府公布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3 个:观音堂、三
台山、玉皇山庙、张至发墓、康成书院、响井堰三十九烈士墓、 苍龙峡、 青云
寺、华严寺、普云寺、禹王庙、莲花庵、朝阳洞、王坟、金鸡峪摩崖造像、大奎
山摩崖石刻、“环青”石刻、石佛寺、洄村民居、淄川烈士陵园、黉山、孤山九
曲崖、梓橦山、文峰山、磁村大街、桃花洞、桃花泉、银杏树、石龟、经幢、古
石刻、天主教堂、古柏。

  2001年6月,国务院公布齐长城(淄川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齐长城(淄川段)遗址自岳阳山、 淄河谷地的城子村
直达三泰山至淄川、博山交界处的达摩山。在三泰山主峰西部约有500 米长城保
存完好,建在连接主峰以西的淄河转弯处,呈“U”字型。高3~5米,宽2米,局
部有瞭望台。山顶建有城堡。其后是崇山峻岭,以山险代城墙,其中鹿角山海拔
852米。马鞍山、莲花山、劈山一线有复线1条。在马鞍山西峰上有齐长城古兵营
遗址及两个烽火台。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寨里古瓷窑址 1957 年,淄博市第一次文物普查发现。分布在寨里与大张村
之间的高地上,耕土层下有大面积瓷片堆积,厚40~100厘米。窑址长宽均为450
米左右,总面积约20万平方米,为全国唯一已知的北方青瓷产地。1973年发现窑
炉遗迹,有大量瓷片暴露在断崖表面,出土器物施青褐釉,多为生活用具。碗的
造型与南方青瓷略同,深腹、直口,外腹下部无釉,有些碗壁上饰莲花瓣纹,粗
壮质朴。罐为四系,曲腹平底,灰胎,外腹下部无釉。 高足盘呈豆形, 下部无
釉。寨里窑青瓷,胎骨一般较薄,带灰白色,火候较高,无黑斑现象。釉色深浅
不一,釉面厚薄不匀,还原气氛控制较差。用三角支顶托烧,具有早期烧瓷工艺
特点。窑址中还发现不少颜色深浅不同的黄釉陶片,为南北朝铅釉陶器产地提供
了一个可靠佐证。釉中氧化铝含量很高,达55.42 %。从器物造型、釉色及烧造
工艺等特点综合分析,该窑址烧造年代上限为北齐,下限到隋唐。宋元后有小规
模窑烧造。

  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教堂 位于峨庄乡西石村北三佛山南麓,初名“圆明观”。集佛、儒、 道
三教为一体。据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重修碑记载,该庙宇群始建于唐
代,宋代重修时改名三教堂。寺院中存有明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清乾
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的重修碑记。庙宇群中
的文昌阁、万仙亭、斋堂、观音殿、泰山行宫、炉神姑庙、 石大夫庙、 钟鼓楼
“文化大革命”中及修淄峨公路时被毁。2002年,尚存三组建筑。山下组:自东
而西由纯阳阁、玉京金阙殿、仙临殿、佛爷殿连成一体,多为石材建筑。半崖组
:院落长约20米、宽约5 米。依山而建地藏菩萨殿、白衣大师殿,砖木结构,均
为独间。山上组:称玉皇顶,是一长宽各为20米的院落。山门东向,前院西侧为
灵官殿,后院正殿为玉皇殿,砖石结构、无梁,院中有东西两侧殿,砖木结构。
2002年,山上组东北处新建一塔。

  矿务局德日建筑群 位于矿务局机关大院内。1905年—1945 年建成。该建筑
群包括华德矿务公司淄川煤矿管理营业大楼、华德矿务公司淄川煤矿俱乐部、鲁
大公司淄川煤矿淄川神社、碧霞祠、钟楼、炮楼。

  北沈遗址 位于寨里镇北沈村西,是1986 年淄博市第二次文物普查中发现的
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总面积28万平方米。2001年4月—6月,淄川区文管所协同
山东大学考古系对其进行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 1000 多平方米,出土文物有陶
器、石器、青铜器等。发掘商周时期房址5处,西周窑址2处,清理商周、战国墓
葬23处。

  般阳故城遗址 般阳故城汉代建有土城。明弘治十四年(公元 1501 年) 重
修,规制如龟,故称“龟城”。明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重修,加砖垛。明
万历七年(公元1579 年)重加拓治,建瓮城,未建门。明崇祯九年(公元 1636
年)土城改建石城。明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建空心楼八座,设炮眼24个。
清康熙七年遇地震,城楼崩,城墙塌损大部。清康熙二十一年,遭大雨,损城墙
30余丈。淄川解放时,部分城墙被毁。2002年,般阳故城仅存淄博汽车制造厂西
100米长石砌城墙及留仙湖公园东侧一段土筑城墙保存完好。

  莱芜故城遗址 位于淄河镇城子村。县志载:齐灵公(公元前567年)灭莱子
国,其国民逃难至此,建城为邑。当时,淄河岸边虽山青水秀,但树密草萋,一
片荒芜,故名莱芜。今故城已全毁,遗迹尚可辨,土层中尚有陶片残存。

  前来遗址 位于城南镇前来村,系商周—汉代文化遗址。1996 年,村民挖土
时曾挖出铜镞、铜箭、玉器等10多件。

  三台遗址 位于磁村镇三台村,系一处龙山文化遗址。2001年6月,修建滨博
高速公路进行勘探,发现陶器、陶片数百件(片)。

  蒲鲁浑墓 蒲鲁浑曾任元代般阳路总管,县志载其墓在招村, 即今黄家铺镇
店子村西北,封土已被推平,碑刻已毁,墓尚未挖掘。

  刘志霞墓 位于罗村镇莲花庵东约100米处。碑为青石阴刻,中间大字为“刘
志霞烈士之墓”,碑后即土墓,封土直径2米,高1米,四周砌有砖花墙。

  刘志霞烈士生于1922年,生前为淄川县蟠龙区罗村妇救会长。1948 年 3 月
初,她奉分区委指示回罗村侦探敌情时,被还乡团逮捕。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
她威武不屈,视死如归,壮烈牺性,时年26岁。

  市级文物暂保单位

  蛤蟆石 位于淄博矿务局北山宿舍东崖上,远观外形颇似蛤蟆,故名。 石长
5.4米,宽3米,厚2米,通高3.2米,为巨石文化遗址。

  尚庄遗址 位于龙泉镇尚庄村,是一处商周时期文化遗址,发现于1999 年 7
月。出土文物丰富,有陶片、骨锥、鹿角等,其中汉代大型铜镜,直径30厘米,
存于市博物馆。

  修真观 又名“真宫观”,位于淄川城南七里村东。始建于元代延 初年。观
中玉皇阁和明代石碑保存完好。石碑记载,明洪武、 隆庆年间, 均对其进行修
葺。2001年春,七里村村民捐资整建修真观,使其恢复原貌。

  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观音堂 位于商家镇冶西村。该建筑长10米,宽7米,高6 米,砖石结构,硬
山顶,无梁殿。始建年代不详,明嘉靖三十一年和清康熙三十三年重修。殿前墙
有重修碑文两块,长约70厘米、宽40厘米,东檐下碑文落款“嘉靖壬子年癸卯月
上旬吉日重建”,西檐下碑文落款“嘉靖叁拾壹年正月贰拾肆日”。

  三台山 位于磁村镇刘瓦村东,海拔162米,与光油头山、扁山相连,成倒鼎
状。三台山庙宇有七殿、三宫、四洞、二阁、钟鼓楼等。传说唐代始建,明天启
年间重修。历经风雨、战乱,损毁严重。2002年,新建三台山庙宇。

  玉皇山庙 位于岭子镇杨家村南聚宝山。庙内有玉皇殿、 东西厢房及古松三
株。

  张至发墓 位于杨寨镇坡子村东南百余米处。旧时墓前有石像,墓西约50 米
处有一院落,大门迎面墙上砌有“环青”石刻。“文化大革命 ” 期间该墓被挖
掘,墓壁石厚20厘米,出土棺材1具、玉带1条、璞头几镜1 个及罐子、小龙、金
耳环等。

  康成书院 遗址位于寨里镇山头村北黉山阳坡上, 汉代郑康成教授门人弟子
之处。书院建筑毁于清末。

  响井堰三十九烈士墓 位于龙泉镇龙口村南。1948 年农历正月,国民党军队
及还乡团,将龙泉区被捕干部、党员39人施以种种毒刑之后,全部推入响井堰废
矿井中残害。建国后,在此建公墓以纪念39位烈士。

  苍龙峡 位于西河镇龙湾峪村西。清乾隆四十一年《淄川县志》载:“ 苍龙
峡, ...... 两山合抱,险崭万仞,中岿辟为峡,才容单行。渐下渐广,至二丈
深,阔四五丈,两岩之间各有穴, 探之莫得其底, ...... 有龙尝潜于此, 故
名。”

  青云寺 位于岭子镇槲林村西北约1公里处深山幽谷中,佛教寺院。其地四山
环抱,古树偃蹇,景色秀丽,系古般阳二十四景之一。青云寺又曾以其十景(九
纹呈彩、四盘据胜、月山晚照、途井涵春、龙台荐蔼、龟林毓秀、 谷响应、 屏
壁舒卷、鸽崖绕回、鹰峰  闻名遐迩。青云寺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严重破
坏,庙宇被拆,碑林被砸。1991年,岭子镇政府及部分村民筹资修复。

  华严寺 位于磁村以南,为佛教华严宗派寺院。主体建筑大雄宝殿已毁, 玉
皇阁、文昌阁、魁星楼也已残破不堪,尚有明代碑刻2方。

  普云寺 佛教寺院,位于商家镇地铺村西南100米处,遗址惟存二石碑:一为
清代康熙二十一年之“重修普云寺碑记”;一为乾隆八年之 “ 普云寺整修庙宇
序”。

  禹王庙 位于城南镇苏王村西南禹王山山顶。 建于明代, 清代康熙年间重
修。禹王庙山门南向,长宽各为4 米,歇山顶,砖石结构。院墙多处残破,禹王
殿高6米,长11米,宽9米,前出廊,硬山顶,砖石结构,门与前檐下装饰板为木
质,前廊两石柱,红石直窗棂,红石拱屋顶。大殿前后各存一棵柏树,僧房5 间
惟剩残墙,大殿两侧卷棚、石碑已不存。

  莲花庵 位于罗村镇罗村东。系明天启年间建,清乾隆年间重修扩建,宽 45
米,长60米。庵内文昌阁、韦驮阁已不存,观音阁、碧霞元君行宫、灵官庙、炉
神姑庙仍在。其中,观音阁与碧霞元君行宫均为两层楼阁式,面阔3 间,重梁起
架木结构,硬山顶。观音阁宽5.5米,长11.3米,高12.4米。碑碣尚存。

  昭阳洞 位于峨庄乡石沟村东北。分南北二洞。南洞怪石林立, 泉水如柱,
经年不息,清纯甘洌,系天然矿泉水。北洞为厅式溶洞,洞高约10米,洞内怪石
姿态各异,洞深40米。原有观音堂、灵官庙、将军祠等建筑,多已倾圮,洞外有
上天桥、下天桥。下天桥是进昭阳洞必经之路,为一巨石横坠于两峰之间,桥下
深谷幽幽,行于桥上,令人胆战。洞外现存“昭阳洞记”碑一方。

  王坟 位于昆仑镇奎四村北约1公里处,古冢拔地而起。约高12 米,直径 20
米,封土四周陡峭,难以登顶,当地群众称之为“王坟”。墓主及年代均不详。

  金鸡峪摩崖造像 位于岭子镇下店村以南5公里金鸡峪。悬崖巨石上有浮雕神
像一组(一大二小),中间神像高 90 厘米,闭目端坐,双手扶膝;两侧各一小
像,高40厘米,直立,个别部位有伤损。庙南2 米处有“孤石大夫碑碣”一方,
高1.4米,宽70厘米,厚18厘米,石碑完整,字迹尚能辨认,系崇祯三年( 1630
年)立,述建孤石君庙事。

  大奎山摩崖石刻 位于昆仑镇大奎山顶峰东侧。石刻为阴文、楷书, 字迹可
辨。文为“天圣十年九月一日,僧道鉴合性高旅,愿有心起,建大寺九座,塔两
座,内石□高四万二千尺大尺,松林九座,开河一道建氵地。”计48字,与旧县
志所记有出入,或有后人增刻之。

  “环青” 石刻 原为明天启年间礼部尚书张至发别墅环青园中的题名石刻,
存于杨寨镇坡子村南。“环青”二字每字约40厘米见方。

  石佛寺 位于商家镇李家村西,属清代建筑,毁于“文化大革命”,1996 年
重建。

  洄村民居 位于昆仑镇洄村村内,是一所清代楼阁式四合院建筑, 东西长约
21米,南北宽约20米,正楼为四层阁楼,属无梁砖石结构,整体建筑保存较好。

  淄川烈士陵园 位于淄川城东,建于1962年,占地约33 公顷。抗日战争、解
放战争中牺牲的667名烈士埋葬于此。

  黉山 位于寨里镇山头村北250 米处。海拔 307 米,因坐落在盆地之中,远
望,一山突兀,十分壮观。素有“小泰山”之称。满山皆树,郁郁葱葱,四季常
青。山上碧霞祠等为唐代所建,后毁于战乱和“文化大革命”。山上还有康成书
院、郑公祠、仙姑庄等古迹。

  孤山九曲崖 位于黑旺镇孤山村西北 1500 米处,临崖建有古庙, 为清代建
筑,毁于“文化大革命”时期。1991年重建。

  梓橦山 位于双沟镇藏梓村,也叫“雷鸣山”。 清康熙二十六年 《 淄川县
志》载:“梓橦山,南接黉山,天降雨,此山必鸣,如击鼓声,居民屡验之。”
又载:“山形迤逦北出,延袤亘数十里,果然鳞次者,梓橦山也。”是鬼谷子文
化的发祥地。

  文峰山 位于城南镇查王村东南6里许。清咸丰年间建有文昌阁,“文化大革
命”时期损毁,1997年重建。

  磁村大街 位于磁村镇磁村村内,大街两侧民居为清代建筑, 现保存较好。
街道由青石铺就,南北长86米,宽5米。

  桃花洞 位于岭子镇东桃花泉村。明嘉靖七年,洞内建玉皇殿、佛爷殿、 镇
武殿,毁于20世纪50年代初和“文革”时期。20世纪90年代初复建。

  桃花泉 位于岭子镇东桃花泉村东,保存较好。

  银杏树 位于磁村镇磁村华严寺内。华严寺始建于唐开元元年, 该树为建寺
初植,高15米,树冠直径约13米,树干直径约1米,保存较好。

  石龟、经幢 原为佛教寺院龙兴寺的附属物,为南北朝北魏时期的石刻, 现
存于留仙湖石刻园内。

  古石刻 石鼓一对,现镶嵌在西河镇河南村一翟姓村民院门墙上, 为明代石
刻。

  天主教堂 位于洪山镇土峪村。1905 年,由美国传教士所建。修女楼、神父
楼、天主教堂等建筑保存较好。

  古柏 位于峨庄乡十亩地村。该树树龄1000年,树干直径1.5米,树高14米。
  2002年底,全区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6处,其中国家级1处、省级3处、市级
19处(其中暂保单位3处)、区级33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