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崂山东麓风景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2&A=2&rec=781&run=13

一、棋盘石
巨峰东北的棋盘山麓,崎岖绵延,山峰挺拔,凌空一座山峰,峰顶一怪石向西探
出,上平如台,下悬空于深渊之上,形如灵芝托空,又如跳水台。传说曾有神仙在此
对弈,故得名。“棋盘仙弈”是崂山的名胜之一。
棋盘石顶面南端圆而宽,向北渐窄渐倾,石面平滑,南北长12米,东西宽67米,
石面上刻有一个勾勒的+形图案,一说是道家拜星斗的方位图。人处其上,头晕目眩,
有下坠感,惊险万分。
棋盘石以北有一清初建的道观明道观。据庙前石刻记载,唐代孙县就在这里建过
“采药山房”。明道观建筑规模不大,周围古木参天,环境幽静,群峰环绕。东部是
那罗延山,山上有“观日台”、“挂月峰”、“望海门”、“浴日奇观”等名胜。西
南有两峰一高一低,如两人对语,叫“二仙传道石”。“天茶顶”高出云端,泉水清
澈,据说有“七十二泉”。招风岭下有天然石洞两个,奇峰怪石,清泉古洞,天工造
物,盎然成趣。
二、白云洞
白云洞在刁龙嘴村以西的山巅高处, 海拔400多米,背倚危岩,前临深涧。白云
洞是天然石洞。 南向,由4石架成,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洞额镌“白
云洞”3字,清末尹烺若书。洞后依洞而生的数百年古松,形如游龙,名“华盖松”,
虬枝密叶复盖洞顶, 在崂山十二景中,名“云洞蟠松”。洞前有2株古银杏,树荫遮
满洞之前院及左面洞顶。立在洞顶,可东望沧海。
洞旁是清初建的道观,庙亦名“白云洞”,庙内曾建有新式楼房,叫迎宾楼;还
建有古朴典雅的青龙阁,处其上可以凭眺远景。
白云洞下还有“卧云窟”、“菩萨洞”、“清虚洞”、“普照洞”。“普照洞”
是一人工洞, 小而光洁,旁有白骨松1株,坐于洞中可俯视山海景色。洞的附近四周
多怪石奇峰,如上天梯会仙台、望海门、九曲莲花洞等。
三、华严寺
华严寺在崂山东麓那罗延山半腰,面山环海,是清初建的一座寺院。殿宇楼阁壮
丽,苍松掩映,秀竹临风,周围刻石很多。寺西涧底路旁巨石斜夼万状。有一斜卧如
鱼形者,上面有一小洞,探之不尽,用手拍击洞口,琅琅作响,似鱼鼓声,名“鱼鼓
石” 。 其西南山巅有一广阔数亩的大石坡,坡中有一洼,满贮池水,旱天不涸,名
“天池”。附近有“华阳洞”,东向大海,在这里可观日出,洞前有平地,相传是华
严寺的旧址。
“那罗延窟”在华严寺西山半,纯是天然巨石结成。窟宽约7米,高深各10余米,
四壁削立, 底石光平,上有圆孔,天光射入,窟南壁有薄石架出3米许,上面形成一
石龛可供人坐。相传有个西方哲人在窟中说法,这就是《华严经》上所说的“那罗延
窟”。据说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曾在此坐禅。此即崂山十二景中的“那罗延窟”。
四、太平宫
太平宫在崂山东部海岸,仰口湾以西,上苑山半,景色秀丽,名胜古迹甚多,是
游览的胜地。
太平宫是宋初敕建的道场,是崂山的宫观寺院中有碑刻记载最早的道观,至今已
有1000多年的历史。这里风景优美,有灵奇的山峰、秀丽的古洞。宫东有一巨石耸起,
酷似跪伏的绵羊,口鼻俱备,名“绵羊石”。宫北危峰耸起,极象一头怒吼的雄狮。
整个山峰是无数的巨岩结成,峰顶有一块大岩石翘起,向西突出,与下面的另一巨石
形成了一个狮口,内可容10多人。峰顶很平敞,上面设石桌石凳。由此东望,无际的
大海与天相连,令人心旷神怡,是崂山十二景中的“狮岭横云”。在狮峰顶上观日出,
离海近,且高一望无阻,视野开扩,故又名“狮峰宾日”。宫内有“龙涎井”、“眠
龙石”。宫后有翠绿如削的危岩,叫“翠屏岩”;光洁圆整的石峰,叫“混元石”,
上镌星斗图象。太平宫北下,是一条清澈的涧水,有几块巨石相接横于上,雨天水涨
时,人仍行于石上,水流石下,名“仙人桥”。“桥”北有一天然石洞,洞额巨石平
整,上镌丘处机七绝21首。
五、小蓬莱
在崂山湾西岸,土寨河入海处之南,是三面环海的半岛,西面连接陆地,面积约
1平方公里, 海拔84米。岛上南北两峰对峙,北峰海拔84米名“小蓬莱”,南峰海拔
51米, 名“望海楼” 。远望小蓬莱,似飘浮在白波银涛中的“海螺”,传说是海外
“仙山”。清初山东巡抚徐绩游崂山,在此看到了海市蜃楼,随将奇观记为《崂山道
中观海市》。“小蓬莱”之名始于何时不详。明万历年间,周如锦在此建“紫霞阁”,
筑石坊,以为别墅,书“小蓬莱”刻于石坊,所著之书名《紫霞阁文集》。明末蓝再
茂在此建书屋3间。清康熙年间村民辟为耕地。现仅存石坊柱2根。
半岛峰势削拔,怪石千姿百态,有耸立如人的“老人石”、削立如碑的“自然碑”。
在“老人石”旁,有一洞名“仙桥洞”,内把“三清”石象。在秀丽的峰顶上,有一
巨石,名“观日台”,是观日出的胜地。
六、劈石
在五岔山与鳖石山的鞍部,海拔279米,是通向崂山东部的山口。山口以石得名。
李村至王哥庄公路通过这里。其东侧有一孤石,高9米,圆滑似桃,色黛,上自“桃”
尖,下至地面,自然中开为两爿,缝可走马,蔚为奇观,为崂山的名石。石上镌1983
年杜松琴书明即墨县丞周璠撰诗(见刻石)、修德书“劈石天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