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建国前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8&A=15&rec=6&run=13

县城初建时有一城、两关(南关、东关),面积约0.33平方公里。城内多官署和商
铺,两关居住百姓,城西为刑场,城北有演武厅。城外有护城河,沿河有城墙,墙上
筑堡垒敌台;城内有祠庙寺观、亭阁牌坊等。

一城池街道
1城池
建城之初,以灰、土为料修筑城墙一道,周长2公里,基本上呈方形。城墙高7米
,底6.4米,顶宽3.2米。于东、西、南三面各建城门,分别命名为“仁风”、“泰和
”、“清阳”门。各城门上建有城楼。沿城墙外挖护城河一条,深2.6米,宽3.2米。
城池自建成至民国期间,共修葺14次:明代6次,清代5次,民国时期3次。其中1591
年(明万历十九年),于城墙上建敌台15座,台上均修碉堡;1876年(清同治六年)将城
墙、城楼、垛口、炮台坍塌处一律修固;1928年,县长杨光衡重新改建三座城门及门
楼,并将东、西、南三门分别改称“中山”、“振武”、“中正”门。护城河也多次
清挖。1930年蒋阎战争,1937年日本侵略军侵占济阳,两次战火使城池遭受破坏。建
国后,随着县城的扩建,逐渐将残破的城墙拆除,护城河也已填平。
2街道
县城始建时有两条主要街道:东西大街,自东门至西门;南北大街,自南门至东
西大街中段,与东西大街垂直呈“丁”字形,俗称丁字街。次要街道及无名小巷若干
条。直到民国时期,所有街巷都是土路,主要街道宽10余米,其他都狭窄曲折。

二官署坊庙
1官署
1137年(金天会十五年十月),在东西大街东段路北创修县衙,经三个月建成,“
吏舍宾庑、狱区库局、公堂燕室”等都已具备。这座县衙至明代已发展成为一组比较
完整的古建筑群,主要建筑物计有谯楼、仪门、正堂、值房、大堂、吏户礼房、工刑
兵房、皂隶房、壮班房、库房、茶房及仪门外的申明亭、旌善亭、寅宾馆等。明、清
两代,县衙东有主簿宅、按察司,西有典史宅、布政司,西北有北察院。1913年县署
改称县公署,以上建筑物或废弃或改建。1928年,县公署改为县政府,原谯楼改为县
政府大门,进门后是广场,广场东侧设监狱,西侧设兵营。过广场是二门(原仪门改
),两侧有平房数十间,原是三班六房办公之地。正中是大礼堂(即原大堂),为殿堂
式建筑。再后为法庭(原二堂)、会议厅、办公厅和县长居室。居室后有小园地,原建
有巩济楼一座,又名大仙楼。经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的战火,旧县政府已成一
片废墟。

2坊庙
1928年以前,县城寺庙、坊阁较多。寺庙主要有释迦寺、增福寺、文庙、城隍庙
、关帝庙、龙王庙、土地祠等20余座。牌坊有圣谕坊、归化坊等10余座。这些建筑物
大多富丽堂皇,精工巧饰。1928年,县长杨光衡推行“民国新政”,破除迷信,在毁
掉鬼神偶像时,连大多数寺庙也同时扒掉,县城仅有文庙等极少数寺庙保留下来。
文庙创建于1184年(金大定二十四年),历经元、明、清各朝修葺、增建,至清末
已有大成殿、东西庑、戟门、棂星门、崇圣祠、名宦祠、乡贤祠、明伦堂、修业斋等
建筑物20余座,计50余间,以及亭圃墙垣等,形成一处具有相当规模的古建筑群。大
成殿是孔子纪念堂,共5间,朱墙黄瓦,雕梁画栋,飞檐抱厦,廊柱环绕。殿中有孔
子的塑像,左右有“七十二贤”牌位。殿前有古龟驮碑,碑上刻有孔子的德行、名言
和记述历代修建文庙的文字。1928年将文庙改称孔庙,以后迭经战乱,孔庙被破坏无
余。

三作坊店铺
晚清时期,济阳县工商业仍然很不发达,因而县城内仅有些规模很小的手工业作
坊和经商店铺,主要有染坊、棉纺弹轧坊、铁器坊、木器坊、面食、糕点作坊、屠宰
坊、盐店、粮店、饭店、药店、杂货店、酱园等。1917年建立商会后,商业逐渐繁兴
,工业也有所发展。至1937年县城沦陷前,城内作坊、店铺发展至60余家,但其规模
仍然很小,一般是借用普通住房,房舍简陋,设备极其陈旧。厂店的分布不分区域,
大多数集中于中山街、振武街、中正街以及南关。

四其他设施
清代城区内有粮仓4座,其中常平仓2座,商社仓1座,社仓1座,4座粮仓民国前
均已废弃。
清代有县学、闻韶书院、医学各1处,普济堂1所。民国时期县城内有简易乡村师
范、县立小学、县立女子小学各1处,养济院、平民医院各1所,并有通俗讲演所、中
山图书馆、中山俱乐部、民众体育场、民众教育馆等文化、体育设施。

五居民房舍
1949年城区民房总建筑面积为4.3万平方米,其中土木结构平房3.01万平方米,
占民房总面积的70%;砖木结构的平房1.26万平方米,占29%;二层楼房6座,共25
0平方米;楼房中砖木结构的5座,土木结构的1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