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辑 民间游戏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7&A=2&rec=654&run=13

平阴的民间游戏,内容丰富、流传广泛。游戏的玩法多是自由性和竞赛性的,有
团体的,也有个人的。
猫逮老鼠 猫逮老鼠又称"老鼠老鼠一月一"。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到天黑,多
个儿童手拉手面对面围成一圈,一个儿童站在圈外扮"猫",一个儿童在圈内扮"鼠"。
游戏开始,大家齐唱"老鼠老鼠一月一,早来!老鼠老鼠二月二,早来!……"一直唱
到"老鼠老鼠九月九,逮住老鼠咬一口!"此时,"鼠"自圈内窜出,"猫"趁势追捉。若"
鼠"连钻数"洞"未被捉住,则轮换。若被捉住,则罚"鼠"钻裤裆。
踢毽子 踢毽子多为女孩玩耍。毽子的踢法多种多样,简单的以连续踢的个数多
少定胜负,复杂的则有正、左、拐、跳、打等。游戏时,边踢边唱(或数数),一般
逢五遇十即将毽子停于脚面一次(称"嗯")。清代流传三四人入局对踢,后沿为健身
运动的一种方式。
跳绳 跳绳又名"跳百索"。花样繁多,分单人跳和多人跳等形式。单人跳时,
双手摆绳,可前摆跳、后摆跳、双手交叉摆绳跳,也可带人跳、蹲跳、跑步快跳等。
多人跳时,一般由两人摆绳,也可将绳一端系于树上由一人摆绳,其他人跳,跳法多
种多样,边跳边唱数数。
打尜 打尜多为男孩玩耍。10~15厘米长的木棍两端削尖便成"尜"。玩时人数
不限,一般分两组,就地画一方框为"城"。各组选一人站"城"内,轻捏尜一端,把尜
放在"城"里,用一尺余长木板将尜用力打出,尜落点远者那组先正式开打,另一组为
接方。游戏时,把尜放至"城"口,然后两组人轮换打尜。其打法:用木板敲击尜的一
端,使尜蹦起,迅速挥动木板将尜用力击出。一人打空再换一人接着打,最后一人打
空时,另一组人则急忙拣起尜往回扔。打尜方则一边快速向回跑,一边可伺机用木板
阻击抛掷在空中的尜。跑回"城"边,挥动手中木板,不让对方将尜扔进"城"内,若扔
进"城"内,则两组交换。若扔不进"城"内,打方可继续向前打第二轮。直到接方再也
无法将尜扔进"城"内,接方就认输。
跳房 跳房玩法多样。 一般先在地上划一"田"字形的"房", 在"田"字一端或
几端划一半圆形(俗称"馍馍头")。游戏时,把"瓦儿"(砖块、瓦块、石块等均可)
掷于"馍馍头"内, 玩者单脚跳入,并将"瓦儿"踢入下一格,依次转下一圈即可将"瓦
儿"掷于第二格内, 如此类推,跳完一圈便可"占房"一间。跳至自己的房内可双脚落
地,别人则须跨过该"房"。玩时,不能另一脚落地、不能"压杠"("瓦儿"压在划线上)、
也不能"踩杠"(脚踩在划线上),否则都算犯规,犯规者出局等待下一轮。最后,谁
占的"房"多谁为胜者。
磕拐 磕拐是流行于男孩之间的一种对抗性游戏。一般是两人对抗,也有多人
一起玩的。游戏时,双方单脚落地蹦行,另一只腿折攀起来,用膝盖向对方进攻。进
攻方法多种多样,可磕、压、顶、砸等。游戏规则为谁被对方磕倒或双脚着地即输。
拾子儿 拾子儿多为女孩玩的一种游戏。玩时,几个人就地选若干块石子,先由
一人将石子撒散开,遂将一子抛起,同时迅速抓起地面的石子,再马上接住抛起的石
子。有时拾单、有时拾双,拾多者为胜。拾子时,手不准触及不该拾的子儿,否则,
被称为"瞎了"(意为违背游戏规则,失败了),改换别人拾子儿,依次轮换。也有的
用布缝制的小沙袋代替石子。 也有的用麻将牌或涂上颜色的木块代替,平阴俗称"拾
方块",其玩法大致与拾子儿无异,不过又多了立、竖等玩法。
推铁环 推铁环是20世纪80年代之前较流行的儿童游戏。用较粗的铁丝弯一大圆
环,再用铁丝弯一铁钩,铁钩的下端弯成U状,上端握手中,下端U状钩扣依铁环推其
前进。也有的在铁环上套一个或若干个小铜环儿以便铁环滚动时"铃铃"作响。玩时,
边走边推铁环,也有边跑边推者。比赛时,一般比谁推得远、推得快,铁环倒地为输。
其他玩法,有原地转圈、拐弯、推上坡等。
走四棋儿 走四棋儿除少儿玩外,成年人也常常摆局"厮杀"。玩时,在地上画一
棋盘:纵横线各四条,每人执四个棋子(多甩石块、砖块、木块等代替)对阵摆布。
走子时,纵横进退,但每次只许走一步。若一方两子相邻,与对方一子在同一条直线
上,且线上再无别子时,则"吃"掉对方一子。一方只剩下一子无法对阵时为输。
走九联 走九联儿童、成人均可玩。玩时在地上或石板上画三个口,套在一起,
四个角,四个中间都用线串起来,然后双方用石子开始摆阵,每三个子联成一线,就
可以吃对方一子,直到把对方子吃净为胜。
摔哇呜 摔哇呜流行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般是在雨后儿童常玩的游戏。玩时,
人数多少无限制,各自备泥一团,并用泥团捏成各式各样的"泥碗儿"。捏好后,高唱"
东乡的、西乡的,都来听俺放枪的",也有高唱"东北风、西北风,摔个响儿给你听",
然后用力将泥碗口朝下摔在地上。"碗"内空气冲破"碗"底成一窟窿,摔者和其他参赛
者各喊"吃蛋儿"或"吃片儿"。谁喊出早就按谁说的算。然后,其他参赛者拿出备用泥
团捏成片或蛋堵于泥洞上面。最后以各自的泥团多少决定胜负(多者胜于少者)。
抽陀螺 陀螺一般为木制,取一短圆木柱,一头削尖,一头为平顶,为了便于旋
转和耐磨损,通常在其着地的尖部再砸上一个钢珠。游戏时,先用鞭绳将陀螺缠住,
将它置于光滑地面处,然后用力拉绳将陀螺发起来旋转(也有用两手将陀螺发起者),
然后用鞭绳不断抽打,使其不停地转。谁的陀螺转得时间长,谁为胜。
投纸牌 投纸牌,又叫打啪。纸牌子多为硬纸叠成,其形多为正方形,也有三角
形的,有单面、双面之分。玩时,一般是一方先将纸牌摆放地上,另一方寻找纸牌与
地面的缝隙,又叫"窍儿",然后用自己手中的牌用力掷地扇砸对方的牌。若将对方的
牌扇翻个,则胜,对方的牌归己;若扇不翻,则轮换,直至决出胜者。
翻绳 翻绳多为女孩玩耍。玩法分一人玩和双人玩。玩时,用一线绳将绳系成
圈状,套于手指上,通过手指的穿插、交错、缠绕等手法,使绳变换成各种形状,如
降落伞、太阳、锯、鱼、天窗、面条、豆箕儿、牛槽、担架等。
投杏核、敲杏核、敲钱 投杏核、敲杏核、敲钱多为男孩玩耍。玩时,在地上挖
一小坑,一方把杏核放在坑内,另一方持杏核用力掷向坑内,若将坑内的杏核投出,
则胜,投上杏核归已,并有继续掷投权。若投不出,则让给对方。敲杏核为一方将杏
核放在一块石板上,另一方直起身子,手持一枚杏核,对准石板上的杏核敲下,若敲
下石板上杏核,则胜,杏核归已,并有继续敲的权利,若敲不下,则让给对方。敲钱
与敲杏核的玩法相同。
打呱儿 打呱儿即打手背。玩时,一人将掌心向下平放空中;另一人掌心向上和
对方手掌相靠,然后设法分散对方注意力,并迅速翻上以手掌击打对方手背,而对方
则应迅速抽回手,以防被打。如打中,继续玩;如击空,则轮换。
剪子包袱锤 "剪子包袱锤"俗称"将茄子,将瓜,将军宝"。玩时,食指与中指同
时伸出代表"剪子",握拳代表"锤子"、五指伸开代表"包袱"。规则是:剪子胜包袱、
包袱胜锤子、锤子胜剪子。游戏人数不限,大家一起喊:"将茄子,将瓜,将军宝",
也有直接喊剪子、包袱、锤的,喊的同时伸手决出胜负。
跳拉拉秧 跳拉拉秧需3人以上才能玩, 先由两人相对而坐,脚板抵着脚板。其
他人则跑步跳过,并唱:"一步拉拉秧,二步喝面汤,三步吃韭菜,四步摞起来。"每
唱一句要跳四次完成一个过程,坐着的人就要摞高一只脚,直到两人的四只脚全摞起
来高度仍能过去为胜,若跳者碰到坐者的脚,则轮换。
弹琉璃蛋儿 琉璃蛋儿也称"弹蛋儿"、"弹琉璃球"。双人玩或多人玩。玩时,先
在地上画一条线, 在离线3米左右挖一坑,参赛者依次向坑内掷琉璃蛋,先击坑内的
开球。弹球时可用溜、点等方法,击中对方为胜,击不中,由第二人接着弹球。如此
轮流,最后看谁击中的多,击中多者为胜。
藏摸互 藏摸互也称"逮人儿",即捉迷藏,源于唐代。20世纪五六十年代较为流
行。玩法多样,规则也不同。一般玩法是:众人分成两伙,"将军宝"决出胜负。选一
棵树或一面墙为"家",负方守家并寻找胜方躲藏者,胜方则在附近各处藏匿起来,并
伺机"回家"或"救人"。胜方若躲开负方追赶并摸到"家",即胜。若被对方抓住,则被
带至"家"内严加"看护"。被抓的同伙则伺机前来"搭救",俗称"打死救活"。同伙相救,
手接触到即"活", 可以再跑。若被抓的人数多,他们可手拉手待"救",来救者只需"
救"一个即可全活,俗称"连电"。一方若将对方全部抓获,则为胜。
丢手绢 丢手绢又称"丢手巾儿"。玩时,众人围圈向内坐,选一人拿手绢在圈外
绕行, 边走边与众人一起唱:"丢、丢、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边,大家不
要告诉他, 快点快点儿抓住他,快点快点抓住他!"行进中,悄悄将手绢丢于一人背
后。如果此人发现应立即捡起手绢追逐丢手绢者。若追上,丢者需重丢;若追不上或
丢者转一圈仍未被发现已将手绢丢下,则罚被丢者站在圈中唱一支歌或表演一个节目。
然后,轮换再来。
砸子儿 "子儿"是用布包上沙子或豆、米等缝制而成的小沙袋。玩时,先划一圈,
一人站在圈内,将"子儿"置于脚面,用力踢出。接子儿的要接住子儿后,朝圈内砸去,
圈内人要以脚将砸来的"子儿"踢出圈外, 接"子儿"的这时要喊"几步",圈内人若喊"
五步", 圈内人要以脚抵脚量,从圈界到子儿处,若正好或多于五步,则重砸;若少
于五步或子儿砸在圈内则轮换。另一种玩法是得分的,砸者站两端,被砸者站中间,
砸者交替砸,被砸者既接又躲,接住沙袋得一分,砸在身上没接住减一分,零分时没
接住则下台轮换。
徒手拔河 玩时,先在地上划一线为界,两人以脚外侧相抵面对而站,然后寻机
抓对方手,抓住后用力或利用技巧将对方拉过界即胜。人多时,可分两组,搂腰相连。
跳皮筋 玩时若三人以上,则由两人扯住皮筋,跳者边跳边唱。建国初期唱词是:
"刘胡兰小时候怎么样, 13(岁)参加了共产党,她为人民立功劳,她就光荣地牺牲
了。"到20世纪60年代时,唱词是:"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勤劳的人在
说话,请你马上就开花。"到"文化大革命"时,唱词是:"雪山升起了红太阳,翻身农
奴把歌唱"……等。 唱不同的歌,跳法不同,一般在唱完一首歌后,脚要正好将皮筋
踩住。每跳完一曲,皮筋高度便升高一次。一般是从脚踩皮筋开始,依次为:脚腕、
膝部、胯部、腰部、腋下、肩膀、耳朵、头顶、小举、大举。如跳时犯规或够不到皮
筋时,则换人。
呼拉圈 儿童、成人均可玩,玩时将一个或多个呼拉圈套在腰间,先用手发起来,
然后扭腰摆臀,利用惯性,使呼拉圈旋转,是一种健身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