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历史渊源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7&A=2&rec=63&run=13

阿胶因始产古东阿(今平阴县东阿镇)而得名。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
农本草经》 将阿胶列为"上品",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载:"阿胶本经上品。弘
景曰: 出东阿,故名阿胶"。据历史记载,李时珍生于1518年,死于1593年。东阿镇
作为东阿县城的时间为1375年至1946年。李时珍时代的东阿即是指以东阿镇为县城的
东阿县, 因此平阴县东阿镇为正宗阿胶产地。在这里还流传着一个古老的民谣,"小
黑驴,白肚皮,粉鼻子粉眼粉蹄子,狮耳山上来啃草,浪溪河里去喝水,永济桥上遛
三遭, 魏家场里打个滚,至冬宰杀取其皮,制胶还得阴阳水。"在制胶过程中,采用
金锅银铲,烧桑木劈柴,熬七七四十九天,方能成胶。据记载,东阿镇于北宋开宝二
年(969年) 开始出现阿胶作坊。至清代,南北多家中医慕名而来,诊病兼营阿胶。
当时,规模较大的制胶作坊有邓氏树德堂、涂氏怀德堂、于氏天德堂、王氏景春堂、
陈氏东岳衡药店等10余家。清咸丰年间,皇帝的宠妃兰贵人叶赫那拉氏患有血症,即
习惯性流产,经御医医治无效,服用了邓氏树德堂的阿胶,治好了血症,病愈喜得龙
子,即后来的同治皇帝。咸丰帝非常高兴,特封此妃为懿贵妃,即后来统治中国长达
半个多世纪的慈禧太后。同时赐给邓氏树德堂三件礼物:一是赐给邓氏树德堂堂主邓
发皇马褂一身;二是赐给邓氏树德堂堂主邓发手折子一个(相当于进出宫廷的通行证);
三是赐给邓氏树德堂阿胶一个"福"字。清同治十年(1871年),朝廷曾委派钦差前往
树德堂监制阿胶,此胶称为"九天贡胶"。御赐"福"字一直为东阿镇制胶人所用,并成
为正宗阿胶的标识。民国初期,先后设立乾豫泰、怀仁堂、济盛斋和华丰东等老字号
阿胶药店。 1933年,天德堂资本3300元(银元),年产阿胶200公斤,产值2400元,
销往山西、 陕西等地;树德堂资本2100元,年产阿胶200公斤,产值2400元,产品大
部分销往江南;怀德堂资本1300元,年产阿胶200公斤,产值2400元,主要销往江南,
部分产品销往国外; 乾豫泰、怀仁堂、济盛斋、华丰东等4家资本8500元,年产阿胶
750公斤, 产值9400元,产品主要销往无锡、常州、河北和东北等地。1935年,树德
堂有制胶房10间,技工5人,年产阿胶750公斤左右。1949年,东阿镇阿胶总产5000公
斤,主要产品有福字阿胶、禄字阿胶、寿字阿胶、禧字阿胶、九天贡胶、藏红花胶、
龟板胶、柏枝胶、尚清胶、黄明胶。建国初,国家投资把邓氏树德堂、涂氏怀德堂、
庄氏太子衡老药店等东阿镇阿胶老字号集为一体,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国营阿胶专业生
产厂山东省平阴县东阿镇阿胶加工厂,接收了东阿城内阿胶作坊的制胶工艺,其中包
括"邓氏树德堂"的"手折子"和用在阿胶上的"福"字标记。到20世纪70年代末,"福"字
牌经国家工商局注册,成为独家专用商标。2003年,平阴县东阿镇被国家药品监督检
验检疫总局划定为"阿胶原产地保护地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