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未成年人思想教育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7&A=2&rec=614&run=13

平阴县立足长远面向未来,把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先后命名
平阴革命烈士陵园、县档案馆等10余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88年,小学开设思想品
德课,初中开设政治课,对中小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品德教育,主要内容要求是对小
学生进行以"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
社会公德和一般的政治常识教育。初中阶段,初一年级以"养成教育"(养成各种良好
的行为习惯)和社会公德教育为主,初二年级主要进行"三热爱"(热爱祖国、热爱社
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和集体主义教育,初三年级主要进行法制教育和理想道德
教育。全县各小学开展了"全方位育人"、"环境育人"等活动;坚持学科渗透,并对小
学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形式进行改革。1988年10月,平阴县召开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
要求全县中小学学习贯彻实施"两纲"(中、小学德育大纲)、"两范"(中、小学学生
行为规范) ,克服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1989年4月,县委下发《关于
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的意见》。10月,全县中小学
广泛开展了"学赖宁,学十佳"活动;县教委、团县委联合发出《在全县青少年中开展"
三热爱"教育活动》 的通知,号召全县青少年广泛开展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
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加强学校与社会全方位育人效果,学生的思想面貌发生了明显变
化,在1989年春夏之交北京政治风波中,全县广大师生思想稳定,教学工作、学习秩
序正常,经受住了严峻考验。1993年,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以"三个面向"(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和"两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育为中心,突出国情教育,良好品德、习惯养成教育,礼仪教育四个重点。1994年
5月, 县委宣传部、 县教委、 团县委联合组织"祖国万岁"读书活动,小学开展了读
《新三字经》、手拉手活动。1996年,国家教委《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小
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颁布。全县各学校均建立了以党支部、共青团、少先队为主体的
德育工作队伍。1997年,围绕"迎香港回归"全县中小学开展了一系列思想教育活动。
同年3月,为加强对中小学生的法制教育,全县聘请了30位法制副校长。2000年3月,
在全县青少年中开展了"做学习的主人"主题系列活动,6月举行全县青少年"讲案学法"
比赛。 2001年, 全县声讨"法轮功"万名师生签名活动在县文化广场举行,《济南共
青团》、《现代教育导报》作了报导。
对高中阶段的学生主要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利用重大节日、升旗仪式、
国旗下讲话、开学典礼、清明节祭扫烈士墓、参观革命旧址、"雷锋月"等一系列活动,
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电影专
题片、利用闭路电视观看系列电视剧,各校教育处、团委经常举办各类专题讨论会,
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结合政治、语文、历史、地理学科的相关内容,把爱国主义
和革命传统教育寓于各科教学中。1997年香港回归,各校团委举办香港回归专题讲座,
利用壁报、 黑板报宣传香港回归的意义,使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懂得"落后就要挨
打"的道理,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依据中央《关于加强德育工
作的若干意见》 , 平阴一中、平阴二中、平阴三中立足本校实际,制定行之有效的
《德育工作实施方案》,分年级、分层次提出不同要求,年级组充分发挥在德育教育
中的重要作用,从实际出发,开展不同层次的活动,形成班级特色,经常征求家长意
见,增强育人合力。高一侧重行为规范教育、高二侧重成才教育、高三侧重前途理想
教育, 德育教育寓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加强道德行为规范教育,3
处高中根据《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重视对学生进行遵守社
会公德、遵纪守法的教育。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为成才奠定基础。
学校制定了简便易行、符合学生实际的规章制度,如:《中学生一日常规》、《中学
生考勤制度》、《学生公寓公约》等。各校教育处、团委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争创先进
班集体、优秀团支部,争创文明宿舍、文明餐桌,争做"三好学生"、优秀团员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