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民间文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7&A=2&rec=549&run=13

一、加鼓通
民间舞蹈《加鼓通》是山东省著名民间舞蹈,流传于店子乡宋柳沟村一带,已有
400多年的历史,舞蹈为3人舞,1人唱板引,2人唱板腿。唱板引的在中间,唱板腿的
在两侧。共24套鼓点,随锣鼓节动。1990年12月,由山东省民舞专家孙丽、段怡秀,
县文化馆邵邦森、郭文明将《加鼓通》整理改编成大型广场舞蹈,济南玛钢厂工人表
演,表演动作轻快,风趣诙谐,场面火爆,情绪热烈,深受群众喜爱,多次应邀参加
市以上文化艺术活动展演。 1991年2月在济南市第一届迎新春民间艺术表演比赛中获
一等奖;1992年2月应邀晋京演出,获北京第六届"龙潭杯"全国优秀花会大赛优胜奖;
1993年2月获济南市第三届新春民间艺术表演最佳表演奖。1995年2月,由省民舞专家
孙丽、段怡秀,县文化馆张邦苓、陈连菊整理改编,店子乡宋柳沟小学表演的《少儿
加鼓通》 在济南市第五届民间艺术表演比赛中获一等奖。 1996年2月, 在济南市首
届民俗博览会民间艺术比赛中获最佳表演奖。县龙山小学《少儿加鼓通》节目多次参
加山东电视台"剪子包袱锤"、"快乐星期天"、"阳光快车道"栏目和山东省民俗博览会
开幕式等演出,受到广泛好评。
二、斗王皮
清乾隆年间兵部侍郎孙光祀以济南养济院门旁掌鞋的王皮为模特, 以民间乐曲
为基础, 创作出《斗王皮》,亦称《十八个大姐斗王皮》,是融歌舞为一体的传统
表演艺术形式, 起源于孔村镇郭柳沟村一带,已有380年的历史,在齐鲁民间艺苑中
颇有影响。 1991年2月,省民舞专家孙丽、段怡秀应邀来平阴挖掘整理《跑灯》,由
平阴县商业局职工表演,演出队伍伞灯20人,花灯20人,民族吹打乐队18人,乐曲采
用了王皮调中的著名曲牌"山坡羊"。表演欢快热烈,动作娇柔、洒脱,场面火爆,深
受群众喜爱。在济南市第一届迎新春民间艺术表演比赛中获表演一等奖。
三、渔鼓
"简板敲,渔鼓响,张果老骑在驴背上",几句民谣,形象地把"渔鼓"这种民间说
唱的历史渊源、演奏乐器都介绍了出来。据说"渔鼓书"形成于唐朝,至今流传了1000
多年。其伴奏乐器非常简单,一个渔鼓,一个简子。渔鼓的唱词讲究合仄押韵。20世
纪80年代以前,渔鼓书在县境内广泛流传,多数艺人白天在集市上演出,晚上在村里
演出。随着电视的普及,渔鼓艺人渐少,仅有孔村镇郭柳沟村朱世年一人。朱世年拜
师后艺名为柴元庆, 跟山东省著名曲艺大师高元钧同属元字辈。 他利用渔鼓演唱了
《响马传》、《岳飞传》、《大八义》、《小八义》、《七侠五义》等多部传统著作。
同时又推陈出新,编写和演唱了很多新段子,并多次在省、市演出活动中获奖。
四、扮玩节目
高跷、跑旱船、玩狮狍、耍龙灯、打花棍是平阴县民间传统扮玩节目。改革开放
后,这些传统节目得到弘扬和发展。每逢元宵节期间,全县近百个村排练这类节目,
除自娱自乐外,有的还到县城进行会演比赛。平阴镇南门村、土楼村节目水平较高,
曾代表平阴县参加济南市的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