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妇女联合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7&A=2&rec=300&run=13

1949年县各界民主妇女联合会成立,1958年改称平阴县各界妇女联合会,1951年
4月至1987年3月共召开七次代表大会。
一、代表大会
1988年3月7日至9日,平阴县妇女第七次代表大会召开,出席会议的正式代表251
名, 特邀代表5名。会议审议通过县妇联六届执委会工作报告,选举产生由25人组成
的平阴县妇联第七届执行委员会。 1993年4月28日至29日,平阴县妇女第八次代表大
会召开,参加大会的正式代表200名,特邀代表4名。会议审议通过县妇联七届执委会
工作报告, 选举产生了由25人组成平阴县妇联第八届执行委员会。2003年4月26日,
平阴县妇女第九次代表大会召开,参加大会的正式代表160名,特邀代表9名。会议审
议通过县妇联八届执委会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由23人组成平阴县妇联第九届执行委
员会。
二、主要工作和活动
"双学双比"竞赛活动 1989年,县妇联根据全国妇联在全国各族农村妇女中开展"
双学双比"竞赛活动的通知精神, 结合平阴县实际,联合12个单位下发了《关于在全
县农村妇女中深入开展"学文化、学技术、比成绩、比贡献"竞赛活动的意见》,在全
县农村妇女中开展"双学双比"竞赛活动。自活动开始,各级妇女组织开展了多层次、
多门类、多形式的培训。对文盲妇女进行边扫盲边学技术;对有一定文化的妇女进行
种植、养殖、加工等实用技术培训;对掌握一定技术的妇女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组织
达到相应技术水平的妇女, 参加农技校、农广校、农函大学习,考核合格者,获"绿
色证书"和农民技术员职称。基本形成了扫盲、实用技术培训、农函校、农广校和"绿
色证书"培训、学历教育、女农民技术员职称评定等系列化的农村妇女培训教育体系。
据统计, 活动开展15年来,全县有5000名妇女脱盲,近7万名妇女接受了实用技术培
训,5000名妇女参加了农函校、农广校和"绿色证书"的学习,1300多名妇女获农民技
术员职称。全县以妇女为主的科技示范户达2000户。

技术培训

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开展劳动竞赛,紧紧围绕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发挥妇女的
优势和特长, 开展区域性、专业性的劳动竞赛。陆续组织了"吨粮田"、"双百棉"、"
红旗庭院"、 "三八绿色工程"、"科学养鸡"、"绿色企业"、"植桑养蚕"、"艺品创汇"
八大专业竞赛。2000年至2003年,实施了"巾帼科技致富工程",开展了"科技女状元"
评选活动,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至2003年底,全县有50人获省、市"双学双比"女
能手称号,县、乡级"双学双比"女能手达3000人。
各级妇联和有关部门充分发挥部门的职能作用与行业优势,为农村妇女提供服务。
2002年,成立了平阴县农村妇女科技指导服务中心和平阴县农村妇女科技培训学校,
组建了由县农、林、水、畜等农口部门10多名各类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各级共组织农
业专家、 技术人员送科技下乡100多次,举办讲座200多期,听讲妇女5万人次。各级
妇联还有针对性地引导妇女成立自我服务组织, 全县共建立巾帼文明队、 科技协会
150多个。 县、乡、村还创办了一批集生产、科研、培训、创收于一体的妇女科技培
训示范基地100余处。
"巾帼建功"竞赛活动 1991年,县妇联提出在城镇妇女中开展"巾帼建功"竞赛活
动。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四有"(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
有纪律)、"四自"(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五学"(学政治、学文化、学科学、
学技术、学管理)、"五创"(创优质、创高产、创效益、创最佳服务、创一流水平)
为目标,组织引导广大城镇妇女参与现代化建设,提高自身素质,岗位成才,岗位建
功。"巾帼建功"竞赛活动围绕推进国企改革和城市管理体制改革,不断丰富活动内容,
在广大城镇女职工中广泛开展了"行业树标兵、岗位当明星"竞赛活动,在党政机关、
科教文卫、企事业单位及窗口服务行业广泛开展了"巾帼文明示范岗"创建活动,引导
城镇妇女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立足本职岗位创一流成绩。以服务妇女为宗旨,实施"
巾帼服务工程", 多渠道培训下岗失业妇女,开辟就业岗位,千方百计安置下岗失业
妇女再就业。 自1997年至2003年底,开展了"巾帼文明示范岗"创建活动。各级"巾帼
建功"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党政群机关、 教科文卫等事业单位妇委会以及女职工委员
会,通过各种专项(专题)评选表彰活动,激励广大城镇妇女投入"巾帼建功标兵"、"
巾帼创业带头人"、"巾帼文明示范岗"创建活动。至2003年底,全县共有500个岗(组)
参加了争创"巾帼文明岗"活动, 其中30个岗(组)分别成为市、县表彰的"巾帼文明
示范岗"。
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 全县的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开始于1980年, 期间共经历
了三个阶段。 即1980年至1990年的"五好家庭"评选活动,1991年至1996年的家庭文
化建设活动,1997年以后的"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1997年,平阴县成立了由18个
单位组成的"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协调小组,确立了创建工作的指导思想、 目标,
提出了具体措施,分解了不同时期创建工作的重点和任务。自1997年起,每年围绕一
个主题, 在全县上下联动开展系列创建活动。1995年至1997年,连续3年举办了全县
家庭文化艺术节,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家庭文化活动。艺术节采用县乡两级组织上
下联动, 共开展活动20余项。 1996年举办了"家家乐家庭运动会"、 1999年开展了"
我爱我家"读书演讲比赛、2002年开展了县级文明楼评选活动、2003年开展了"学习型
家庭"创建活动。 2000年至2003年,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美在家庭"活动。至2003年
底, 有6万户(次)家庭参与创建活动,全县每年开展一次五好文明家庭评选表彰活
动。 自1997年县创建活动协调小组成立以来,至2003年已表彰县级五好文明家庭200
户。
妇女维权 各级妇女组织把宣传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与妇女有关的法律法规作为首
要任务来抓。利用多种宣传手段和宣传工具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
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等法律法规,在全社会形成维护妇女权益的良好氛围。
每年举办妇女干部法律知识培训班,提高广大妇女干部的法律素质。加强与公、检、
法、司等有关部门的协作,2001年,与县法院联合成立了家庭暴力伤情鉴定中心,与
县司法局联合成立了"妇女法律服务站",在县公安局设立了"110妇女维权报警服务台",
在县检察院设立了"妇女维权岗", 在公、检、法、司等部门聘请了6位法律顾问,拓
宽了维权工作渠道。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信访网络,配备了专兼职妇女信访干
部。 1988年至2003年,妇联系统共接待来信来访1500件次,处结率在95%以上。1999
年至2001年,就女职工劳动保护、妇女干部待遇、"出嫁女"土地承包、新《中华人民
共和国婚姻法》的实施等问题进行了调查,及时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为领导机关科
学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2002年平阴县妇联被授予"济南市维权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参政议政 女干部队伍发展迅速,2003年底全县女干部占干部总数的32.97%,比
2000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 县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政协平阴县第七届委员会委
员中女性比例分别占到27.9%和25.3%。至2003年底,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
领导班子中均配备了女性成员; 67.7%的县委、县政府职能部门领导班子中至少配备
了1名女干部, 其中担任正职的9人,比2000年增加3人;教育、科技、卫生、计划生
育、 民政、司法和劳动保障等女性比较集中的部门都配备了1名以上的女领导干部;
县城6处中小学校领导班子中有5处配备了女领导干部,其中担任正职的3人。
儿童工作 1989年,成立了平阴县儿童少年福利基金会,县妇联多方筹措基金,
用于发展儿童福利事业。1992年,制定了《平阴县儿童少年事业发展"八五"规划》,
由县政府办公室颁布实施。以普及"三优"(优生、优育、优教)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家
庭教育工作深入开展,全县成立家长学校350处,培训家教骨干600名。1990年成立了
平阴县家长广播学校,分别对学前儿童、小学生、中学生的家长进行系统的"三优"知
识辅导, 培训家长26000名。每年"六一"期间,都要组织开展"为儿童服务宣传月"活
动,举办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庆祝活动,为儿童办好事、办实事。自1997年平阴县
实施"春蕾计划"以来,各级妇联组织精心发动,到2003年底,全县共结对救助贫困女
童620人次, 累计捐资9万多元,兴建"春蕾"小学1所。1988年至2003年,全县10处家
长学校被评为市优秀家长学校。1992年,县妇联被授予济南市优秀家长学校标兵单位
及关心重视儿童少年工作协调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