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辑 组织建设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7&A=2&rec=289&run=13

一、党员队伍建设
1988年, 全县共有党员15779人。按照"保证质量、改善结构、积极有计划发展"
的方针,对党员发展数量进行宏观控制,重点抓好在党的力量比较薄弱的单位、贫困
村和生产一线发展党员工作。此后,全县发展党员工作进一步规范和完善。1988年、
1990年集中处置了一批不合格党员。1994年,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
慎重发展"的方针, 把党的力量薄弱的企业班组、贫困后进村和长期发展党员较少的
村等作为发展重点,注重克服和纠正分指标、卡比例的做法,并注重逐步改变党员队
伍结构和比例问题。 1995年全县共有党员18547人。2000年,制定《关于做好处置不
合格党员工作的意见》 ,处置不合格党员113名。建立了发展党员公示制,健全完善
了发展党员工作十项制度、预审制度等。2001年,制定《建立入党积极分子函授学校
的意见》,加强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从源头上提高党员质量,坚持发展对象理论
考试制度、县委组织员谈话制度,严格发展党员程序,确保发展党员质量。建立入党
积极分子函授学校,坚持两项制度,落实三个层次责任,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等经验先
后被省、市肯定。2003年,重点做好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干部中发展党员工作,
同时,把符合党员条件的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来。截至2003年底,全
县共有党员21750人,其中女党员2234人,占全县党员总数的10.3%;预备党员668人,
占3.1%;35岁以下的党员5758人,占26.5%;60岁以上的党员2956人,占13.6%;建国
前入党的419人, 占1.9%;高中以上学历的11997人,占55.2%(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
4589人,占21.1%);初中以下学历的9753人,占44.8%。全县在岗职工党员8734人,
占40.2%(其中公有制经济单位在岗职工7988人, 占36.8%);农牧渔民9616人,占
44.2%;离退休人员2635人,占12.1%,其他党员764人,占3.5%。
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1988年起,进一步建立健全"三会一课"制度和党的民主生活会制度。1990年,建
立党务目标管理制度,县委与各乡镇党委签订目标责任书,先后建立完善了农村党支
部达标升级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下派干部制度。1998年,经过调查研究,形成
了《乡镇工作规范》和《村级工作规范》两个规范性文件。在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
作中,坚持普查、抽查相结合的方法,促进了全县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先后得到省、
市肯定。1999年以来,建立健全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建立健全以村党
支部、村委会换届选举为主要内容的民主选举制度,创出了"三票当家"的典型经验,
建立健全了以村民大会、党员代表、村民代表议事会为主要内容的民主决策制度,健
全完善以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民主评议村干部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监督制度,以村民
自治章程、村规民约、村民档案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村民自我管理制度,以"三会一课"、
目标管理、民主评议党员、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党内生活制度,把村级各
项工作逐步纳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1988年, 全县有基层党委28个,党总支49个,党支部861个。1990年,开展农村
党支部升级达标活动。 1994年起,利用3年时间对全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行整顿,
按照"围绕经济抓党建, 抓好党建促经济"的指导思想, 加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
级组织建设。 1995年, 集中整顿一批后进班子。1998年,县委制定下发《关于以"
六个好"为目标, 全面加强乡镇党委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以党支
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的意见》,县委组织部制定《基层组织建设分片抓、抓典型、
抓后进的意见》。同年6月,孝直镇孝直村被中共中央组织部命名为"全国农村基层组
织建设先进党支部"称号。 1999年,在各村党组织班子开展"双带"(带头致富、带领
群众共同致富)活动,不断增强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能力。在村党支部换届选举工
作创出了群众评议、党员推荐、组织考察"三票当家"的确定党支部候选人的经验,受
到中共中央组织部、省市组织部肯定。2000年,组织实施了"固垒工程",进一步加强
村级党组织建设。2001年,全县村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活动全面展开,增强了
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2002年,村"两委"换届采取先支部后村委,压茬进行的
办法, 最大限度地提高"一人兼"和交叉任职比例,减少村级支出和农民负担。同年7
月,在全县基层党组织中广泛开展深化"三级联创"活动, 争创"五个好"党组织、 基
层满意的县部门、 群众满意的乡镇站所。2003年,县委制定《关于深入开展"三级联
创"活动的实施方案》 、《关于进一步明确创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工作责任
的意见》等,推动了全县"三级联创"工作的深入开展。至2003年底,全县共有基层党
委37个,党总支89个,党支部910个。
1988年至2003年平阴县党组织、党员情况表
表13-2
┏━━━━━┯━━━━━━━━━━━━┯━━━━━━┯━━━━━┯━━━━━┯━━━━━━┯━━━━━┓
┃ 年 度 │ 党 员(人) │ 发展新党员 │ 党 委 │ 党总支 │ 党支部 │ 党小组 ┃
┃ ├──────┬─────┤ (人) │ (个) │ (个) │ (个) │ (个) ┃
┃ │ 总数 │ 其中:女 │ │ │ │ │ ┃
┠─────┼──────┼─────┼──────┼─────┼─────┼──────┼─────┨
┃ 1988 │ 15779 │ 1403 │ 376 │ 28 │ 49 │ 861 │ 2602 ┃
┠─────┼──────┼─────┼──────┼─────┼─────┼──────┼─────┨
┃ 1989 │ 16152 │ 1457 │ 342 │ 28 │ 67 │ 894 │ 2470 ┃
┠─────┼──────┼─────┼──────┼─────┼─────┼──────┼─────┨
┃ 1990 │ 16666 │ 1499 │ 325 │ 28 │ 87 │ 914 │ 2550 ┃
┠─────┼──────┼─────┼──────┼─────┼─────┼──────┼─────┨
┃ 1991 │ 16954 │ 1629 │ 333 │ 33 │ 85 │ 938 │ 2590 ┃
┠─────┼──────┼─────┼──────┼─────┼─────┼──────┼─────┨
┃ 1992 │ 17726 │ 1595 │ 319 │ 33 │ 84 │ 939 │ 3505 ┃
┠─────┼──────┼─────┼──────┼─────┼─────┼──────┼─────┨
┃ 1993 │ 17446 │ 1585 │ 375 │ 21 │ 70 │ 944 │ 2850 ┃
┠─────┼──────┼─────┼──────┼─────┼─────┼──────┼─────┨
┃ 1994 │ 17752 │ 1646 │ 465 │ 33 │ 69 │ 952 │ 2529 ┃
┠─────┼──────┼─────┼──────┼─────┼─────┼──────┼─────┨
┃ 1995 │ 18547 │ 1733 │ 725 │ 35 │ 77 │ 982 │ 2566 ┃
┠─────┼──────┼─────┼──────┼─────┼─────┼──────┼─────┨
┃ 1996 │ 18227 │ 1825 │ 854 │ 33 │ 78 │ 966 │ 2459 ┃
┠─────┼──────┼─────┼──────┼─────┼─────┼──────┼─────┨
┃ 1997 │ 18953 │ 2043 │ 631 │ 35 │ 78 │ 979 │ 2467 ┃
┠─────┼──────┼─────┼──────┼─────┼─────┼──────┼─────┨
┃ 1998 │ 19149 │ 2114 │ 535 │ 36 │ 89 │ 957 │ 2423 ┃
┠─────┼──────┼─────┼──────┼─────┼─────┼──────┼─────┨
┃ 1999 │ 19640 │ 2015 │ 592 │ 38 │ 91 │ 968 │ 2348 ┃
┠─────┼──────┼─────┼──────┼─────┼─────┼──────┼─────┨
┃ 2000 │ 20343 │ 2370 │ 714 │ 38 │ 92 │ 981 │ 2303 ┃
┠─────┼──────┼─────┼──────┼─────┼─────┼──────┼─────┨
┃ 2001 │ 20965 │ 1999 │ 756 │ 37 │ 88 │ 965 │ 2260 ┃
┠─────┼──────┼─────┼──────┼─────┼─────┼──────┼─────┨
┃ 2002 │ 21157 │ 1987 │ 710 │ 37 │ 88 │ 965 │ 2253 ┃
┠─────┼──────┼─────┼──────┼─────┼─────┼──────┼─────┨
┃ 2003 │ 21750 │ 2234 │ 639 │ 37 │ 89 │ 910 │ 2285 ┃
┗━━━━━┷━━━━━━┷━━━━━┷━━━━━━┷━━━━━┷━━━━━┷━━━━━━┷━━━━━┛
三、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
班子建设 党政领导班子建设坚持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原
则,将思想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与作风建设有机结合,制度建设贯穿始终,达到了提
高素质、优化结构、改进作风、增强团结的目的。一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建
立和完善发现、培养、选拔、使用、考核、监督各个环节的有效机制和科学方法上不
断创新。二是形成和保持了领导班子合理的年龄结构。三是在改善领导班子知识和专
业结构方面,选拔的领导干部一般都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同时注意选拔熟悉经济
管理、法律、财政、农业知识的干部,在专业性强的部门选拔优秀专业技术人员担任
领导干部。在班子成员搭配上,注重成员之间的气质、性格特点,实现领导班子的优
化组合,增强整体功能。四是改善领导班子性别、界别结构,合理配备女干部、非中
共党员干部。 1989年3月,出台《关于加强培养选拔女干部的意见》,创造有利条件
和社会环境, 加快女干部的培养选拔。1996年3月,制定了《关于选拔党外干部工作
的三年规划》,选拔能够担当跨世纪重任的各级党外领导人才。2000年,在基层挂职
锻炼、选拔录用、高等院校进修深造工作中,明确规定妇女干部、非党干部要占适当
比例。县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都坚持至少配备一名女干部,在工作部门和乡镇
领导班子中,女干部数量逐年增加,担任正职的女干部也达到一定数量。2003年,全
县实职副科级以上女领导干部57人, 占全县领导干部的10.2%,科级非领导职务女干
部17人。 在县级人大、政府、政协领导班子中都至少配备了1名非党干部,2003年在
工作部门配备了6名非党领导干部, 占1.1%。五是坚持按照核定的领导班子职数配备
领导干部。选好配强正职领导干部,控制减少领导班子副职职数配备。六是坚持和健
全民主集中制,努力改进和完善民主生活会制度,自觉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
及时消除和化解班子建设中的矛盾和问题,提高领导班子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
思想政治作风建设 1988年至2003年,平阴县对领导班子和干部作风建设常抓不
懈。1989年9月、1997年4月,县委先后制定了《关于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
《关于乡镇干部密切联系群众转变工作作风的意见》,提高乡镇干部政治业务素质,
强化乡镇领导班子建设, 增强干部活力。1997年3月,下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同领导
干部谈话制度的意见》 。1998年4月,出台《关于加强作风建设的十条规定》。1999
年6月, 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加强各级领导班
子的思想作风建设,转变干部工作作风,树立干部求真务实、清正廉洁、埋头苦干、
开拓进取的良好形象。 2000年4月,为加强县委常委自身建设,先后制定、完善了县
委常委十不准规定、民主生活会制度、谈心谈话制度,建立县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
进一步健全党内民主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提高领导干部素质。2001年10月,中
共中央作出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平阴县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开展了
学习、 宣传和贯彻活动。2002年6月,县委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领导班子思想作
风建设的意见》,推进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建设。
1993年11月, 在全县开展了《邓小平文选》(三卷)的学习。1996年8月,在全
县党政机关开展了"察民情、办实事、爱民为民"服务活动。2000年2月,深入开展了"
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活动。12月,开展了"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2002年5月,在县直机关开展了"加强作风建设,创建文明机
关"的活动。6月,在全县领导干部中深入开展了"联千户、访万家、察民情、送温暖"
活动。
坚持实行县委常委和党员副县长抓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签定《党风廉政建设责
任书》。围绕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多次出台相关的廉洁勤政工作规定。1993年
11月,在全县党政机关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了反腐倡廉活动,制定了廉洁勤政
十项规定。 1995年4月,县委制定了《全县党政机关副局级以上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
补充规定》 。1998年7月,下发了《关于县级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规定》,要求发挥
领导干部表率作用。 2000年4月,下发《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行党风
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的实施办法>的通知》,发扬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作风,强化
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监督、管理。
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 1995年前,平阴县实行以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和
以目标管理为主要形式的岗位责任制,对领导干部实行考核测评、定性评价,填写实
绩考核表,建立干部实绩档案。1996年,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开始实行全方位
目标管理,实施全方位、立体式考核方法,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实行定性评价
和定量考核相结合。按照百分制的考核办法,根据目标的性质和特点,把经济暨社会
发展目标量化分解,给每项目标配置一定的分值和权重,制定相应的考核计分标准,
然后通过指标测算和测评打分,来确定目标的完成情况,得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
的定性评价,作为考核部门、单位及干部的基本依据。实行了民主评议与领导考评相
结合。每年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进行一次年度考核,组织干部群众对领导班子和领
导干部进行民主测评,各部门、单位进行相互测评。同时,实行县级分管领导分口考
核,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全面考核。实行了年度考核与经常性考核相结合。推行国
家公务员制度后,年度考核开始实行国家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勤人员、专
业技术人员的分类,副科级以上、一般干部、工勤的分层次考核。同时,加强和改进
了经常性考核,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在非常时期、重点工作中进行不定期考核,扩
大了对领导干部社交圈、生活圈的考察,采取调研、回访、任期审计等形式,强化对
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核、监督和管理。
在严格考核的同时,利用好考核结果。根据全方位目标管理考核成绩,排列名次,
评选出若干名"两个文明建设先进单位",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对领导班子民主测评
较差票超过20%以上的班子,领导干部民主测评不称职票超过30%以上的,进行重点考
察,并针对问题,实行转任降职或免职。
四、干部管理与选拔任用
干部管理 1988年6月, 县委出台《关于进一步改革干部管理制度,下放干部管
理权限的意见》,实行干部的分类管理,规定了县委和县委组织部管理干部的权限,
对推荐、 考察、 讨论决定等程序以及管理原则进行了规定。 1989年8月,县委下发
《关于当前提拔任用干部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在干部提拔任用工作中,严格考察、
严格把关、 严格按规定程序办事。1990年3月,制定了《关于严格组织纪律,加强干
部调配工作的有关规定》,要求增强组织观念,自觉维护党管干部原则。1991年11月,
县委制定《关于干部管理工作若干规定》,进一步明确了县委、县委组织部干部管理
范围与审批权限,规范了领导干部调整、交流、选拔任免的工作程序,把考核与奖惩
结合起来,强化了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并通过学习、民主生活会、民主集中制、组工
干部自身建设等措施, 加强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建设。随着1993年4月《国家公务员暂
行条例》,1995年《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的颁布,干部管理新体制
逐步建立,党政机关实行了国家公务员制度,事业单位实行职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管理,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逐步系统、 规范。1995年8月,县委出台《关于进一步健
全和完善干部管理机制的意见》 ,建立选拔任用、教育培训、目标考核、竞争激励、
监督约束5个机制。1996年9月,根据党和国家有关干部工作新的方针政策,平阴县再
次制定了《关于干部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意见》,对干部管理范围分县委管理、县委
委托组织部代县委管理和协助省市直部门管理三部分,明确规定了选拔任免领导干部
的工作程序、改制企业行政领导干部的任免程序及乡镇、县直机关行政干部的待遇问
题。 1998年2月, 下发《关于严肃干部调配纪律的通知》 ,规范干部调配工作。
2000年6月,县委制定《关于加强和改进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意见》,扩大推荐范围、
人数,改进民主推荐方式,扩大民主;加大考察力度,拓宽考察渠道、范围,实行实
地考察和经常性考察;改进任用方式,加大对优秀青年干部的选拔力度,推行试用制、
聘任制、 公示制、考任制;同一领导班子中正职任5年、副职任10年,有计划地进行
交流,并根据任职期间表现和考核结果,认定不再适合担任现职的,实行相应的警告、
诫勉、 降职、免职、撤职。2002年1月,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干部人事制
度改革纲要》精神,平阴县出台了《关于试行选拔任用领导干部考察预告制度的意见》、
《关于试行领导干部公示制度的意见》 、 《关于进一步完善县直机关中层干部竞争
上岗的意见》、《关于试行领导干部任职试用期制度的意见》,进一步引入竞争机制,
扩大了干部民主,增强了干部工作透明度,逐步实现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规范化,
从制度上防止、 克服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7月,中共中央颁布《党政领导
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平阴县开展了一系列的学习、宣传活动。
干部选拔任用 1988年6月,县委制定了《关于提拔领导干部实行试用制的意见》。
7月, 县委出台了《关于调入县直机关一般干部实行考用制的暂行规定》,首先从入
口处把好县直机关队伍素质关。1994年,县直学校开始实施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领导
班子实行全额推荐、 全员聘任制,聘期3年,任期届满,实行换届,至2003年,共进
行了四次县直学校领导班子聘任。1999年底,县社领导班子试行聘任制。结合1994年
党政机构改革和1996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推行,按照定岗定责的要求,在县
乡党政机关进行了大范围的竞争上岗工作。 1999年4月,平阴县转发了《中共中央组
织部、人事部关于党政机关推行竞争上岗的意见》,进一步推进和规范了竞争上岗的
范围、 条件、程序、管理。2002年1月,平阴县实施党政机构改革,再次出台了《关
于进一步完善县直机关中层干部竞争上岗的意见》。至此,竞争上岗已成为县乡党政
机关一种普遍的干部选拔任用方式,并延伸至全县事业、企业范围内参照推广。1997
年6月,平阴县实行公开推荐与考试考核相结合的办法,选拔了4名党外副科级领导干
部。 2000年6月,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再次通过公开推荐与考试考核
相结合的方式,选拔了26名年轻领导干部。2001年,选拔了4名领导干部。
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 1988年1月,平阴县建立了干部轮流到基层锻炼制度,
并于4月专门下发了下派干部管理规定, 对年轻干部到基层任职锻炼的主要任务、安
排、 管理进行了具体明确。1989年5月,再次制定《关于从党政群机关选派年轻干部
到基层任职锻炼的意见》 。1992年2月,按照《中共中央关于抓紧培养教育青年干部
的决定》 ,平阴县出台实施意见贯彻落实。1996年3月,县委从县直机关选派12名青
年干部到企业任职锻炼。1998年12月,下发了《关于推荐选拔培养优秀年轻干部工作
的意见》,从全县范围内推荐优秀年轻干部153人。1999年5月,从县直机关选派55人
到乡镇办事处、从乡镇选派22人到县属企业挂职锻炼。2003年12月,制定《关于进一
步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建立了科学规范的后备干部工作制度,制定了后
备干部总体目标,从资格条件、选拔方式、培养管理和使用上进行了规范,建立了一
支98人的德才兼备、数量充足、结构合理、适应领导班子建设需要的后备干部队伍。
五、党员电化教育
设施、 网络建设 1994年3月,平阴县党员电化教育中心正式成立,为正科级事
业单位,编制3人。1994年至2003年,先后筹集资金30多万元购置了BETACAM摄像机、
非线性编辑设备、 传统系列编辑设备、VCD光盘拷贝系统等专用设备,使电教中心拥
有了标准较高、功能齐全的采访编辑设备,具备了从前期采访拍摄到后期编辑制作播
出, 以及录像带、VCD光盘刻录复制一整套党建电视片创作能力,建成了党建电视片
创作基地。 共制作党员电教VCD光盘教材6000多套,创作党建电视专题片50余部。在
搞好县电教中心建设的同时, 加强基层播放网点建设。乡镇党委电教站达到了"三机
一室"(电视机、VCD、放像机和电教室)要求,县直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党委电教站健
全了"两机一室"(电视机、放像机、电教室)。2002年投资2万多元,购买了VCD播放
机赠送给了全县70个经济薄弱村。至2003年,全县村级播放点普及率达到100%,县直
机关、企事业单位播放点建设普及率达到75%,形成了以县委党员电教中心为"龙头",
各乡镇党委电教站为主体,基层播放点为基础的播放网络体系。为发挥党员电化教育
工作的教育、宣传、培训职能,制定了一系列工作和考核制度,下发了《党员电化教
育规范化播放工作手册》,每半年进行一次检查评比,并把检查情况作为评价各基层
党组织全年工作的重要内容,列入党建考核范围。
电视片制作 1998年至2003年,县党员电化教育中心坚持"大电教"的思路,跳出
就党建抓党建的小圈子,把党员电教工作的触角伸展到党的建设、经济建设和精神文
明建设各个领域中去,抓典型、树旗帜、出新意、出精品。每年"七一"前夕,都在县
电视台开办党建专栏节目,先后选树了德法并举促发展的孝直村党总支书记殷景玉、
农民的贴心书记曾宪国、科技书记丁同泽、身患绝症无私奉献的书记王兆民等一大批
先进典型。 积极向省、市委组织部和中央、省、市电视台供片,连续4年在市委组织
部、 市电视台《时代风采》栏目用稿名列各县(市)区首位。继1998年平阴县"三票
当家"建选村党支部的经验在山东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中头条新闻播出后,中央、省、
市电视台相继播出了《冤家路宽》、《冷饭村的地瓜热潮》、《玫瑰育苗新技术》等
12部专题片。中央电视台《基层瞭望》栏目专题报道了平阴县建立党员服务区、县委
组织部推行星期六组织部长恳谈制度的经验做法。同时,积极参加中央、省、市委组
织部举办的党建电视片评比活动,先后参加了全省党员电教制片大比武、全省党员教
育电视片"七一"展评活动,其中平阴县党员电教中心拍摄的《红提葡萄的栽培与管理
技术》 被中共中央组织部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评为百佳优秀科技片,《齐鲁骄子的"
醚"恋》 、《玛钢公司危机教育无危机》分获全省党员教育电视片"七一"展评一、二
等奖。 从1998年连续7年参加全市党建电视新闻展播等活动,累计上报党建先进典型
100个,采访编辑制作新闻片151条,其中23条获奖,并连年获得组织奖。
主题活动开展 配合全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制作了"三个代表"
专题辅导和先进典型事迹VCD光盘教材1200多套, 下发到各系统、各乡镇,组织党员
干部集中学习收看,受到广大农村党员和基层干部欢迎,省委组织部向全省进行了转
发。配合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WTO知识教育和"权力观、利益观、政绩观"集中教育、
农村基层组织"三级联创"活动, 制作发放学习教材600多套。围绕村党支部、村委会
换届,村务公开,示范服务基地建设等党建工作重点,精选党员教育电视片40多部下
发到各乡镇、村。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搞好农村党员和基层干部实用技术培训,
先后摄制了林果、 畜禽等方面的专题纪录片、 科技教育片10余部并转录成录像带或
VCD光盘教材,在县电视台和有线电视台党建专栏节目中播放,并下发到各乡镇、村。
结合赠送VCD播放机,制作340多套富民教材送到全县每一个村,尤其是配合全县红提
葡萄、 玫瑰花农业产业发展,摄制了专题片和科教片,制作下发2000多套VCD光盘教
材。围绕提高企业的创新和市场竞争能力,摄制了中英文两版的电视专题片《走向国
际市场的济南玛钢有限公司》专题纪录片,配合"迈克"牌玛钢管件的销售,发往20多
个国家和地区。
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网络建设 2003年下半年以来,在全县范围内开
展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共投入资金420多万元,建成终端接收站点364
个, 其中建成县远程教育中心1个,接收站14个(乡镇、办事处接收站12个,党员培
训基地接收站1个,老干部活动中心接收站1个),村级接收点346个,社区接收点3个,
覆盖率达到100%。2004年12月,山东省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检查组检查验收了
济南市远程教育工作,对平阴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六、下派工作
1994年底起,县委先后从县直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含双管部门)及部分县域
骨干企业选派8批共1900余名干部先后对全县的先进村和经济基础薄弱、 班子团结稳
定的共188个村开展帮扶,并从县直机关先后选派了4批共47名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优
秀中青年干部,到各乡镇挂任党委副书记、包村工作大队长或书记(镇长)助理,专
职负责工作组的督导管理。下派帮扶工作主要是围绕富民强村,解决制约农村经济发
展的难点问题,激活基层发展动力,启动内部发展活力,提高村级自我发展的能力。
具体任务主要有5项, 即:推动驻村经济发展、加快农民增收步伐、转变机关作风、
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至2004年底,各下派单位为
全县所驻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无偿提供资金、物资折款共计1737万元,
修建乡村道路281公里,改造电网150公里,铺设低压管道14.8公里,打井配套和维修
机井309眼,修建水渠150.7公里;开展各类技术培训1692场次, 发放科普资料3.9万
份, 引导种植结构调整7300公顷, 创办科技示范基地67个,发展蔬菜大棚2527个,
发展扶持养殖户350户;新上技改项目300多个,投资总额1.82亿元,培植各类个体私
营业户500户,累计为企业协调贷款1090万元;救助贫困学生942名,走访贫困户、五
保户、 烈军属2384户;开展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题的教育活动480多
场次,捐赠图书13.1万册,购置书架150个,为86个村建起图书室。
1996年起, 县委先后分4批从县直机关、乡镇选拔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发
展潜力大、 缺乏基层工作经验的年轻干部,到环境复杂、条件比较艰苦的"急、难、
险、苦"地方挂职锻炼。至2004年底,从县直机关先后选调87名干部挂职锻炼,其中:
12名到县属企业挂任企业副经理,55人到乡镇挂任办事处副书记(副主任),20人到
农村挂任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从乡镇选派22人干部到县属企业挂任企
业副经理。 1998年4月,县委从县直机关中选派22名年轻干部对乡镇的贫困后进村和
中间偏下状态村进行整顿。
为争取市直部门的支持,促进平阴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县下派办多次代表县委
向市委提出向平阴县派驻市直下派工作组的申请。 2001年3月,中共济南市委向平阴
县选派了1名挂职县委副书记(下派干部总带队)和25名下派干部(市建行后来撤出),
派驻到11个乡镇(包括东阿和孝直两个乡镇开发区)和济西工业园区,分别挂任乡镇
党委副书记(副乡镇长)和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重点任务是帮助搞好招商引资。至
2004年底,累计帮助县引进工业项目56个、农业项目19个,合同引进资金11.9亿元,
实际到位资金3.2亿元,无偿提供帮扶资金、物资折款1100余万元。1994年至2004年,
济南市先后4次在平阴县召开全市包村工作现场会和经验交流会, 总结推广平阴县的
经验做法,有12个包村单位和27名包村干部分别受到省、市表彰。
七、知识分子工作
1987年9月, 县委制定《关于建立知识分子工作联络员制度的意见》 。1988年,
县委制定下发《关于加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选拔和管理工作的试行意见》,是年下半
年,县委组织部制定《关于贯彻执行平发〔1998〕27号文件做好县级专业技术拔尖人
才选拔工作的意见》 ,并于1989年5月选拔并命名表彰平阴县首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10名。同时,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关于平阴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政治、经济待遇的
暂行规定》 。1992年4月,县委、县政府制定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知识分
子工作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调动知识分子工作积极性的暂行办法》,组织部门本
着党政干部队伍、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和知识分子队伍"三支队伍"一起抓的指导思想,
直接联系和管理一批高层次专家,加强对县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的目标管理和定期考
核,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选拔、管理工作步入规范化。至2003年底,县委共命名表彰
县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4批35人次,评选乡村优秀科技人才2批60人次,县委组织部、
县人事局评选中青年专业技术骨干人才46名,表彰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4批101
人次。全县共有21人次被评为济南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济南市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
和济南市乡村优秀科技人才。
八、老干部工作
1988年以来,县委老干部局围绕全县工作大局,不断加强老干部思想政治工作,
落实离休干部各项生活待遇,发挥老干部作用,加强老年教育工作和老干部部门自身
建设, 促进了全县老干部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 至2003年底,平阴县共有离休干部
279人,其中县直222人,乡镇57人。根据单位性质划分,企业离休干部77人,行政和
事业单位189人, 自收自支单位13人;根据参加工作时期划分,抗日战争前期19人,
抗日战争后期40人,解放战争时期220人;根据待遇划分,享受副厅级待遇2人,实职
正县1人,正县级待遇2人,实职副县4人,副县级待遇及以下270人。1997年12月,县
委老干部局被中共中央组织部评为"全国老干部工作先进集体"。2003年10月,县委老
干部局局长赵恒兰被省委、省政府授予"老干部工作先进个人"称号,并记一等功。12
月,县委、县政府被济南市委、市政府授予"老干部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思想政治工作 按规定组织老干部阅读文件、听重要报告,每周一利用电教室组
织老干部观看党员电教片,16年来,共组织政治理论学习60多期,举办报告会44期,
播放电教片200期。 切实加强老干部党支部建设,共建立老干部党支部52个,每年举
办老干部党支部成员培训班4期,参加学习的人员260多人次。
老干部生活待遇 保证离休费、护理费按时足额发放,医疗费按规定据实报销。
1994年,企业离休干部离休费实现社会化发放,医药费实行大病统筹,行政事业单位
离休费由县劳保处统筹发放,医药费由公费医疗解决。伴随老干部"高龄、高发病"的
现象,根据上级要求,为照顾离休干部,2001年转发了省市《关于提高离休干部护理
费》的文件。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部分企业出现效益下滑、亏损甚至倒闭,老干部"
两费"(离休费、 医药费)落实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为彻底解决离休干部"两费"问
题,根据中央、省市的文件要求,经县委、县政府同意,2003年县委组织部下发《关
于企业离休干部离休费、医药费统筹和财政支持资金管理办法》。至2003年,全县老
干部年人均离休费1.8万元,医疗费3500元。同时,离休干部的护理费从2003年1月开
始, 每人每月发放300元。加强企业、乡镇离休干部医疗费的管理,针对报销不及时
和用药混乱的现象, 参照县公费医疗的有关规定,2003年7月,制定了乡镇企业离休
干部医疗费管理办法,规范了报销和用药。
老年文体活动 1988年,建立平阴县老年人大学。至2003年,有乡镇老年人大学
11所,村级老年人大学31所,在校学员3000余人,初步形成县、乡、村三级老年教育
网络。县老年人大学开设时事政治班、老年保健班、书法班、英语会话学习班、歌舞
提高和电脑网络学习班等专业。并采取多种形式,引导督促乡镇村老年大学的教学工
作,逐步扩大了教育覆盖面。县老干部活动中心充分发挥龙头作用,开展丰富多彩、
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每年组织各类老年人文体比赛。特别是与县老龄委办公室、县
老体协等部门联合举办老年人大学运动会,门球、象棋等全县性的大赛,参赛人数累
计达2000多人次。
发挥老干部作用 引导老干部在新形势下发挥作用,开展"建言献策"活动。探索
老干部发挥作用的途径,拓宽老干部发挥作用的领域,引导他们在参政议政、关心教
育下一代以及科技、 教育、 卫生等领域发挥作用,鼓励他们创业。16年来,先后有
1500多人次参加维护社会治安、 创建文明村镇、 宣传计划生育等社会公益活动,有
800人次参加革命传统教育、 爱国主义和艰苦奋斗教育宣传活动。离休干部韩敬柏自
办家庭图书室, 成为精神文明的传播者,1997年12月被中共中央组织部评为"全国离
休干部先进个人"。 退休干部汪心泉1996年退休后一直从事红提葡萄的研究与推广,
为当地农民找到了新的致富路子。 2004年被中共中央组织部评为"全国老干部先进个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