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景点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7&A=2&rec=270&run=13

一、洪范池
洪范池位于洪范池镇政府驻地北院内龙祠前。"洪范"一名来自《尚书·洪范》篇,
取洪水就范之意。洪范池又名"龙池"。据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重修洪范池碑记》
载:"金完颜时,村人因祷雨辄应,建龙祠于池北,故又号龙池"。由此可见,金代或
金代以前就已建成了洪范池,距今至少也有850多年的历史。

龙池

洪范池列久负盛名的洪范九泉之首, 最为壮观。《东阿县志》载:"池在城南15
里群山之中, 突起一高阜,周围咸巨壑,泉仰吐其上,甃石为池。"此处地势奇特,
四周重峦叠嶂,中间高地突起。泉水涌溢而出,水面平稳如镜,不显趵突之状,四季
长流, 水势均衡。泉涌水量日均量在700立方米左右。因泉建池,泉池呈正方形,水
深约6米。 此泉独特之处,泉水不以旱涝而消长,不以冬夏而变温,水温长年在17℃
左右。水质优良,内含锶、锂、锗、偏硅酸等20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池周有石栏护围,上有雕刻精细的座狮望柱和花卉栏板。泉池南侧外壁上,有一
青石雕刻的龙头, 从池壁探出,水从龙嘴中涌出,喷珠泄玉,落入2米见方的石砌水
池中。龙头正上方镌有"龙池"二字。水池两侧,各有一尊石狮。泉水绕池一周流出,
与众泉相汇为浪溪河,再入黄河。
整个洪范池院面积约有2500平方米,院内旧时颇具规模,楼台亭榭,清幽典雅,
鸟语花香,秀丽如画。池北有一拱形石桥,横跨渠上,桥北为龙祠。龙祠西原有孟姜
阁楼2楹两层, 阁前有玉女池。孟姜阁西原有清知县井其洵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
设立的义学。 义学有北房3楹, 由东及西各配房3楹, 有名师设教于此。 道光九年
(1829年),知县李贤书重修义学4楹,并书额名曰:"雨花堂"。后人称曰"雨花义塾"。
此前建八角亭, 亭势挑檐如翼,亭前数竹生于一泓渠中。池前原有神棚,漫脊3楹、
两来门。门南30米遥对戏楼,与龙祠同建中轴。神棚左右有东、西两山门。池东原有
3通石碑,为历代重修泉池所立。石碑东原有南屋5楹,是招待四方游客的客厅。池东
北有道士内院一区。 院内原有堂屋5间,东屋5间,西屋3间。池上旧有绕周垣墙,由
山门入池院,满园肃然,乃是柏、竹、庙、亭、池、义学、道院浑然一体的胜景。
二、云翠山
云翠山位于洪范池镇政府南2公里处。山势南北走向,山脊约5公里,高474.9米。
遍山林木青翠,荫接影连。峻峰陡立,奇景叠献。山泉流淌,浸花润木。山寺隐约,
古迹众多。主要景观有天柱峰、笔架峰、子陵寨、南天观、日月泉、墨池泉等。
到云翠山去游玩, 原来有石砌盘路通到南天观。 2000年春,洪范池镇政府投资
100多万元,修成了1700多米长的环山公路,直通南天观。
南天观建于云翠山北侧一环形山腰处。因道教全真派创始人邱处机(号长春)曾
修炼于此,其弟子在此筑观,名为南天观。当时是全国闻名的四大观(北京白云观、
济南长春观、邹县峄山长青观、洪范南天观)之一。此观创建于元至大四年(1311年),
明隆庆年间重修。主要建筑有玉皇阁、蓬莱仙院、凭虚阁、长春阁、真武观、三真观、
戏楼、看台等。
南天观建筑群占地约3600平方米,主建筑分四个院落,成"田"字形结构。西半部
玉皇阁及蓬莱仙院、长春阁南北相望。东半部三真观与真武观前后相连。玉皇阁坐南
朝北, 东西3间,拱门方窗。内设玉皇大帝塑像。玉皇阁北10米即是蓬莱仙院。院内
主建筑为长春阁,二层,坐北朝南。阁底层南北正中各设一门,南通蓬莱仙院,北通
戏楼看台。

石刻

玉皇阁与蓬莱仙院南北相望, 南院比北院高约3米。这段石崖全用块石砌起。在
这段石崖中间有一拱形石洞,便是来复泉回阳洞,又称长春洞。洞坐南朝北,洞南半
部中央有两泉池,即日月泉。月泉在南,日泉在北,两泉相邻而不相连,月泉用一块
新月形中空石板覆盖,日泉用一块中为圆洞的石板覆盖,故得名。
东侧的三真观与真武观规模大体与西侧相似。
南天观的院落内有元、明、清时期所立石碑10余通,多记述着云翠山的风光和南
天观的兴衰。其中记曰:"云翠山林壑优美,望之如翠,碧树沉阴,悬崖参差而罗列,
峻岭环匝而萦回。"在观的西侧有建于元至元四年(1267年)"云翠山南天观"石碑1通,
碑高2.4米,宽1.2米,龟趺龙首。此碑系翰林院承旨李谦撰文,文字和雕刻都十分精
美。东侧有建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的"云翠山天柱观新建玉皇阁记"碑,碑高
2.4米,宽1米,龟趺龙首。此碑由于慎行撰文,孟一脉篆额,乔学诗书丹。因三人都
是同朝进士,因此又叫"三进士碑"。
出南天观, 沿着密林中的山路南行约1公里余,透过树阴,即可见天柱峰,肃立
相迎。天柱峰北侧为笔架峰。所谓笔架峰,乃是三座石壁并立,边高中低,形似笔架
得名。
天柱峰,是云翠山上最高点,海拔474.9米。山顶立一陡岩,长500余米,高30米,
悬崖陡峭,真可谓"削成四方,壁立万仞"。又因它方形似印,又名"印峰"。当地人见
它像民间盛油的竹篓,又称为"油篓寨"。明朝东阁大学士于慎行题名为"天柱峰",乃
擎天一柱之意。从远处看,似茫茫云海中耸立着顶天立地的石柱。在峰北面悬崖上,
可看到于慎行书丹的"天柱峰"三个大字,每字一米见方,浑厚豪放。于慎行赞此峰:"
攀萝直上翠微巅,峻削孤峰斗际悬。标挂六龙回白日,势成一柱倚青天。云窗晓滴丹
台雨,鸟道晴飞紫阁烟。岱岳群峰如万马,西来云气总相连"。
到天柱峰顶只有一处可上下。这个通道是一条天然的石缝,位于山峰西侧,石缝
两边凿有磴台,供人攀登而上。石缝下部外露,上行10余米后进入内部,形同竖井。
从竖井中攀出,如重见青天,眼界顿时开阔。峰顶是一南北狭长的山脊,东西宽约10
米, 南北长约100米,峰顶上有光滑平整的方石,有怪石相叠形状不一的石城,有简
陋的石屋。站在峰顶远望:黄河如带,湖(东平湖)水如镜。近处大寨山、子陵寨峰
峦起伏相连。绿树遍山滴翠,葱绿的田野如大海的波涛,梯田如画。
在天柱峰巨岩西侧还发现有北朝时期的摩崖石刻"大空王佛"四个大字和其他小字。
在天柱峰南1500米处,便见子陵寨。子陵即东汉的严子陵。《辞海》记载,"严光,
字子陵,会稽余姚人,少曾与光武帝刘秀同游学。秀称帝后,光变姓名隐居。刘秀派
人采访, 征召到京,授谏禄大夫。不受,退隐"。相传严子陵隐居云翠山南端,故名
子陵寨。子陵寨高出周围山坡16米,仅有东南门一处可上下,寨顶约近万平方米。顶
上名胜颇多,可数的有山神庙、奶奶庙等,还有许多颇为古老的石屋,宛如一座座小
别墅,十分古朴雅致。传严子陵死后葬此,子陵墓就在子陵寨内。子陵寨西侧,突兀
的山崖酷似一位面目清晰、须眉皆备的老人。
三、大寨山
大寨山又称山监山。 位于洪范池镇东南部大寨村西,海拔494.8米,为平阴境内
最高峰。
此山山势陡峭,只有东南北三个寨门可以上下。山上怪石嶙峋,巨岩嵯峨,险要
峻峭。山顶两峰南北对峙,壁立如削,中有石梁相连,人称"天门观"。山峰景观众多,
主要有透风崖、锦屏崖、天乳泉、劈雷洞、宝泉、大黄牛、透米缝、扪心桥等。于慎
行游大寨山留诗赞曰: "美尽东南第一峰,神工削出玉芙蓉。天门阁道金银晃,王母
瑶台紫翠封。雷雨千岩声自起,龙蛇万壑势相从。探奇忽动凭虚相,安得仙人碧玉筇"。

扪心桥

北峰一侧,透风崖、锦屏崖甚为壮美。透风崖,两壁矗立,高约20米,中间缝隙
1米余, 从一侧看去,仅见一线蓝天。山风吹来,呜呜作响。赤日炎炎的盛夏,站立
石缝之中,仍可感到冷风嗖嗖,寒气袭身。若遇阴雨天,云雾从缝隙穿过,如海浪,
似奔马,气势磅礴,惊心动魄。此处形成一独特景观,名"山监山出云",为古东阿八
景之一。北峰北侧,有一块高约10余米、宽约10余米的光滑石壁,称为锦屏崖,又叫
滴水崖。水从石缝中渗出,顺壁而下,远看似镜,近听滴水有声,阳光朗照,五彩缤
纷。崖下凹进数米,突出如巨乳,水从巨乳滴下,称为"天乳泉"。
绕下北大顶,沿峭壁下小道北行,陡峭的石壁上千奇百怪的钟乳石随处可见,有
的如云朵,有的似奔马,有的如群龙出海,有的似猛虎下山,像形石比比皆是,栩栩
如生,奇形怪状任你遐想。最奇的是在峭壁近北端的石壁下,有一凸出的钟乳石,似
一头雄健的大牛拉着一车彩云从石壁中出来,这便是群众说的"大黄牛",是大寨山的
一景。 看了"大黄牛",绕峭壁东行,在向南转弯处,只见这峭壁裂开了一条缝。 这
条石缝宽窄仅能容身, 从下面向上看似不通连,这是因为石缝在3米以上拐了两个90
°的弯。爬上这两个弯,即可由此登上北大顶。此处险绝异常,鲜有人能上下,但又
确有人能上下。为了说明其窄险故名"透米缝"。过了透米缝,就到了大寨山的东侧。
东侧是大寨山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集中的地方。这里仍是一边峭壁陡立,直插云天;
一边林海茫茫,景象万千。在这雄奇险峻、清静幽新的山崖下,散落着霹雷洞(又叫
鹁鸽洞)、宝泉、奶奶庙、睡奶奶洞、刘公墓、拱泉等景点。
霹雷洞位于大寨山扪心桥东侧的山崖下,洞口位于高出崖下小路约3米的石崖下,
洞口东向。有三块巨大的岩石与两侧的悬崖似分又合,在大部分离的情况下,又有一
处相连,形成了环形洞口,十分壮观。洞不深,但奇高,站在洞内仰望,可见一线蓝
天,上口可与天齐。洞内石壁上有不少溶洞,夜晚常有鹁鸽等山鸟宿栖,所以又叫鹁
鸽洞。 霹雷洞北不远处,就是宝泉。宝泉位于山崖下高出路面3米多的石崖上,泉池
不大,系自然形成。泉水清澈,虽不见喷涌,但长年不竭,人称宝泉。宝泉北不远,
就是大寨山最有名的人文景观奶奶庙了。奶奶庙,坐西向东,西依山崖,东部把山坡
筑成了平台。奶奶庙是供奉传说中泰山老奶奶三妹妹的地方。奶奶庙从碑文上看又叫
升月庵。因受地形限制,规模不大,属于那种小巧玲珑的建筑。庵西北的山崖下,有
一进深约2米、宽约1.5米的斜扇形山洞,洞内原有一尊卧姿菩萨,人称睡奶奶。庵院
内有石碑6通, 从清康熙到光绪,记载了历年对庵堂的重建与维修经过。奶奶庙北为
刘公墓。刘公墓位于扪心桥北端东侧的悬崖下,坐西向东,南北长约30米,东西约10
米,在沿道西侧,上32级台阶,即可见在几十米高的石壁上刻有"刘公墓"三个大字,
十分醒目。这碑文因刻在高大的石壁上,又称天下第一碑。碑前的平地上有三个坟墓,
埋葬何人已难以考究。
南峰一侧,峭壁奇险,气势雄伟。在此游客到处都能看到奇峰怪石。其中有一段
通向峰顶的石崖,蜿蜒曲折,犬牙交错,长约50余米,顶宽约2米,其最窄处不足1米,
两侧皆几十米深的悬崖,俯视不可见底。人行其上,心惊胆战,为攀登大寨山之最险
绝处。相传心地不善者难以通过,故人称此处为"扪心桥"。明万历年间,于慎行在此
通过时, 遂写下"阿弥陀佛"四个大字,刻于岩顶。历经400余年风雨剥蚀,字迹至今
显明可见。扪心桥景色怪异,如遇阴雨天气,此处一侧云雾迷蒙,将一切景物隐去;
另一侧则一草一木一石,清晰可见。从扪心桥登到峰顶,放眼四野,气象万千。
四、于林
于林位于洪范池北1.5公里处, 为明资政大夫、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
士于慎行的墓地。 于林坐北朝南,陵园占地面积4公顷。据明史书记载:于林有牌坊
两座,一曰"帝赐玄卢",一曰"责难陈善",皆系万历皇帝御书。陵园正门外有高大石
狮1对,林中有华表2座。牌坊和华表上雕刻的人物、花卉以及虬龙等飞禽走兽,巧夺
天工,惟妙惟肖。于林甬道两侧有石虎、石羊、石马,翁仲相对。陵墓的中心是落棺
亭。亭前有供后人祭奠的一张石案和记载政绩文章及人品的10通大石碑。落棺亭周围,
苍松翠柏,遮天蔽日,尤其林中植有万历皇帝所赐白皮松59株,尚存40株。属国家稀
有珍贵树木。 一般胸围2米,高16米左右。树干挺直,通体银白,经阳光照射,闪烁
有光,斑斓可爱,历400余年仍生机盎然。是省内独有的白皮松古树林。
五、翠屏山
翠屏山位于平阴县城西南12.5公里。以其山势奇峭巍峨,松柏苍郁茂密,恰似一
道景色秀美的天然屏障而得名。又因山上泉水众多,有"一条岩缝一处泉"之说,当地
人俗称为"水山"。翠屏山自然景观、文物古迹甚多,是闻名遐迩的名胜,列济南市风
景旅游区之一。
翠屏山的优雅引人之处当以山西麓为最。昂首凝视,则见整山碧绿叠翠,浅绿、
深绿、墨绿,层层加深。沿途可观赏浸润泉、有本泉、杨枝泉、落阳泉、石门槛、宝
峰寺、神龟、无影佛、幺榆、金龟石、观天洞、布谷楼等多处景点。其中宝峰寺是山
西侧半腰处最为壮观的古建筑群体。 此寺始建于唐天宝十一年(752年),由慈净和
尚创建,初名"保宁院"。金大定三年(1163年)重修,改称"宝峰寺"。历经明清几代
扩建,规模递增。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玉皇殿、白衣阁、天王殿、八仙阁、碧霞元
君殿、关帝庙、灵官庙、倒影庵、戏楼等。寺院观阁鳞次栉比,殿宇望衡。由于数百
年来的风雨侵蚀以及"文化大革命"期间人为的破坏,大多倾圮。1998年,在原有基础
上对宝峰寺的部分殿宇进行重修,先后修复了天王殿、大雄宝殿及东西配殿等。修复
的殿宇集中在南北60米,东西30米的山腰处,寺庙坐北向南。最南端为天王殿。由天
王殿进入院内, 迎面就是雄伟壮丽的大雄宝殿,殿前东西两侧各有配殿5间,殿殿相
接,檐角相叠,巍然壮丽,引人入胜。院内有明万历十四年、二十二年,隆庆五年等
重修宝峰寺碑9通,碑文雕刻艺术精湛。
宝峰寺北侧峭壁之上,有佛像两龛,内雕菩萨、佛像12尊。据造像记载,为唐天
宝十一年鹿崇贞敬造。沿盘路再往上走。悬崖高处有两块巨石上下相叠,耸立突兀,
侧刻"叠翠"二字。该石缝隙中,生古柏一株,巍巍悬于高空。树干拧生,根似鹰爪,
冠盖阔大,枝叶繁茂,这自然生成的奇景,谓之"水山叠翠",为平阴古八景之一。在
此处往上攀登,就到达翠屏山巅,可观看省级重点文物多佛塔。

宝峰寺

多佛塔矗立在翠屏山巅的玉皇阁院内。院内正中建玉皇阁,阁顶之四隅建筑为三
角形锥堞式。中砌垛孔短墙。多佛塔矗立在院内西侧,此塔建于唐贞观四年(630年),
明嘉靖元年(1522年)重修。全塔共13层,呈八棱状,用当地青石构筑。塔底外周长
18.5米,通高19.7米,塔形雄伟,简洁古朴。每层四周皆辟佛龛,内嵌石雕佛像,原
有104尊,尚存84尊。第二层以上佛像为半立姿,均高0.6米,肩宽0.15米。底层石雕
佛像最大,均高1.1米,肩宽0.6米,佛身同饰有浮雕图案的底座联为一体。塔顶置铁
制宝瓶冠刹,外形严谨,美观大方,构造甚为巧妙。重建后的多佛塔,不但大量沿用
了原塔的佛雕,整个造型也都保持了唐代佛塔的造型风格。
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1977年12月经省革命委员会批准,翠屏山多佛塔
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平阴县对多佛塔进行了重点维修,使这一古老建筑
面貌焕然一新。
六、玫瑰园
玫瑰园,又叫玫瑰花研究所实验园。位于平阴县城西南11公里的陶庄村南,占地
4.67公顷。玫瑰花研究所成立后,建起玫瑰园,对玫瑰花进行品种、株行距对比观察
实验。有国内外近30个玫瑰品种,形成了一个玫瑰花的王国,既便于科研人员进行实
验, 又便于游人观赏。每年的5月中旬花开时节,红、白、紫、黄等各色玫瑰竞相开
放,争奇斗妍,芳香醉人,吸引着国内外旅客前来观赏。
七、胡庄天主教堂建筑群
胡庄天主教堂建筑群位于平阴县城南8公里的胡庄村。 自1604年天主教传入平阴
县胡庄村以来,至1966年共建成村内和山上大小教堂7处。
位于村内的圣母无染原罪堂始建于1906年, 占地3.3公顷,主要建筑由天主堂、
神甫办公楼、 神甫客房楼、 花园等组成。 主体建筑天主教堂南北52.25米,东西宽
28.37米, 后穹顶加十字架高50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整个建筑用大块料石靠缝
砌垒,柱石上饰以高浮雕花卉,精美绝伦。办公楼和客房楼位于教堂的东北侧。办公
楼坐北向南,客房楼坐东向西。办公楼的东端与客房楼的北端连为一体,拱卫着天主
教堂。整个建筑群处处呈现出哥特式建筑风格。"文化大革命"期间毁于火灾。至1990
年该教堂仅存有教堂院落的南大门、神甫办公楼、神甫客房楼等。1998年在原址上重
建。重建的天主教堂建筑规模如初,用料改为红砖水泥钢筋。外装饰为花岗岩及仿石
喷漆。主塔楼由南端改到北端,为框架式罗马式建筑。南墙改为透明式铁棂,大门也
改为铁棂式,在门外就可看到教堂正面。院内整修了原来的水池,新植了花木、草坪,
堂前成了一个美丽的花园。
露德圣母堂位于胡庄村西的尖山顶端。 始建于1895年, 1927年夏被雷击焚毁,
1928年重建, 1966年毁于火灾,1989年6月国内教友自愿献仪并出工修复。修复的露
德圣母堂坐西向东, 建筑面积270平方米。整个建筑仍然保持了原来的哥特式建筑的
风格特色, 处处呈尖锥型,给人以举心向上之感。堂外东侧增建了长200余米的石阶
直路,路南侧竖有耶稣苦像和站在十字架下的白色圣母像、圣若望宗徒像。沿石阶下
行路两侧的石柱上竖立了两尊守卫天神像,给前往朝圣者已进入圣地的启示。1990年
5月该教堂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