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商业流通体制改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7&A=2&rec=231&run=13

一、国有商业体制改革
国有商业体制经历了从国有国营到国有民营,再到民有民营的社会化大商业的改
革过程。
经营管理体制改革 1987年前,商业体制属于国有国营形式,企业财产全部为国
家所有,盈亏全部由国家承担,完全是计划经济体制。1987年起,实行经济承包责任
制,商业局对下属企业实行定销售、定利润、定商品适销率的全员承包责任制,年终
根据企业任务完成情况对企业干部、 职工进行奖惩。 1988年,实行企业升级制度。
1989年, 百货公司晋升为省级先进企业, 五金交电化工公司晋升为市级先进企业。
1990年,玫瑰大酒家晋升为市级先进企业。1991年,平阴商场、副食品公司、饮食服
务公司、副食品加工厂晋升为市级先进企业。同年在平阴商场进行经营、价格、分配、
用工"四放开"试点, 1992年全面推行。1991年3月,济南市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济
南市人民政府财贸办公室以济体改字〔1991〕13号文批复同意组建济南市齐鲁工业品
批发集团总公司,批发集团总公司以百货公司、副食品公司、五金交电化工公司等10
家国有企业为紧密层。集团总公司对其实行人、财、物、产、供、销"六统一"管理。
各成员单位依然保留法人地位,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在企业内部经营机制上,1989年前,平阴县百货公司、副食品公司和五金交电化
工公司三家批发企业一直采取业务管进货, 批发部管销售机制。1989年5月,三家批
发企业把批发部改为经营部,实行进、销合一的管理机制,并且实行经济指标承包责
任制,考核指标一般为销售额、利润、费用、资金占用等。此后,不断进行了分专化
细的改革,达到专业化经营。1995年开始,部分企业逐步实行了利润包干、包死上交、
多收归己、自负盈亏的抽本经营的大包干形式。
工资、劳动人事制度改革 1987年,百货公司进行工效挂钩的工资制度改革试点,
其做法是根据企业经济效益(利润、税金)较上年的增长幅度,给企业干部职工一定
的工资升级面。1988年,五金交电化工公司、副食品公司、食品公司、饮食服务公司
实行了工效挂钩的工资制度。1988年实行企业升级制度后,对晋升为省、市级先进企
业的干部职工进行奖励浮动工资。1990年商业局下属企业全部实行工效挂钩的工资制
度。
1987年底,打破多年的固定工制度,第一批合同制职工进入各企业。1994年4月,
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每个职工都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10月,商业局将机关副科级
以下干部全部下放到局属企业(1996年6月对上述人员恢复为行政编制)。1995年后,
在企业内部逐步推行"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报酬能高能低"的劳动人事、工
资制度。
产权制度改革 1994年8月, 平阴县围绕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进一步理顺产权关
系,探索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实施了
以"先出售后改制,内部职工持股"为主要形式,将企业的全部资产,根据国家有关政
策进行评估,将企业净资产一次性出售给本企业职工集体经营,改组为内部职工持股
的股份制企业的改制方案。饮食服务公司率先改制为百龙商业有限公司。除食品公司
以外的其他8家企业也先后于1994年底完成产权制度改革。 企业改制后,多数企业未
能在转换企业内部经营机制上下功夫,部分企业经营逐步走下坡路,不得不进行破产
改造。1996年7月,肉类联合加工厂破产,破产后由食品公司收购。1997年4月,济南
第三食品厂(副食品加工厂)破产,破产后利用出让土地对职工进行一次性补偿安置。
2001年7月,五金交电化工公司破产,破产后重组成立金盛五交化有限公司。
1994年股份制改造后,除百龙商业有限公司进行较好的股份制运作外,其他企业
均存在各种问题,有的未进行工商登记注册,有的股本金未到位或流失严重。2000年
起对局属企业进行二次改制。对已登记注册的玫瑰大酒家,主要进行调整股本结构,
充实股本金,重新选举董事会、监事会。对未进行工商登记注册的副食品公司、商业
综合公司、对外供应公司、平阴商场重新进行资产评估,重新募集股本,选举董事会、
监事会,进行工商登记注册。副食品公司改造为汇川酒业有限责任公司,商业综合公
司改造为百货大楼有限责任公司,对外供应公司改造为万隆蔬菜有限公司,平阴商场
改造为平阴商场有限责任公司。至2003年底,除食品公司、百货公司未进行改制外,
县商业局所属企业均已改造成为经营者持大股的较规范的股份制企业,国有资本基本
上从商业领域退出。
二、供销体制改革
1988年至1994年,随着商品市场逐步放开,为了扩大购销,占领市场,发挥供销
社联合优势,在经营上实行"联购分销,分购联销"和"利润返还"的联合经营方式,进
而建立起"五大服务体系"。经营管理形成了集约化、规模化,避免了系统内企业之间
争市场、争货源矛盾,整体优势得到充分发挥。1995年至1998年,逐步打破"大而全、
小而散"的经营模式,对中小门店实行租赁、承包、抽本、拍卖等多种经营管理方式。
同时,以基层供销社为龙头,以农户为基础,发展果业、蔬菜、农资等多种类型的专
业合作社组织,使基层社发展与经营既形成了集约化和专业化,又为千家万户的农民
进入大市场,参与大流通发挥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专业合作社的创建,得到全国供
销总社和省、市的肯定,受到广大农民的称赞。但是这些改革基本上仍沿续计划经济
的经济运行体系和管理模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最终导致经营销售大幅
度下滑, 内部管理混乱,亏损严重。1999年9月,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将全县11
处基层供销社下放到各乡镇政府管理,县供销社在业务上进行指导,并负责上报有关
统计、财务报表。
三、粮油体制改革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平阴县严格执行国家统购统销政策,即粮食贸易由国
家垄断,实行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统一调拨、统一库存"四个统一",严禁私商自由
经营粮食。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暴露出这种管理体制"统得过死、管得过严"的
种种弊端。全县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大体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年至1984年,主要特征是以计划经济为主,以市场调节为辅。中
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粮食生产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为粮食市场机制的启动奠定
了物质基础。在坚持统购统销的前提下,粮食分配机制从封闭式、单渠道、多层次逐
步向开放式、多渠道、少环节转变。1979年,国家粮食部颁发了《关于粮食和食用油
脂、油料议购议销试行办法》,确定由粮食部门统一经营粮油议购议销,同时放开粮
食集贸市场,扩大粮食市场调节。1983年,在坚持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前
提下,进一步放开、扩大粮食市场,下放了粮油议购议销管理权限,规定征购任务完
成后,允许多渠道经营,打破了粮食独家经营的局面。1984年又下放了部分粮食价格
管理权限,对小杂粮实行自由购销。同时适当缩小了粮食统销范围,部分工业用粮改
供议价粮,扩大了市场调节范围。与此同时,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收购价格,1984
年和1978年相比, 粮食收购价格水平提高98.1%。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和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落实,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全县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
113963吨增至1984年的156890吨。
第二阶段:1985年至1996年,国家对粮食流通体制作了重大改革,其核心是逐步
放开与人民群众关系不大的二、三类粮食品种价格,让更多的粮食品种参与市场调节。
1985年,取消粮食统购,改为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合同定购的品种为小麦、玉米、
稻谷、大豆。合同定购以外的实行自由购销。1986年后,粮食定购数量进行了调减,
国家要求定购粮食占常年商品粮的比例降低到40%左右, 市场调节范围随之扩大。在
销售价格方面,工业用粮改为议价供应,销往农村的粮食实行购销同价。为逐步解决
农民种粮效益偏低的问题,国家分别于1987年和1988年两次提高了玉米、稻谷价格。
1992年,国家采取"购销联动"的方式,在提高购价的同时实行购销同价,全国大部分
省份放开了粮食价格。平阴县于1992年10月放开城镇居民粮油销售价格,停止城镇居
民基本口粮供应,粮票挂存、粮本保存,粮食部门仍保留居民定量供应标准档案。由
于粮价放得过快,从思想上、物资上准备不足,宏观调控手段不完善,加上南方稻谷
减产,引发了1993年底的全国粮价大波动。受市场价格拉动,平阴县小麦市场收购价
达到每公斤1.96元,调出价最高每公斤达到2.00元。国家不得不恢复和加强对粮食的
购销、价格、市场的控制和干预。1994年,国家要求国有粮食部门必须掌握60%~70%
的社会商品粮源,定购计划仍作为国家任务,实行国家定价;对城镇居民基本口粮供
应也恢复国家管理,实行限量限价供应。1995年,国家确定实行粮食工作行政首长负
责制,并改变粮食调拨价格管理办法,省内调拨价格由各省自行确定,省际调拨价格
由供求双方协商制定,以确保粮食供求价格平衡。1996年,国营粮食部门推行政策性
业务和商业性经营两线运行机制, 政策性业务执行保护价, 经营性业务按市场价。
1994年6月起,逐步减少城镇人口供应口粮数量,至1997年底取消城镇人口定量供应,
粮食经营放开,粮食流通体制开始向市场经济转轨。
第三阶段:1998年之后,主要特征是向市场经济转轨,主要经历了两个重要过程。
(1)以"四分开、一完善"(实行政企分开、储备与经营分开、中央与地方责任分开、
新老财务账目分开,完善粮食价格机制)为原则,以"三项政策、一项改革"(即按保
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粮食收储企业实行顺价销售,粮食收购资金封闭运行等三项
政策和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为主要内容的市场化改革探索过程。1998年5月,国
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和《粮食收购条例》。据此,
平阴县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政策措施。 一是调减了粮食定购
任务。由1998年的12775吨调减至1999年的10000吨。二是适当降低了粮食收购价格,
以利于库存粮食顺价销售。 三是加快了仓储建设。 1998年至2000年,全县新建、改
造、 扩建库容21050吨,其中储备库新建库容17300吨。 四是充实了粮食风险基金,
到2000年底, 全县粮食风险基金总额达到583万元。1998年至2000年,全县国有粮食
企业共收购粮食197958吨,占粮食总产量的28%,占社会商品粮的55%,保护了种粮农
民积极性。 (2)以放开销区为突破口,以"放开销区、保护产区"为主要特征的市场
化改革试点过程。2001年8月,国务院提出了"放开销区,保护产区,省长负责,加强
调控"的改革思路。 省政府确定在玉米、稻谷退出保护价的基础上,从2002年4月1日
起,青岛、烟台、威海三市作为主销区先行放开,进行试点。其他14个市作为主产区
继续执行"三项政策、一项改革"。济南市政府确定采取"两步走"的方针,2003年放开
济南市区4个区, 2004年其他县市区全部放开,粮食生产和流通市场调节逐步扩大,
粮食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直到完全并轨。
四、外贸体制改革
1994年1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通知发布后, 平阴县果断
地对原平阴县对外贸易公司依法实施破产,组建新的平阴县外贸公司,开展对外贸易
业务。 自1994年9月平阴县外贸公司获得自营进出口权以来,至2003年累计进出口总
额2565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