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辑 供水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7&A=2&rec=122&run=13

一、引黄供水
平阴县引黄供水可分为两大部分。一为农业用水,一为城镇供水。农业用水主要
是引黄灌溉。 城镇引黄供水主要是通过田山电灌工程。1996年4月,经县政府与济南
市水利局协商在田山电灌工程沉沙调淤区兴建向县城供水的泵站。该工程利用田山电
灌工程一级扬水站至二级扬水站之间的沉沙调淤区为水源地,在其已淤平的东沉沙调
淤区的南段建设田山电灌处水厂。1997年3月水厂工程开工,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沉
沙调淤区占地1.8万平方米, 可调蓄水量400万立方米。设计规模长期日供水5万立方
米, 1999年10月一期工程完工后日供水能力为2万立方米。 装机变频电机7台总容量
378千瓦, 配变压水泵7台。工程总投资5000万元。1999年1月正式向县城供水,每日
向县城供水4000立方米~6000立方米不等。
二、乡镇社会化供水
1987年前,全县仅县城有自来水工程,12处乡镇没有一处供水工程,各企事业单
位多开采自备井解决用水,无法开采的便自愿结合共用其他单位或农村水源。1992年,
孔村镇成为全县第一处建立乡镇供水的乡镇,开始向镇政府及部分企事业单位供水。
1993年8月, 孔村供水站成立,与孔村水利站合署办公。至2003年,该站已从向镇驻
地供水发展到向全镇农村供水,供水机井4眼,供水村16个,占全镇农村的60%。1992
年以后,安城、刁山坡、李沟、东阿、栾湾、旧县等乡镇先后建起乡镇社会化供水工
程,其中栾湾乡因机井水源保证性差,未能继续扩大发展。到2003年底,孔村、栾湾、
安城、 刁山坡、东阿、李沟6个乡镇、9个供水网络,形成社会化供水,供水单位202
个,村庄33个,供水人口56330余人。
三、人畜吃水
平阴县由于受自然地理条件制约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山区农村饮水状况一直不稳
定,原来吃水条件较好的村,受干旱、地下水位下降及工农业生产过量开采的影响,
也变成为缺水困难村。1988年以来,县打井队充分发挥气动千孔锤成井工艺的优势,
不用引水不用电,带动那些历史上吃水相当困难又无能力打机井的村打出了机井,除
极个别确实难以开发水源的村外 (例如安城乡大官村已打过6眼机井但仍未解决吃水
问题,洪范池镇大寨村打了10眼机井未能解决吃水问题),全县各村均不同程度地有
了吃水机井。但随着年代变化,大批村民饮水困难回升,主要呈现三种状况:一是历
史性缺水;二是新增水源性缺水。主要是地下水位下降、机井浅、标准低,提水设备
无法延伸使用;三是污染性缺水。受工业生产污染的,以刁山坡化工企业污染最为典
型;受农村地瓜加工淀粉污染的,以洪范池镇、旧县乡最为典型。
1988年至1999年, 全县共建成154处农村集中供水工程, 建水池182座,打机井
122眼,投入资金3653万元,解决了154个村11.2万人饮水困难。2000年全县农村人畜
饮水困难普查, 全县共有缺水自然村131个,缺水人口92740人,其中历史性缺水村2
个, 1774人; 新增缺水村129个, 90996人,其中水源性缺水58676人,污染性缺水
28769人,工程性缺水3494人。是年,国家下拨中央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国债资金)
用于扶持解决农村吃水困难, 平阴县首先解决了大寨村的吃水困难,从相邻3公里以
外的丁泉村向大寨村供水。该工程于2000年10月开工,由县抗旱服务队组织实施,总
投资23万元,其中国债资金补助10万元。12月16日竣工,成为全县第一个跨村供水解
决人畜饮水困难的典型。2000年至2003年,平阴县对饮水困难村均采取建设跨村供水
或联片供水的形式,总投资1089.8万元,建成联片供水工程24处,单村供水工程14处,
为88个村73555人从根本上解决了吃水问题。 至2003年底,全县尚有139个村98355人
未能彻底解决饮水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