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抗旱防汛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7&A=2&rec=118&run=13

一、抗旱
1988年至2003年, 平阴县先后于1988年、 1989年、1992年、1997年、2001年、
2002年发生严重干旱6次,一般季节性干旱年年发生。
1988年,平阴县年降水量317.7毫米,特别是9、10两月,全县仅降雨11.8毫米。
是年,全县投入抗旱劳力多达9万人,春灌小麦10667公顷;大旱之年夺取了粮食好收
成, 夏粮公顷平均单产3195公斤,总产5644万公斤,比1987年增产370万公斤,秋季
公顷平均单产4485公斤,总产45422万公斤,比1987年减产679万公斤,夏增秋减,全
年略减。
1989年,平阴县年降水量仅282.4毫米,是全县有降水纪录以来降水最少的一年。
其中7至9月3个月降雨量仅133毫米。 春灌期间,全县共投入抗旱劳力6.3万人,下派
干部500多人, 利用机井534眼,扬水站60多处,土井、手压井600多眼,共灌溉小麦
7933公顷, 其他农田造墒5067公顷。全县12267公顷小麦,计划总产4250万公斤,实
际总产4887万公斤, 比计划增产637万公斤。秋种期间,全县旱情更加严重,对此,
县成立抗旱秋种指挥部, 统一指挥抗旱秋种,并组织了64个县直部门的208名机关干
部奔赴抗旱一线,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商业、供销、物资、化工、石油、供电等
部门和企业积极为抗旱秋种提供各项服务。 县政府拿出119.5万元,县直部门集资30
万元,发动群众集资356万元,用于抗旱和水利建设。全年共完成各类水利工程910项,
其中新打机井198眼, 配套机井165眼,修复旧机井175眼,新建配套扬水站27处,完
成土石方190多万立方米,完成工日180多万个;利用各种机具提水8000万立方米。
1992年, 平阴县年降水量412.1毫米,其中1至4月平均降水量仅27.2毫米,形成
严重春旱。6月仅降雨5.3毫米,全县河道断流,水库干涸,地下水位下降,旱情十分
严重。是年,全县投入抗旱劳力最多时8万人,利用机电井760多眼,扬水站60处,抗
旱浇地35万亩次,把旱灾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1997年3月中旬至5月中旬,全县无有效降雨,黄河多次断流且时间较长,客水资
源不足。 全县61座水库干涸44座,90座塘坝干涸85座,5条内河全部干涸,地下水位
下降, 650眼机井出水不足,126眼机井吊空。全年农作物受灾面积24140公顷,成灾
面积13856公顷,因灾减产粮食46278吨,经济损失总值6963万元。27个村1.83万人、
4500头大牲畜饮水困难。全县共投入抗旱劳力156万人次,利用机井637眼,抽水泵站
71处,动用提水机具720台套,运水车辆14727辆次,群众投入抗旱资金2810.5万元,
抗旱浇地11933公顷。
1999年, 平阴县年降水量474.6毫米,春季滴雨未下。至3月底,全县已连续150
多天无雨雪,形成严重春旱。在严重干旱面前,全县大力开展节水工程建设,先后投
资兴建刁山坡、孔村、孝直万亩喷灌示范园工程。购进小型移动式喷灌机组50台套用
于抗旱保苗春播。全年共投入抗旱资金1080万元,引水总量3000万立方米,其中引黄
河水800万立方米, 浇地30万亩次,挽回粮食损失1500万公斤,减少经济损失2500万
元。
2001年,平阴县年降水量398.9毫米,2002年年降水量340.1毫米,连续两年的严
重干旱, 造成全县内河全部断流, 56座水库有51座干涸,地下水位平均下降30米,
500多眼机井吊空,71个村4.5万人、2万头大牲畜吃水困难,其中出村拉水吃的占80%。
2002年, 全县农作物受灾面积累计25600公顷,成灾面积19867公顷,绝产面积14667
公顷,粮食减产11.59万吨,因灾经济损失总值2.6亿元。面对严重的持续干旱,县财
政拿出专款100多万元, 用于田山灌区提水补助资金,提水1040万立方米,争取省、
市资金400多万元,对田山灌区分干渠及沿黄6处万亩电灌站进行机组改造,新打机井
66眼,配套改造机井256眼,兴建了高路桥、值金寨等4处连片供水工程,解决、改善
了26个村、2.2万人的吃水问题。全年共投入抗旱劳力210万个,利用机电井1000眼,
泵站60处,机动运水车辆5000辆,投入抗旱资金1500万元,抗旱浇灌面积46.5万亩次,
引水6900万立方米,挽回粮食损失10.8万吨,减少经济损失1.6亿元。
二、防汛
1990年7月底8月初,泰安、莱芜、肥城、宁阳等地连降大暴雨,大汶河上游形成
7次洪峰排入东平湖, 最大流量3580立方米/秒,东平湖蓄水量达7.6亿立方米,相应
水位为43.76米, 是建库以来水位最高、流量最大的一年。为加快东平湖泄量,省政
府决定对清河下游进行爆破,加深河槽,加大泄洪断面。爆破时的震颤,波及到附近
旧县乡大鹅山村,162间房屋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县政府随即采取措施,维修补偿。
8月27日凌晨3时至7时, 旧县、洪范、东阿3个乡镇降特大暴雨,降雨量分别为210.5
毫米、201.4毫米和128毫米。灾情发生后,县乡两级党委、政府及时组织广大干部群
众抢险救灾,迅速调集60多台排灌机组排水;组织100多名干部深入到受灾群众家中,
安排住宿和生活;动员2000多名群众修补房屋、修复地堰,抢收庄稼,迅速恢复生产
和生活;组织对高徐洼积涝的130多公顷鱼池粮田进行堵口;拨救灾款5万元、生活煤
100吨、柴油30吨,解决了群众的生活困难及排水急需。
1994年6月24日以后, 全县连降大到暴雨,并伴有大风和冰雹,12处乡镇不同程
度地遭受风、雹及洪涝灾害,受灾人口14.3万人,损坏房屋2500间,倒塌房屋158间,
洪水冲断乡、村公路两条,损坏输电线杆212根,损坏小(一)型水库1座,冲毁塘坝
1座,渡槽1座,农田受灾面积9873.4公顷,成灾面积2333.3公顷,其中绝产面积1990
公顷, 经济损失655万元。灾情发生后,县、乡两级及时组织广大干部群众投入到抢
险救灾中去,加固水库、塘坝,修建房屋,恢复供电、交通,排除洼地积水,减少了
损失。
1996年7月底8月初,全县连降大到暴雨,致使河水暴涨,水库暴满,加之黄河一、
二号洪峰演进过程中在平阴合成一次洪水过程,黄河高水位持续不下,内河排水受阻,
尤其是浪溪河上游水库溢洪,下游大河口闸黄河顶托,为防黄河水倒灌,8月12日早2
时大河口闸关闭, 此时浪溪河与小西湖已积水100多万立方米,水面距堤防高度40厘
米, 险象丛生。沿黄四处乡镇积水面积2080公顷,成灾1200公顷,绝产720公顷,黄
河40.5公里生产堤全线告急。8月16日,平阴镇后寨村北黄河生产堤出现8米宽决口。
险情发生后, 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坐镇现场指挥,百余名驻军官兵与已奋战7天的
群众一起跳入水中结成3道人墙,在水中打木桩、扛泥袋、筑堤坝,300人在水中奋战
8小时,至早8时终于将决口堵复。在沿黄4个乡镇奋力抢险的同时,其他7个乡镇给予
了无私支援。 安城乡180名基干民兵冒雨赶到栾湾抢险;孔村镇拉着几十台水泵、胶
管到东阿镇大河口帮助排水;县委、县政府机关干部、教师、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
1000多人到平阴镇堤防抢险;编织袋、草袋源源不断送往抗洪前线。
2003年10月10日至12日, 全县普降大到暴雨,平均降雨量125毫米,由于前期降
水较多, 致使河水暴涨,水库暴满,有5座小型水库及浪溪河、城西洼排水沟等,一
度出现险情,部分洼地积水,在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的指挥和调度下,积极抢险,及时
排除积水,没有形成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