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辑 农机服务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7&A=2&rec=113&run=13

一、生产服务
1960年6月县拖拉机站成立后, 以"代耕合同"为附近大队代耕代种,为农业生产
服务。1970年后,随着人民公社拖拉机站普遍建立和队营农机的出现,农业机械日益
增多,服务生产区域日益增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适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的形势,解决"有机无活干,无机找机难"问题,农机系统按照巩固县级、提高乡镇级、
完善村级、扶持专业户的原则,县、乡、村、户四级农机服务体系不断发展完善,特
别是村级农机服务大院的建设,对促进农业生产环节实行"几统一"(统一机耕、统一
机播、统一收割、统一浇水、统一植保等),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1992年村级农机服务大院最兴盛时,以孝直村为代表的集体实体型和松散型的农机服
务大院, 全县达100多个。以后农机服务大院逐年减少,至1999年不复存在。县拖拉
机站于1994年改为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后,主要以农机配件、维修、饭店、旅馆等小
项目的营业收入维持,2002年破产倒闭。农机服务主要在县农机局指导下,由乡镇农
机管理服务站或村农机管理员组织或由机手自发地进行,县农机局在农忙时节派专业
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帮助进行技术指导和维修机具,1998年始每年三夏农忙时节
都设立"农机110"服务热线,及时快捷地为农民群众服务。
二、农机推广
县农机推广站成立后,县农机局适时引进试验示范推广了深耕犁、扶垄机、化肥
深施机、小麦精少量播种机、旱沟麦播种机、小麦收割机、小麦联合收割机、玉米联
合收获机、秸秆还田机、田园管理机等20多种农机新技术和新机具,农业机械化水平
大大提高(见表5-13)。
三、农机维修
1960年6月,县拖拉机站建立拖拉机维修保养车间,1961年开业,维修人员10人,
设备比较齐全,承担本站拖拉机及配套农机具的维修保养等任务,隶属泰安地区农机
局,1973年下放。1970年以后,队营、社营拖拉机迅速发展,机具拥有量逐年增加,
农机维修仅靠国营拖拉机站已不能满足需要,陆续成立的12个社营拖拉机站开始进行
以维修间为重点的"三库一间"(油料库、车库、配件库、农机维修车间)建设。1980
年全县条件好的大队相继建立了农机维修组和农机队维修保养间。随着农民可以自己
购买农机政策的落实,农业机械大量增加,农机维修专业户随之出现,且数量不断增
加。一般配有常用的修理工具、钳工工具、台钻、砂轮、气焊等设备,主要是对拖拉
机进行换件维修,对挂车、农机具进行焊接修理,技术设备好的,还可制作一些结构
简单的农机配件及小农具。1984年11月,农牧渔业部、国家工商局联合颁布《全国农
村机械维修点管理办法》,农机维修行业走上了规范化、法制化管理的轨道。1987年,
全县共有一、二、三级农机维修点30个,1990年42个,1995年101个,2000年106个,
2003年168个。一级维修点县拖拉机大修厂于2002年倒闭停业。
四、农机技术培训
1960年成立国营平阴县拖拉机站时,采取"以师带徒"的传统方式培训农机技术人
员。1982年10月成立平阴县农业机械化学校。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和
农业生产的发展, 农机技术培训出现了四个转变:(1)改变自上而下分配学员的办
法, 实行公开招生,自愿报名,统一考试,择优录取。(2)改变吃住在校、单一培
训的办法, 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实行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相结合。(3)改变
过去单纯培训拖拉机手的做法, 广开学路,扩大培训面。(4)改变过去培训经费完
全由国家包下来的办法,改向学员适当收取一定学费。1991年至1994年县农机校与县
职业中专联合举办农机中专班1个, 学员61名。 至2003年底,共培训拖拉机驾驶员
3481名,农机管理干部380名,农机手6520名。
五、跨区作业
为适应全省1995年夏开展的小麦联合收割机"西进东征"和秋季机械"东机西调"活
动,1996年5月,县农机局引进佳木斯产JL3060型自走式联合收割机1台,在全县进行
示范推广。 1997年又购进2台,并通过采取补贴、优惠价供应等方式,推广大型联合
收割机34台,其中自走式13台,当年组织12台自走式联合收割机到平度、寿光、莱州、
威海等地进行跨区作业, 收割小麦570公顷,这是平阴县第一次派机进行跨区作业。
1998年秋,县农机局组织64台各类大型机械赴东平、梁山、郓城、巨野、聊城、临清
等地参加"东机西调"跨区作业。2003年新增大型联合收割机36台,其中自走式31台,
保有量276台,联合收获小麦1.07万公顷,占适合联合收获面积的95%。由于"非典"影
响,是年仅组织部分机械到平度市、烟台市等地进行跨区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