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7&A=2&rec=1&run=13

(一)
平阴县属山东省省会济南市郊县,地处北纬36°1′~36°23′、东经116°12′
~116°37′。 北靠长清区,南临东平县,东连肥城市,西隔黄河与东阿县相望。全
境南北最长50公里,东西最宽37公里,总面积827平方公里。2003年辖7镇4乡,346个
行政村(居委会),总人口363051人。
平阴县中部为丘陵地带,面积515.16平方公里;西北部为黄河滩区,面积187.34
平方公里; 东南部为汇河冲积平原,面积为124.5平方公里。境内大寨山最高,海拔
494.8米,城西洼最低,海拔35.5米。耕地面积27834公顷。过境河流有黄河、汇河,
境内河流有玉带河、浪溪河、安栾河、锦水河等季节性河流。洪范池、东流泉、扈泉、
日月泉列济南市新七十二名泉之中。全县年均水资源可利用总量23531万立方米。
平阴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降水集中。总的气候特
征是:春季干燥多风,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少雪。一年当中秋季
气候最宜人。1988年至2003年,境内平均气温14.4℃,极端最高气温41.9℃,极端最
低气温-20.3℃;全年日照时数累年平均为2371.2小时,日照率为53%;年平均降水量
为606.4毫米,年际变化较大,最多年份为1120.7毫米,最少年份为282.4毫米;平均
年无霜期为169.3天,最长年份为202天,最短年份为142天。
(二)
平阴地理位置优越,交通通讯便利。位于济南、泰安、聊城三市结合部,历史上
就是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物资中转站,是济南向鲁西南辐射的重要窗口。平阴距济南
遥墙国际机场70公里, 329省道东与京沪线相连,西与京九线相接,济菏高速公路境
内长达35.37公里, 设桥口、孝直两个出入口。105、220两条国道和贯穿全境。县、
乡、村道路全部实现沥青化。通讯实现了传输光缆化、交换程控化,程控电话和移动
电话并入国际自动电话网。
平阴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境内发掘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遗址证明,新石器
时期先民已在安栾河、玉带河、浪溪河畔定居。春秋初期平阴邑已成为鲁国的重要军
事、经济中心之一。先圣孔子曾到平阴讲学,留下了"杏坛遗响";明代文学家、学者
于慎行领文坛"一时之风骚",他读书讲学时的书院以及墓地于林已成为著名的风景区;
胡庄尖山露德圣母堂是全国三大圣母堂之一;还有玫瑰园、翠屏山、云翠山、大寨山、
尤寨山、洪范九泉、八里沟、贤子峪等人文自然景观众多。平阴古八景水山叠翠、石
门晚照、杏坛遗响、碧峰仙迹、锦水秋潆、天井飞泉、峻玉含辉、湖溪沉月和东阿古
八景归台遗井、洪范浮金、黄山仙踪、鱼山闻梵、山监山出云、浪溪春水、虎窟秋风、
扈泉涌碧……,这一切构成了丰富灿烂的平阴文化。
平阴人杰地灵,物华天宝。邑人著名者古有金代贤相侯执,明代内阁大学士于慎
行,户部尚书、廉吏师逵等,近有中国雷达之父、中科院学部委员毕德显,原《人民
日报》 副总编兼《经济日报》 总编翟向东,原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研究员、
《农民日报》社社长李千峰等。平阴玫瑰是中国传统玫瑰的代表,素以花大瓣厚色艳、
香味浓郁、品质优异驰名中外;阿胶因始产于平阴县东阿镇而得名,东阿镇生产阿胶
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所产"福"牌、"东阿镇"牌阿胶多次荣获国际金奖和全国优质
产品称号。玫瑰、阿胶两大特产先后获得国家原产地域保护。洪范池天然矿泉水甘甜
纯正;刁山坡氡锶复合型热矿水治疗疑难病症具有神奇疗效;全县白云岩、石灰石、
大理石分布广、储量大,开发价值高。
(三)
1988年至2003年,是平阴人民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奋发有为、干事创业的十六
年,是全县面貌日新月异、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十六年。在
这一时期,平阴人民真正实现了从贫穷到富裕、从落后到文明、从封闭到开放的历史
性转折,生活水平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跃。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由1988年的4.13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
57.64亿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88年的1132元增加到2003年的15866元, 增长
14.02倍。 国内生产总值中一、二、三产比例关系由1988年的39.8:43.6:16.6逐步调
整为2003年的16.9:51.8:31.3。 县域财政收入由1988年的2267万元增加到2003年的
33169万元。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县委、县政府坚定不移地把农业摆在经济工作的首位,围绕
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不断改革农业经营体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业内
部结构,引进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实施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加快了农业
发展步伐。 实施了"绿色经济长廊工程"、"畜牧富民工程",开展了"水利年"、"良种
年"等活动。沿黄涝洼治理、节水灌溉、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开发、小流域综合治理、
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等取得明显实效。被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节水增产重点
县、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等荣誉称号。玫瑰镇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玫瑰之乡"称号,
孔村镇被中国优质农产品示范园区办公室授予"中国红提第一镇"称号。洪范池镇的苹
果,店子乡的无公害蔬菜,安城乡的鲜食地瓜,李沟乡、东阿镇的食用菌,平阴镇、
栾湾乡的大棚西瓜等都在省内外赫赫有名。2003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169183万元,
粮食总产量18.80万吨,蔬菜产量50.06万吨,果品产量9.51万吨,大牲畜、羊、家禽
存栏量分别达到11.78万头、 45.96万只、348.49万只,肉类总产量46747吨,水产品
产量1755吨, 农业机械总动力41.32万千瓦,各项农业经济指标比1988年都有较大幅
度的增长;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品牌达到11个,无公害生产基地达到7400公顷。粮经
比例达到63:37。年末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4900公顷,其中节水灌溉面积14260公顷。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 平阴县坚持"工业立县、工业强县"的指导思想,以建立现代
企业制度为目标,实施企业兼并联合、破产拍卖、股份制改造,努力培植优势企业。
狠抓企业骨干带动、技改创新,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形成了济
南玛钢股份有限公司(济南玫德铸造有限公司)、济南黄河特钢有限公司、济南华玫
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山东福胶集团有限公司、济南压缩机厂有限公司、山东齐发药业
有限公司等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附加值高、外向度高的龙头骨干企业。
全面实施大开放、大发展战略,规划建设济西工业园区,改善投资环境,优化发展环
境,制定优惠政策,开展大招商、招大商,以外引外、以商招商活动,济南弘正科技
有限公司、平阴山水水泥有限公司、济锅集团等一批企业落户平阴。实施"走出去"战
略,进行劳务输出和到境外办厂。至2003年底,全县已初步形成机械、能源、化工、
冶金、纺织服装、建筑建材六大支柱骨干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1家,其中销售收
入过5亿元的企业2家,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10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
入660529万元,工业增加值199491万元,实现利税76392万元,利润44095万元。建筑
业增长较快,已成为平阴县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2003年,全县具有新资质等级
的建筑企业22家,完成建筑业增加值44900万元。
市场贸易繁荣活跃 1988年至2003年,平阴县商贸流通领域发生了深刻变化,国
有、集体商业的垄断地位被打破,个体私营商业逐步成为商业流通领域的主力军;商
业购销方式发生巨大变化,超市、便民店、专卖店、购物中心等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各类商品琳琅满目,供应充裕,价格平稳,消费者选择空间加大,全县市场呈现出一
派繁荣活跃的景象。市场上名、优、新、特商品逐渐占主导地位,高技术、高质量、
高档次、高营养、新口味、新用途的商品不断推出。2003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
额185665万元, 其中国有29647万元, 集体13079万元,个体私营119527万元,其他
23412万元。 个体私营商业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64.38%。全县从
事批发零售贸易、 餐饮业的人员达到21084人。集市贸易日趋活跃,市场不断向专业
化、 规模化发展。至2003年底,全县共有市场28处,其中专业批发市场4处,集贸市
场24处, 集市贸易成交额达84430万元。对外贸易发展迅速。至2003年,平阴县获自
营进出口权的内资企业已达24家。 全县出口创汇规模、总量连续6年在济南市10个县
(市)区排名第一。2003年实现出口创汇8048万美元,出口产品形成五金矿产、机械
制造、纺织服装、医药化工、冶金、农副产品6大类数百个品种,出口到亚洲、欧洲、
南北美洲、非洲、大洋洲的70多个国家和地区。
城乡面貌变化巨大 20世纪80年代以后,平阴县实施城乡统筹发展,依靠多元化
投入,加强重点项目建设,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大大增强。至2003
年底, 1988年县城原有的7条主要街道全部进行了拓宽、延伸和翻新改造,新建主要
街道14条, 城区主干道发展到47.93公里85万平方米。县城公用事业得到长足发展。
1992年建起管道煤气, 2001年改造置换为天然气,县城居民天然气普及率达到60%。
实施连片集中供热,供热面积81万平方米。兴建了平阴县玉石山污水处理厂。玫城公
园、 环秀公园、平阴文化中心广场等一批公益设施相继建成使用。先后建成8处街头
绿地,新增绿化道路14条,绿化带5.6万平方米,县城绿地覆盖率达到30.6%。城市环
境保护和环境卫生受到高度重视,大气污染状况得到改善,累计建成烟尘控制区面积
9平方公里。粪便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以上,县城建成区道路保洁做到日扫日清。
先后建成龙山小区、 环秀小区和玫瑰苑小区3个居民住宅小区。实施小城镇带动农村
经济发展战略,村镇建设速度加快。实施了农村"三通"(沥青路、自来水、电话)工
程。 至2003年底,10个小城镇(不含平阴镇)建成区面积达12.22平方公里,人口发
展到6.25万人,乡村城镇化率达到22%。村镇公共建筑发展到115万平方米,生产性建
筑发展到122万平方米, 住宅建筑发展到780万平方米。东阿、孝直、孔村、刁山坡4
镇先后被命名为"全省村镇建设新型乡镇",孝直镇孝直村、贾庄村等55个村先后被命
名为"全省村镇建设明星村",1997年平阴县被省政府命名为"全省村镇建设先进县"。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全县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
2003年全县在岗职工平均工资9380元,是1988年的6.14倍;农民人均纯收入3093元,
是1988年的5.33倍。居民消费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和农村居民食
物性消费比重均有较大幅度下降, 居民消费开始由量的满足转向质的追求,崇尚"吃
讲营养, 穿讲新潮,用讲高档,住讲舒适",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品牌、包装等。用
于发展和享受性消费的支出增加。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微机、热水器等耐用
消费品已成为居民家庭生活的普通用品, 汽车等高档消费品也渐次进入居民家庭。
2003年全县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91261万元,人均储蓄存款达7639元,是1988年
的28.61倍。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公路建设事业发展迅速,干线公路、县乡道路进行了多
次加宽改造。分别于1997年、2003年实施的"村村通柏油路"、"村村通客车"工程,加
快了县乡道路建设步伐。至2003年底,全县有公路118条,其中在建高速公路1条,国
道2条, 省道1条,县道5条,乡村公路109条,通车里程达503.3公里,村村通公路目
标基本实现。广播通讯事业发展迅猛。到2003年,全县已建成拥有无线调频广播电台、
无线电视台和有线电视台的广播电视同步发展、无线有线并存的新闻宣传中心。全县
固定电话累计达到70399户, 小灵通累计达到8043户,上网用户7329户,智能公话累
计达到1594户。2003年邮电业务总量达到5046万元(不含移动电话业务量)。教育事
业受到全社会重视,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学校布局、师资配备、管理体制逐步优
化升级,教学设施不断改善,教育质量明显提高。县城先后建成了平阴四中、龙山小
学、 实验幼儿园, 平阴一中新校成为县城标志性建筑。乡镇中小学实现了六配套。
1995年全县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1988年至2003年间累计向高校输送学生1万余人。
卫生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各级医院规模逐年扩大,医疗队伍逐年增强,医疗设备和病
床逐年增多,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至2003年,全县有各类医院15处,有各类卫生
技术人员1391人, 病床881张,每千人拥有病床2.43张。预防保健、农村卫生和社会
卫生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平阴县先后荣获全国农村自来水普及先进单位、全国防盲工
作先进县、全国牙病防治工作先进县等荣誉称号。围绕"科技兴县"战略,在全县开展
了以科技兴农为主要内容的"乡镇科技工作达标"活动、 以科技兴工为主要内容的"企
业科技进步达标"活动、 以科技兴社会事业为主要内容的"科技年"活动,1996年平阴
县被国家科委命名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 至2003年底,全县有3个产品列入国家级
重点新产品,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有市级高新技术产品7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
达到6.7亿元。1988年至2003年共组织实施各级各类科技计划300多项,取得科技成果
172项, 有53项获得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或星火奖。文艺创作队伍不断壮大,文学创
作更加繁荣。 在市以上报纸期刊上发表小说、 散文、诗歌、音乐、舞蹈等文艺作品
3000多件,出版个人文学专著20多部。成功举办了六届玫瑰阿胶文化艺术节。群众文
化丰富多彩。文物得到妥善保护。体育事业保持了全国先进水平,多次承办市以上体
育竞赛, 群众性体育活动、参加市级以上竞赛等取得突破性进展。2001年8月,国家
体育总局授予平阴县"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 期间有361人次参加了市、省、
全国和洲际部分体育比赛。以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为主题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取得显著成绩,涌现出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先进单位孝直镇孝直村,平阴县先后荣获全
省第五届、第六届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县称号。
十六年的巨大变化与辉煌成就当以记之,在经济建设与社会事业发展进程中亦存
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经济总量不足;工业企业产品科技含量低,高新技术产业
企业少;农业产业化水平还不高;人均占有耕地面积比1988年减少1/10;水污染比较
严重;至2003年底全县尚有139个村98355人未能彻底解决饮水困难;抵御自然灾害的
能力较低,大部分山区在很大程度上还要靠天吃饭等等。
(四)
1988年至2003年,平阴县政治安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取得
了辉煌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其一,坚持求真务实,科学决策。平阴县几届县委、
县政府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平阴
实际, 站到发展的高度,进行科学决策,准确定位。相继提出了"服务城市,致富农
民,城乡一体,共同发展"、"加速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
转变,提高劳动力转移率、投入产出率、农副产品商品率"、"围绕工业强县,产业化
富民, 突破招商引资、技改创新、农业产业化、城镇建设、民营经济五大重点"的发
展平阴的重要决策。其二,坚持改革开放,促进发展。平阴县始终站立潮头,大胆改
革、引领改革、深化改革。尤其在改革的攻坚阶段,不搞姓"资"姓"社"的争论,坚持
有退有进,公退民进,抢抓机遇,对一大批企业率先进行兼并联合、破产重组、股份
制改造,在时间上、政策上抢占先机,激发了企业内在活力。其三,坚持奋发有为,
干事创业。平阴人自古就有敦厚、诚信、勤劳、热情的本色。在实行市场经济的今天,
广大干部群众倍加团结拼搏,改革创新,自我加压,争创一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
心一意谋发展,"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济南玛钢股份有限公司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
国有小厂壮大成为全国同行业骨干的现代化企业;孝直村由一个"乱子窝,穷大村"跃
升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先进典型;平阴县"讲案学法"经验在全国得以推广。涌现出
了孔祥存、殷景玉、汪心泉等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他(她)们立足各自工作岗位,
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做出了优异成绩。是他们,是全县的劳动人民谱写了平阴这一
段光辉灿烂的历史诗篇。
今日平阴之成就是历史的平阴的延续,明日平阴之辉煌需要全县人民的共同创造。
坚信平阴人民定会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立足平阴优
势,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敢于突破、善于突破,续写平阴更加壮丽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