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婚丧嫁娶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6&A=2&rec=505&run=13

解放前,婚姻沿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旧习俗。青年男女在接近婚期时,父母请算命
先生“合婚相”。以门当户对为前提,经媒婆(又称红娘)说合,言明聘礼,男方择良辰
吉日由族家伯、叔或兄长携带求婚帖、礼品,偕同媒人去女方家举行换帖仪式。个别豪门
大户在换帖之后再性串柬仪式。青年男女互不了解,不少因在事后得知对方残疾、痴呆或
患某种不医之症、感情不合等而哀伤,甚至导致婚姻不如意而自杀。
嫁 姑娘出嫁,古称“嫁闺女”、“姑娘出阁”、“姑娘于归”。父母为其置办嫁妆
和圆房(指木器家具)。大户人家嫁姑娘的圆房讲究“整挂”或“半挂”。中产人家以件
数计之。贫穷的农家本来就衣不遮体,姑娘出嫁没什么圆房陪嫁,但一对酒盅和一对广口
茶碗的陪嫁是必不可少的。酒盅盛油、盐,意思是说此对青年男女结为夫妇是有缘的,茶
碗盛红枣和栗子,以祝愿新婚夫妇早立儿子。
姑娘出嫁前两天清晨发嫁妆,由哥或弟带圆房上的钥匙去男方。中午设宴接待贺客。
隔一天是姑娘出嫁日,依照脸面帖约定的时间(头轿在子时,二轿在午时)和忌讳做出嫁
前准备。轿子到来后,两妇女端油灯,笤帚扫轿。然后,将头顶蒙头红子(一块红色的绣
锦)、身着凤冠霞披的姑娘用圈椅抬(或脚踏铺地红占毡步行)到轿前,由属相适当的两
名妇女搀扶入轿后鸣锣发轿,由乡亲抬轿,执旗、伞、扇面、灯笼,伴着管弦乐声送至村
首。姑娘的叔、伯或兄弟3人和婶、嫂或姐、妹2人作“送客”(亦称压轿客)随同前往,
筵后返回。次日清晨,其兄、弟或侄儿肩挑水饺前去送小饭。
娶 男青年结婚,俗说娶媳妇。在准备迎娶新娘前请算命先生择定婚期,算定新娘上
轿、下轿时间,迎送新娘人的属相、忌讳,写入“脸面帖”送给女方,求其遵照行事。
举行婚礼的前3天贴喜联, 院门除贴喜联外在其外边的左右墙壁上贴对称的“喜”和
“青龙”,影壁上贴“鸿禧”。次日清晨拉圆房。
迎娶新娘,新郎在鼓乐生声中至堂屋祭祖并向父母和在场的亲朋长辈叩头行礼,再到
族家长辈处行礼后,鸣锣起乐前往迎娶。花轿返回途中遇庙、过桥,焚香、烧纸,到达院
门前经接新娘人撩轿后落地,以两端系制钱的线段给新娘开脸。新娘走出轿门坐圈椅上被
抬至院门前, 燃放鞭炮, 待放倒门楼上的红砖后方可进院门。新娘的坐椅跨过“马鞍”
到达香案前与新郎同行三叩头礼名曰“拜堂”,又称“拜天地”。新娘的蒙头红被新郎揭
去后入洞房更衣、坐帐。少时吃下轿面。在新娘吃第一口时,新郎借问面条生不生,蓄意
问新娘生不生孩子,新娘必须回答“生”,然后将吃剩的面条倒入床席后,以示留给未来
的儿女们吃。
晚上在洞房设酒筵饮合婚酒,酒后新婚夫妇闩门,伴长命灯和衣就寝,街友们伏洞房
窗下听新婚夫妇征床头和谈话,谓之听房。
次日下午新娘乘车去茔地祭祖,返回后再去本族长辈家叩头上拜,长辈们给予多少不
等的拜钱,新娘积攒起来作为添补衣着之用。
婚后第三天,新娘由新郎陪同携带礼品,请人陪同乘车回娘家,谓之“回门”。宴后,
新郎将席间用过的酒盅或汤匙带回来,表示亲戚的永恒。
建国后,包办婚姻制度逐渐废除,青年男女婚前经人介绍或自由恋爱,通过交往互相
了解,征得家长同意,持所在单位介绍信到当地政府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婚前要彩礼,结
婚收喜仪,大摆酒筵的习俗逐步革除。合婚相、看日子迎娶、交脸面帖旧俗逐步禁绝。结
婚坐花轿已被乘坐拖拉机、汽车所取代。
丧葬 明清以来,人停止呼吸后用烧纸将其面部罩起,由儿子一人用勺子敲门框或登
上房顶敲铜盆为其招魂,邻里们闻声前来为死者“净身”穿寿衣和捞倒头饭、蒸饼等。
穿寿衣又名妆殓。讲究5根领(即5件寿衣)或7根领(即7件寿衣),穷人家寿衣数不
足者可缝假领充数,但不能穿褂子和缎子面料衣服,意在戒死者牵挂儿子和断子乏嗣。妆
殓后移遗体至厅房迎门处“躺灵”,以便亲朋瞻仰其遗容。
治丧期间请村长和由他分派的各职人员主持丧务,饮筵后就职理事谓之请职。赁幡、
杠,请僧、道,雇响器,订冥物(纸制人、马、牛、家具)以及买办治丧期间的所需物品
均由各职人员分头处理,自此以后,孝子们头戴有障眼布、塞耳棉絮的孝帽,穿孝服,腰
系苘辫与孝眷们守于死者遗体旁“陪灵”。
移死者入棺椁谓之入殓, 儿女们以棉絮团蘸酒3次擦死者额、颊“净面”。然后用系
红、蓝布条的四楞钉将棺盖钉死谓挽丁,并撒麸子、放蒸饼于其上,意思是说死者遗福于
后人。晚上,孝子怀抱招魂幡、烧纸、香株哭向村首土地庙前或空旷地,焚纸、烧香返回
谓“接三”。夜深人静时,孝子复抱招魂幡、抬米浆去土地庙前焚烧招魂幡与烧纸、香株、
泼掉米浆谓“送三”,亦称送盘缠,富家大户讲究出殡前“送大盘缠”,由乐队伴奏至村
首,将招魂幡、纸人、纸马、纸牛、纸具一并烧掉。
出殡前亲友前来吊唁并交奠仪款。陪灵的孝子、孝眷们分别向吊唁的男女客人叩头。
其间,孝子一人携带鏊子、笤帚、烧纸去茔地“温锅”,返回后与家人一起将倒头饭并口
嚼馍馍填入“下食罐子”。经“道社”、“请众”后起灵(即抬棺)。礼相将盛倒头饭的
碗砸碎谓之“辞灵”。在抬棺去茔地的同时孝子摔毁置于面前的老盆称之曰“发引”。然
后孝子扶榇就道送殡至茔地。孝眷们分饼,意思是子女们分享先人之遗福。豪门大户送殡,
沿途常有亲友设路祭者,孝子们须叩头致谢。棺木下圹,孝子谢过众街谊后“回丧”。晚
上设宴招待乡里谓之“谢职”。
葬后3日, 孝子及孝眷携带供品、 铁锨前往墓前哭祭,添土坟上谓之圆坟。每7天
(共5个7天) 或21天、35天、100天均去墓前哭祭谓烧七、过百日。周年的哭祭谓过祀日,
3年后此祭式止。
1974年在县城东务子山口修建火化厂,在全县范围内推行火葬。人死后,由死者所在
单位有关任允组成治丧委员会,发讣告通知其亲友前来吊唁和届时参加追悼仪式,然后将
死者遗体送往火化厂进行火化,或先行火化后召开追悼会。土葬及其相应的用棺木装殓死
者,请僧、道诵经超渡亡魂、烧“纸马糊”(纸人、纸马、纸家具)和兴师动众的用响器
(乐队)、抬杠、撑幡、架楼子等旧风俗已革除。为死者招魂、接三、送三、烧七、过百
日、过祭日、收奠仪等习俗逐步减少,家属披麻带孝的旧习俗已被戴黑色臂章和白色胸花
所取代。
洗泪与解恼 建国前有人死去父母待其治事之后,亲朋故友、邻里、街坊携带酒、菜、
饭食前往表示安慰,谓之洗泪。对于死了子女的人以同一形式表示安慰,谓之解恼。此两
种习俗至今在农村仍为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