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家乡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5&A=2&rec=369&run=13

党委书记田德昌
副书记刘勇程善忠傅志学
人大主席崔士元
乡长刘勇
副乡长王道坤石长勇吕连德
董学山曾宪辉

政协统战
办公室主任
郭长山

靳家乡位于区境最北端,原归属德州地区齐河县,1989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划归历
城区。 面积56.27平方公里, 辖6个办事处,34个行政村,36个自然村,5433户,
23267人, 其中非农业人口1010人。境内水资源丰富,大寺河由南向北流经乡内,
邢家渡引黄干渠沿乡东侧进入济阳县。经勘测资源有石油、天然气等。交通便利,
104国道穿境而过, 济南市28路、40路公共汽车通行南北。1995年,全乡实现工农
业总产值5012万元,财政收入61万元,人均纯收入1310元,分别比1990年增长1倍、
1.3倍、2.2倍。全乡储蓄总额1620万元,比1990年增加918万元。

农业靳家乡土地资源丰富,有耕地2759公顷,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棉花、蔬菜等。
1995年, 粮食总产达16979吨,比1990年增加8520吨。1990年以来,乡党委、政府
立足本乡实际,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6年来,累计投资150
万元,投工220万个,新挖疏浚干支渠120条次,总长600公里;动用土方240万立方
米, 结合清淤,整修道路80条次、长300公里;维修新建桥涵150座,动用石方3万
立方米。1995年春,结合大王庙引黄闸工程配套,进行了水、田、林、路综合治理,
形成了“沟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田成方、渠成网”的格局,配套体系
逐步完善。6年间,扩大灌溉面积414公顷,有效灌溉面积达1880公顷,农田水利基
本建设促进了棉花种植。1990年,植棉893.3公顷,总产402吨,人均增收52元,群
众植棉积极性提高。1991年,植棉1066.7公顷,总产987吨,人均增收110元。1992
~1994年, 由于棉花价格、自然灾害等原因,使棉花总产量逐年下降,1994年棉花
总产130吨。 1995年, 国家对棉花价格调整,棉花种植略有起色,总产达505吨。
1995年全乡农业机械总动力13149千瓦, 比1990年增加4247千瓦。1995年,大牲畜
存栏1.61万头,生猪8300头,家禽19.1万只,分别比1990年增加1.12万头、3300头、
13.1万只。植桑31公顷,蔬菜总产9133吨。养殖水面37公顷,产鱼110吨。

工业1990年有乡办工业企业5个, 从业人员213人,固定资产129万元,当年完成产
值438万元,实现利税10.1万元。1990年,投资300多万元建起人造板厂,年产1500
立方米。山东黄台发电厂将粉煤灰排放在乡境内,日排放量2500立方米。区成立了
粉煤灰综合开发利用公司。1990年初,由全国粉煤灰开发利用协作小组牵头,引进
锦州双免承重砖新技术, 投资200万元, 建起了历城免烧免蒸承重砖厂, 年产砖
2000万块。乡镇企业建此砖厂在全国尚属首家,全国粉煤灰资源应用小组把此地列
入全国三个示范点之一,粉煤灰被列入全区重点开发项目。粉煤灰中含有铁、铝、
镁化学成分, 是研制新型净化剂的原料,1991年5月14日,乡政府与省化工学校多
次协商签订了乡、校合作协议书,共同开发高聚铁铝型净水剂。1992年,村办企业
相继办起了碳化硅厂、针织内衣厂、面粉加工厂、印刷厂等12个企业。还与济南汽
车制造总厂、鲁光灯具厂联营,生产汽车装饰塑料板、鲁光灯具。1995年,乡村户
工业企业达99个,从业人员1238人,工业总产值1632万元,销售收入1876万元,实
现利税46.2万元。

教育、科技靳家乡教育事业迅速发展。1990~1995年,投资370多万元,改善办学条
件, 新建校舍15所,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改变了黑屋子、土台子、学生自带桌
凳的状况。1995年,有乡办中学1所,教学楼1幢,教师62人,在校生1021人;小学
26所,教师92人,在校生2637人;幼儿园34所,幼儿教师39人,幼儿入园率为85%。
小学生入学率、 巩固率、升学率、合格率均为100%,初中生巩固率、毕业率分别
为96%、98%。6年中,向各类学校输送初中生1120人。
有科技机构9个,6个办事处设有科技网长,34个行政村设有专职科技副主任,
共有科技人员245人。1990~1995年,有68人获中央、省农业广播学校毕业(结业)证
书;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45项,推广科技项目23项,开发新产品11个。“当地黄
牛改良”、“小麦精量半精量播种”、“绿菜花推广种植”等15项科技项目获省、
市、区科技成果奖。

文化、卫生乡政府设有文化站、广播站,乡驻地有影剧院。有村文化大院16处,文
化专业户15户。传统文化活动有唱大戏、舞龙灯、踩高跷、玩狮子等。1990年杏元
店村成立“三友”诗社,每年举行两次赛诗活动。农民李正新的诗《初夏雨后清晨》
获全国文学大赛优秀奖。1992年,乡政府成立了诗书画联谊会,有会员29人,共展
出作品750件。 1995年, 乡电影队投资2万元,更新了设备,当年为群众放映电影
320场次。
乡卫生院占地0.67公顷,固定资产59.5万元,床位20张,设有14个科室。职工
26人,其中主治医师4人,医师5人。1990年有平房60间,设综合门诊、放射、化验
等科室。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1991~1994年,投资10万元,建平房29间,使用面积
400平方米。1995年建起面积为816平方米的门诊楼。医疗设施也不断完善,先后购
置了50毫安X光机、 医用冰箱、分光光度计、心电图机、B超机等设备。6年中,全
乡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为100%; 健康教育得到普及,妇幼保健和儿童免疫得到保
障。全乡3400户,1.7万人参加了合作医疗,集资3万元,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的问题。

【畜牧养殖】靳家乡把畜牧业作为全乡经济支柱产业来抓,重点发展养牛业。1993
年底,牛存栏6000多头。1994年,乡党委、政府提出了“家家户户都养牛,年底达
到1万头” 、“养牛户,养牛庄,科学养牛奔小康”的口号,先后组织村干部到北
京、天津、河北等地参观学习,并聘请省农科院畜牧研究所齐义信教授为科技副乡
长,进行技术指导;实施品种改良,购进架子牛2300头,改良黄牛2000头。1994年
10月, 投资5万多元,在乡政府驻地建起大牲畜交易市场,并与市外贸公司联系,
解决了牛肉的外贸出口问题,逐步形成了产、销一条龙。针对群众养牛中出现的困
难和问题,区政协帮助解决贷款80万元。乡党委、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
励群众养牛。 规定每购1头牛,扶持无息周转金800~1000元;在冷配改良上,减半
收取配种费;在防疫上,由乡兽医站定期为养牛户提供防疫和技术指导。1995年,
有大牲畜1.61万头,其中牛存栏1.5万头,养牛10头以上的户达100多户,实现了养
牛区域化。生猪存栏8300头,家禽存养19.1万只,畜牧业产值1336万元,占农业产
值的39%,人均增收200多元。

【第三产业】 靳家乡以开发104国道两侧地段为重点,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为优化
投资环境, 增加对外吸引力,6年投资160万元,安装了6台变压器。1994年乡里提
出了“百家门店”上公路的口号。张龙图村与山东石化贸易总公司联合建起加油站。
经商户由1994年上半年的32户, 1995年底增加到87户。乡政府把104国道太平村段
到平房朱村段划为个体私营企业投资区。投资40多万元,建成了商业一条街。1995
年春,委托北京大学对蒋家村家具市场进行了论证和规划,有25个企业报名在家具
市场安家落户,1995年全乡第三产业产值达2400万元,比1990年增加2300万元。

【蒋家木器加工专业村】蒋家村110户,480人。1990年,木器加工户有13户,从业
人员97人。到1995年已发展到47户,从业人员329人,交税15.98万元,人均收入达
到2500元,被区政府验收命名为“小康村”。农户安装电话34部,获区政府电话村
殊荣。村民蒋学付投资15万元,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生产出高档次的联邦椅,产
品远销青岛、烟台等地。1995年6月3日,区六大班子领导来蒋家村指导工作,确定
以蒋家村为龙头建“家具街” 。年底,投资45万余元,投工6500个,挖运土1.4万
立方米, 整平路面2万平方米。有8户村民要求去商业街投资,2家市属企业来洽谈
进商业街建厂事宜。

【丁屯村种棉致富】丁屯村位于靳家乡东北部,197户,796人。自1990年始,这个
村利用丰富的土地资源, 大搞农田综合开发,6年开发面积290公顷,种植棉花170
公顷,向国家交售皮棉64.9万公斤,棉花收入占人均收入的一半多。
(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