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桥镇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5&A=2&rec=368&run=13

党委书记孙积港
副书记刘国强孙连芳侯同柱
人大主席张逢春
镇长刘国强
副镇长王修晶黄光秀刘付同
李大春张广银

政协统战
办公室主任
刘兆太

大桥镇位于黄河公路大桥北首,区境西北部,原名大王乡,原归属德州地区齐河县,
1989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划归历城区。 1995年3月撤乡建镇,更名为大桥镇。面积
54.9平方公里, 辖4个办事处, 38个行政村,5763户,2301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
1548人。属黄泛平原,地势平坦,盛产黄河大米等。104、308、309、220四条国道
通行境内, 是通往京、津及鲁北3区的交通枢纽,济南市28路、40路公共汽车通行
南北。 1995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4931万元, 财政收入116万元, 人均纯收入
1599元,分别比1990年增长1.1倍、2倍、2.8倍。

农业全镇有耕地2101公顷,种植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水稻。1995年粮食总产
达11096吨,比1990年增加441.4吨。1990年来,镇党委、政府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
责任制的基础上, 抓了五方面的工作。一是狠抓农田水利基本建设。6年来,投资
100多万元,投工12.5万个,动用土石53.8万立方米,新挖清淤沟渠12条次,长7.6
万米;1995年,大王庙引黄闸建成,开挖了从大王庙引黄闸至大吴泄洪闸长4037米
的主渠道和4条支渠道, 农业用水渠道实现全镇联网,扩大灌溉面积60公顷,有效
灌溉面积达860公顷。 二是建立一类农田保护区1063公顷。三是以市场为导向,对
农业种植结构进行调整。 先后发展大棚菜、大田菜72公顷,种水稻168公顷。四是
充分发挥妇女半边天的作用, 发展庭院经济。 1995年生猪存栏2.1万头、 大牲畜
1.04万头、 家禽20万只,分别比1990年增加1.6万头、5700头、14万只。五是农业
机械化水平提高。农机总动力达11795千瓦,比1990年增加3565千瓦。

工业1990年有镇办工业企业6个, 从业人员379人,有固定资产468万元,完成产值
433万元, 利税18万元。1991年镇棉纺厂停产,1993年与市国棉二厂进行人才技术
合作,恢复生产,并发展为镇直骨干企业,1995年实现产值320万元,利税30万元。
同时,开展“村办企业年”活动,新上王镇制刷厂、马店红旗塑料制品厂、大王机
械加工厂、小张面粉厂等12个村办企业。1994年以来,抓住济南市大中型企业腾笼
换业的机遇,广泛开展“引进年”活动,当年引进燕山集团、济南合成纤维厂、济
南卷烟厂、 省商业厅、中国重型汽车销售公司等8个单位的项目。1995年,引进区
供电局、区城建开发公司等12个单位。两年时间,引进资金4795万元。面粉加工厂
发展到15个, 产品销往黑龙江等10多个省市。1995年镇村户工业企业达到105个,
实现工业产值2513万元, 销售收入2460万元, 实现利税123万元, 固定资产增至
1095万元,从业人员达583人。另外,建筑公司1995年施工面积3万平方米,实现产
值400多万元。

教育、科技大桥镇教育事业迅速发展。1990~1995年投资1200万元,改善办学条件。
1990年有34所小学, 2所镇办中学及1所国办中学。1994年合并为25所小学、1所中
学, 并对26所中小学进行了改建扩建,镇中学及马店、大庄2所小学建起了标准教
学楼。1994年8月建起镇成人教育中心。还投资100万元,建起镇中学、成教中心及
8所小学图书室、 阅览室、电教室、实验室、仪器室,配齐音乐、体育、美术等教
学用品。1995年,镇办中学在校生10 46人,教职工109人;小学25所,在校生2754
人,教职工133人;幼儿园33所,入园幼儿930人,教职工41人;成教中心,在校学
员67人, 教职工18人,6年累计培训学员264人;村办业校38所,家庭学校8所。中
小学和成教中心校舍及内部设施达标率分别为100%和96%; 中、小学教师学历达
标率分别为80%和92%; 小学生入学率、巩固率、升学率均为100%;初中生巩固
率、毕业率均为99%。6年中,有860人升入高中、中专等学校;1995年“两基”验
收已达省标准。
有科技机构6个, 科技人员355人,农民技术员156人。1990年以来,推广作物
新品种8个、 28万公斤;举办科技培训班29期,培训8400人次,有58人获得绿色证
书。

文化、卫生1995年全镇村村开通有线广播,村文化大院34处。群众性文化活动日益
活跃,1995年,举办全镇书法比赛2次,展出作品90多件,举办卡拉OK大赛2次。
大桥镇卫生院于1990年6月由大吴村迁至马店村, 并由大吴卫生院更名为大王
乡卫生院。 有平房54间, 设有综合门诊、妇科、放射、化验等科室,职工28人。
1994年征地1.3公顷,投资98万元,建新卫生院。还先后购置了200毫安X光机、B超
机等医疗设备,固定资产增加到102万元,在12个村设卫生监测点,监测率达86%。
1994年,镇卫生院经市评审验收达到一级甲等医院标准。1995年设门诊室、治疗室、
病房,有职工36人,门诊达2.06万人次,年收入64万元。全镇38个村均建立了卫生
室,甲级卫生室达70%。健康教育得到普及,妇幼保健和儿童免疫得到保障。

【开垦荒滩变良田】历史上由于黄河多次决口冲刷和国家公路建设用地,给全镇造
成800多公顷荒地和360公顷荒水。1990年来,镇党委、政府采取措施进行“两荒”
开发。 一是“以工代赈”形式开发。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群众开发。即每开发1亩
荒滩, 镇政府补助资金400元,解决贷款1000元;二是充分发挥靠近省城,交通方
便的优势,主动外出联系,引进外来单位或资金来开发利用“两荒”。已有济南合
成纤维厂、济南黄河大桥管理处、济南铁路局等20个单位前来发展第三产业和养殖
业;三是镇上统一开发。1992年,投资200万元,在104国道旁占荒地20公顷,建起
了钓鱼度假村--人工湖,发展旅游业。6年来,已有430公顷的荒地荒水得到开发,
其中藕田50公顷,稻田130公顷,鱼池250公顷,另有66公顷用于发展第三产业。已
开发的荒滩年实现经济效益500多万元,农民人均增收300多元。

【第三产业】大桥镇充分发挥交通优势,发展第三产业。1994年10月,引进济南全
通有限责任公司、 省石油公司项目。1995年3月,与齐河县外资项目办公室、省石
油公司、台商联合投资650多万元,建成首家三资企业,即济南日昌食品有限公司。
同年11月, 投资50万元,扩建了近2万平方米的集贸市场,并通过’95冬季物资交
流大会,将马店集由原来5日1集改为5日2集,并建立天天市;扩大了猪肉批发市场、
农用拖拉机批发市场。市场的不断完善,带动了全镇第三产业的发展,先后建起了
500多个第三产业网点, 涌现出东车、马店、南车、大王庄、大刘家等第三产业专
业村。1995年,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4500万元,成为全镇的支柱产业。

【村镇建设】 1994年7月,省建筑工程学院对大桥镇小城镇建设进行了规划,确定
了“533”工程,即建5个批发市场,3个开发区,规划3条街,并被列为市小城镇建
设试点乡镇。 据此,镇政府先后投资300多万元,建起了中学楼、政府办公楼、电
信楼, 美化硬化路面1万多平方米,镇政府驻地达到了“三通一平”。已有30个村
安装了程控电话。到1995年全镇新建楼房15幢,2.42万平方米。1995年被省政府授
予全省“村镇建设新型乡镇”称号。

【东车村发展第三产业】 东车村位于大桥镇西北部,78户,353人,耕地46公顷。
104国道穿村而过, 交通便利。村党支部发挥这一优势,完善基础设施,通电、供
水、修路,扶持村民发展第三产业。1990年有14家路边店,1995年个体户发展到83
家,第三产业收入100多万元,向国家交税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00元,成为远
近闻名的专业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壮大了集体经济。1995年,在区人事局和镇政
府扶持下,投资20万元,修建东西相通长约千米的柏油路。

【山后陈村开发荒地】山后陈村位于黄河滩区,179户,779人,耕地24公顷,荒地
133公顷。 1990年村党支部制定了荒地开发计划,采取集体投资与群众出工相结合
的办法, 进行统一开发。另外,鼓励群众个人开发,谁开发谁受益。6年来开发荒
地80公顷,农民年人均增收150多元,走上了富裕路。有100多户购买了拖拉机搞运
输,成为运输专业村。

(孙秀梅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