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里河镇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5&A=2&rec=367&run=13

党委书记刘仁发
副书记钱城徐广玉刁廷利
人大主席胡咸勇
镇长钱城
副镇长王洪臣陈长法韩圣绍
王金刚侯鲁沂

政协统战
办公室主任
张振中

十六里河镇位于区境西南部, 地处城乡结合部,面积101.19平方公里,辖5个办事
处, 32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41个自然村,12136户,4287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
2836人。济新公路纵贯南北6公里,东南外环路横穿东西8公里,济南市22路、29路
公共汽车从境内通过,乡村公路89公里,生产路四通八达。大涧沟村红荷包杏被誉
为果中珍品,面积200公顷,年产50吨。1995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8452万元,
财政收入747万元,人均纯收入1450元,分别比1986年增长2.6倍、5.7倍、1倍。

农业有耕地2140公顷, 果园426公顷。镇党委、政府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
基础上,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市场农业,抓好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不断改善
群众生活、生产条件。1990年秋全镇掀起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高潮,组织万人上阵修
建从东十六里河村通往石青崖村的2公里双青路。先后投资2300万元,投工180万个,
维修支渠1800米, 打机井72眼,修大型蓄水池24个,建提水站2处,治理涝坡、矿
村两条小流域20平方公里, 对大岭、兴隆、矿村3座水库加固维修,1995年有效灌
溉面积为590公顷,建立一类农田保护区988公顷,有林地面积增加1199公顷,达到
3400公顷。1995年全镇粮食总产13518吨,比1986年增加264吨。在抓粮食生产的同
时, 不断加快副食品基地建设。 1995年有大牲畜3200头,家禽78万只,奶牛存栏
200头, 生猪存养1.3万头,分别比1985年增加2520头、52万只、200头、2400头,
向城乡市场提供鲜蛋5850吨,鲜奶900吨,肉类总产1919.6吨,丰富了城乡菜蓝子。
完成造林面积2840公顷,军民共建“八一”园林1处,农业机械总动力23501千瓦,
比1985年增加8057千瓦。

工业1986年有镇村户工业企业80个 (镇办12个) ,从业人员4857人,拥有固定资产
1298万元,实现产值2922万元(镇办产值901万元),实现利税376万元(镇办利税256
万元) ,村办企业主要以山场、砖厂为主。自1987年起,立足当地优势,积极引进
资金、人才、设备、技术对镇直企业进行挖潜改造,扩大生产规模,上新项目。先
后引进资金5000万元, 高中级专业人才230人,建起了万灵汽车装修厂、荣达花纸
厂、 大东水泥厂、大西酒精厂,成立了玉函集团和9个村级实业有限公司。到1995
年全镇工业形成了水泥、铸造、除尘设备、化工、建材、汽车装修、食品等10多个
门类。 镇村户工业企业达到了103个,实现工业总产值12841万元,销售收入12082
万元,实现税收597万元。

教育、科技1985年教育结构不尽合理,初中布局分散,三分之一的小学生不能进入
初中就读,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很低,教育质量受到影响。10年来,从改善办学
条件入手, 加强“两基”工作,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投资450万元,对90%的校舍
进行了更新改造, 新建校舍面积1.8万平方米。1995年新建教学楼4幢,在建1幢,
18所初中、 完小已有半数学校建起教学楼。投资180万元,建成5100平方米镇中心
中学教学楼。 新建幼儿园10所,改建扩建小学5所,矿村、涝坡、兴隆、东十六里
河、 西仙庄等建起高标准的教学楼。中小学校舍和内部配套达标率分别为100%和
85%。 1995年全镇有中学3所, 在校生1887人,教职工142人;小学18所,在校生
4036人,教职工218人;幼儿园29所,在园幼儿1307人,教职工63人,有4所区合格
幼儿园,有3所济南市标准幼儿园。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为82%和100%,
小学生入学率、 巩固率、升学率均为100%,向各类学校输送初中生1920人。实施
弱智儿童随班就读,弱智儿童入学率达80%以上。
有科技机构13个,科技人员450人,农民技术员320人,农民技术研究会31个。
1986~1995年, 围绕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推广新技术40项,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
45项。其中科研攻关6项,新成果推广17项,新产品开发22项,累计新增产值5亿元,
实现利税4000万元。除尘设备厂开发的高压静电除尘器,被省科委列入’94火炬计
划。远红外设备厂与省中医研究所联合开发的中药饮片干燥机,被省科委列为’94
星火计划。

文化、卫生1974年建文化站,至1995年全镇陆续建立起村文化大院20处,有文化专
业户30户。1986~1995年举办书画、摄影展10次,展出作品300件,举办文艺创作、
文物、 文化市场管理培训班9期,培训各类文艺人才3800人次。市以上报刊发表文
学作品30件。群众性文化活动日益活跃,逢年过节,民间戏曲、吹打乐、舞龙灯、
踩高跷等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化用品经营单位,也由1993年的1个发展到8个。
1986年全镇计划生育率为98.8%, 人口出生率15.77‰,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9.34‰。10年来,镇、办事处、村、组四级计划生育网络体系逐步建立并完善,促
进了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1995年全镇有计划生育服务站(室)26处,人口学校22所,
计划生育协会会员4100人, 计划生育率为98.6%,人口出生率13.06‰,人口自然
增长率为6.54‰。

【村镇建设】1985年小城镇开发以东西十六里河村村民住宅为主。10年来,坚持统
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的原则,实施了5平方公里总体开发建设和002线商业
一条街的规划。先后引进资金8000万元,投资3000万元,拓宽了3公里的济新公路,
新修双青路2公里,居民街道4条2.5公里,架桥4座,建可供1.5万人用水的加压泵1
台,铺设自来水管道3公里,新上150门程控电话总机,建商品房12万平方米,办公
设施4.5万平方米。 省新华书店、市畜牧局、市林业局、省电力专科学校、铁路十
四局基础公司在镇上落户。1995年11月18日,镇政府办公大楼交付使用,形成了行
政办公一体化。

【历城红荷包杏】历城红荷包杏原产于大涧沟西村枝荆峪,距今已有200年的历史。
因当初是一实生单株,没有名称,被列为八杂杏之内,当地俗称红克薄。1980年,
高级农艺师范春林在果树资源调查时,发现了这一品种的优良性状,并对现存的树
种进行了筛选和培育。 1985年7月通过省科委鉴定,赢得了“珍果良品”的声誉。
同年11月被省农业厅列为山东农业名产,正式命名为历城红荷包杏。该杏开花稍晚,
花期较长, 3月中下旬开花,5月下旬成熟,果实生育期仅50~56天,在当地麦收前
采收,比麦黄杏早7~10天,是杏中成熟最早的品种。这种杏抗寒适应性强,粘土、
沙土都可栽种, 株产50公斤,肥水条件好的地方可产250公斤以上。1987年,红荷
包杏首次上市北京城, 十分抢手。1995年冬,省确定在镇西南部建立100公顷红荷
包杏基地项目。

【非转农现象】 农转非是众多农民的向往。1995年,镇上有200户农转非名额,西
十六里河、东十六里河、北康而庄、石青崖、分水岭等近郊村不仅无人过问,反而
有几十户申请非转农。西十六里河村农民人均收入3000多元,集体为农户统一负担
各种集资、提留和义务工,逢年过节为村民发放面粉、大米、蔬菜。男60岁、女55
岁可以领到退休金, 四分之三的户住进了2层小楼。已办理了农转非的人家,不再
享受村里的各种待遇。非转农在历城区尚无先例,这一现象反映了农村经济的不断
壮大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济南历城第二水泥厂】 济南历城第二水泥厂位于省城南郊, 是镇直骨干企业。
1985年建成投产。1986年实现产品销售收入800万元,利税196万元。1995年有职工
600人, 实现工业产值3086万元,销售收入3693万元,拥有固定资产3571万元。建
厂初期,年产能力4万吨。为发挥资源优势,优化产业结构。4年间,新建扩建了两
座立窑,应用微机管理,使其达到了12万吨的规模。1991年投资1000万元,新建生
产车间,并对老车间进行了技术改造。1992年产量达到了28万吨。并组建了集产供
销于一体的企业集团--济南玉函集团。主导产品卧虎山牌325#、425#、525#矿渣硅
酸盐水泥、菱镁制品、水泥构件、石料等。其中425#水泥获省优、部优称号,产品
出厂合格率连续8年达100%,并远销韩国、泰国、新加坡、澳大利亚和台湾等地。

【大东水泥厂】大东水泥厂位于大涧沟东村东部,1992年6月开始兴建,1993年4月
竣工并点火试产,共投资1100万元。当时是全区第一处投资规模大、建厂速度快、
现代化程度高的村办企业。大涧沟东村拥有储量丰富的石灰石资源,含钙达49%以
上,且红土为一级原料,生产水泥有广阔的前景。为解决资金不足,制定了股份制
章程,实行入股分红的办法,在全村筹资400万元。从省、市3家水泥厂聘请土建、
安装、化验、机械修理等工程技术人员17名,实现了从进料、烘干配比、烧成、成
品全部工艺采用微机控制的自动化生产流水线。 1995年实现产值937万元,销售收
入750万元,实现利税112万元。

【大涧沟村养鸡致富】大涧沟养鸡全国闻名,从1988年以来,先后有中央领导、联
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银行组织的专家学者前来考察,另有10多个省市到此参观学习。
1983年5月, 省经委离休干部刘仲实来大涧沟搞养鸡试验,采用先进的笼养和配合
饲料,科学防疫,提高了蛋鸡的成活率。村党支部因势利导,为村民养鸡搞好服务。
仅2个月, 就收回了养鸡的成本,年底算帐,每只鸡纯收入10元以上。村里还利用
集体积累,建立了孵化厂、饲料厂,统一防疫,并成立了养鸡研究会,调动了群众
养鸡积极性。1995年底,存养蛋鸡30万只,纯收入400多万元。

(张志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