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川乡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5&A=2&rec=362&run=13

党委书记马玉星
副书记陈华陈法平张培明
邢振斌
人大主席王加勤
乡长陈华
副乡长康和贞张宝芳韩友
李东绪苗华平

政协统战
办公室主任
杨富海

锦绣川乡位于区境中南部。面积65.65平方公里,辖3个办事处,36个行政村,
64个自然村,5669户,2020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15人。乡境内有隋、唐代开凿的
山东第一大佛石窟造像、山东第一石坝水库锦绣川水库和朱老庵万亩红叶林;省道
012线、 济南市29路公共汽车通行境内东西。到1995年,全乡27个行政村铺设了沥
青路;实现了电话程控化;全乡实现工农业总产值8082万元,财政收入81万元,人
均纯收入1304元,分别比1986年增长8.2倍、6.8倍、2.4倍;农民储蓄1984.8万元,
比1986年增加1821.9万元。1994年,被市政府验收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
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达标乡镇”;1995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先进单位”、“二五普法工作先进单位”和“农业技术推广先进单位”。

农业有耕地945公顷。1986年全乡有效灌溉面积260公顷,粮食总产5942吨,农业总
产值731万元, 种植作物有小麦、玉米、红薯、谷子、大豆等。乡党委、政府在稳
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制定了以发展林果生产和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为主线的两个五年规划。 10年中,投资114万元,兴建提水站17处,修防渗渠2210
米,铺设地下防渗管道3.91万米,打大口井9眼,钻深井5眼,完成机井配套13眼,
修建水池32个。 1993~1995年,投资1 9万元,完成了东商水库扩建工程,增容7.7
万立方米, 使其成为小二型水库,扩大灌溉面积15公顷。1995年,投资7.5万元,
修复了1994年汛期冲垮的2680米锦绣川河渠。 当年全乡有效灌溉面积达360公顷,
粮食总产4751吨,农业总产值3175万元。以市场为导向,对传统农业种植结构进行
调整。为发展优势产业--林果生产,乡党委、政府提出了“扩大栽植规模,优化品
种结构,实行科学化管理、系列化服务,向规模型、产业化方向发展”的思路,使
林果生产迅速发展。 1995年有果园面积196公顷,果品产量5226吨,比1986年增加
1988吨,商品率达95%,比1986年提高23%。畜牧业有了较快发展。1995年,有大
牲畜1300头,生猪存栏1.75万头,畜牧业产值达1219万元,分别比1986年增加1143
头、1.21万头、1068万元。农业机械总动力达6806千瓦,比1986年增加2781千瓦。

工业1986年有乡村户工业企业24个(乡办4个) ,实现产值144万元(乡办实现产值51
万元),销售收入98万元(乡办销售收入42万元),利税12.8万元(乡办利税5万元)。
1987年建起刺绣厂, 1993年6月成立了“济南锦绣集团总公司”,形成年加工各种
出口布绒玩具60万打、生产刺绣工艺品6万件(套) 、服装40万件的规模。1995年,
实现产值644万元, 利税39万元。1992年建铝粉厂,1995年易名为“济南银河金属
颜料厂” , 实现产值933万元,利税41万元。焊接设备厂生产的JDH轻便油焊机,
1988年11月获国际铜奖。1995年,全乡企业中具有大、中专学历的22人,具有初、
中级职务的48人; 乡村户工业企业发展到122个, 从业人员685人,固定资产增至
637万元;实现工业总产值4907万元(乡办产值1986万元),销售收入5150万元(乡办
销售收入2051万元) ,利税241万元(乡办利润105万元)。1986年乡政府成立了30人
的建筑队, 1987年晋升为区建安公司第九分公司,1995年从业人员310人,施工面
积5000平方米,产值1000万元。

教育、 科技1986年有乡办中学2所,在校生772人,教职工51人;小学7所,在校生
1730人,教职工103人;幼儿园18所,在园幼儿589人,教职工25人。学校布局不尽
合理,校舍破旧;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低,中学教师达标率27%,小学教师达标
率59%。 10年来,该乡从调整学校布局,改善办学条件入手,投资280.3万元,对
中小学校舍全部进行了更新改造。 修建、新建校舍340间,新建校舍面积2000平方
米。 1990年建起600平方米的中学实验楼和180平方米的成教中心, 硬化校园路面
2600平方米, 购置电教、文体器材400件套,新添桌凳500套。1995年,投资1.3万
元,完善了成教中心教学配套设施;中学教学楼于1995年9月3日开工,投资54万元,
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1996年9月1日投入使用。1987年中小学完成校舍“六配套”。
到1995年, 全乡有乡办中学1所, 在校生827人, 教职工52人;小学8所,在校生
2039人,教职工106人;幼儿园22所,在园幼儿575人,教职工34人;中、小学教师
学历达标率分别达到66%和93%; 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残疾儿童入学率90
%,初中入学率100%;初中生、小学生巩固率分别为96%和100%;中小学生毕业
率为100%。 10年中初中向高中、中专学校输送学生1432人。1995年已全面实施九
年义务教育,被评为“全省学前教育先进集体”。
有科技机构9个, 科技人员470人,农民技术员438人;成立了乡科协,下设36
个分会,会员510人;1995年成立科技智囊团。10年中,举办科技培训班140期,培
训5万人次;有148人获中央农业广播学校、函大和业大毕业证书;围绕发展“两高
一优”农业,推广新技术40项,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53项,获市科技进步奖3项,
区科技星火奖、进步奖3项。

文化、 卫生自1986年以来,建起乡文化站、广播站,村文化大院8处;举办民间剪
纸艺术展3次,烟花晚会4次,春节电影晚会8次,朱老庵红叶观赏会6次。1995年,
全乡放映电影112场次,安装有线电视接收器30台,收看10个频道的电视节目。
1986年,乡卫生院有64张床位,职工43人。1985年10月与省精神卫生中心建立
医疗联合体--锦绣川康复医院。随后,卫生院基础设施日趋完善,规模不断扩大,
门诊楼、病房楼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1995年有职工110人,
其中有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20人;床位150张,5个病房,其中3个精神科病房,1个
老年病病房, 1个脑血管病房;先后购置了生化、200毫安X光机、心电图机、脑诱
发电位仪等医疗设备, 实现了水电暖配套和有线电视联网。1993年6月,筹建了集
治疗、康复、娱乐游玩、托老于一体的老年人医院,原省委书记谭启龙、梁步庭参
加剪彩并题字祝贺。1995年,门诊(躯体疾病)1万人次,年住院精神病人500人次。
1989、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专家萨托瑞斯等两次来考察社区康复工作。到1995年
底, 固定资产增加到250万元,实现收入147万元。1985~1991年保持市级文明单位
称号;1992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单位”称号,并连续保持四年;1994年经
市验收评审达到一级甲等医院标准。

【公路建设】 1987年,投资55万元,修建了港沟至大水井境内县乡公路5.5公里,
面积6.6万平方米。 1988~1995年,投资205万元,铺设了通向27个行政村的沥青公
路20.5公里, 面积9.2万平方米;还铺设了长500米、宽5米的水泥路面。境内沥青
公路总长达到36.3公里。 另外,还拓宽建设了硬基砂石路9公里,新建生产路、环
山路20公里。

【商家果品交易市场】 商家果品交易市场是在商家综合市场的基础上于1992年6月
建立的, 占地0.4公顷,上市摊位200个,日交易量5000公斤,交易额1万元。1995
年,成交量1000万公斤,成交额达到600万元。市场品种齐全,吸引了黑、吉、辽、
湘、鄂、浙等省的客户来此收购。1995年底,乡政府又筹资23万元,将该市场建成
长60米、宽12米的全封闭果品批发市场,1996年5月建成。

【朱老庵旅游景点开发】朱老庵兴教寺始建年代久远(待考)。现存殿1座,明、清、
民国碑各1通,石塔3座,其一为明天顺年建。殿前有山泉,清澈甘甜。是典型的深
山古寺。1988年12月,该寺被确定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寺周围环境清幽秀丽,满
山遍野生长着黄栌树,每年国庆节后,万山红遍,堪称锦绣川一绝。1988年以来,
乡政府加大了对朱老庵旅游景点的开发力度, 新建通往朱老庵的环山路5公里,规
划了红叶区,加强了统一管理。游客1986年千余人,1995年增至万人。

【黄崖村靠科技发展林果业】 全村210户,710人,有耕地26.7公顷,宜林荒山100
公顷。1986年,有果园53.3公顷,果品产量18万公斤。10年来,发挥山多的优势,
发展林果业。果园面积发展到62公顷。注重品种更新,大力发展优质果树。新发展
红富士、北斗、乔纳金等优质品种26.7公顷,更新改造老品种20公顷,引进栽植红
灯大樱桃3000株。 同时,增加科技含量,1990~1995年,科技投入12万元。聘请市
林业局果树专家担任常年技术顾问, 每年定期进行果树管理技术培训;先后7次组
织群众到烟台、 栖霞、 招远、莱州等地参观样板园,并加入了樱桃科技信息网。
1995年, 果品产量达到65万公斤,22户果品收入超3万元,人均收入8000元以上;
74户果品收入2万元,人均5000元。

【金刚纂村艰苦创业】 金刚纂村位于锦绣川乡东北部,距乡政府驻地9公里的深山
老峪中,三面环山,一面临沟,交通闭塞,只有村南一条崎岖不平的羊肠小路通向
村外,是一个穷得出了名的小山村。至1989年,全村160户、610人,40多人打光棍,
年人均收入不足150元,有山岭薄地39.3公顷,荒山秃岭150公顷。人吃水历来依靠
山上石缝中渗出的水, 遇上天旱,只有到4公里外的邻村挑水吃,靠天吃饭。住房
多是年久失修的茅草屋。
自1991年马光业任村党支部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1994年开始任党支部书记)后,
和其他村干部一起,带领群众,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克服种种困难,努力改变贫穷
落后面貌,4年迈出4大步:(1) 1991年建南山路,打开南大门。筹集9000多元,历
经3个多月,投工2万多个,搬运土石1.5万方,削掉3个5米高的小山头、架设4座拱
桥、垒石堰2000多米,将弯曲的小山路取直拓宽成一条长3公里、宽6米的砂石路。
(2) 1992年建水利设施,从根本上解决群众吃水难的问题。金刚纂人在没有施工机
械的情况下, 克服困难,自力更生,用镐刨、锨挖、肩抬,历时8个月,建成总容
量为5100立方米的蓄水池2个, 修建了二级提水站1处,在半山腰建成防渗渠道526
米。从此金刚纂人不仅结束了靠天吃水的历史,而且改善了灌溉条件。至1995年,
全村水浇地扩大到29.5公顷。(3) 1993年挖坑、栽树,建设杏花村。干部群众出义
务工, 在150公顷的荒山秃岭上挖了长1.5米,宽、深各1米的树坑10万余个,全部
栽上仁用杏树。(4) 1994年劈开北山岭,打开北大门。全村上有八旬老人、下有十
几岁的儿童240多人参加了开山修路工程,至1995年底,填平了长80米、宽2米、深
5米的山沟;将1530米长、5米高的石梁劈下,并砌垒了长160多米、高4米多的石堰;
完成了长1930米、 路基底部宽10米、路面宽8米的硬石路基铺设工程。下落36.7米
的劈岭工程已于1996年7月10日实施了定向爆破。 此路建成后,原到济南市区50公
里的路程将缩短一半,对方便交通和促进经济发展起到巨大作用。
自1991年以来,金刚纂人在实施修路、兴修水利、治理荒山工程中,共用炸药
94吨, 用坏锤、 钎、锹、镐、凿等1000多把,累计投义务工10.4万个,劳力人均
520个;动用土石21万方,人均每天搬运1立方米。金刚纂人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努力
改变贫穷落后面貌所取得的成绩得到省、市领导的肯定,金刚纂人被誉为“90年代
新愚公”,村党支部被市、区命名为先进党支部,区委、区政府发出向金刚纂学习
的号召。

(李广华屈风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