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营镇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5&A=2&rec=361&run=13

党委书记李绪功
副书记宋士奎王长元刘存星
人大主席郑思文
镇长宋士奎
副镇长高春芳李成华高存文
赵仕友周逢春

政协统战
办公室主任
李在英(女)

西营镇位于区境东南部, 面积126.72平方公里,辖4个办事处,38个行政村,
99个自然村, 8831户,31702人。境内木鱼石、重晶石、长石、滑石、花岗石、石
英石、矿泉水等资源储量大。407县道贯穿东西,开通了西营至泰安、莱芜、章丘、
彩石、港沟、柳埠的公路,实现了村村通柏油路。1995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
5706万元, 财政收入101万元,人均纯收入1088元,分别比1986年增长1.9倍、0.9
倍、 2.3倍。粮食总产8600吨。全镇银行储蓄总额2725万元,比1986年增加2451万
元。

农业全镇有耕地1724公顷, 其中粮田1613公顷。1986~1995年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
提下,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打破了传统的单一低效的种植方式。利用山高沟多、自
然隔离的有利条件,繁育玉米、大白菜良种。每年繁育玉米良种67公顷;大白菜繁
育面积逐年扩大,1995年达到60公顷。同时每年推广立体种植1333公顷,亩增效益
100多元。 旱作土豆、西红柿在高寒山村试种成功。推广优良品种,良种利用率达
到100%。 农业种植结构形成了“五成果、三成粮、二成菜”的格局。1995年,实
现农业产值3374万元, 其中畜牧产值1692万元, 农机总动力11570千瓦, 分别比
1986年增加2351万元、1333万元、6840千瓦。

工业西营镇1986年实现工业产值956万元。镇直工业10个,实现产值366万元,实现
利税32万元。1995年全镇拥有锅炉、药品、建筑、家具、针织、肥料、建材、矿产
品等生产门类。济南锦绣川保健药品厂生产的保健药品芦笋糖浆,获“中国保健品
工业10年新成就奖”、“全国星火科技精品奖”和“全国第三届专利技术博览会金
奖”,填补了国内空白。该企业1988年加入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1990年被国家农
业投资公司批准为芦笋糖浆出口基地, 由国家、省、市、区四级投资146万元,进
行了技术改造, 1992年6月第一期技改工程竣工,新建厂房1500平方米,购置两条
灌装流水线,增加生产能力150吨。1993年被国家科委列入“星火计划”。1995年4
月,省卫生厅、省医药管理局批准为济南锦绣川保健药品厂,同时颁发了芦笋糖浆
产品生产合格证、 许可证和药政文号。原历城县热水锅炉厂于1992年2月易名为济
南市鲁星锅炉厂,在原生产两种型号锅炉的基础上,又自行研制了汽水两用锅炉,
引进开发了角管式锅炉。 1995年产品已达到3个系列、20种规格,年生产能力达到
50台。以上两个企业1994、1995年分别被列入区50家重点企业之一。1995年,全镇
有镇村户工业企业48个(镇办4个),实现工业产值2332万元(镇办工业产值1802万元),
销售收入2541万元(镇办销售收入2063万元) ,实现利税230万元(镇办利润142.9万
元)。
10年来, 西营镇个体工业由过去的小作坊生产向工厂化方向发展。 枣林村从
1985年开始发展针织品加工业,1995年已有加工专业户25户,成为全镇第一个针织
品加工专业村。 黑峪村兴业家具厂, 1988年是一个年产值不足几十万元的小厂,
1994年开发了木质雕刻沙发、床、椅等,并在济南建立了分厂,成为全镇个体纳税
大户。

教育、 科技1986年, 全镇有中小学教职工260人,其中公办教师137人,民办教师
123人; 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为5%、35%;适龄儿童入学率90%。1986~
1995年,镇党委、政府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教学质量逐年提
高。小学生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体育达标率均达到省定标准。投资515万元,
改建和新建中小学校舍32所,改建面积1.5万平方米,2所镇办中学、28所小学全部
建起了教学楼和标准教室。2所中学和9所完小“四室”配套达到省二类标准。先后
制定了《西营镇实施九年义务教育规划方案》、《初等义务教育通告》、《义务教
育工作制度》、《关于制止中小学生辍学规定》等,成立了“两基”督导领导小组
和“两基”评估工作小组。自1987年来,逐年提高民办教师待遇,使民办教师工资
收入是当地农民收入的2倍,并按月发放。筹资57万元,先后建起3幢宿舍楼,解决
28名教职工住房。1995年,全镇有教职工273人,其中公办教师189人,民办教师84
人; 镇办中学2所,在校生1506人,教职工95人;小学28所,在校生3050人,教职
工165人;幼儿园37所,在园幼儿882人,幼儿教师57人,学前班48个。西营、南营
2所幼儿园被评为区三级标准幼儿园。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为76%和86%;
小学生入学率、 巩固率、升学率均为100%;初中生巩固率98.2%。10年来,初中
向各类学校输送学生731人,其中考入中专228人。1989年,成人教育中心达到“十
有”标准,被市政府评为先进单位。
坚持科技兴镇。 1982年成立镇科协, 到1995年,会员由126人发展到250人。
1989年,成立了农学研究会。1990、1995年,先后成立果树协会和果树技术培训中
心, 会员和学员均为130人。1995年成立镇科委。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每年
举办培训班30多期, 培训8000多人次,发放明白纸万余份,培养技术员400多人,
有30人获区以上技术职务证书。10年来,引进推广科技项目30个,其中“鲁原单号
系列玉米杂交种”在全镇已实现了科研、生产、繁育、推广一体化,1990年通过省
级鉴定,居省内同类繁育推广项目先进水平。

卫生1986年,镇卫生院有职工47人,下设8个科室,床位25张,固定资产16.6万元;
1995年,镇卫生院设13个科室,医务人员33人,床位25张,固定资产88.1万元。基
础设施不断完善。 1990年配置救护车1辆; 1992~1995年,投资73万元,先后建起
590平方米门诊楼和1350平方米的病房楼。 加强初级卫生保健工作。38个行政村均
建立卫生室,乡村医生70名。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1986年,全镇水利设施不够完善,未能发挥应有作用。21个
村人畜吃水困难。10年来,镇党委、政府加大投入,组织带领全镇人民大搞山、水、
林、 田、 路综合治理。全镇共开工建设水利项目662项,投资350万元,动用土石
52.5万立方米, 总投工102万个,维修加固水库塘坝7座,建塘坝1座,修拦河截流
25道,修水渠4.1万米(修高标准防渗水渠1.63万米),新建提水站15处,打机井9眼
(1993年打机井7眼) ,打大口井、旱井140眼,建水池31个,扩大改善水浇面积307
公顷, 有效灌溉面积为440公顷。治理改善水土流失面积3067公顷;14个村人畜吃
水得到解决, 6个村吃上了自来水;修生产路55公里。藕池小流域1990年列为市小
流域治理试点单位。到1995年流域内水保林达393公顷,经济林200公顷,荒山绿化
92%, 整修梯田73公顷, 建截流15道,蓄水坝、谷坊158个,提水站3处,防渗渠
6000米,修环山路12公里,修水池15个,建造板栗园80公顷,该流域被评为省青年
优秀水土保持工程。1995年藕池村人均收入1100元。
罗伽、枣林、白炭窑、葫芦峪4座水库除险加固及配套工程。4座水库均建于六、
七十年代,因年久失修而存有险情。1994年冬至1995年底,区政府投资21万元,镇
政府投资20万元, 对4座水库进行除险加固、配套,消除了隐患。白炭窑水库溢洪
道展宽12米, 加固了护坡; 枣林水库坝堤增高1米、清淤2万立方米,用淤泥造田
0.67公顷; 葫芦峪水库坝堤进行了防渗加固;罗伽水库坝堤增高1.7米,库容增加
10万立方米, 修高标准防渗配套水渠6800米。枣林、白炭窑、葫芦峪3座水库除险
加固工程总动用土石4258立方米, 投工1.1万个。罗伽水库增容配套工程投资13万
元,动用土石1万方,扩大水浇面积67公顷。

【荒山绿化、 林果开发】1986年,全镇荒山面积12672公顷,宜林面积4600公顷。
其中,无林地2590公顷,森林覆盖率16.3%。全镇荒山治理中统一规划,集中治理
与分散治理相结合,注重实效。1986年镇政府在积米峪组织万人会战,刨坑栽树25
万株。1991年秋后,镇政府组织在藕池小流域治山修路,万名劳力和镇机关干部汇
集藕池大干20天, 刨大树坑8万个,修环山路6公里。1987~1993年,该镇的“济南
市保泉绿化工程”,由省建委和市金融、市石油化工系统以资代劳帮助治理,完成
了第一期任务。1993~1994年,结合实施市长2号工程,把荒山绿化重点转到发展经
济林上来, 栽植苹果、板栗等120万株。10年来,全镇果园面积增加1357公顷,达
到1712公顷;已治理绿化荒山2617.6公顷,栽植刺槐、侧柏等1388.8万株,由于旱
灾等原因,1995年全镇有林地面积5040公顷。
1986年前, 全镇有果园面积355公顷,各种经济树30万株,年产干鲜果品2435
吨。10年来,该镇立足实际,把林果生产作为经济发展主导产业来抓。1995年,全
镇栽植经济树250万株,其中苹果100万株,板栗60万株,核桃、杏、花椒等90万株。
建成了万亩苹果园、 万亩板栗园、万亩干杂果园;人均经济树达到100株,年产干
鲜果品2706吨。林果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注重科技兴果,引进果树优良
品种20多个。镇林果站与30多个村签订了果树技术指导有偿服务合同,为农民提供
技术服务。发展林果重点户100户,培养农民技术员200人。建立了西营、上罗伽、
西岭角、藕池4处果品交易市场,果品销售渠道畅通。

【村镇建设】1986年前,镇政府驻地西营村街道狭窄,交通不畅。10年中,镇党委、
政府投资140万元,对西营村西至大南营村北2公里路段拓宽铺设柏油,开发建设商
业大街。 1987年7月至11月,实施西营村内老街拓宽工程,投资20万元,拆迁民房
50户、210间,拓宽街道长1000米、宽18米。同时将村后街4米宽土路铺柏油。1993
年7月至1994年10月,投资120万元,完成了长1450米、宽26米的新商业街主体工程
建设, 重建了罗伽河大桥。使西营街、南营街连成一体。1988年,市建委投资8万
元与镇政府联合在西营村东建商品房1111平方米。1993年底,建起电讯楼,开通了
程控电话,结束了手摇电话的历史。
1986年前,乡村公路全是土路,路面不平。10年来,镇上采取民办公助的办法,
加快道路建设。 1990~1992年,完成了西营至上降甘、夏家、彩石、秦口峪等镇内
主要干线公路拓宽、铺油工程。到1995年,新建、改建乡村公路及生产路102公里,
铺柏油路59.4公里,总投资280万元(群众集资150万元) ,投工100万个,实现了村
村通车。

【西营电视差转台】1992年3月1日,镇投资30多万元(群众集资18多万元),动工修
建电视差转台, 同年7月底实现一次试播成功。转播中央电视台第一、二套节目,
播放自办节目。同时在汪家场、西岭角、葫芦峪、石岭、藕池、老峪等偏远村安装
13部3~30瓦小型差转机,电视覆盖面达85%,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西岭角村、上罗伽村发展林果业】西岭角村,有2个自然村,434户,1610人,耕
地84公顷。 1986年人均收入400元。10年来,坚持走发展林果致富之路,栽植以苹
果为主的经济树16万多株。 1992年, 建起了苹果交易市场。1995年,果园面积达
100公顷(人均苹果树100株) ,产果品75万公斤,人均果品收入800元。成为全镇第
一个苹果专业村。
上罗伽村有6个自然村,231户,800人,耕地51公顷,荒山80公顷。1986年始,
由单一粮食生产转向发展林果业,山岭薄地全部栽满果树。同时,集资投劳上电、
修路、治山改水。1993年建立了杏交易市场,免费为客户提供服务。1995年,全村
80%的荒山得到了绿化治理。 人均果树达到100株,果品产量20万公斤,人均果品
收入700元。

【佛峪村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佛峪村有260户,957人,耕地47公顷,荒山93公顷。
1986~1995年, 村干部带领群众大搞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改变生态环境。共栽果
树10余万株, 绿化荒山84公顷,90%的荒山得到绿化。投资17万余元,投义务工9
万个, 完成水利工程20多项,其中修防渗渠2300米,建蓄水池15个,修复提水站3
处, 建截流2道,扩大改善灌溉面积33公顷,修桥1座,拓宽了街道,硬化通村路2
公里,修环村路、生产路8.5公里。1 995年,总收入达到108万元,人均收入835元,
分别比1986年增加63万元和535元。

(王青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