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名胜文物古迹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5&A=2&rec=337&run=13

【百花公园】 座落在城区东部,东临外环路,西靠闵子骞路。1989年9月建成,面
积约21公顷。 种植乔灌花木10万余株。草坪9万多平方米。建有酒店、茶社、小卖
部、游乐场等服务游艺设施及亭廊、水榭、雕塑等园林建筑小品。是一处环境幽雅、
野趣横生、以花木取胜的新建风景园。
芦花区:位于公园西北端。此处西临孔子弟子闵子骞墓地,因寓意“鞭打芦花”
的传说而得名,以芦湾水面为主景,岸边植芦竹,池内栽荷花,有唐朝杜牧“多少
绿荷相倚恨, 一时回首皆西风”的诗境。百花泉景区:在公园西部。由3组泉池组
成,东高西底,层次分明。池内装有蒲公英、牵牛花和旋转、直射式喷泉30多个。
喷水时,形态各异,如百花盛开。周围配植石榴、牡丹、月季、腊梅、松柏等花木。
山水园:位于公园中部。有面积为1500平方米的自然观赏水面,南侧堆山垒石。北
面临水建有水榭,西为亭廊,岸边植柳和花灌木,形成山水、花木与园林建筑相映
成趣的景观。牡丹园:位于公园北部,占地约4000平方米。园路两侧种植各种牡丹、
芍药5000多株。花季绚丽多彩,蔚为壮观。疏林、草坪、竹园区:座落在公园东南
部,由大片疏密相间的树群、花丛、草坪和竹林组成,地势起伏,错落有致,一片
葱茏。竹园内设水池,植有刚竹、茶杆竹等,水清竹翠,曲径幽深。

(黑自明)

【华山】北距黄河4公里,又名“华不(fū夫) 注”山,景色壮丽,北魏郦道元曾
在《水经注》中描绘道:“单椒秀泽,不连丘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峰特拔以刺
天,青崖翠发,望同点黛。”唐朝李白也赋诗赞曰:“兹山何峻秀,绿翠如芙蓉。”
山石奇特,形姿各异,有的如奔马,有的如犬牙……。该山古迹甚多,春秋时代的
著名战役“齐晋鞍之战”即发生于此。《左传》记载,鲁成公2年(公元前589年),
齐顷公亲率大军在北马鞍山下摆上阵势, 与谷阝克率领的晋军进行决战。 结果,
“齐师败绩”。齐顷公被晋军追逼,“三周华不注”,幸大臣逢丑父与之更衣换位,
并佯命其到山脚华泉取水,始得趁机逃脱。金兴定4年(1220年) ,全真教宗师丘处
机的弟子陈志渊在山南建华阳宫。明嘉靖年间,改名崇正祠,祀四季神。明清两代
还建有泰山行宫、 三元宫,分别供奉碧霞元君和天、地、水3神。山半腰又有吕公
祠,祀纯阳帝君。如今,华阳宫尚存,四周由墙垣相围,院内古柏参天,宇侧、岩
上、林间碑碣林立。山上,藤攀蔓连,蹊径芜塞,由小道而上,多憩方能登其巅。
极目远眺,南连泰岱,云气苍茫;北临黄河,大桥飞架;“齐烟九点”,远近点缀。
每当秋天,天高云淡,群山环峙,大雁南飞,层林尽染,景色更加奇绝,元代著名
书画家赵孟兆页,曾绘《鹊华秋色图》流传至今。

【济南黄河公路大桥】 在华山西北4.5公里。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斜拉结构。1978
年12月开工,1982年6月建成。全长2023米。主桥5孔,长488米,其中主孔跨径220
米,是当时亚洲同类型桥跨径最大者。引桥51孔,长1535米,为先张法预应力组合
箱梁。桥宽19.5米,其中车行道15米,可并行4辆汽车。桥下可满足四级航道要求。
牵拉主桥混凝土梁的两座索塔,各高68米,每塔两侧有11对斜拉索缆,呈扇形布置,
造型优美,雄伟壮观,好像一架摩天竖琴。其建筑技术水平颇高,分别获“七十年
代国家优秀设计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大桥周围景色如画。河水自西奔流而
来,浊浪排空,浩渺无际,宛若金龙腾飞。两岸垂柳笼荫,点点青山秀出。北岸鹊
山蓊葱嶂列如屏,南岸华山清秀如芙蓉,两山对峙,巍峨壮观。

【鲍山】在历城区王舍人庄东南。相传,昔日附近有一座古城,名叫“鲍城”,是
春秋时代齐国大夫鲍叔牙的食邑,山因城得名。传说管仲与鲍叔牙分金处即在此山
附近,并传鲍叔牙死后葬此,今山东侧有“鲍坟”。古时山清水秀,万木齐天。文
学史上颇有名气的明朝“后七子”领袖李攀龙,于嘉靖35年(1556年)辞官归田,在
山前建“白雪楼”,取宋玉赋中“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之意,以示清高自许,不
同俗流。如今,楼宇早已无存,但山景依然秀丽。山上松柏葱郁,山下白杨耸天、
槐林成片。山顶白石一层层、一团团,仿佛绿色海洋中的一束巨大浪花。环视八方,
苍茫无际。

(孔宪雷)

【卧虎山水库】位于仲宫镇西4公里。始建于1958年,汇锦绣、锦阳、锦云3川之水
于卧虎山与黄花山之间。坝长985米,高37米。蓄水量1.1亿立方米,灌溉面积5300
多公顷。放眼望去,平静、晶莹的湖面,映出周围群山的倩影,妩媚可爱。北岸为
卧虎山,仿佛一头伏地小憩的猛虎,昂首向东;岸旁建“水上酒家”,可供人投宿
和品尝“全鱼宴”。南岸的黄花山,秋日黄花满山,一片金色。山上有一天然岩洞,
洞高4米,深6米。洞内石壁上分两层,造高浮雕佛像24尊, 做工精细,神态各异,
栩栩如生,为金代所凿。洞内尚有金至清碑刻20多则。1979年公布为济南市重点文
物保护单位。

【锦绣川水库】 位于锦绣川上游。建于1966年,总库容量0.4亿立方米。拦河大坝
为浆砌石溢流重力坝, 有10个自流孔,坝高48米,长328米,宏伟壮观。库南面群
山起伏,郁郁葱葱;北岸,山峰陡峭,如天然屏障矗立;东望,锦绣川九曲大桥将
南北山峦连接在一起,拱卫着碧波荡漾的湖水;四周,花木扶疏,生机盎然。若到
秋汛,库水猛涨,水从大坝自流孔溢出,形成美丽壮观的瀑布,水声如雷,浪花飞
溅,气势磅礴。水库盛产肥美的淡水鱼,用鲜鱼、山果制作的“锦绣筵”味美无比,
尝而不忘。

【仲宫梨花峪】地处历城南部山区,锦绣川畔。西起卧虎山水库南岸之黄花山,东
接锦绣川水库迤西之商家庄,全长约15公里,共植梨树百万余株,为著名的“泰山
小白梨”生产和出口基地。每逢春季,漫山遍野的梨花竞相怒放,一团团,一簇簇,
洁白如雪。间有粉红的杏花、桃花,争奇斗艳,构成五彩缤纷花的海洋。春风拂面,
花香袭人。届时,历城区在此举办赏花会,游人如织,热闹异常。

【蟠龙洞】 位于历城区港沟镇蟠龙山腰, 又名东龙洞,以别于西方向的禹登山之
“龙洞”。洞长千米,深暗幽邃。里面有高达30米的螺顶,有深不见底的石罅,宽
阔空旷处都能容千人, 窄处不能2人并行。在洞内跺脚砸壁会发出“嗡嗡”回音,
给人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洞口朝南,为券拱门,门上坎刻“龙洞熏风”四个篆字,
为康熙14年5月立。 洞内10米处,有一供台,台上神像已废,只剩台下残存的几尊
罗汉石像身躯。向洞内行至30米处,开始向右下方拐弯,回头外望,只见洞口犹如
月牙出山,人称“回首望月”。继续前行,步步奇景。钟乳石形成的“火烧葡萄架”
含珠点翠;石壁上被浸蚀成的“仙人炕”形体逼真;巨石横贯的“仙人桥”奇特惊
险,世间罕见。再向里进,可见钟乳石形成的“江猪探海”、“水帘瀑布”、以及
多年冲刷而成的“姜池”、“藕池”,池内形似鲜姜的钟乳石如霞似锦。“莲藕”
如雪似玉。“玉龙腾空”尤惹人注目:在高达20米的洞壁上,有一块钟乳石,宛若
玉龙,通体覆盖着银光闪烁的“龙鳞”,妙不可言;龙头垂下,嘴里喷球吐玉,人
称“龙滴水”,滴在下面“莲花盆”里,四时不涸。“鹞子翻身”是洞内向下延伸
的地方,此处游人不能正面行进,必须翻过身子,双手攀石倒行;路旁有深不见底
的石罅。走过险境,是一段空阔平坦的地带,这儿路面干燥,清风习习。再向里前
进, 便是“倒爬四十步”,虽然路程难走,却另有一番意境。再向前行200米,有
巨石挡堵,不能前往。洞口外200米处为金代佛隐寺遗址,存戏台和石碑1通、古柏
1株。漫山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山下沟壑幽深,树林茂密。

【玉函山】 又名兴隆山。位于济南城区南5公里许,是泰山北麓最高的峰峦之一,
海拔523米。 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齐郡函山有鸟,足
青,嘴赤黄,素翼,绛额,名‘王母使者。’。昔汉武登此山,得玉函,长五寸;
帝下山,玉函忽化为白鸟飞去。世传山上有王母玉函,常令鸟守之。”此山便有了
青鸟衔玉函这一美丽的神话传说,兴隆山也因这一神话得名为玉函山。宋代曾于山
顶西端建泰山行宫,又叫碧霞元君祠、泰一神祠,民间称作泰山奶奶庙。该祠原貌
峻拔雄伟, 现仅存南天门和三大殿中的一殿。殿为一座4丈见方的无梁殿,其形似
塔,全用巨石砌成,颜额为“三教堂”。明清两代是玉函山泰山行宫香火鼎盛时期,
每逢夏历4月前后,香客云集此山,朝拜泰山女神。
玉函山阴有峪,为西佛峪,因在龙洞佛峪之西,故称。峪东、西、南三面绝壁
峭立,北临万丈深谷,在山腰处约10余米宽的新月形天然石台上,为隋代西佛峪寺,
又名卧佛寺遗址。石台高处,巨岩外伸,突出崖壁约一二米,状如重檐,形成石窟。
在这天然石窟的石岸上,依山势雕刻了百尊高大的佛像和10余种题刻,其中13种是
隋代题记,刻于隋开皇4年(584年) 至开皇20年(600年)。佛像的面容衣纹,庄严峻
洁,有北魏遗风。惜“十年浩劫”惨遭破坏。在寺西岩壁下方,有泉自石壁渗出,
淋漓如雨, 汇成一泓清潭。远远望去,如珠落玉盘,名为蕊珠泉。出寺门沿300年
前修筑的登山盘道拾级盘纡而上,即可达到山顶。

【柳埠古迹】历城区柳埠地处泰山之阴,锦阳川畔。北距济南城区20余公里。这一
带山清水秀,溪泉淙淙,风光优美,云林如画。分布着市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处,其中国家级4处,省级1处,市级3处。文物古迹之多,品位之高,为国内外游
人和学术界人士所瞩目。 在柳埠镇东北2公里处,为隋朝山东佛教中心--神通寺遗
址。该寺古称朗公寺,曾列三齐名刹之首。据文献记载,前秦皇始元年(351年) ,
有著名高僧佛图澄的弟子僧朗云游至此,见这里四周环山,谷幽泉清,以为是“终
焉之地”,遂创筑房屋兴建寺庙,人称朗公寺。寺庙规模宏大,“内外屋宇数十余
区”,成为当时海内外名刹,为佛教在山东的发祥地。隋开皇3年(583年)该寺重建,
后易名神通寺。元末,遭火焚,明弘治年间再次重修。清以后,神通寺逐渐衰败,
殿宇倾圯为遗址。现佛塔、墓塔林、摩崖石窟和讲经堂的部分石柱、柱础犹存。千
年沧桑,柳埠地区保留至今的主要文物古迹有古朴大方的四门塔,雕刻精美的龙虎
塔,构筑奇巧的九顶塔,造像精湛的千佛崖,高居全省雕凿佛像之首的大佛寺,还
有西汉丞相张良墓、子房洞和涌泉庵、九塔寺遗址等。
四门塔位于青龙山南麓,神通寺遗址东南。塔建于隋大业7年(611年),是我国
现存最早的石塔。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塔身由雕刻着几何
花纹的大块青石砌成, 单层方形, 四面各辟一半圆形拱门,故称四门塔。塔通高
15.04米,每边长7.4米。塔上部石檐迭涩挑出5层,再往上23层石板层层收缩叠筑,
成四角攒尖锥形。顶端由露盘、山华、蕉叶、相轮构成塔刹。整个造形简洁、浑厚、
壮观,为我国古建筑的珍贵遗产。塔室内有方形的塔身柱,承托着16根三角石梁,
撑住塔顶。在塔心柱四面的石台上,各有一尊刻工精细、线条流畅的圆雕佛像,皆
螺髻, 面门结跏趺坐,神态自若。佛座上有“东魏武定2年杨显叔造像记”和“唐
景龙3年尼无畏造像记”。
九顶柏在四门塔北邻。传为汉植。因上有9股粗大的枝干平伸,俗称“九顶松”,
也叫“千岁松” 。树高15米,树围5.4米,挺拔苍劲。虽过千年,仍枝叶茂盛,葱
笼叠翠。
龙虎塔又称朗公塔(以神通寺创始人朗公命名)。在四门塔西北白虎山东麓,与
四门塔隔谷相望,因塔身雕刻龙虎而得名。塔的建造年代无考,从建筑风格推断,
塔基、塔身部分为盛唐建筑,上部砖砌部分为北宋补建,塔高10.8米,呈方形,单
层重檐, 砖石构筑。塔基为3层平台大檐须弥座,雕刻着覆莲、角神、伎乐、狮子
等图案。 塔身由4块完整巨大的方石筑成,四面辟有火焰形券门,周身布刻龙虎、
天王、力士、罗汉、伎乐、飞天等形象的高浮雕。塔室内砌方形塔身柱,其四面各
雕一尊佛像。塔顶重檐华拱,置覆盆相轮塔刹。龙虎塔雕刻精湛,装饰华丽,造型
优美,虽经千年风霜,所雕人物和禽兽,仍栩栩如生,神采飞扬,显示着盛唐造型
艺术的独特风格,可谓民族建筑形式与石刻艺术相结合的佳作。1988年国务院公布
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虎塔北有墓塔林,共41座,多系宋元时和尚墓葬。东
隔谷有造型玲珑的小石塔称皇姑塔。 1972年从突泉村皇姑庵迁来。建于唐开元5年
(公元717年),又称小唐塔,其造型与龙虎塔相似,故又名小龙虎塔。塔高3.25米,
已有1200多年历史。
千佛崖位于四门塔西北白虎山崖壁上,是山东省内的唐代佛教石刻造像主要遗
存。在南北长60多米的壁面上,雕凿了大小窟龛100余个,造像200余尊,题记40多
条,其中有纪年的题记10条,包括唐高祖武德、太宗贞观、高宗显庆、永淳和睿宗
文明等唐初4帝5个年号。主要造像者多为当时皇亲国戚、达官贵族及僧侣等。南端
第一窟为南平长公主所造。 窟内镌坐佛1尊,面相丰满安祥,衣纹细密流丽,雕刻
技法娴熟精练。该窟开凿于唐显庆2年(657年),是南平公主为已逝去的父皇唐太宗
祈福而造。其夫,时任齐州刺史的刘玄意造像龛,位于千佛崖中部偏南的地方,龛
外饰有璎珞门楣,外镌力士、狮子等护法神兽。千佛崖北部有两座大窟,南面的窟
门中间有一石柱,窟内镌两尊高近3米的大佛,系唐太宗第十三子赵王福于显庆3年
为太宗所造。这组造像群刻,于1988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涌泉庵位于神通寺白虎山阳,因涌泉得名。占地面积6380平方米。始建于北魏、
东魏年间。 现存后殿1座,面阔3间,进深2间,砖木石结构,为清代重修。殿西有
小房1座,门额上嵌“吕祖祠”3字。殿房旁有残碑若干。相传尼姑明喜的父亲不愿
在朝中做官,来神通寺为僧,法名兴公。明喜觉得父亲年迈出家,生活难以自理,
为照顾老人,便随父来神通寺一起生活。后来,寺里主持以违犯寺规为由,要兴公
与女儿分开,明喜忍痛来涌泉建庵,当了尼姑。涌泉庵周围为柳埠林场,满山苍松
翠柏,郁郁葱葱。济南72名泉之一的涌泉从庵内方池中雕刻的龙头嘴里喷涌而出,
汇集成“细水长流”、“锦上添花”、“悬崖瀑布”等秀丽景观,通过涌泉桥,依
山势三迭而下,形成可观的“百尺飞流”。这里有长势良好的竹林,面积达2公顷,
在我国北方实为罕见。泉水淙淙,修竹婆娑,环境幽深、淡雅。
九顶塔位于柳埠南灵鹫山阳九塔寺遗址。该寺位于山腰,相传为唐初名将尉迟
敬德所建。本世纪40年代末已荒废,现尚存九顶塔、观音殿、灵鹫山造像及明清石
碑7通。九顶塔高13.3米,塔身用水磨砖对缝砌成,单层八角,各面皆成凹形曲线,
造型规则而又具流动之感。塔身至檐顶,迭涩向外排出17层,收16层,形成八角平
座。平座之上各隅均筑高2.84米的3层迭涩挑檐方形小塔1座,正中筑一同样小塔,
约高5.3米,高出8座小塔之上。九塔形成塔林之势,主次分明,和谐有致。小塔各
层又均凿佛龛,重檐覆甍,覆钵相轮。整座塔构筑奇异,精巧玲珑,堪称一绝。塔
身的南面壁有佛室, 内有石雕佛像1尊,胁侍2个。佛像高1.2米,跏趺而坐,面额
丰圆,螺形发髻,外著双肩下重的袈裟,下为束腰佛座,刻工精细,栩栩如生。佛
室四壁还绘有天王、佛像等壁画,黑绿相间,面像生动。室顶饰以天花藻井,虽有
残损,仍不失当年的神采。1988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塔后悬崖
上有唐摩崖造像3处,计17龛58像,雕凿精美,具有盛唐风格。九塔寺现存观音堂1
座,堂内墙壁上残存着清末民初的壁画。观音堂前有古柏2株,传为尉迟敬德所植。

【大佛寺造像】 位于锦绣川乡青铜山南麓的悬崖上。石窟平面呈方形,高9.5米,
深4.5米,宽4.7米,窟门为料石砌成的拱门。窟内佛像结跏高踞于须弥座上。通高
8米, 躯干雄伟,法像庄严,身着披肩式长衣,胸前博带左右下垂,两手作弥陀禅
定印平置于膝上;主佛左侧(东壁)高浮雕菩萨弟子各一尊。菩萨头顶花佛,身着璎
珞单衣,腰系宝带,面容丰满,左手提净瓶,右手举柳枝。紧挨菩萨而立的弟子,
身披僧衣,朴实无华,双手虔诚地捧于胸前,仰脸带笑侧向主佛。主佛右侧因石质
不佳, 没有相应凿造与之对称的胁侍弟子,而是补缀了4个浅浅的小龛,龛内镌坐
佛。 东西两壁,另有造像铭记3块,保存均完好。从雕刻规模、技法和铭文可知,
石窟始造于隋代,唐以后续有补镌。窟中大佛之高,居全省雕凿佛像之首。1977年
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窟外有一平台,左右古柏,虬枝横出,苍翠茂密。

【子房洞】位于高而乡北普山南。以西汉丞相张良(字子房)得名。坐北朝南,料石
砌成拱门,进洞迎面立一石雕小阁。据洞内碑文载:石阁内原有木龛,供黄石、尹
仲、 子房3座像。洞深约百米,由洞口向东北行至60米处,为洞内最高阔处,高宽
各5米左右。 再向前极为狭窄,至尽头高仅1米余。洞内外有明清以来石碑8通,详
载子房洞史迹。离子房洞约1公里的山脚下,有呈“品”字形的3座坟墓,传说上者
为黄石公墓,左为子房墓,右为尹仲墓。
(赵延君)

【房彦谦墓】俗称“西王坟”,在历城区西彩石村东北。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房彦谦(547~615年),字孝冲,山东临淄人。通涉五经,工草隶。曾任北齐齐州主
簿,隋监察御史、长葛令、都州司马、司隶刺史、泾阳令等职。为官勤勉廉正,隋
文帝时考察地方官吏,推其为“天下第一能吏”。子房玄龄,为唐太宗贤相。父以
子贵,追赠徐州都督、临淄公,谥曰“定”。封土现高5米,直径15米,遍植松柏。
墓前立唐贞观5年(631年)史学家李百药撰文、书法家欧阳询书写的石碑,碑额“唐
故徐州都督房公碑” 9字篆书,正文隶书,计3036字。还立有唐代雕刻的石虎、石
羊等。

(史之)

【洪家楼天主教堂】位于山东大学老校西侧。是济南规模最大的天主教堂,也是华
北地区规模较大的教堂建筑,在中国近代宗教建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901年动工
兴建,1905年建成,设计人为奥地利修士庞会襄。
该教堂体量高大,气势宏伟,平面为拉丁十字形,立面为典型的哥特建筑风格。
教堂坐东朝西,西立面左右为两座高耸入云的尖塔,尖塔中间夹着高大的中厅山墙,
塔楼上布满了细长的尖塔和狭长的窗户,更显示了塔楼的高大。大厅山墙上排满密
集的窗户,底层的火焰门上刻满生动的雕像,一切都充满了向上的动势。教堂的大
厅十分高大,进深很长,高耸的穹窿绘满了宗教壁画,细柱的立柱布满了玲珑的雕
刻,大厅充满神秘的宗教气氛。整个教堂大厅可容纳1000多人进行宗教活动。
洪家楼教堂气势宏伟、威严高耸,建筑造型和平面布置模仿了巴黎圣母院的风
格,与济南其他宗教建筑相比更具有典型的外来宗教建筑风格。洪家楼教堂的西立
面和东西山墙及飞扶壁全部用石块砌成,施工者为济南东郊的工匠。如此高大的体
量、严谨的施工工艺反映了当时传统工匠对西式建筑施工技术的科学掌握。1992年
被公布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