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的十年闪光的历程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c15&A=2&rec=20&run=13

中共济南市历城区委书记谢传仁
济南市历城区人民政府区长李福水

1986~1995年, 各级党委、政府和全区人民,认真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以
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机遇,发挥优势,真抓实干,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
1995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由1986年的6.63亿元增加到51.7亿元,工农业总产值由
14.03亿元上升到91.21亿元,财政收入由2449万元猛增到2.4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
入由579元增至1865元。 10年间,我区获得全国体育先进区、全国乡镇企业百强县
(区)、全国绿化先进区、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区和全省精神文
明建设先进区等荣誉称号。有22个乡镇、部门受到国家级表彰,其中区公安分局被
授予全国优秀公安局称号,区检察院被最高人民检察院荣记集体一等功。
一、制定符合历城实际的发展路子,实现农业大区向经济强区的跨越
1991年,区委、区政府结合历城实际提出“南北抓开发,中间大发展”的战略
构想,制定了“南北开发,中间发展,全面开放,重点突破,抓住机遇,跳跃前进”
的24字发展思路。把两高一优农业、乡镇企业、第三产业、外向型经济、城乡建设
作为5个经济增长点, 提出了“农业抓调整、工业抓提高、第三产业抓发展、外向
型经济抓突破、城乡建设抓重点”的工作思路。同时围绕加快历城经济发展和城乡
一体化步伐这一主题,充分发挥城郊区的5大优势,走出了城郊型经济发展的5条路
子。10年来,全区经济建设日新月异,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新格局。
(一)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强化,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历城作为农业大区,始终
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发展的首位,不断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已逐步发展成为主导
产业明显,布局合理,结构协调的城郊型农业区。1.绝不放松粮食生产,大力发展
多种经营。10年来,我区坚定不移地把粮食生产放在农业生产的首位,以提高复种
指数和改善品种质量为重点,稳定面积,提高单产,增加总产。“八五”期间,全
区确立了4万亩吨粮田和15万亩高产田的开发, 大规模地进行了黄淮海平原农业综
合开发,推动了粮食生产的发展。1995年全区粮食总产达到3.98亿公斤,被农业部
确定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区)。适应市场需求,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畜牧业以生猪、
牛、羊、家禽和水产养殖业为重点,完善饲料饲草加工调剂体系,推广秸秆青储氨
化技术。山区林果生产以更新换代为重点,大力发展板栗、红玉杏、玉龙雪桃、石
榴等名优特新产品。到1995年,全区林、牧、渔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1.7%。
2.实施“一调四建”工程,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为适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
提高农业整体效益,提出了“一调四建”的农业发展战略,即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加快建设各类流通市场、龙头企业、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和社会化服务体系。1994年,
我区确立并实施了农业产业化战略的3大工程:一是基地建设工程。重点培育了5大
基地:(1) 畜牧业基地,已逐渐建成以东郊养猪场为主的瘦肉型狸基地,以大涧沟
东村等专业户、专业村为中心的养鸡基地,以山丘和沿黄为重点的养牛基地,以党
家庄和水坡村为中心的奶牛基地。 到1995年底,全区肉类总产达5.6万吨,蛋类总
产达4.23万吨,奶类总产达2.3万吨,实现畜牧业产值4.95亿元。(2)蔬菜基地。有
近郊常年菜基地,以大白菜为主的季节菜基地,以西红柿、土豆为主的山区度淡菜
基地,以莲藕为主的沿黄水生菜基地,以平菇为主的食用菌基地。1995年,全区菜
田总面积9747公顷, 总产53.1万吨,产值2.3亿元。其中保护地栽培面积2933.3公
顷,冬暖大棚200公顷。(3)干鲜果品基地。以南部山区为主,建成了柳埠红玉杏、
彩石玉龙雪桃等名优干鲜果品基地。1995年,全区果园面积6754公顷,干鲜果品总
产2.97万吨。(4) 淡水养殖基地。南部山区充分利用水库、塘坝发展网箱养鱼,北
部平原洼地发展坑塘养鱼。1995年,全区养殖水面1000公顷,年水产品总量为2740
吨。(5) 桑蚕基地。以靳家乡为主,分布在平原山丘各乡镇。1995年,全区桑园面
积61公顷,鲜茧产量1.3万公斤。二是龙头带动工程。以5大基地为基础,发挥市场
调节作用,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农产品流通服务业,将原料型农业改造为成
品型农业,使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实现农产品多次增值,形成了市场牵龙头,
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1995年,全区农产品商品率达66%。
七里堡蔬菜综合批发市场、仲宫干鲜果品批发市场、大桥肉类批发市场已形成规模。
三是改革配套工程。在稳定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
基础上,不断完善土地使用制度,推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3.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
设,增强农业发展后劲。近几年,我区坚持不懈地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1991年,
全区开展了以“四条线、三大片”(“四条线”即济王、济微、济新、济滨4条主干
公路,“三大片”即北部中低产田开发,中部平原的高产开发,南部山区的小流域
治理)为重点的农田水利综合开发治理。投资300万元,对16个病险小型水库塘坝进
行加固改造。 以卧虎山、狼猫山、锦绣川3座大中型水库为重点,搞好灌区配套工
程。 1995年,投资530万元兴建了大王庙引黄闸,并做到当年开工,当年建成,当
年见效,扩大灌溉面积4666.6公顷。
(二)工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持续提高。以提高效益为中心,以改革开放
为动力,以搞活企业为重点,积极推进技术进步,优化产业产品结构,大力培植主
导工业、新兴工业和名牌产品,发展壮大规模经济,全面提高企业整体素质。1.明
确发展战略,工业生产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之后,按照
发展与提高并举,速度与效益并重,技术进步与速度增长统一,企业发展与结构优
化同步的原则,狠抓重点企业上规模、上水平,积极发展村办企业,全区工业进入
高速、高效发展阶段。特别是在1993~1995年连续3年开展的“管理效益年”活动中,
坚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贯穿结构调整这条主线,实施结构调整战略、骨干膨
胀战略、名牌带动战略、“三强”(经济强区、强乡镇、强村)带动战略、外向带动
战略等5大战略, 强化市场观念、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观念、集约经营观念、资金运
营观念、管理效益观念5个观念,突出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对外开放、企业改革、
企业管理、组织领导6个重点,实现了速度与效益同步快速增长。2.发挥区位优势,
推动乡镇企业快速发展。一是抓调整,促进产业产品结构优化合理。调整着眼点放
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把发展外向型经济作为加快乡镇企业发展的突破口。二是
抓投入,促进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在资金投入上,结合本地实际,大胆探索、
勇于实践,通过发展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以及租赁、拍卖、兼并、联合等多种形式,
多渠道筹集资金,推进乡镇企业优化组合。同时号召全区发扬“四千精神” (千方
百计、千山万水、千难万险、千言万语) ,跑项目、争资金、努力扩大生产规模。
三是抓横联,促进城乡一体化。充分利用城乡结合的区位优势,组织全区乡镇企业
积极与国有大中型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联合、协作,引进技术、人才,开发
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创汇、高效益产品,推动全区乡镇企业上规模、上档次、
上质量、上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1995年,全区乡镇企业产值完成67.6亿元,占
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达50.4%。乡镇工业增加值在全区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达21
%;乡镇企业从业人数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0%。3.深化企业改革,增强经济发展
活力。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坚持改制、改造、改组与加强管理相结合,促
进企业全面发展。特别是1994年召开全区推行股份制工作会议之后,各级党委、政
府把企业改制作为深化企业改革、振兴历城经济的重大举措来抓,出台了《关于搞
好产权制度改革,推行和完善股份制的试行意见》、《关于企业整顿改造、产权出
售的试行意见》、《关于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意见》等,保障了改革的顺利进行。
1995年, 全区村以上1900个企业中改制企业已达到130 0个,占总数的68%。通过
改革,明晰了产权关系,转换了企业经营机制,调动了企业经营者和广大职工的积
极性,企业整体素质大大提高,适应市场能力明显增强。
总结10年来,尤其是“八五”期间,我区工业所取得的成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
面:(1) 工业经济总量大幅度增长。“八五”期间,全区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39.7
%。 全区乡镇以上工业企业达204个, 从业人员3.07万人, 1995年完成工业产值
35.4亿元, 是1990年的6.6倍,年均递增46%,比“七五”期间年均增幅提高16个
百分点。铸造生铁、覆膜砂、静电复印纸、镁碳砖、花岗石板材等产品生产能力和
产量显著提高,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重要生产基地。(2) 技术开发能力不断增强。
“八五”期间,我区开发新产品200项,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有2项,填补国内
空白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有28项,投产率达到80%,累计新增产值19亿元,利税
3亿元,新产品产值达到5.8%。“八五”期间,全区工业产品获部、省优11项,省
市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平均达到85%以上。 (3) 技术、装备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八五” 期间,全区共完成技改投资10.2亿元,比“七五”期间增长4.5倍,竣工
项目296个, 新增产值31亿元,新增利税2.68亿元。在全区工业企业主要设备中,
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约占20%, 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约占2%,固定资产的新度系
数和设备的利用率比“七五”期间有了较大提高,企业发展后劲和实力明显增强。
(4) 大中型骨干企业发展迅速。组建了济南铸造材料实业总公司等18家企业集团,
注册资金达到3.44亿元,实现产值、利税分别占全区工业产值利税的25%和30%,
促进了结构的调整和工业经济的发展。济南铸造材料实业总公司、济南酿酒厂、济
南通讯电缆厂、济南雪松冷冻设备厂被列为济南市的50家重点企业。目前全区已基
本形成了行业门类比较齐全,配套能力较强,优势较为明显的工业体系。(5) 外向
型经济力度不断加大,对外贸易额迅速增长,出口企业与商品品种不断增加,实现
了由出口供货到直接出口创汇的转移。
(三)第三产业蓬勃发展,近年来,围绕“三通、两服务”(流通、交通、通讯、
为生产服务、为群众生活服务) ,实行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调动全社会力量
大搞三产,在全区形成了布局合理、城乡流通、行业齐全的格局。1.加强商业服务
网点建设,形成了“3条线、10大片”的商业网点布局 (3条线即花园路、大桥路、
济青路;10大片即洪家楼、王舍人、郭店、党家庄、十六里河、华山等10个乡镇)。
2. 大力培育3大市场,进一步健全城乡流通网络。到1995年底,全区共建各类市场
146处,年成交额8亿元。大桥路、东外环路沿线建成了果品、肉类、粮食、蔬菜等
大型专业批发市场。1995年投资建设的七里堡蔬菜综合批发市场,当年交易额突破
1亿元, 成为济南市东部最大的专业化、区域性市场。王舍人种子批发市场、山东
汽车城、山东广货商城等一批大型消费品和生产资料市场已相继运作。3.搞好小城
镇建设,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开展了“三个一”工程,使小城镇建设和第三产业发
展配套结合。各乡镇驻地已建设成为活跃的商业中心。郭店、王舍人、党家庄、十
六里河4个卫星城镇建设已初具规模。4. 交通、通讯设施得到快速发展。济南国际
机场已成为我区对外开放的窗口,京沪、胶济铁路以及济青、济王、济微、济莱等
公路干线贯穿全境。到199 5年底,区内通车里程达738.4公里,年货运周转量近16
万吨公里,位居全省前列。1 04国道文明样板路建设顺利通过省、市和交通部验收。
省道002线分水岭到仲宫路段正在紧张建设。 10年来全区电话普及率大幅度提高,
到1995年底,全区行政村通电话率达到79.4%,建成电话村10个。电力建设取得巨
大成果,目前全区共拥有35千伏变电站13座,110千伏变电站4座,高压线路达1500
多公里,1995年顺利通过“全国农村电气化区”达标验收,并获“全国节电先进县
(区)”称号。5.旅游业以恢复和开发旅游景观为重点,边开发、边建设、边开放,
初步建成了5个风景区、2条旅游专线,即华山沿黄风景区,柳埠国家森林公园风景
区,仲宫锦绣川山水风景区,温泉度假村旅游区和东龙洞旅游区;仲宫--柳埠--锦
绣川山水旅游专线,华阳宫--温泉--辛弃疾故里--唐王渔场--东龙洞寻古探幽疗养
旅游专线。
(四)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加大,经济外向度大大提高。把发展外向型经济作为振
兴历城经济,优化经济结构,发展经济的突破口,强化措施,抓住不放。根据国际
市场变化,不断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农副产品出口已由初级产品向精加工产口转变,
芦笋罐头、无公害蔬菜、牛蒡等产品已打入国际市场。工业品出口以提高档次、扩
大规模为重点,积极引进外资和技术嫁接改造。“八五”期间,共批准嫁接改造项
目44个, 利用外资额达1009万美元,乡镇以上工业企业嫁接改造达到20%。有8个
企业取得了自营进出口权,1995年完成自营出口创汇124.8万美元。坚持三外齐抓、
三外齐上,积极参加“广交会”、“青交会”等各类海内外招商及经贸洽谈活动。
1994年在香港举办了招商会。 截止到1995年,全区累计批办“三资”企业201家,
开业88家; 合同利用外资10646.8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661.4万美元;出口商品
达到13个大类、 80个品种,并形成了镁碳砖、花岗石、玻璃器皿、精细化工等8个
出口拳头产品。
(五)加强城乡建设,改善城乡面貌。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适当超前”
的原则,在“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上下功夫,基础设施明
显改善。花园路东段、山大路北段、王舍人庄卡脖子路段等已先后进行了拓宽改造,
199 3年全区实现了村村通车的目标。 在小城镇开发建设中,大力实施“三个一”
工程。把建筑业作为促进全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加强建筑市场管理。1995年全
区建筑工程合格率、优良率分别达到100%和35%。在全省村镇建设“十、百、千”
活动中,被评为全省村镇建设先进区。完成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和基本农田
保护区的划定工作,区机关驻地成为具有现代气息的城区。电讯大楼、工商银行营
业大楼、物资大厦、供销大厦、金鹰商厦拔地而起;洪家楼、红苑、还乡店、七里
堡等住宅小区陆续投入使用。 占地1.6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880平方米、主楼高
13层的区机关办公大楼于1992年启用。全区农村“小康住宅”建设蓬勃发展。近年
来,抓住城区东扩的有利时机,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为动力,加强了城市综合整治,
及时查处乱搭乱建等违法违章行为。 完善保洁制度,城区380万平方米保洁道路全
部达到了“五净五无” 、“路面见本色”的标准。完成了东南外环路9公里的绿化
任务,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0%。小清河沿岸治污工作卓有成效,基本解决了45个村、
5.6万人的吃水问题。 洪家楼地区以治理大气污染、噪声为重点,坚持“谁污染,
谁治理”的原则,有效地控制了环境污染。全区各级机关办公条件、城乡居民居住
条件以及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二、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
(一)抓好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1.增强区委第一责任人的意识,不断加强对
农村基层组织工作的领导。区委在制定决策中,特别注意摆正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
的关系,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成立了由区委书记任组长,分管书记任副
组长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领导小组。建立了区委常委分工包片和联系点制度,每人
包1~2个乡镇, 并确定两个村作为工作联系点。1994年以来,实施了全方位目标管
理,区、乡镇、办事处领导层层签订了责任状,对基层组织工作进行了量化和细化,
进一步增强了各级领导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工作的责任感。2.大力加强乡镇党委班子
建设。一是把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有开拓精神、群众信任拥护的干部选拔到
领导班子中担任一把手,增强党委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坚持干部的德才标准
和四化方针的前提下,根据经济、党建、社会事务等各项工作的需要,合理选配干
部,尽可能使班子成员在年龄、文化、专业、性格、气质等方面优势互补,以便更
好地发挥整体效能。大力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妇女干部进班子。在少数民族居住集
中的乡镇,配齐了少数民族干部。通过组织调整,乡镇党政班子成员的素质明显提
高,班子结构进一步优化。二是加强教育培训,狠抓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加强培训
教育工作,强化乡镇领导干部世界观、人生观的改造,增强他们的全局观、宗旨观
和群众观。三是加强制度建设,促进工作作风的转变。各乡镇党委普遍健全和坚持
了以民主集中制为重点的各项规章制度,如党委议事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中心
组学习制度、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制度、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制
度以及乡镇党政领导接待群众来访制度等。通过制度建设,增进了班子团结,提高
了工作效率,转变了工作作风。3.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切实加强村级党的组织建
设。以争创五好村支部活动为目标,定措施,抓落实。一是抓选配,强班长。各基
层党委着眼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立足建立经济型的党支部
班子,下气力选配创业型的党支部书记。在支部书记的选配上,各基层党委坚持实
践观点和群众观点,把那些能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政绩突出、群众威信高的推向
一把手的位置, 不搞平衡照顾, 论资排辈,求全责备。二是抓培训,促改型。自
1992年以来,区委党校每年都培训支部书记、村主任,各乡镇党委每半年对村干部
进行一次集中培训。三是抓后备,保后劲。在农村青年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中,注重
青年后备干部的选拔、 培训、实践锻炼、量才使用4个环节,采取让后备干部到村
级组织任职、承担急难险的任务等措施,把他们推向生产的第一线,在实践中经风
雨,见世面,增才干。四是抓后进,促平衡。在整顿后进党支部工作中,坚持从实
际出发,把握主要矛盾,分类整顿。五是抓管理,促提高。区委组织部立足实际,
制定了《关于加强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的若干规定》,强化了支部书记队伍的
规范化管理。
(二) 抓好党员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党员教育阵地建设。自1990年以来,全区
861个行政村普遍建立了党员活动室, 形成了以区委党校为龙头,以乡镇党校为主
体,以党员活动室为基础的党员教育阵地网络,党员的受教育面达到97%以上。二
是积极发展电化教育。自1989年开始,全区投资1130余万元,基本实现了电化教育
工作的六配套, 形成了以区电教中心为龙头,以40个基层电教站为主体,以308个
播放点为基础的党员电教网络,1995年全区党员电化教育面已达90%以上。三是广
泛深入开展庆“七一”、“我为党旗添光彩”、“党员联户联富”、“三学”等思
想教育活动。四是加强党员的制度化管理。普遍实行了党员考核证、年度目标制度,
坚持党的“三会一课”和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强化了对党员的管理和约束。五是把
生产一线的青年农民、工人、妇女和知识分子作为发展党员工作的重点,改善了全
区党员队伍的素质构成和分布结构。
(三)抓好后备干部培养和干部培训工作。对青年后备干部建档立卡,制定培养
规划,做到因人制宜,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定向重点培养。对各级干部重点进行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时事政治、经济管理、外经
外贸等知识的培训,以及各种形式的岗位培训和学历培训,提高其政治素质、业务
素质。
三、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一)坚持从严治党,严肃查处违纪案件。10年来,共查处党内违纪案件531起,
其中大案要案36起, 处分违纪党员531人。在执纪办案工作中,各级纪委坚持实事
求是的原则,正确执行政策,严格办案程序,使办案质量不断提高。为了发挥党内
外群众的监督作用,还进一步重视加强了信访工作。10年来,全区纪检系统共受理
群众来信来访5515件次,通过信访渠道,及时发现党风方面存在的问题,掌握了一
批党员违纪违法案件线索,澄清了一些反映不实的问题,使违纪党员受到及时查处,
党员的民主权利得到有效保护。
(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认真纠正党内不正之风。全区重点清理了干部职工违
法违纪建私房,领导干部多占住房和用公款超标准装修住房、送子女上学、请客送
礼、挥霍浪费,以及农村财务管理混乱、农民负担过重等问题。同时发动群众开展
民主评议行风活动,集中抓了重点行业和基层站所的行风整顿,认真纠正“三乱”
和吃卡拿要、敲诈勒索等行业不正之风,推进行业作风建设。按照关于开展职业道
德教育试点工作的要求,认真抓了卫生、供电系统职业道德建设试点工作,并积极
探索强化教育、建立制度、完善监督机制等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的有效途径和措施。
另外,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中,还突出抓了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区委制定了《关
于全区党政领导干部保持廉洁勤政的规定》和《区委常委、人大主任、政协主席和
党员副区长抓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两公开、一监督”制度。全区每年召
开两次党组织廉洁自律民主生活会,领导干部对照廉洁自律的规定搞好自查自纠。
同时,全区每年还进行一次党风廉政建设大检查,召开两次廉政建设通报会,切实
纠正领导干部中存在的不廉洁问题。
(三)认真贯彻教育预防为主的方针,搞好党风党纪教育。在全区党员中先后开
展了查思想、查作风、查制度、查纪律的“四查”活动,以及“学党章、正党风”、
“反腐防变”等教育活动。随着党纪条规的相继完善和颁布,又集中开展了以《党
章》、《准则》和党纪条规为主要内容的党规党法教育,受教育面达97%以上。通
过教育,党员的自我约束能力和监督意识得到加强,党内的违法乱纪现象得到了有
效地控制。
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积极完善精神文明建设的运行管理机制。一是强化
齐抓共管的领导体制,建立了由区委分管书记担任主任,29个有关部门领导担任委
员的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运用思想教育、行政管理、民主监督、法律法规、经济
奖惩等各种手段,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进行指导、督促、管理,从各方面加强了对
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领导。二是建立精神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实行目标管理。坚持
长计划,短安排,制定了涉及班子建设、科学文化、移风易俗、人口素质、生活质
量、社会秩序、生活环境等58项指标,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指标体系,使精神文明建
设工作既有了定性要求,又有了定量考核标准。三是建立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考评
制度。先后制定了《历城区文明单位管理办法》、《文明单位考评细则》、《小康
文明村评比标准》,建立了精神文明建设奖励基金,对精神文明搞得好的单位和乡
镇实行了物质奖励,乡镇也对村级干部实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与工资挂钩,从而调
动了各级干部的积极性。
(二) 建立精神文明4大网络体系,开展各层次的教育活动。一是以区委党校为
龙头,以乡镇和各系统的基层党校为骨干,各党总支、支部党员活动室为基础,形
成了各级党员、干部的教育阵地网络。全区建立基层党校31所,党员活动室961个,
定期举办基层党校轮训班。通过系统的教育培训,全区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有了
明显提高。二是各系统、乡镇、村都建立了各层次的文明教育学校,形成了全民思
想道德教育网络。全区建立了11个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编写了《知历城、爱历
城、建历城区情知识教材》和《文明教育通俗读本》,开展爱国、爱乡、爱岗教育。
配合课堂教育,还举办了全区职业道德知识竞赛和“爱祖国、做新人、讲道德、多
奉献”标兵事迹报告会等教育活动。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社会风气得到明显改善。三是以各乡镇农村科教培训基地和农民专业技术研究会为
依托,村级农民业校和职工业校为阵地,组成了全民科技文化教育网络。全区农村
基层干部培训面达9 6%以上, 农村劳力普及型培训面达90%,区直企业职工年培
训面达94.1%。四是建立了由区普法领导小组、乡镇司法所和村(居)治保会组成的
法制教育网络。
(三)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党工作大局,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
动。先后开展了“四学一奉献”、“文明在历城”、“强素质、兴企业、多奉献”、
“讲三德、创三优、塑造历城新形象”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根据各行业、
各部门的不同特点,分门别类地开展了富有行业特色的精神创建活动。在广大干部
群众中广泛开展了“四学四做”活动,即干部学习孔繁森,做为党分忧的好干部;
党员学习王廷江,做为民造福的好党员;妇女学习韩素云,做舍弃小家顾大家的贤
内助;村村都学金刚纂村民,做艰苦创业的新农民。
(四)增加投入,大力建设大文化基础工程。在完成中小学校舍“六配套”之后,
又掀起了校舍标准化建设高潮。全区已有18个乡镇建起了设施齐全的中心教学大楼,
村级小学大部分已重建、 改建,并建成了5个为成人教育服务的卫星地面接受站,
20个成人教育中心。3所职业学校也在7个乡镇建立了校外班。1995年,经省政府验
收,全区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文体设施建设也初具
规模,以区文化馆、体育馆、博物馆、电影公司、文物管理所为龙头,乡镇文化中
心站为主体,村级文体活动中心为基础,形成了三级文化阵地网络。为保证社会文
化事业健康发展,成立了专职文化稽查队伍,建立和完善了文化市场管理制度,实
行了全区统一注册管理文化业户、专职稽查与乡镇分片监督责任制相结合的管理办
法,堵塞了文化市场的管理漏洞,保证了文化市场的繁荣发展,被评为全省社会文
化管理先进单位。
辉煌的10年,闪光的历程。让我们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
高举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解放思想,真抓实干,为夺
取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新胜利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