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类 文联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h&A=17&rec=108&run=13

工作综述
主席 李荣海

1998年,菏泽地区文联负重奋进,团结拼搏,开拓进取,开创了全区文艺工作的新局面。
一、加强文艺阵地建设,壮大文艺工作者队伍,扩大文艺园地,培养文艺新人。 截止1998年底,菏泽地区文联下属10个文艺家协会,会员1200人,其中国家级会员5 5人,省级会员460人。恢复《牡丹》文学刊物,成立《牡丹》文学期刊编辑部。将《牡丹》作为文联的机关刊物,为全区的文学爱好者开辟一块文学精神家园和文学阵地,为菏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利用文艺优势,抓好文艺办学。重点抓了齐鲁音乐学校的管理工作,齐鲁音乐学校在校师生5000多人,每年向社会输送音乐、戏剧、舞蹈等专业人才2000多人。成立菏泽地区摄影艺术中等专业学校,已面向社会招生。
二、深入生活,深入实践,促进文艺精品创作。江泽民总书记给参加中国文联“万里采风”活动的文艺家们的一封信中指出:“社会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深入生活是繁荣文艺的重要途径。”菏泽地区文联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引导、组织全区广大文艺工作者500余人次,深入到全区县市、乡村以及厂矿企业,参观访问,体现生活。文艺家们不但从火热的现实生活中感受到新鲜气息,也为自己的创作找到了丰富的素材,找到了新鲜活泼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段,促进了文艺创作。创作文学作品20部,300多篇(首),戏曲、音乐、舞蹈作品10部,美术、书法、摄影作品2000余件。这些作品,获省级奖励的20余件次,获国家级奖励的10余件次。部分作品在国内、省内引起较大反响。
三、扎扎实实开展各项文艺活动。全区文艺界举办各项展览、戏曲会演、创作座谈会、学术研讨会、作品讨论会、评奖等文艺活动80余次。这些文艺活动的开展,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推动了菏泽地区文艺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同时,文艺交流活动广泛开展,主动与文化、广播、新闻出版等业务相近的单位联系,与企业、学校及部分机关事业单位联合开展多种形式的文艺活动50余次。接待中国文联赴山东、江苏采风团等文艺团组2次,共50余人。
四、对文联体制和文艺工作的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索。地区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坚持党的文艺路线、方针和政策,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明确职责,通力合作,采取一系列措施,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使文联机关的面貌大为改观,人员素质显著提高,机关工作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有力地推动了文艺事业的发展。在兴办经济实体、增强自身活力方面初见成效。地区文联及各县市文联根据自己的实际,通过创建学校、开办文艺中心、书画院等形式,先后创办经济实体6个,走“以文养文、以文补文”的发展路子,增强造血功能,推动了文艺事业的发展。

[中南海收藏李荣海草书《千字文》颁证仪式及《千字文》座谈会]李荣海现为山东省第九届人大代表、菏泽地区文联主席、曹州书画院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他于1998年春季,用一个多月时间,精心创作了草书巨幅《千字文》。作品为16条屏,总长8米,高2.5米。由广州用红木雕刻,四周花边为传统牡丹雕花图案。整个篇幅磅礴大气,宽猛相济,形神兼备,精美壮观,深受书法界专家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1998年11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山东省委书记吴官正看到这幅作品,给予了很高评价。当得知这幅作品的大型红木雕刻将由中南海收藏时,吴官正高兴地说:“这幅字写得好,菏泽有人才。”
11月26日,由省文化厅、省文联、山东画院、省书协主办的“李荣海草书《千字文》座谈会”在济南举行,苏毅然、李振等老领导,刘炳森、周志高、于希宁、张逊三、朱学达等艺术界专家及省地领导共60余人参加了座谈会,他们认为李荣海是在全国书法界脱颖而出的一名中年书法家,《千字文》的创作,路子正,有功力,有自己的风格,该作品由中南海收藏是山东的光荣。
11月28日,有关部门在中南海举行了隆重的“中南海收藏李荣海草书《千字文》颁证仪式”。中共中央警卫局副局长姜广清讲了话,并向李荣海颁发了《中南海收藏证书》、奖杯和奖金。12月1日,江泽民特别助理、中央公办厅副主任、警卫局长由喜贵看了这幅作品,赞扬此作为艺术精品,当即决定将巨幅红木雕刻《千字文》陈列在总书记接待贵宾宴会厅。

[中国文联采风团来菏采风]在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6周年、公开发表江泽民总书记写给参加中国文联“万里采风”活动文艺家们的一封信之际,5月31日至6月2日,中国文联赴山东、江苏采风团在菏泽进行采风。
中国文联赴山东、江苏采风团一行八人,由中国文联书画艺术中心副秘书长陈开民为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编辑、书法家刘恒为助理,成员有画家肖万庆、樊林、李允、熊玉周,书法家张永明、朱守道。在菏泽采风期间,深入了解了菏泽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风土人情,菏泽的黄河文化、牡丹文化,菏泽地区艺术家和北京等地的交往情况。先后参观了桑盾集团、菏泽发电厂、曹州书画院和齐鲁音乐学校,了解菏泽企业发展情况,并与菏泽的艺术家进行艺术交流和创作活动,在菏泽期间,中国文联采风团共创作书画作品100余幅。
同时,在中国文联采风团的带动下,遵照省文联的安排,菏泽地区文联组织二个书画采风团和一个戏曲采风团共70人次,分赴七个县进行采风,创作书画作品280余幅,演出1场。
在这次采风活动中,艺术家们深入工厂、农村、学校,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创作了一批题材新、质量高的文艺精品,感受到新鲜气息,培养了真实健康感情,找到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提高了驾驭生活和表现生活的能力,加深了文艺界和社会各界的感情,发挥了联络感情,沟通思想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牡丹》文学刊物复刊]山东《牡丹》文学期刊创办于1978年,面向全国发行,发行量最高曾达十万余份。培养了一大批文学作者,为繁荣菏泽的文学事业,培养菏泽的作家队伍做出了积极贡献。1986年停刊。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1998年,地区文联党组决定顺应社会需要重新将《牡丹》文学刊物办起来,作为文联的机关刊物,成立《牡丹》文学期刊编辑部。并经省新闻出版局批准,争取到省内部刊号。
《牡丹》文学期刊的办刊指导思想是:坚持党的文艺“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办刊思路是:以文学为主,兼顾其它文艺形式,并开辟直接为菏泽经济建设服务的栏目。办刊的奋斗目标是:按国家级刊物的标准办《牡丹》文学期刊,先办季刊,逐步发展成双月刊。
11月4日,菏泽地区文联在曹州书画院举行山东《牡丹》文学刊物新闻发布会。地委副书记李延良、地委委员、地委宣传部长韩广洁、行署副专员潘兴玺、政协工委副主任、地区人事局长文廷良、地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及地市新闻单位记者共40余人参加了会议。与会人员肯定了文联恢复《牡丹》文学刊物的做法,肯定了《牡丹》文学刊物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并给予了指导。

[现代剧《警魂》获奖]为宣传菏泽“110”干警无私奉献的精神,齐鲁音乐学校校长陈雪云于1997年4月编写了大型现代剧《警魂》。
该剧遵照江泽民总书记“严格执法,热情服务”的指示精神,取材于菏泽“110”干警全心全意服务群众,快速反应打击犯罪的真实故事,生动再现了以田大亮为代表的公安干警舍己为民、奋不顾身、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集中刻画了“110”干警打击犯罪、教育不法分子贺小六、胡一发的动人场景。该剧以巧妙的表现手法,将现实生活与舞台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110”是人民的保护神,他们用鲜血和汗水换来了社会的稳定,以实际行动赢得了人民群众对党的更加信赖和拥护。全剧始终体现了“110”是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力军,是保证经济发展的开路先锋,是党群之间的桥梁,是他们的奉献精神密切了党群关系,为党旗增添了光彩。
《警魂》在菏泽公演后,应邀去济南演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山东省委书记吴官正等省委、政府领导同志观看了演出,并给予了充分肯定。其后,又应国家文化部、公安部的邀请,进京在中南海汇报演出,许多领导同志观看了演出,给予了高度评价。1997年10月,《警魂》剧组赴郑州参加中国首届豫剧艺术节,在来自全国的16台精品戏中,该剧脱颖而出,荣获“优秀演出奖”、“最佳编剧奖”、“优秀表演奖”、“灯光设计奖”、“舞美设计奖”等八个单项奖。
1998年12月,《警魂》荣获团中央主办的第三届共青团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
(赵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