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类 (单卷——宋江)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h&A=14&rec=3&run=13

单卷 又名卷,古人尊称单父。相传为远古后期东夷族中影响较大的氏族首领,
善道术。居于单父(今单县)。《路史》载:“单父为舜师单卷所居……故称单父。”
唐尧“坐天下”,听说单卷得了道,就面朝北来侍奉他(古代尊敬的表示)。等到
尧把天下让给虞舜以后,舜又去亲近他,尊崇地要把天下让给他。单卷说:“我立在
天地之中,冬天穿着毛皮的衣服,夏天穿着细葛的衣服,春天耕作足以劳动炼筋骨,
秋天收获后又足以休神养性。一年四季丰衣足食,我这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
于宇宙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舜无论怎样说,他总不肯“坐天下”。
不久,隐居深山,再无人知道他的住处。
宋真宗时(998-1022)赐给他一个封号叫遁世高蹈先生。

尧 姓伊,祁氏,名放勋,系轩辕黄帝五世孙。父帝喾,母庆都。《尚书·尧典》
称之为天子,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列为五帝之一。《皇览》说“甲申岁生于三
阿南伊长儒家”,相传在今鄄城县境。据清乾隆二十一年《曹州府志》载:“尧十五
封唐侯,国于陶邱(今山东定陶),故称陶唐氏。”20岁继异母兄帝挚为天子,建都平
阳(今山东临汾西境)。在位98年,117岁去世,葬于谷林(今鄄城富春乡谷林寺),至
今当地父老尚有“尧王虚葬八百墓,唯有真身在谷林”之传说。
尧天资聪敏,明察秋毫;品德高尚,恭勤节俭;富有而不骄纵,显贵而不怠惰。
以“修身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为治国准则,弘扬和顺的美德
,敦睦九族,亲近百官,团结天下诸侯。在位期间,天下升平,社会祥和。
尧命人观测天象,制定了世界历史上最早的第一部历法。他派羲仲住在东方的
谷,观测日出,把日夜时间均等,朱雀七宿中的鸟星黄昏出现在天上正南方的日期定
为“春分”;派羲叔住在南方的交趾,观测太阳向南运行的情况,把白天时间最长,
苍龙七星中的火星黄昏出现在天上正南方的日期定为“夏至”;派和仲住在西方的昧
谷,辨测日落,把昼夜时间相等,北方玄武七宿中的虚星黄昏出现在天上正南方的日
期定为“秋分”;派和叔住在北方的幽都,辨测太阳向北运行的情况,把白天时间最
短,白虎七宿中的昴星黄昏出现在天上正南方的日期定为“冬至”。经过长期观测,
确定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周为一年,有366天,月球绕地球运行一周为一月,有29天多
一点。一年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一年6个大月和6个小月合计为354天,比
一年的实际天数少12天,故又用闰月的办法加以调整。依据历法,指导庶民的生产和
生活,推动了生产的发展及社会的前进。
他最为后人歌颂的是他实行让贤制度。尧认为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不是一姓一
族的天下,更不是个人的私有财产,应该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天道酬勤,不能亵渎
上天的意旨。故以天下为公,以百姓的利益为重,推位让国,传贤而不传子。传说尧
曾屈驾到箕山之侧,颖水之旁(均在今鄄城东北境)去拜访隐居的高士许由,要他出山
继承帝位,可是说什么许由也不答应。后来,尧年事已高,认为选拔继承人已刻不容
缓,就在一次朝觐会上对四方诸侯长说:“我在位已经70年之久了,你们谁能按照我
的意见办事,就继任我的帝位吧!”四方诸侯长一致回答说:“我们都德行不高,恩
义不厚,不配继任帝位,”一致推荐了舜。说舜家庭贫苦,尚未娶妻;父亲是个瞎子
,心术不正;继母好讲假话,弟弟傲慢不逊。就是这样一家人,舜却能和谐相处。并
一致认为:舜既能善于治家,定能善于治国。尧听取了四方诸侯长的意见,决定把舜
作为帝位继承人进行认真地考察和培养。尧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下嫁给舜,从她们
那里观察舜的德行。让9个儿子跟舜做事,从他们那里观察舜的人品。然后又让舜施
行五教,处理政务,接待宾客,管理山林沼泽,召会诸侯、州牧,从政治、经济、内
政、外交多方面考察舜的才能。这样,经过20年的考察、培养,事实证明舜确是一个
有才干令人信服的理想的帝位继承人,于是令其代行天子事,最后把帝位让给了他。
尧讲得很明白:“把天下传给舜,全天下人都可以得到好处,只有丹朱痛苦;传给丹
朱,全天下人都痛苦,只有丹朱得到好处。我不能拿天下人的痛苦,去造就一个人的
幸福。”

舜 姓姚,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历代传为贤明圣主,被司马迁列为五帝之
一。父名瞽瞍,母名握登。其出生地,孟轲说是“诸冯”,应劭说是“姚墟”。据考
,即今山东鄄城南境舜城集。
舜出身贫苦,从青少年起即从事谋生之业,曾在历山(今鄄城东南)种过地,在金
宝山(今鄄城东南)打过柴,在雷泽(今鄄城东南境和菏泽东北境)捕过鱼,在河滨(今
定陶西)烧过窑,在寿邱(今曲阜)做过手工艺,在负夏(今河南濮阳)集市上做过小生
意。
舜早年丧母,其父心术不正,听信继室的谎言。其弟象系继母所生,娇生惯养,
狂傲放纵。一家三口都把舜看作多余之人,不仅百般虐待,而且企图害死他。但舜天
性至孝,从不把父不义、母不慈、弟不恭的事情放在心上。相反,却把孝敬父母、友
爱弟弟看作应尽的天职。即使后来登上了帝位,也仍然不失为子为兄之礼。
舜心地淳厚,待人至诚,凡是跟他接近的人,没有不为他的品德所感化的。他在
历山耕种田地,历山人都以他为榜样,犁地都不犁到边沿。他在雷泽打鱼,泽边居住
异常艰难,人们都自动让出自己的住所。他在河滨制作陶器,附近一带的陶器制品都
非常细腻精致,美观耐用。
舜才干出众,善于教民。他佐尧帝处理国家政务,首先向黎民百姓宣讲父义、母
慈、兄友、弟恭、子孝的道理,黎民百姓都乐于接受。他在国都四门接待宾客,四门
宾馆气氛一片和乐、肃穆,诸侯特使也都肃然起敬。他管理山林沼泽,到处考察情况
,虽在暴风雨中也不迷失方向。他召会诸侯、州牧,祭祀天地山川,无不循礼遵制,
合乎典仪。
舜治理天下,奖善惩恶,任人唯贤。高阳(颛顼号)氏有8个才子,时人谓之八恺
。高辛(帝喾号)氏有8个才子,时人谓之八元。舜用八恺的后人管理土地,研究作物
的种植,结果没有一处不适宜的。用八元的后人主持政教,结果家庭融洽,社会祥和
。高鸿氏、少氏、高阳氏、缙云氏各有一不义之子,言行狂妄,挥霍无度,贪得无
厌,作恶多端,扰乱社会,危害百姓,天下人以恶兽之名称之,尧未能把他们治服,
舜一并把他们驱逐到最偏远的地区,因而社会安宁,百姓乐业。
舜知人善任,任人唯贤。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龙、、益等品德高
尚,才能出众。舜征取四方诸侯之长的意见,听取群众的反映,根据各自的德才,分
别委以重任,使之各得其位,各展其才。同时制定了考核制度,每三年考核一次政绩
,三次考核决定升降黜陟。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制定法律条文的人。主旨以宽大为
怀,虽内容有限,文字简单,但毕竟有了几个方面的条款,成为我国法律的萌芽。
舜帝20岁有孝名,30岁被征用,佐尧帝施政20年,50岁代行天子事,61岁登帝位
。在位30年,到南方视察,逝世于苍梧之野,安葬于今湖南零陵九嶷山下。

商汤(约公元前16世纪) 姓子名汤,又名履、天乙、大乙、武汤、武唐、天一汤等
,史称“汤有七名”,是商朝的创建者。
商族部落从契到汤14代,已发展成为夏朝在东方一个势力很强的诸侯国。汤从河
南商丘徙居北亳(今曹县土山集一带),与有莘氏通婚,并任用有莘氏陪嫁的“滕臣”
伊尹为相。在伊尹的辅佐下,商国人心安定,生产发展,国力日强,结果除了韦、顾
、昆吾外,许多诸侯、方国都归顺了商。
公元前16世纪中期,汤联合诸部落,先灭掉夏的联盟昆吾、韦、顾等国,然后乘
势攻夏,夏兵大败。夏桀奔三(今定陶北),窜南巢(安徽巢县),全军覆灭,夏亡。
经过11次战争近20年而取得天下,建立商朝,定都于亳。相传他在位13年而崩,葬于
曹南山之阳(今曹县土山集)。现陵墓仍存。

伊尹(约公元前16世纪) 又名挚,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出身的宰相。他帮助商汤统一
了国家,又帮太甲中兴商朝,世人尊为元圣。
伊尹“生于空桑(今曹县北15里旧龙泉寺处)”,“耕于有莘(今曹县西北莘冢集
)之野”。他虽身为奴隶,却乐尧舜之道,胸怀经世治国之才。成汤与有莘氏联姻,
他以陪嫁男仆的身份到了汤的身边,给汤当厨师。他向汤讲述远古帝王的业绩和九类
君主不同的作为及结局,汤很赞赏,就任他为相。
伊尹辅佐商汤努力发展农业、手工业及商业,制订典章制度,使官吏尽心尽力;
任用贤人,施行仁政,取信于民,使商部落政治安定,百姓乐业。在此情况下,又帮
助商汤讨伐其他诸侯,攻打夏桀。先后经过11次战争,终于灭夏。辅佐商汤登上天子
位,建立了商朝,并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大治景象。
汤死后,王位三传至嫡长孙太甲。伊尹复相太甲,教其尊祖训,行汤政。太甲开
始还能按祖先的制度、规矩办事,可3年之后,却忘乎所以,一意孤行,转而昏庸,
并镇压百姓。伊尹多次好言相劝,不见好转,就把他赶下台,逐至桐宫,自己代理政
务,主持国家大事。3年后,太甲悔过自新,伊尹又将他接回复位。伊尹为此写了《
太甲训》多篇,赞扬太甲,并称之为太宗。
伊尹死后,商王沃丁葬以天子之礼。《皇览》曰:“伊尹冢在济阴已氏平利乡。
”已氏后为楚丘,即曹县安蔡楼乡楚天集。据《书序》称,《尚书》中之《汝鸠》、
《汝方》、《汤誓》、《成有一德》、《伊训》、《太甲训》等篇皆为伊尹所著。

叔振铎(公元前11世纪) 周文王第六子,武王弟,是曹国的始封诸侯。
公元前11世纪,姬发克商即位,封叔振铎于曹,建曹国,都陶丘(今定陶县马集
乡费庄北)。
叔振铎来陶,体察民情,奖励垦荒种田,注重农桑,又教民众讲究礼义,使奢者
俭素,劣者善良,俗尚淳朴。后人称赞“铎教民有法,实开疆之圣也”。他死后,人
们怀念不忘,在仿山顶上修建庙宇祭祀他。
叔振铎下传25世至伯阳,于公元前487年曹为宋景公所灭。这个奴隶制王国共存
约554年。从曹叔振铎至伯阳共25王皆葬仿山。

冉雍(公元前522-?) 字仲弓,茶(今菏泽市冉贤集)人。为孔子弟子,与冉耕(
伯牛)、冉求(子有)皆在孔门十哲之列,世称“一门三贤”,当地人称为三冉。
冉雍乃少昊之裔,周文王之后。曹叔振铎数传至冉离,世居“菏泽之阳”。家贫
,以牧为业,人称“犁牛氏”。《冉氏族普》称离娶颜氏,生长子耕,次子雍。颜氏
死,又娶公西氏,生求。后公西氏闻孔子设教阙里,“命三子往从学焉”。
冉雍曾做过季氏私邑的长官,他为政“居敬行简”,主张“以德化民”。但是在
季氏“仕三月,是待以礼貌,而谏不能尽行,言不能尽听,遂辞去,复从孔子。居则
以处,行则以游,师文终身”。
冉雍在孔门弟子中以德行著称,孔子对其有“雍也可使南面”之誉。这是孔子对
其他弟子从来没有的最高评价。孔子临终时在弟子们面前夸奖他说:“……贤哉雍也
,过人远也。”所以后世对冉雍的评价甚高。如荀子在他的《儒效》篇中,就把冉雍
与孔子相提并论,说:“通则一天下,穷则独立贵名,天不能死,地不能埋,桀跖之
世不能污,非大儒莫之能立,仲尼、子弓(即仲弓)是也。”
及孔子卒,恐失圣道之传,他与闵子诸贤,共著《论语》120篇。又独著6篇,谓
之《敬简集》。自经秦火,书已不存。冉雍死后,葬于曹州东南60里冉,与伯牛、
子有合祠,在其故里茶建祠专祀。

计然(约公元前5世纪) 一名计研,又名计倪,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原姓辛,名
文子,先祖为晋国公子,逃亡避居于葵丘濮上(今鄄城县临濮集一带)。
计然天资聪慧,博学强记,满腹经纶,善于出谋划策,通晓富民强国之道,著有
《万物录》13卷。计然学业有成,周游列国。他游到楚国时,楚平王问他治国之道,
他回答说:“用高尚的道德纠正低下的邪恶,就能使国家安宁。要使人人都注意道德
修养,使天下安定,关键在于君主一人。君主对百姓恩德深厚,国家就会兴旺,暴虐
积怨,国家就要灭亡。唐尧、虞舜以仁德治天下,百姓拥戴,国家昌盛;夏桀、商纣
虐待百姓,众叛亲离,国破家亡。”楚平王说:“我知道如何才能使国家安定富强了
。”但未能重用计然。
计然又到了越国,范蠡知道计然是一个道德高尚、学识渊博的名士,就拜他为师
。当时越国刚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誓灭吴报仇,问计于范蠡,范蠡向
他推荐了计然。计然献策说:“一个国家要应付战争,必须有所储备,而储备战争物
资又必须选择适当时机,这正如知道货物的生产季节和社会需求的关系,就能看清楚
货物的供需行情一样。干旱时准备船,水浩时要准备车。国家要长治久安,须兼顾农
工利益。谷物每斗二十钱,农民就要吃亏,每斗卖到九十钱,商人就无利可图。商人
无利可图,货物就不能在市场上流通,国家税收就要减少;农民无利可得,良田就会
无人耕种,荒地就无人开垦。因此,谷物每斗最高不超过八十钱,最低不少于三十钱
,那么农民与商人都有利可得。谷物出售价格随市场物价的高低而起伏,关卡上的税
收和市场上的货物都不缺乏,这就是治国的道理。关于囤积货物,其原则应是,购进
质量好、适销对路、易于久藏的谷物;容易腐败的货物,就不要久藏以求高价;看货
物的有余与短缺,就可知道物价的涨跌。上涨到极点就会下跌,下跌到极点又会上涨
。价涨时,就要把囤积的货物象低贱的粪土一样尽快卖出去,价跌时,就要把便宜的
货物如珍贵的珠宝一样迅速购进来。财物货币要象流水一样长流不断,循环往复。”
勾践很高兴地采用了计然的治国策略,施行十年,国富民强,兵精粮广,遂灭吴称霸
天下。

范蠡(约公元前5世纪) 字少伯,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越国大夫,上将军,是
春秋末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商业家。
范蠡出身寒微,却胸怀大志,富有谋略,与文种同事越王勾践20余年,为越国的
复国振兴做出了重要贡献。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二年),越国被吴兵打败,范蠡随
勾践赴吴为人质。二年后回国,与文种同扶勾践,埋头备战,发愤图强,志在复国。
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十四年),吴王北赴黄池大会诸侯,选精兵随从,老弱兵交太
子留守都城。范蠡趁机献计勾践,出兵伐吴。吴败,吴太子被杀。公元前473年(吴王
夫差二十三年),越国再次攻打吴国,困吴王夫差于姑苏山上。范蠡断然拒绝吴王求
和,击鼓进兵,一举灭吴,削了会稽之耻。范蠡被封为上将军,但他以为越王可与共
患难,不可共安乐,如不速去,必出大祸。遂与私属携轻宝珠玉乘舟泛海到齐,变姓
名为鸱夷子皮,耕于海畔,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请为相。范蠡又弃官散财,身
揣重宝,间行至陶(今山东定陶西北)。陶邑南北水陆交通便利,是货物聚散的中心。
范蠡就在号称“天下之中”的陶定居经商,人称“陶朱公”。
范蠡经商,善于掌握物价的变化规律,他认为物价是由供求关系的有余和不足所
决定,主张用“平籴”、“平粜”的办法来调节市场。即在谷贱时由官府收购,谷贵
时平价售出,以稳定物价,保障民生。范蠡在经商活动中,提出了“积贮”的流通原
则,即“务完物,无息币,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论其有余不
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财币欲其
行如流水”。经营要待时而动,顺其自然,乘时出手,加速资金的周转,才能生财获
利。
范蠡不但自己善于经商致富,还到处言传身教,传播生财之道。当时,百姓向他
讨教发家致富的妙计,他就回答:“水畜第一”,让他们凿池养鱼。公元前460年(周
贞定王九年),范蠡在总结民间养鱼经验的基础上,又结合自己在陶的养鱼实践,写
出《养鱼经》,对传播养鱼技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其《齐民要
术》中曾给予高度评价。鲁国有个猗顿,是个“耕则常饥,桑则常寒”的穷士,靠贩
盐养家。他闻陶朱公致富,便往而问术。陶朱公回答说:“子欲速富,当畜五。”
于是,猗顿大畜牛羊,成为富翁,与范蠡并称“陶朱、猗顿”,驰名天下。范蠡三徙
,所止必成名,“言富者,皆称陶朱公”,被后世商人奉为祖师爷。
范蠡死后,葬于定陶。现定陶县境内有陶朱公庙、陶朱公墓、范蠡湖、马场等古
迹。

吴起(约公元前440-前381) 卫国左氏(今定陶西部)人,战国前期著名的军事家、
改革家。
吴起年轻时胸怀大志,曾离卫去鲁,拜师曾门,勤于学业,小有名气。娶齐国大
夫田居的女儿为妻,因母丧未归,被视为不孝,为曾申(曾参次子)所逐。吴起遂弃文
就武,发奋研读兵书,后经鲁相国公义休举荐,被鲁元公拜为大夫。
公元前412年(周威烈王十四年),齐国攻鲁,选吴起为将,命他统帅全军,抵御
齐师。吴起治军有方,且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与士卒同甘共苦,故军士均能效死从
命,终于打败强大的齐国。
吴起打败齐国以后,由于齐国加强了离间活动,加之鲁元公原来对吴起就有疑心
,不久便被解除了兵权。吴起久闻魏文侯有贤名,能知人善任,即离鲁去魏。被文侯
拜为将军,以抗拒秦国和韩国。公元前409、408年(周威烈王十七、十八年),两度率
师伐秦,大败秦军,夺回被秦国占领的西河地区,吴起被任为西河守。据史载,这一
时期他曾“与诸侯大战七十六次”,并“辟土四面,拓地千里”。
魏文侯死后,武侯继立,吴起屡遭谗害,遂奔楚。初为宛守,不久被楚悼王任为
令尹,于是锐意变法,提出“明法审令”,“要在强兵”,“废公族疏远者”,强迫
旧贵族到边远地区开荒。“捐不急之官”裁汰冗员,整顿统治机构。他的变法促进了
楚国的富强,曾北胜魏国,南败扬越,西南拓展到苍梧(今广西西北角)。他的改革措
施引起贵族的仇视,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贵族守旧派乘机作乱,用乱箭射死吴起
,变法终告失败。
《汉书·艺文志》著录《吴起》48篇已佚,今本《吴子》仅有《图国》、《料敌
》、《治兵》、《论将》、《应变》、《励士》6篇。对此,有人认为是吴起所著,
也有人认为是后人伪托之作。

孙膑(约公元前380-前320) 齐国人,《史记》载膑生“阿鄄之间”。据考,即今
鄄城县红船镇孙老家。兵圣孙武后裔,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
孙膑幼年丧亲,流离乡井,曾与魏国人庞涓师事鬼谷子,学习兵法。孙膑刻苦学
习,认真钻研,深受师父的赏识,而庞涓却骄傲自满,求官心切,学业未完即先下山
,回到魏国做了惠王的将军。庞涓十分嫉妒孙膑的才能,怕他投奔他国,自己难以对
付,就设法将孙膑骗到魏国,并捏造罪名使孙膑惨遭膑刑(去掉膝盖骨)。当孙膑识破
庞涓的阴谋后,用装疯来保全自己,后遇齐国使者来魏,孙膑暗藏车中逃到齐国,寄
居在齐将田忌家中。后得齐威王的赏识,拜孙膑为齐国军师。
公元前354年(齐威王三年),魏国发动进攻赵国的战争,惠王派庞涓率大兵北上
,一举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坚守一年,不能打退魏军,于是派人到齐国求救。
齐威王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领大军援救赵国。田忌按照孙膑“批亢捣虚”的
策略,攻魏救赵。首先佯攻魏国平陵,继而奔袭魏都大梁,最后集中主力于桂陵(今
菏泽市东北)截击并大败魏军,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桂陵之战。它创造了中国历史上
著名的“围魏救赵”的光辉战例。
公元前341年(齐威王十六年),魏国进攻韩国,韩国向齐求救,威王仍派田忌为
将,孙膑为军师,再次率兵十万迎敌。孙膑采取“减灶诱敌,设伏歼灭”的战术,将
魏军引入包围圈,大破魏军于马陵(原属濮州,今属山东莘县),俘太子申,庞涓被迫
自杀,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马陵之战”。
孙膑的军事著作,由其弟子根据他的军事理论和作战经验整理而成,后世称之为
《孙膑兵法》,但早已失传,直至1972年4月该书才于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一号墓中
发现。

庄周(约公元前369-前286) 字子休,宋国蒙人(今东明县)人,是战国时期伟大的
思想家。
庄周家贫,曾当过管理漆园的小官,史书记他“处穷闾厄巷”。他面黄肌瘦,靠
编草鞋为生,曾向管理河道的监河侯借过米。他见魏王时,穿的是补丁衣服,系带的
鞋子。
庄周继承、发展老子的学说。他使道家真正成为一个学派,与儒家、墨家鼎足而
立。他是道家学派奠基人之一,故世称“老庄”。他继承发展了老子“人法地,地法
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自本自根”,“无所不在”,是天下万
事万物的总根源。他同老子一样,主张无为而治,认为人在“道”面前无能为力,“
有用”还不如“无用”,生不足喜,死不足悲。
庄周是一位哲学家,认为一切事物都处在变化之中,“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
”。他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转化的,“
安危相易,祸福相摩”。这些都含有辩证法因素。
庄周又是一位优秀的散文学家。他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故事说明道理,文笔雄奇
,想象丰富,变幻莫测,气势磅礴。他的名篇如《逍遥游》、《齐物论》、《秋水》
等涵义深刻,脍炙人口。鲁迅曾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
莫能先也。”楚威王闻其贤,以厚币聘之,许以为相,遭到拒绝。终生不仕。后隐居
曹之南华(在今东明县境),著书数万言,后人称为《南华经》。《汉书·艺文志》著
录《庄子》52篇,今存33篇,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自著,《外篇》、《杂篇》是
其门人所著。
628年(唐贞观二年),曾在曹州为庄周建祠,名南华观。

吕后(公元前241-前180) 名雉,字娥,山阳单父(今单县)人。其父吕文,系当
时单东世家大族,善相面。在一次宴会上,他见刘邦有贵人相,就将吕雉许配刘邦。
楚汉战争初期,吕后跟随刘邦转战南北,曾被楚军项羽俘去,作了两年多的俘虏,直
到垓下之围前,才被送还刘邦。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元年)刘邦即皇位,国号汉。公
元前202年(汉高祖五年)战胜项羽而有天下,吕氏被封为皇后。
公元前196年(汉高祖十一年),刘邦死后,惠帝即位,吕后掌握实际政权。她毒
死了戚夫人(定陶人)生的儿子越王如意,又残杀了戚夫人,从此朝中大事多由吕太后
掌管。公元前188年(汉惠帝七年),汉惠帝死时,年仅23岁。惠帝无子,吕太后令孝
惠后伪装有孕,到后宫找一婴儿,称为少帝,不久吕太后又杀了少帝,立常山王义为
帝,继而剥夺了太尉周勃的兵权,罢免了右丞相王陵,以审食其为左丞相,掌握实权
。吕后临朝称制共8年,她排斥刘氏势力,大封吕氏为王侯,连他的妹妹吕也被封
为临光侯。外戚权重,埋下日后“诸吕”谋反的祸根。公元前180年(汉高后八年)吕
后死去,太尉周勃联络右丞相陈平等诛杀了“诸吕”,平息了反叛,才夺回刘氏政权
。随后迎立刘邦的另一儿子刘恒为帝,称汉文帝。
吕后掌权时曾做了几件大事,第一,让各郡县推举优秀的老百姓,予以奖励,实
行重农抑商,与民休息,轻徭薄赋,释放奴婢,复员士卒等政策,收到一定效果;第
二,大赦天下;第三,废去秦代私藏诗书灭门的法令。这些在历史上有一定的进步作
用。

彭越(?-前196) 字仲,昌邑(今巨野县昌邑集)人,渔民出身,为人深沉有谋略,
善于审时度势。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吴广揭竿起义,天下响应,
人劝彭越仿效。后刘邦率军过巨野时,彭越曾领兵协助刘邦攻打昌邑城。失败后,刘
邦引兵西去。后来彭越率兵3万归刘邦,连破魏地十余城。汉立魏豹为王,拜彭越为
魏相国。
公元前204年(汉高祖三年),刘邦兵败于徐州,带兵西窜,彭越收复了汉王所失
城邑,并断绝楚军粮道,致使楚军腹背受敌。公元前203年(汉高祖四年)冬,刘邦与
项羽相持于荥阳,刘邦危在旦夕,彭越领兵在项羽后方连续攻下睢阳、外黄等17处军
事要地,解除了刘邦的危情。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六年)春,刘邦封彭越为魏王。
是年,陈在代郡起兵叛汉,称帝后的刘邦亲自带兵讨伐,向彭越调兵,彭称病
,只派部将前往,刘邦大怒。此时彭越的一个太仆密告他谋反,彭越被囚于洛阳,最
后被刘邦惨杀。旧时巨野城北2华里处,曾立有彭越石像。

陈平(?-前178) 西汉初阳武户牖(今山东东明)人,汉开国功臣,谋略家。历仕四
朝,位至右丞相,先后被封为户牖侯、曲逆侯。
陈平少时家贫,但胸怀大志,擅黄老之学。其兄伯为使他专心游学,增长才干,
从不让他参加农业生产。及长,陈平先投魏王咎,继依项羽,均不得重用,后归刘邦
,大受赏识,拜为都尉,并作为汉王的参乘掌管护军。陈平在辅佐汉王平定天下的斗
争中,足智多谋,机敏过人,曾六出奇计,使形势转危为安。
公元前189年(汉惠帝六年),相国曹参去世,王陵担任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
从此,陈平在丞相位置上燮理阴阳,忍辱负重,谦逊谨慎,机智灵活,在诛吕定刘、
开创文景之治中起了重要作用。
太尉周勃亲自率兵诛诸吕,功劳很大,陈平欲将相位让于周勃,文帝乃以周勃为
右相,位居第一;陈平为左相,位第二。可是周勃自知才不如陈平,遂谢病请免相位
。从此陈平独任相位,直至去世。

魏相(?-前59) 字弱翁,济阴(今定陶县东王店乡魏胡同)人,西汉著名大臣。他
先后任茂陵令、扬州刺史、河南太守、大司农、御史大夫等职。霍光死后,官至丞相
,封高平侯。
魏相治郡有方,深得民心。在任茂陵令时,御史大夫桑弘羊的亲戚坑骗乡里,鱼
肉百姓。魏相辨明真伪,不畏权贵,将其收捕治罪,并杀于街市示众,从此,茂陵大
治。在河南太守任上,他整顿吏治,考核实效,禁止奸邪,当时豪强无不畏服。因政
绩突出,后被征为谏议大夫。
魏相匡扶正义,扼制外戚势力,为西汉的强盛做出了贡献。宣帝即位后,征魏相
为大司农,后升为御史大夫。他积极向皇帝建议,下诏罢免了企图篡权的霍禹、霍云
、霍山3人的侯位(均系霍光之后)。魏相被任命丞相后,他整顿吏治,抑治豪强,选
贤任能,平昭冤狱。并要求各地官吏省诸用,宽赋税,奖励百姓开荒种田,积粮解困
。从此,汉朝的实力大大增强。
魏相熟谙兵法,有雄韬大略,为确立西汉在西域的统治地位立下了功劳。公元前
65-前61年(元康年间),匈奴不断派兵扰乱边关,由于魏相的建议,皇帝未动用武力
而使匈奴归服。
魏相为人严毅,刚正不阿,与丙吉同心辅政,君臣交泰,人民安乐,视事九年,
于公元前59年(汉神爵三年)卒,谥宪侯。

汜胜之 又名汜胜,西汉汜水(今曹县北部)人,古代著名农学家。
汜胜之在汉成帝(公元前32-前7年在位)时为议郎,知农事,后官至黄门侍郎。他
曾以轻车使者的名义在三辅(今陕西平原)指导农业生产,使该地区获得丰收。
汜胜之总结自己在关中指导农业生产的经验,参考古代有关农业的文献,整理成
一部农书《胜之书》。该书记载了精耕细作创高产的耕作技术。“区田法”把耕地
分为上农区、中农区、下农区3种类型。上农田掘土方深6寸为一区,每区相隔9寸,1
亩地可掘3700个区,每区下粪1升,下种20粒,每亩下种2升。中农区、下农区的土坑
大一些,相距远一些。这种方法可以不择地段,不拘作物,通过深耕、足肥、灌溉和
精心管理,在较小面积上获得高产。
《汜胜之书》中介绍的“溲种法”也很有价值。即把兽骨一斗砍碎,用三倍的水
煮。 煮沸三次后,滤去骨渣,泡上5个附子。三四天后再滤去附子,把分量相等的蚕
粪、羊粪加以搅匀,使之成为稠糊状。下种前20天用之浸种,拌匀、摊开、翻动、晒
干,然后下种。此法是将种子粘上一层有效肥和药物,以提高发芽率,增强抗病害能
力,促进苗全苗旺,可获得加倍的收成。
此外,书中还记载了穗选法、嫁接法及复种、轮作、间作、混作等方法。

曹植(192-232) 字子建,曹操第三子,封陈王,世称陈思王。少时聪敏好学,十
余岁就“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因为曹植才华卓著,而深得曹操宠爱,认为他
“最可定大事”,曾几次想立他为太子,曹氏的僚属中也有人拥护他。但他“任性而
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动摇了曹操对他的信任,此议不曾实现,但却因此引起
曹丕对他的嫉恨。220年(魏黄初元年)以后,曹丕、曹相继在位,曹植受到种种猜
忌和迫害。十余年间,曾经六次变更爵位,三次迁徙封地,过着“决然守空,饥寒备
尝”、“汲汲无欢”的生活,41岁便抑郁而死。
曹植在鄄城(今鄄城旧城)作王时,生活非常清苦,这在他的诗作、文章里都有反
映和描写。但是,最使他难以忍受的,是朝廷还派“监国使者”对他进行监视,使他
连人身自由都没有。他深深怀念着在邺城、洛阳与“七子”等人吟酒赋诗的美好岁月
,所以被贬鄄城后,曹植还仿铜雀台在城角筑了个高台,终日在台上读书赋诗,写下
许多辉煌的诗章。至今在旧城东二里杏花岗南,还有一个土台,人称陈王台,传说就
是当年曹植读书的遗址。
曹植在鄄城写的诗,有六首《杂诗》留传下来,其中一首诗写道:“毛褐不掩形
,薇藿常不充。去去莫复道,沉忧令人老。”诗人以转蓬为喻,表现了自己生活的艰
辛和不安定,诗里充溢着悲愤之情。曹植不仅是建安时期五言诗作的名家,也是文学
史上有名的辞赋家。其中《洛神赋》尤为著名,堪称佳品。

王叔和(201-280) 名熙,字叔和,山阳高平(今巨野县境内)人,是魏晋间一位伟
大的医学家。
王叔和出身于社会下层,非常熟悉人民大众的疾苦。祖父是一位农村医生,由于
祖父的影响,王叔和从小就立志从医。他熟读经史,博览群书,积累了渊博的知识,
为他后来从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一生经历了东汉、三国、西晋3个朝代。三国时
期,曾被曹魏擢为太医令,主持朝内医政,并直接为皇帝后妃们看病。由于统治阶级
的纷争,社会动乱,他也难逃动乱的困扰。晚年流落荆州,一面为当地的民众治病,
一面进行医学理论的研究和著述。死后客葬在当地岘山之麓(今湖北襄樊市城南),其
坟茔至今犹存。后人把王叔和称作“药王”,把埋葬地称为“药王冲”。
王叔和医学著作有《脉经》、《脉诀》、《脉赋》、《张仲景药方》等,其中犹
以《脉经》价值高,影响大。

卞(281-328) 字望之,济阴冤句(今菏泽、曹县、东明结合部)人,官至吏部尚
书,是晋代著名政治家。
卞生于官宦世家,祖父卞统曾任琅琊内史,父亲卞粹曾任晋惠帝中书令。卞粹
兄弟六人并登宰府,世称“卞氏六龙”。在这样家庭的影响下,他自幼苦读,博览群
书,年轻时他的文章就颇有名气。318年(东晋建武二年),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即晋
元帝(史称东晋),卞被召入朝,任为从事中郎,负责官员的选拔提升,深为元帝宠
信。不久选为皇太子司马绍的老师。322年(东晋永昌元年)司马绍继位,为吏部尚
书,后因带兵有功又提升为将军。325年(太宁三年)明帝去世,任丞相,与王导一
起为顾命大臣,辅佐幼主成帝执掌朝政。
卞为人正直,秉公办事,不畏权势,敢仗义执言,受到朝内文武官员的钦佩。
他为官清廉,生活俭仆,粗茶淡饭,如同百姓。皇帝知道他为官廉洁,没有积蓄,在
他儿子结婚时,特赐钱50万,卞坚辞不受。
327年(东晋咸和二年),庚亮当权,为排斥王导的势力,他不听卞劝告,力主
出兵征讨历阳镇叛将苏峻,被苏峻战败,叛军乘机进攻建康。在这危机时刻,皇帝任
命卞都督大桁东诸军事,率兵御敌,与苏峻大战于西陵。后退守青溪,因寡不抵众
,被苏峻破城而入。在作战中,他奋不顾身,力战而死,时年48岁。当时他两个儿子
卞盼、卞盱亦在阵中,见父死,相继赴战,同时战死。时人赞之:“父为忠臣,子为
孝子,忠孝之道,荟于一门。”死后谥忠贞,晋安帝时,以钱10万为其修坟墓一座
,以示褒奖。
卞还是一位书法家,《淳华阁法贴卷三》有草书一贴,6行,56字。

吕光(337-399) 字世明,祖居单父县城东。十六国时,吕光于386年(东晋太元十
一年)占据凉州,称酒泉公,国号凉,建都姑臧(今甘肃武威),史称后凉,后改称三
河王,又改天王,懿武皇帝。
吕光的先世为汉高祖皇后吕雉的族人,“诛诸吕”事起,其先人吕文和逃脱,西
奔略阳(今甘肃庄浪西南),与氐人杂居,世为猷豪。357年(东晋升平元年)苻坚即位
,吕光侍苻坚,任步兵校尉、骁骑将军,屡立战功,先后灭前燕、前凉及代国,一度
统一北方。383年(东晋太元八年)奉苻坚命进兵西域,降服焉耆,攻破龟兹,归服者
30余国。略平西域后,还师至姑臧附近,闻苻坚被害,遂驻兵割据,自署护校尉、
凉州刺史,旋即大败原州刺史梁熙军,进入姑臧,改称三河王,不久即大凉王位,史
称后凉。在位13年(386-399)病逝,传位于子吕绍。403年(东晋元兴二年),后凉为后
秦所灭。

吴隐之(?-414) 字处默,东晋鄄城人。桓温时,出任晋陵太守,在位清正简朴,
妻子像贫家农妇一样纺线织布,拾柴烧火。后又任中书侍郎、国子博士、散骑常侍、
秘书监、领著作郎、左右将军等职,俸禄和赏赐多了,但他仍过着清苦生活。
隆安年间(397-402),吴隐之为龙骧将军,广州刺史。赴任时,行至距广州20里
处的石门,有泉名“贪泉”,人云喝了贪泉的水就会贪得无厌,吴隐之不信,对家人
说:“如果压根就没有贪污的欲望,就不会见钱眼开,说什么过了岭南就丧失了清廉
,纯是一派胡言。”说罢走到泉边,舀了贪泉的水就喝,并写诗一首曰:“古人云此
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上任后,更加注重清正廉明,始终保
持廉洁简朴的高尚情操。3年任满回家,行李和初任时一样简单,唯妻子所带一斤沉
香并非原物,便立即命妻子把沉香投入水中。回到家中,一家老小住在一所狭小院子
里,和一般农家无异。当他出嫁闺女时,竟把家里一只狗卖掉,为女儿置办嫁妆。
吴隐之为官清正,很快被朝廷知道,授予度支尚书之职。吴上任后,一如既往,
平日用竹蓬做屏风,座上没有毡垫,每月俸禄,除留下刚够维持全家生活外,全都贴
济贫穷的亲戚和邻居。
412年(东晋义熙八年),吴隐之告老还乡。死后,朝廷追赠他为左光禄大夫加散
骑常侍。

温子升(495-547) 字鹏举,济阴冤句人,北魏著名文学家,官至中军大将军。
温子升是晋朝将军温峤的后世子孙,父亲温晖,曾任兖州左将军长史,行济阴郡
事。北魏孝明帝初,在全国选拔辞人补充御史之职时,他在8000名应考人中名列榜首
,一举成名,补为御史,时年22岁。
他的诗文与当时的文学家邢勋齐名,时称温、邢、魏(魏收)为“北地三才”。当
时济阴王王元晖赞扬温子升的诗文超过宋朝的谢灵运、梁朝沈约的作品,南朝梁武帝
也大加称赞说:“曹植、陆机复生于北土。”
温子升在军事上也有卓识,曾得孝庄帝及上党王天穆的赏识,封为伏波将军、侍
读兼舍人、金紫光禄大夫、后迁升为散骑常侍、中军大将军。
547年(东魏武定五年),元瑾作乱,高澄疑子升同谋,把他囚入晋阳狱。是年饿
死狱中,有《文笔》35卷及《永安记》3卷传于世。明人辑有《温侍读集》。

李(594-669)唐朝大将,本姓徐,名世,字懋功,曹州离狐(今菏泽李庄集)
人。
隋大业末,为推翻隋王朝的反动统治,各地农民纷纷起义,此时徐世亦聚集一
批人起兵反隋。615年(隋大业十一年)参加翟让领导的瓦岗军,后李密亦率军投靠瓦
岗军,他们攻城掠地,开仓济贫,势力发展很快。
617年(隋大业十三年),李密取得全军领导权,自称魏公,任徐世为东海郡公

618年(唐武德元年),李密率30万大军进攻洛阳,此时他接受徐世的建议,首
先攻占黎阳仓(河南浚县东)开仓赈济饥民,扩大兵源,建立军粮补给基地,并命徐世
带兵驻守黎阳。
李密率军逼近洛阳,王世充不敢出战。李密想用围城的办法等待隋军投降,不主
动进攻,结果坐失战机。李密智短量窄,此时他不仅谋杀了瓦岗起义领袖翟让,而且
排斥疏远其他将领,致使起义军将领各怀异心,最后终于被王世充战败,李密无奈,
遂投奔在长安新建唐朝的李渊。
徐世闻李密失败降唐,亦投奔唐朝。秦王李世民非常佩服他的品德和才干,任
黎州总管,并赐李姓,因避太宗讳,单名。后李从李世民伐东都,破刘黑闼、徐
圆朗等,累战有功。贞观初,拜并州都督,为通漠道行军总管。629年(唐贞观三年)
,与李靖出击突厥,因功封英国公,守并州16年,高宗时官至尚书左仆射。
李智谋深广,通晓兵法,善于用兵,临敌应变,深合时宜。打了胜仗,把功劳
推给下面,每遇赏赐,把金帛散于部属,因此部下乐意为其效命,故每战多捷。
高宗在废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的过程中,他持赞成态度,对武后之立,起了
重要作用。
669年(唐总章二年),李卒,年76岁。高宗为其举哀光顺门,七日不视朝,赠
太尉、扬州大都督,谥“贞武”,陪葬昭陵。

程咬金(?-665) 字知节,唐初大将,济州东阿县西南(今梁山斑鸠店乡)人。隋末
,炀帝横征暴敛,穷奢极欲,民不聊生,他“聚众数百,共保乡里,以备他盗”。
617年(隋大业十三年),程咬金参加由李密领导的瓦岗起义军,他善用长矛,勇
猛过人,甚为李密崇信。618年(唐武德元年)九月,李密自率精兵在偃师邙山与王世
充战,后被王世充战败,程咬金为王世充所获,待之甚厚。但程咬金不满意王世充的
为人,于619年(唐武德二年)弃而归唐,事秦王李世民,被授秦王府左三统军之职,
积极参加唐王朝镇压农民起义军,平定地方割据势力,战功显赫,累受褒奖,受封宿
国公。
626年(唐武德九年),程咬金协助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夺取太子
位时,程咬金为太子右卫率,李世民即位后,改元贞观,咬金历任泸州都督,左领军
大将军,后改封卢国公。太宗并命画师画程咬金等24名开国功臣肖像于凌烟阁。
656年(唐显庆元年)程授为葱山道行军总管,进攻突厥阿史那贺鲁,因讨伐无功
,班师回京后免职,后授歧州刺史,上书高宗核准他离职。665年(唐麟德二年),咬
金卒,陪葬于陕西醴泉东北50里的唐太宗昭陵墓。
现梁山斑鸠店东有程咬金庙、钟楼等遗址。

刘晏(716-780) 字子安,曹州南华(今东明境内)人。唐代理财家,历任吏部尚书
、同平章事,领度支盐铁转运租庸使等职。780年(唐建中元年),刘晏被杨炎陷害而
死。
762年(唐宝应元年)四月,刘晏任户部侍郎兼度支、铸钱、盐铁等使,成为主管
财政的大臣。从此,他在财政经济方面大有作为,先后进行一系列改革。首先,疏浚
运河河道,实现南粮北调;其次改革盐政,实行官收、商运、商销,国家统一征收盐
税;再次,以经济手段管理常平邑。这一系列改革,大大改善了安史之乱后的财政紊
乱状况。他在职近20年,不仅使唐王朝的年收入由60万增加到1200万,而且使全
国的户口由230万户增加到380万户。
刘晏为政清正廉明,做官时他“质明视事,至夜分止,虽休浣(假日)不废。事无
闲剧,即日剖决无留。所居修行里,粗朴庳陋,饮食俭狭,室无婢”。他管理财政
20年,死后抄家时“唯杂书两乘,米麦数斛”而已。

王仙芝(?-878) 濮州(今鄄城县旧城镇)人,唐末农民起义领袖。
唐朝后期,朝政腐败,河南、山东黄河两岸水旱灾害连年不断,农民无法生活。
874年(唐乾符元年),王仙芝聚众数千人,在河南长垣率兵起义,自称“天补平均大
将军兼海内诸豪都统”,发布檄文痛斥唐朝官吏贪暴,赋敛繁苛,赏罚不平。875年
(唐乾符二年)攻占濮州、曹州、郓城,饥饿的农民纷纷响应,争相投奔起义军,队伍
很快发展到数万人。是年冤句人黄巢起兵响应,与之合兵,率众转战于山东、河南一
带。876年(唐乾符三年),攻陷汝州,乘胜围攻郑州,后避实就虚,迂回作战,南下
湖北,连克数州,并分兵进击江西。起义军声势浩大,唐统治者惊慌失措。是年十二
月唐朝统治者对义军实行怀柔政策,王仙芝几次发生动摇,终因黄巢等将领及部众极
力反对,“仙芝畏众怒,遂不受命”。但起义军内部已出现分裂,黄巢率众北上返回
山东,王仙芝仍转战南方。878年(唐乾符五年)二月,在湖北黄梅被唐军包围,王仙
芝战死,余部由尚让带领北上,投奔黄巢继续进行反唐斗争。

黄巢(?-884) 曹州冤句人,盐贩出身。874年(唐乾符元年),王仙芝率众在长垣
起义。翌年,黄巢起兵响应,率领数千农民武装挺进曹州和王仙芝胜利会师,共同宣
誓,决心纵横天下,除暴安民,实现“均平”的政治理想。
起义军使唐王朝统治者惊恐万状,立即调五路大军合击义军,义军弃曹州包围沂
州,直取淄川(今山东淄川)、青州,进而挥师河南,接连打下阳翟(今禹城)、郏城(
今郏县),汝州(临汝)。为避免与唐军主力硬拼,义军又挺进湖北、安徽,接连攻下
10个州县,横扫千里,所向披靡。
878年(唐乾符五年),王仙芝在湖北黄梅被围,兵败战死,其部将尚让率余部到
亳州投奔黄巢,从此义军便以黄巢为统率,称“黄王”,号“冲天太保均平大将军”
。待唐军主力慌忙集结洛阳一线时,义军杀出河南,进入安徽,渡过长江,战江西,
取浙江,挺福建,下广州,势如破竹,每到一地,惩贪官,锄豪强,开仓济贫,深受
百姓拥护。队伍很快发展到五六十万人。879年(唐乾符六年)十月,黄巢以百万都统
的名义,发布文告,兴师北伐,挺进中原,矛头直指长安。
881年(广明元年)初,黄巢进入长安城,百姓夹道欢迎。十二月十三日黄巢在含
元殿即皇帝位,称“承天应运启圣睿文宣武皇帝”,国号“大齐”,改年号为“金统
”,以尚让、崔为宰相。
黄巢起义军长期流动作战,所到之地,弃而不守,没有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唐军
仍在各地武装割据。883年(中和三年),唐军攻破咸阳,渡过渭水,杀向长安,黄巢
15万农民军被迫撤出长安,以大将孟楷为先锋重返河南、山东。在陈州,先头部队全
军覆没,孟楷被杀,黄巢不得已引兵北上,正当渡河时,又遭唐骑兵突袭,义军伤亡
数万,主将尚让投降。
黄巢带千余义军突出重围,向山东撤退,经曹州、兖州,到泰沂山区,一路上连
遭追兵掩杀。884年(唐中和四年)六月十七日,黄巢和兄弟黄邺、黄揆,外甥林言等
数十人在泰山狼虎谷被唐军包围,黄巢不降,拔剑自刎。

戚同文(904-976) 字文约,北宋宋州楚丘(今曹县安蔡楼乡楚天集)人。北宋初年
著名的教育家,应天书院的奠基人。
同文出身于儒学世家,但自幼父母俱丧,随祖母就养于外曾祖父家,过着一种寄
人篱下的孤苦生活。侍奉祖母以孝闻名。祖母去世,他昼夜哀泣,数日不食,乡里邻
人深受感动。他听说当地名儒杨悫设馆教授学生,便去恳求入馆学习,杨悫见其意诚
,就教其读《礼记》。同文聪慧过人,又异常勤奋,不到一年,就能背诵“五经”。
后来杨悫将自己的胞妹许配同文为妻。同文攻读更加勤奋。时值后晋末年,天下大乱
,同文立志不去做官,但他却希望国家早日统一,因此便以同文为名。杨悫常鼓励他
去做官,他却说:“先生不去做官,同文也不去做官。”
杨悫依附于将军赵直家,赵曾患重病,不能起床,便将家事托付同文。赵器重同
文的为人,厚加礼遇,为他兴建学校,招收门徒。慕名而来求学的不远千里。他的学
生中进士的就有五六十人。宗度、许骧、陈象舆、高象先、郭成范、王砺、滕涉等都
官至丞相,江苏吴县(苏州)范仲淹也是他的学生。
戚同文为人纯厚朴实,崇尚信义,遇人有丧事便尽力帮助,宗族、邻里贫困无法
生活的他便去周济。冬天常将自己的棉衣送给身寒无衣的人们。他不蓄积财产,不营
建居室,主张“人生以行义为贵,何必去积财呢?”因此深得乡里推崇。遇有不孝父
母,不友爱兄弟的人,他便教以做人为善的道理。他善于识人,与他交往的都是当时
的名士,且乐意听人的善事,从不说人的短处。长子叔维任随州书记时,将同文接至
任所奉养,后卒于随州(今湖北随县),年73岁。同文著有《孟诸集》20卷,今已失传

张(944-1014) 字复之,北宋濮州鄄城人,官至工部、礼部尚书。
张自幼刚强自信,不拘小节,好为奇计,自号乖崖,取“乖则违众,崖不利物
”之意。980年(宋太平兴国五年)郡中推选举子赴京考进士,众议首推张,张致
书郡守,首推夙儒张覃,众人都称赞张谦让的风格。是年,张中进士,任鄂州崇
阳县县令。其治吏十分严格。有一吏自库中出,耳鬓巾中有一钱,问之乃库钱,张
命杖之。吏大怒说:“一钱何至杖?既杖我,能斩我乎?”张援笔判曰:“一日一
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亲自仗剑斩之。后李沆、宋、寇准连荐张
有才,调为湖北路转运使,归、峡二州水递夫,又转太常博士。太宗闻知张有才
干,擢为枢密直学士。
后任益州知州。时值李顺起义失败,张上书呈请起义农民各归乡里种植。
999年(宋咸平二年),以工部侍郎外任杭州。是年灾荒,许多人靠卖私盐过活,
依法捕获数百人。张法外施恩,尽皆释放。有的下属请求说:“不严办,恐怕禁止
不住。”张说:“钱塘十万户,百分之八、九十没饭吃,如果不贩卖私盐谋生,一
旦聚众造反,祸患更大。等到秋粮成熟,再依法严办。”
1002年(宋咸平五年),张因以前治蜀政绩优异而又任职益州。宋真宗对张说
:“得卿在蜀,朕无西顾之忧矣。”
1010年(宋大中祥符三年),江南旱灾,真宗命张充任升、宣等十州安抚使,进
工部尚书转礼部。真宗得知张头部生疮,很怜悯,令人驰马召回,因疮未能面见真
宗。张嫉恶如仇,曾三次上书真宗皇帝,陈述丁谓、王钦若阿谀奉迎,助长朝廷奢
侈之风,大兴土木,致使国库空虚,民财枯竭的罪行,提出“不杀此二贼,无以谢天
下”。
1014年(宋大中祥符七年),张年70而卒。赠左仆射,谥忠定。著有《乖崖文集
》10卷。

张齐贤(943-1014) 字师亮,曹州冤句人。北宋名相,政治家、军事家。他以一布
衣累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两度入阁拜相,前后21年,为宋朝的政治、军事、外交
等做出了较大贡献。
齐贤少时孤贫力学,志向远大。北宋初兴,太祖幸西都(洛阳),他以布衣身份献
策于马前。召至行宫,复以指画地、条陈“下并汾”、“富民”、“封建”、“敦孝
”、“举贤”、“太学”、“籍田”、“选吏”、“慎刑”、“惩奸”等10事,颇为
太祖赏识,被授以衡州通判,以后凭着他的才干和皇帝的知遇,步步高升,直至“四
践两府”(枢密院、中书院),九居八座(仆射、枢密使及六部尚书)。
齐贤居官时,尽心尽力,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他任衡州通判时,州里原有凡
劫盗一律处死的成规,但齐贤却对具体案情作具体分析,力争救活一些胁从的人。荆
、桂之间水递铺夫有数千户,多半缺吃少穿,齐贤就上奏朝廷减其一半邮役,使其有
余力从事生产,以改善生活。当他任左拾遗时,车驾北征幽燕,大臣均表示赞同,独
他以为不可。他认为幽燕形势平静,目前尚不足虑,应当着眼于西北边防的巩固,先
本而后末,安内以养外。后来西北边患频仍,证明他的意见是正确的。在任江南西路
转运使时,建议在盛产铜、铁、铅、锡的信、虔等州铸钱,成本低且便于运输等,均
受到朝廷的赞许。后来他当了宰相,多次从边防设施、对敌方略、内政改革等大的方
面向皇帝建议,从中看到他为国为民呕心沥血的耿耿情怀。
齐贤不仅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军事上足智多谋,屡有军功,而且在文学上,也颇
有建树。所著《洛阳缙绅旧闻》、《孝和中兴故事》均为世人称道。1014年(宋大中
祥符七年)夏,齐贤卒,年65。赠司徒,谥文定。

王禹(954-1001) 北宋文学家,字元之,巨野人。
983年(宋太平兴国八年)中进士,任成武县主簿,因办事干练,得朝廷赏识,升
为长州(今苏州)知县。988年(宋端拱元年)王禹参加中书试,被授为右拾遗。989年
(宋端拱二年)契丹南下,易州陷落,形势紧张,太宗下诏,求御敌之策,王禹上《
御戎十策》得到太宗和宰相赵普的支持,被任命为左司谏,知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令

995年(宋至道元年) 升为翰林学士,知审官院兼通进司,负责撰写文武官员选绶
、勋封、审阅内外奏章。
由于王禹直言敢谏,曾三次被贬黜,因而作《三黜赋》,表示“屈于身而不屈
于道兮,虽百谪而何亏”。
在诗文上,王禹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奠基者,反对五代以来的浮靡文风,提
倡“韩柳文章李杜诗”,从理论和创作上表现了现实主义精神。其诗文对当时社会矛
盾有所揭露,语言自然流畅,风格简朴淡雅,著有《小畜集》30卷,《小畜外集》1
3集,《承明集》10卷及《五代史阙文》等。
他的儿子王嘉言,北宋进士,官至殿中侍御史,曾孙王汾,北宋进士,官至户部
侍郎,与王禹齐名,号称“济州三王”。
王禹仕途坎坷,屡遭贬黜,晚年体弱多病,忧国忧民,悲愤成疾,1001年(宋
咸平四年),卒于蕲州任所,年48岁,死后葬于巨野县龙泉寺东酒庄,立有墓碑。

燕肃(965-1040) 字穆之,祖籍山东青州,父燕俊迁居菏泽,北宋发明家,诗画家

燕肃自幼家贫,刻苦上进,终为进士。历任凤翔府观察推官、殿中侍御史、礼部
侍郎等职
他一生勤于思考,多有发明。1027年(宋天圣五年)制造了指南车和记里鼓车。1
036年(宋景三年)发明的计时器莲花漏被仁宗皇帝采用颁行全国。至此“各州郡用
之以侯昏晓,世推其精密”,“分刻不差”,各地“皆立石载其法”。当时大文学家
苏轼也高度赞扬燕肃之功。
燕肃还精通音律,能诗善画。据《宋史·燕肃传》中载:他的画多“入妙品,图
山水罨布浓淡,意象微远”,尤善古木扦竹。他的作品多有新意,今存有《春岫渔歌
》、《江山雪霁》等十余幅。其绘制的寒林屏风,被誉为“绝笔”。燕肃的诗也写得
很好,作品数千首,大部失传,今仅存《僻居》、《赠惠山庆上人》等。
燕肃对海潮规律颇有研究。1022年(宋乾兴元年)写了著名《海潮论》,绘制了《
海潮图》,对海潮的形成原因作了详细的论述,对当时的渔业生产和水上交通提供了
可靠的依据,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李迪(971-1047) 字复古。其先祖赵郡(今河北赵县)人,曾祖李在钦因避乱举家南
迁,定居于濮州(今鄄城县旧城)。
迪刻苦而聪慧,性沉稳而有雅度,深得散字家柳开的欢喜宠爱,曾赞曰:“此公
日后必为天下栋梁之材。”
1005年(宋景德二年)举进士第一,钦点状元,出任将作监丞,后知郓州,召还京
师,以尚书员外郎为三司盐铁使,擢知制诰。
迪机智多谋,体恤民情。宋真宗东封泰山,闻悉亳州“盗贼”横行,打家劫舍,
剽掠城邑,官军久攻未获,遂命迪出知亳州平息“盗贼”。迪到任后尽撤进剿官兵,
派密探侦知内情,亲率官兵围剿,一举擒获,亳州遂安。进官为右谏议大夫、集贤院
学士,知永兴军,不久徙陕西都转运使。
迪知人善任。吐蕃斯侵犯边境,秦州守将曹玮请求增兵,真宗以为曹玮怯懦
,想另选秦州守将。迪认为曹玮多谋善断,谨慎务实,可出兵助玮。真宗听从李迪的
意见,发关右兵助之,曹玮在三都谷果然大胜斯。真宗闻报大喜,问迪道:“卿
何以知曹玮一定能获胜呢?”迪答曰:“斯军队长途跋涉,远途而来,虽然斯
派人于边营声言某日克下秦州,以此激怒曹玮,引其出击,但曹玮勒兵不动,坐待
斯到来,此为以逸待劳,因而必胜,臣因此而知之。”自此真宗愈加器重宠信李
迪。
真宗欲任李迪为太子太傅,迪因太宗时未曾立保傅,只兼太子宾客。真宗诏令太
子以太傅之礼对待李迪,并加平章礼部侍郎。
真宗患病,难理朝政,宰相寇准提议皇太子总揽军政大事,丁谓说:“以后皇上
身体康复,朝廷关系如何处置?”李迪说:“太子监理国事,古已有之。”支持皇太
子监国。皇太子于资善堂处理日常事务,大事请示真宗,真宗甚喜,遂拜迪为吏部侍
郎兼太子少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景灵宫使、集贤殿大学士。丁谓擅权用事,挑拨
离间,屡向真宗进谗言。1019年(宋天禧三年)寇准遭贬,李迪愤怒地说:“忱起于布
衣,今位至宰相,有心报国,犹死不恨,怎能依附权贵而只求个人安危呢?”自此与
丁谓益加对立。一次,真宗召集大臣议论中书、门下二府长官兼任东宫官,李迪说:
“东宫官属不当增加,臣不敢受此诏命。宰相丁谓擅权专政,欺上瞒下,力结朋党林
特、钱惟演等人而嫉妒寇准。林特之子杀人,逍遥法外,寇准无罪而遭贬斥,钱惟演
靠裙带关系干预朝政,曹利用、冯拯结党营私,祸根都在丁谓。臣愿与丁谓同时罢相
职并交御史台弹劾驳正。”真宗大怒,同罢李、丁二人,贬迪出知郓州,次日,丁谓
复诏为相。
1022年(宋乾兴元年)仁宗即位,刘太后垂帘听政,丁谓再进谗言,贬寇准为曹州
司户千军,以“寇党”之名贬迪为衡州团练使。丁谓命人跟踪迫害,赖部下邓余护送
安抵衡州。后丁谓败露,李迪渐渐受到重用,起为秘书监,历知舒州、江宁府、兖州
、青州,后召至京师任兵部侍郎、知河南府,以尚书左右丞知河阳。1033年(宋明道
二年)刘太后病卒,仁宗亲政,召迪为资政殿学士,判尚书都省。不久,又拜同中书
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迪曾为仁宗太子宾客,此次重新被起用,自以为受不世之恩,所以尽心尽力辅佐
仁宗,但却为宰相吕夷简忌恨,二人渐生矛盾。1035年(宋景二年)二月,知兖州范
之风被人弹劾,仁宗命李、吕二人同理此案。吕密奏仁宗,说迪党庇范之风,仁宗不
辩清白,即将迪罢相,为刑部尚书,后又出知亳州,复拜资政殿大学士。迪曾感慨仕
途,对人说:“迪不自量,自以为与圣主仁宗有相知之情,又自比唐代宋,力图振
兴朝政,却不知他们竟如此待我,真令人伤心啊!”
赵元昊进犯延州,延州武备薄弱,守将均设法逃避。迪不顾高龄,请求守边,仁
宗赞扬李迪的爱国壮志,但不同意他守边。任李迪为彰信军节度使,统帅天雄军,徙
青州。翌年,以太子太傅致仕。仁宗多次派人慰问,想召见他,均以疾辞谢,年77岁
寿终。赠司空,谥文定,仁宗亲撰其墓碑,因其以亮直称誉于时,故曰“遗直之碑”
,并改所葬邓侯乡为“遗直乡。”

庞籍(988-1063) 字醇之,成武县人,宋仁宗时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庞籍直言敢谏,不避艰危。他任群牧判官时,极力反对枢密院把官马借给私人,
曾对皇帝上言,国家养马是为了加强武备,枢密院这样做就是违背了国家的制度。明
道年间任殿中侍御史,章献太后死,曾遗诰要章惠太后垂帘听政,庞籍提出反对,断
然烧掉了内阁档案中的垂帘仪注,削去了遗诰中“同议军国事”的话。仁宗刚执政,
近臣竟以奇巧取媚,后苑珠玉工匠很多。庞籍向皇帝建议,“以俭约为师,以奢靡为
戒”;用人应当“辨邪正,防朋党,采公论”;提拔近臣要广泛听取意见,不要只听
宰辅一人之见。同僚范讽枉法,庞籍曾几次弹劾,由于范讽和执政李迪要好,都被扣
压下来,不予转达,反而说他诬告不实,降了官职。但他继续弹劾,终于使范讽受了
贬谪。中丞孔道辅说:“言事官多观望宰相的意思说话,独有庞醇之,才算得上是天
子的御史啊!”
庞治军严谨,边功卓著。庆历年间,西夏经常进犯北宋西北边境,庞籍以龙图阁
直学士经略安抚缘边招讨使,防御元昊侵扰。他严明军纪,实行屯垦,修筑城寨,终
于收复失地,边防才得以巩固,并和西夏实现了和议。
庞籍为相,唯贤是举,不以官爵养私和邀取声誉;用人虑事,以国事为先,从不
计较个人的毁誉。1052年(宋皇四年)九月,侬智高反,差狄青为宣抚使征讨,谏官
韩绛认为狄青是武官,不宜任这一职务,皇帝征求庞籍的意见,庞籍说:“狄青出身
行伍,如果以文臣挟制,就会造成号令不专,那就不如不派遣他了。”极力主张专任
狄青。于是皇帝下令岭南诸军统受狄青调遣。及至狄青取胜,捷报到京,皇帝高兴地
对庞籍说:“狄青破贼,全是卿的主意啊!”内侍王守忠,长期服侍皇帝,谋求去做
节度使,庞籍认为此人品行不端,不宜重用,便极力阻止,使皇帝取消了这一任命。
他历任枢密使、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以太子太保致仁封颖国公。106
3年(宋嘉八年)三月,庞籍病逝,谥庄敏。诗作有《清风集》和《清风集略》。

祝维岳字同甫,成武人。北宋咸平年间(998-1003)中明法科,官至大理寺丞。
维岳任陵州司理参军时,秀州盗贼劫掠官仓的粮食,官府捕获了十余人,并定了
死刑,不久就要行刑。祝维岳审查了他们的口供,观察了人们的表情和言行,怀疑这
些人不是真盗,便据理力争。办案人员争论不休,决定不下来。正在这时,却捕获了
真盗,这十多个人才得以活命。
维岳沉稳机智,多谋善断。曹玮知秦州,奏拜维岳为秦州观察推官。这时人
厮经常犯边。维岳帮助曹玮转运粮饷,多次出入于战阵之中,完成了任务,并为曹
玮出了不少好计谋。1016年(宋大中祥符九年)九月,人和宗哥人结合在一起入侵秦
州,并让间谍到处扬言,要在某日攻下秦州会餐,用来激怒曹玮。祝维岳劝说曹玮按
兵不动,以逸待劳。待敌人进攻,打败了他们,杀死了千余敌人,迫使敌人退守沙漠
。祝维岳因功升任大理寺丞。
维岳清正廉明,执法严峻。他曾出任河州龙门县知县,这个县有些恶棍,包揽词
讼,坑害百姓。维岳到任后,铲除了为恶的豪强,惩治了作歹的坏人,于是奸恶邪淫
之徒销声匿迹,不敢胡作非为了。
宰相王旦向皇帝推荐维岳,正准备把他升任朝官,他就病逝了。朝廷封赠他为银
青荣禄大夫、户部尚书。祝维岳的四个儿子也都中了进士,人称父子五进士。

晁补之(1053-1110) 字无咎,北宋文学家,济州巨野晁路口(今巨野大义镇刘围子
村)人。
补之生于官宦之家,祖父晁中偃是员外郎,曾任凤翔通判。父亲端友,进士,曾
任上虞、新城(浙江富阳)知县。
补之自幼聪明好学,十七岁随父居临安,面对钱塘江山水风物之秀作赋《钱塘七
述》,曾得到通判苏轼的赞扬,从此,声名远扬。
1079年(宋元丰二年)中进士,元初年为太学正,后经考试任秘书省正字。迁校
书郎,以秘阁校理的身份出任扬州通判。不久被召回任著作佐郎。后又出知齐州(济
南)。因修撰《神宗实录》触犯圣上忌讳,降为应天府、亳州通判,再贬为监理信州
、处州酒税。宋徽宗即位,复被召为著作郎,到京后又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兼
任国史编修和实录检讨官。丞相蔡京等奸用事,指控元诸贤司马光、苏轼等人为
“奸党”,补之亦在其中,这就是有名的“党籍”案,因而被黜,出任河中(今山西
永济)知府,又徙湖州、密州、果州,接着主管鸿庆宫。后来回家,忘情仕途,追慕
晋代陶渊明,修建“归来园”,自号“归来子”。1110年(宋大观四年)“党籍”事消
,又出任达州知州,后改任泗州(今江苏盱眙北)。病卒于泗州任所,年58岁,葬于钓
鱼山。
补之才气飘逸,善于文笔,尤善于诗词。他的著作丰富,有《鸡肋集》17卷、《
晁氏琴趣外篇》16卷。他对楚辞的研究颇有功力,著有《重编楚辞》16卷、《续楚辞
》20卷、《变楚辞》20卷。另外还有《词》6卷,《春秋左氏杂论》1卷。
晁氏家族在当时颇负盛名,除其祖父、父亲外,其叔父端礼,从叔端彦、端中、
端禀,弟弟谦之,从弟咏之、载之、说之、冲之等也皆负盛名。

宋江(?-1122) 北宋末年农民起义领袖,郓城县水堡村人。年轻时曾在郓城县衙
当过押司。
1119年(宋宣和元年),宋江结36人聚众起义,活动于河北、山东一带,曾在梁山
泊设营结寨。宋江讲义气,知人善任,深得士卒和百姓拥戴。他率领起义军流动作战
,经历10郡,宋军数万不敢抗拒,一时威震河北,撼摇京师。1121年(宋宣和三年)二
月,进攻沭阳(今属江苏)、海州(今江苏东海)时,为知海州张叔夜伏兵所败,被迫招
安,次年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