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d&A=7&rec=138&run=13

【概况】2000年,全区科技工作认真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定不
移实施“科教兴滨”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快科技成果转
化载体建设,发展高新技术,强化科技示范工程建设,落实优惠政策,充分调动广大
科技人员积极性,为经济建设做出较大贡献。
强化宏观管理,营造科技发展氛围。地委、行署高度重视,始终把科技工作抓在
手上。年初,确定了加快科技发展的“四化” (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努力实现
科学技术推广工程化、加速科技成果商品化、积极推进科研单位企业化)建设新思路,
明确了科技工作的发展方向。 4月17日,地区科教领导小组会议又对科研机构的体制
改革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出台了《关于地直科研机构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确定
了改革的基本思路、 目标任务、 改制形式和配套政策。地委、行署把科技服务作为
“优质服务年” 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进行了专题部署,确保了以科技“六下乡”
(科技信息下乡、 科技专家下乡、科技示范下乡、科技项目下乡、科技政策下乡、管
理干部下乡) 为主要内容的科技服务专项活动的顺利开展。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
全省高新技术工作会议精神,推动了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推行了党政领导科技进步
目标责任制,在搞好平时调度的基础上,年底,地委、行署组织有关部门对各县市落
实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的情况进行了全面考核,进一步落实“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
的领导体制。科技三项经费大幅增加。地、县市科技三项经费达到1901万元,比上年
增长19.6%,是“八五”末年的6.1倍,确保了研究开发项目的顺利实施。
向上争取又创新高,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共为48个单位,争取省以上
各类科技计划项目64项, 无偿拨款685万元,贷款规模达6710万元,项目数和经费数
均创历史最高水平。继1998年实施《滨州地区高新技术及产业发展计划》以来,先后
启动实施了“禽用蜂胶灭活疫苗”等15个高新技术项目,总投资3.27亿元,年产值达
4.5亿元、利润1.23亿元。培植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4家、高新技术生长点企业8家、技
术创新示范企业3家、星火示范企业10家、优秀民营科技企业1家,建立省级推广中心
3个,认定地区科技示范企业28家、星火示范企业88家、优秀民营科技企业7家。
科技示范工程成效显著。 科技富民工程新上科技项目42项,拨款448万元,贷款
3650万元,增加农业新品种12个,34个项目形成了产业化开发能力。科技创业工程新
上项目31项, 拨款654万元,贷款5520万元,增加工业新产品18个,24个项目实现了
产业化,形成了年新增销售收入30亿元、利税10亿元、创节汇500万美元的生产规模。
通过实施两项科技示范工程, 建立各类科技示范基点522家,较好地发挥了示范、辐
射带动作用。
科技管理不断创新,载体建设加快。(1)科技体制改革创新。地直7个研究所中,
3个整体转为科技型企业,1个实行了“一所多制”,3个进行了深层次内部体制改革。
(2)科技奖励创新。科技成果实行A、B类项目制,对有直接经济效益的78项成果作为A
类项目, 颁发证书和奖金,对近期不能转化或以社会效益为主的其余成果作为B类项
目,评定等级,颁发证书,有效地发挥了科技奖励的导向作用。首次实行了科技贡献
奖,对11个重大科技项目进行了重奖。(3) 科技计划管理创新。坚持有所为、有所不
为, 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原则,地直510万元科技三项经费重点安排了12个项目,实现
了聚焦和集成。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指标完成率达到100%,地级计划达到90%以上。
(4)科技成果转化载体相继建成。滨州植物组培中心和动物胚胎移植中心已正式运行,
生物工程重点开放实验室通过验收,电子与自动化节能技术重点实验室进展顺利,科
技信息大厅建设日趋完善。
科技奖励取得历史性突破,科技服务功能进一步加强。2000年,取得国家级技术
发明二等奖和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项,创历史最高水平;取得山东省重大科技成果二
等奖一项, 获奖金20万元。专利申请量达159件,首次突破百件大关。民营科技企业
和技术贸易机构发展到304家,年技工贸总收入达10.12亿元。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不
断加强, 申报日本JICA协力队员3名,派出赴日研修生5名,组织6名科技人员赴国外
考察。编辑出版了《领导干部现代科技知识问答》和《农业科技法规汇编》读本。与
有关部门举办了由地区六大班子主要领导等300余人参加的 “全区领导干部现代科技
知识培训班”。山东电视台对滨州的科技工作进行了专题报道,全年累计在各类报刊
上发表科技报导121条。全区7县市连续4年保持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市称号。

(高曙光)

【开展科技服务“六下乡”活动】2000年,按照地委、行署“优质服务年”的总体部
署,地区科委牵头,组织农委、科协及农业、林业、水产、水利、畜牧、气象等地直
14个科技及涉农部门,首次开展了以“六下乡” (科技信息、科技专家、科技示范、
科技项目、科技政策和科技管理干部)为主要内容的科技专题服务活动。通过“110农
业科技咨询热线” , 解答技术难题1.81万个;通过农业信息网播发病虫害防治信息
4530条,发布气象信息16.9万条次。举办各类专业技术培训班2047期、专题讲座74次,
培训技术骨干15.6万人。 建立科技示范点126个、科技示范基地63处,确定科技联系
点182个。积极申报、争取各类农业科技项目,共落实省以上计划38项,拨款409万元,
贷款6420万元。编发《科技工作情况》《滨州渔业经济信息》《滨州农业科技》《畜
牧兽医科技通讯》《滨州林果报》和《农村科技法规汇编》等20余种简报和刊物,把
与农业、 农村密切相关的政策法规及时送往基层。全年共抽调285人次,分期分批深
入基层指导农业生产,提出指导性建议25条,完成专业调研10篇。

【实施党政领导干部科技进步目标责任考核】2000年12月中旬,地委、行署从组织、
人事、科技等部门抽调精干力量,集中4天时间,对所辖7县市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
责任制落实情况进行了考核。考核组本着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定量与定性指标相结
合的原则, 参照12项定量指标和5项定性指标的要求,通过听取汇报、审核材料、召
开座谈会和实地考察等形式,进行了全面考核。从考核的情况看,各县市党委、政府
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增加科技投入,强化科技队伍建设,出台了推动科技进步的
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1) 科技首位意识明显提高。党委、政府定期召开科
技专题会议,调度科技工作,健全科技(教)领导小组,明确其职责。成立专家咨询组
织,增强决策科学化。(2) 科技投入大幅度增加。2000年,地、县市两级科技三项经
费达1901万元,比“八五”末增加6.1倍,平均占到当年财政预算支出的1.9%。(3)科
技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逐步增强。107个乡镇均建立了科委,85%的行政村
配有科技副职。科技工作由单纯的项目管理拓展到宏观管理、成果推广、技术贸易、
专利服务、高新技术产业化、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等方面,涉及社会多个领域。 (4)
科技人才队伍逐步壮大。 截至2000年底,全区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1.92万人。其
中,高级职称3658人、中级职称2.97万人、初级职称8.58万人。(5) 科技发展步伐明
显加快。全区科技进步贡献率达42.5%,较三年前提高了3个百分点。

【地直科研机构改革全面启动】根据国家和省关于科研机构改革的精神,行署在充分
调查摸底的基础上, 5月份转发了地区科委《关于地直科研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
对地直科研机构改革进行具体部署,明确提出直接转为科技型企业、建立科技型股份
制企业和部分转为企业三种改制形式, 并在资金、土地、工商、税务等方面出台了7
条优惠政策。地直各研究所进一步转变观念、解放思想,增加改革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结合各自特点大胆进行改革,使改制工作稳步推进。地区纺织研究所已于1993年整体
转为企业,发展成为集纺织、印染、化工、生物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集团。地区科技
信息所于1999年6月转制为科技型股份制企业, 创办了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按现
代企业制度运行,实行股权管理与民主管理相结合,按资分配与按贡献分配、技术要
素参与分配相结合的原则。 滨州畜牧兽医研究所于2000年1月转为科技型企业,以市
场为导向、以科研促开发、以效益促发展,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其余研究所也
进一步深化内部改革,积极探索转制新路子。

(臧玉希)

【科技计划争取工作又创新高】 2000年,争取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13项,拨款318万
元,贷款规模2100万元。其中,国家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3项,拨款230万元,
实现了滨州地区该类项目的重大突破; 国家级重点新产品项目5项,拨款60万元,项
目数和经费数分别占全省市地总数的4.63%和6.67%;国家级攻关计划项目1项,拨款8
万元;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2项,拨款20万元;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2项,贷款规
模2100万元。 落实省科技计划项目24项,拨款326万元,贷款规模2400万元。其中,
争取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9项,补助经费138万元,项目数列全省17市地第七位,经费
数列第六位; 省科技兴海计划项目3项,拨款43万元,项目数和经费数分别占全省市
地总数的14.3%和14.5%,在全省6个沿海市地中列第4位;省高新技术发展资金计划项
目1项, 拨款35万元,经费数占市地总和的4.44%;省农业良种产业化计划项目6项,
拨款80万元,项目数和经费数分别占全省市地总数的5.61%、5.84%,分别排在第5、6
位;省可持续发展科技示范工程项目1项,拨款30万元;省火炬计划项目4项,贷款规
模2400万元。

【高新技术及产业发展初具规模】自1998年实施《滨州地区高新技术及产业发展计划》
以来,已先后启动实施了“禽用蜂胶灭活疫苗”“车用活塞精密数控加工成套设备”
等15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项目。2000年又实施了“冬枣脱毒快繁、工厂化
育苗及加工保鲜技术研究开发”和“天丝纤维纺织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
2个项目。 同时,行署还将“人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3项目列入2000年全区
经济工作九件大事之一。“冬枣脱毒快繁、工厂化育苗及加工保鲜技术研究”自1999
年列入省重大科技攻关计划以来,2000年又相继列入省农业良种产业化开发计划及地
区科技发展计划, 累计投入126万元。该项目在组培冬枣苗脱毒快繁和冬枣保鲜技术
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冬枣试管苗生根培养成苗率达89.5%,试管苗移温室培养成苗
率达70%; 通过对CA保鲜、MA保鲜及低温条件下涂膜、辐照、气比等试验比较,总结
出了最佳保鲜技术。截至2000年底,已启动实施的15个高新技术项目总投资达3.27亿
元, 其中拨款1003万元, 专项周转金1500万元,贷款规模7060万元 (包括贴息贷款
1000万元) ,单位自筹2.31亿元,已形成年销售收入4.5亿元、利税1.2亿元、节创汇
500万美元的规模化生产能力。

(王建中)

【BZN-90A型油田用抽油杆变频加热系统通过省级鉴定】 11月16日,由滨州智能科技
有限公司、 滨州地区科技信息研究所承担研制的“BZN-90A型油田用抽油杆变频加热
系统”在滨州通过了省科技厅组织的鉴定。该系统根据油田电热杆变频加热的实际情
况,通过一系列的实验与研究,确定了电源配置和控制电路硬软件设计方案,采用了
先进的单片计算机技术、 “AC-DC-AC”逆变技术和完美的PID闭环控制系统,电热杆
改用频率400~600Hz的新型变频加热电源,具有节能效果显著、智能化程度高、保护
功能齐全、性能稳定可靠、输入电压范围宽等特点。经山东省电子产品监督检验所检
验和用户使用证明,各项技术参数、性能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鉴定委员会认为,该
系统设计合理,资料齐全,性能可靠,研究开发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其技术属国内首
创。

(陈美元)

【技术市场与民营科技工作取得新突破】通过开展“优质服务年”活动,全区技术市
场与民营科技工作取得了新突破。(1) 管理工作有新突破。在实行“543210管理工作
规程”和“公示制”“执法责任制”的基础上,2000年又实行了“承诺制”,进一步
增强了本行业宏微观管理工作的公开化、规范化和法制化,促进了全区技术市场与民
营科技工作的健康发展。(2) 机构发展有新突破。结合贯彻落实滨行发[1999]92号
文件《关于加快全区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意见》,大力发展各类民营科技企业、技术
贸易机构和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机构总量年末突破300家,达到304家,其中省、
地级优秀民营科技企业8家。(3)理论、学术和软科学研究有新突破。面对新形势和本
行业实际,积极撰写论文,研究探索“抓管理、搞服务、促发展、增效益、作奉献”
的新路子。 有3篇论文分别获得山东省第四届软科学优秀论文和第六届优秀学术论文
三等奖,是全区唯一入选并获奖的3篇论文。(4)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和技工贸总收入有
新突破。贯彻落实新的技术合同法和有关优惠政策,组织参加2000年中国新技术新产
品新成果展交会等技术贸易活动,年内技术合同额和技工贸总收入分别突破百万元和
十亿元大关,分别达到123.9万元和10.12亿元,创外汇16万美元。

(郭有祥)

【星火计划再创辉煌】2000年度,共安排地区级以上星火计划项目32项。其中,阳信
县种子公司承担的“高档面包小麦济南17号高产技术开发”项目被列入国家星火计划;
滨州地区种子繁育中心承担的“抗病玉米新品种开发”“盐碱地抗虫棉丰产技术开发”,
滨州地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承担的“高效节能抽油机调速器”等项目被列入省星火计
划。项目总投资6848万元,其中贷款1950万元,自筹资金4898万元。项目完成后,新
增产值4.67亿元,新增利税1.88亿元。2000年,评出地级星火科技奖51项,其中一等
奖18项, 二等奖15项,三等奖18项;地级星火示范企业8家,星火明星企业家17位,
星火示范乡镇2个, 星火优秀青年145名。共组织星火技术培训班282期,培训星火科
技人才8万人次,其中县、乡技术员6200人次,农民技术员5.4万人次。通过培训,不
仅增强了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科技意识,还造就了一支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人才队
伍,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地区星火计划办公室被评为全省星火技术人才培
训先进集体。

(王晓军马立嵩)

【无棣贝瓷厂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无棣贝瓷厂攻克的“用贝壳砂烧制高级日用
陶瓷技术”荣获2000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成为全区历史上科技成果获奖励等次
最高的项目。该项技术的应用为我国日用瓷领域开辟了一个新瓷种,拓宽了高档日用
细瓷原料渠道,降低原料成本,扩大了成瓷区的烧结范围,增强了泥料的成型性能,
填补了世界陶瓷领域的技术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配方科学,工艺技术参数合
理,采用高温素烧低温釉烧的两次烧成工艺,所烧制的瓷器“薄如纸、白如玉、声如
磬”,产品质量超过了GB3532-94日用细瓷标准。

(刘文娥)

【磷铵副产磷石膏制硫酸联产水泥新技术研发获国家殊荣】由山东鲁北企业集团总公
司研制开发的“磷铵副产磷石膏制硫酸联产水泥新技术”获200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
步二等奖,并于同年受到山东省委、省政府重奖,获奖金20万元。该项技术采用磷酸
污水封闭循环、磷铵外环流氨中和一体等工艺,将磷铵、硫酸、水泥三套生产装置有
机地结合起来,利用磷铵生产的废渣磷石膏制硫酸联产水泥,硫酸返回用于磷铵生产,
硫酸尾气回收制取液体SO2用于提取溴素, 废水封闭循环利用,磷铵干燥采用节能型
沸腾式执风炉,锅炉排出的煤渣燃尽后成为合格的水泥混合料。四种产品连体而生,
硫化装置中循环利用,从而有效地解决了硫资源缺乏,磷石膏废渣堆存污染环境等制
约磷复肥生产的难题,创出了一条利用国内设备发展高效、低成本复合肥料的新途径,
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填补了世
界上该领域的技术空白,改变了中国磷复肥无出口的历史。

【滨州首次推出科技贡献奖】为进一步贯彻实施“科教兴滨”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
快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深入贯彻落实中共十五大和全国科技
创新大会精神,进一步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风尚,调动广大科技人员
的积极性、创造性,行署决定设立地区科技贡献奖,于2000年首次进行了科技贡献奖
的评审。根据评审结果,行署决定对鲁北企业集团总公司完成的“磷铵副产磷石膏制
硫酸联产水泥新技术”等11项取得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科技成果授予滨州地区科技
贡献奖,其中一等奖4项(“磷铵副产磷石膏制硫酸联产水泥新技术”“汽车发动机高
性能活塞设计与精密成形加工研究”“环氧丙烷工业技术开发”“冬枣繁育及栽培技
术研究”),每项奖金3万元;二等奖4项(“抗虫杂交棉高产技术开发试验”“贝壳砂
烧制高级日用细瓷技术开发”“双降解塑料制品的研制”“禽霍乱蜂胶灭活疫苗”),
每项奖金2万元;三等奖3项 (“灵芝液、降糖口服液”“药用高蛋白螺旋藻规模化养
殖及新产品开发研究”“涂布刷光商标纸”),每项奖金1万元。

(刑红辉)

【专利申请量增幅居全省第一】针对社会上尤其是企事业对专利保护意识相对较弱、
依靠专利制度来保护自己的智力成果的自觉性还不高的现实,2000年滨州地区专利工
作将专利宣传摆在突出位置。通过参加“3·15”消费者权益日活动、利用宣传媒体、
开展企业领导干部知识产权函授培训等不同的形式,加大对专利工作的宣传力度;深
入企事业和生产第一线,调查了解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情况,主动为企事业当好
参谋,搞好咨询服务,深入挖掘科技创新成果,予以及时、有效地保护。通过加大宣
传,主动为企事业搞好服务,全区专利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年专利申请量达到159件,
比1999年增加102件, 增幅达178%,增幅位居全省17地市之首。各县市专利申请情况
与1999年相比,除惠民县继续保持5件外,阳信38件、博兴28件、滨州(地直)48件、邹
平22件、沾化12件、无棣6件,分别增加34件、25件、19件、13件、9件和2件。

(崔金光 万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