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辑 中等职业教育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d&A=1&rec=521&run=13

1910年(清宣统二年),武定府建立甲种农业学堂,邹平、长山、齐东三县分别建
立乙种农业学堂,后改为乙种蚕业学校。1911年(清宣统三年),惠民、阳信两县先后
建乙种农业学堂。1912年,沾化县建乙种农业学堂。1913年,无棣县建蚕业学校,武
定府甲种农业学堂并入青州农业学校。农业学校(堂)多为蚕桑科,学制三年,招初等
小学毕业生。旨在“普及蚕桑事业和知识技能,养成改良及经营蚕桑的中等技术人员”,
学成后自谋职业。1924年起,惠民、阳信、邹平等县的乙种农业学校(或蚕业学校),
先后改为职业学校或职业补习学校。1931年,惠民等县职业学校先后停办。1934年,
惠民县在麻店区乡村建设试验区建家庭工艺补习所一处,招收妇女学习染织,不久停
办。此后,境内无职业教育达20余年之久。
1957年,惠民、阳信两县各建农业中学一处。1958年“大跃进”中,农业职业教
育超常发展,全区农业中学达117处,学生5275人。惠民县还创建社会主义建设大学。
设农、工、商10个部,招生2700人。邹平、阳信、沾化、高青等县办有各类红专大学,
半工半读学校。1959年,全区职业教育压缩60%,学生减少37.5%,而邹平县的职业学
校却由原来的26处发展到31处,学生由2132人发展到3368人。为加速培养农业技术人
才和普及中学教育,发展、巩固、提高农(职) 业中学,1960年3月1~7日,山东省在
邹平县召开农(职)业中学现场会,会议期间参观了邹平县西董职业中学和高青县青城
农业中学。 下半年,由于生活困难,全区农业中学招生计划只完成50%左右,技工学
校全部停招。1961年,全区农业、职业学校保留邹平县西董、焦桥、魏桥三处,坚持
半工半读,其余全部停办,学生回生产队。
1964年,贯彻“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的方针,全区又出现了办农业中
学和半工半读职业学校的热潮, 是年,发展职业学校102处,学生4760人。1965年,
全区职业学校发展到207处, 学生达6821人。邹平县焦桥农中为生产队培养1000余名
植棉技术员,编写了《植棉参考》和《植棉技术顺口溜》等技术资料,经地区农科所
审定, 印发8000份。1966年初,全区共有职业学校275处,学生1.26万人。1968年前
后停办,有的改为普通中学。
1978年,职业教育又开始发展。各类职工学校、技工学校、职业中学相继涌现。
是年, 技工学校招生773人。1979年下半年,开始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全区有三所普
通中学改为农业技术中学。即:博兴县第二中学改为博兴县农业技术中学(今滨州市第
二技术中学) ,邹平县乐礼中学改为邹平县农业技术中学,惠民县何坊中学改为惠民
县农业技术中学。1980年,沾化县第七中学改为沾化县农业技术中学,地区体育运动
委员会在业余体校基础上创办惠民地区体育中学,设田径、篮球、乒乓球、武术等专
业,学制二年,初招三个班,学生80人。1982年,全区农业技术中学发展到八处,每
县一处。 1985年1月,滨州市第五中学改办为滨州市职业中学,招收城镇非农业户口
的初中应届毕业生,进行职业培训,初招三个班(两个财会班、一个托幼班)。是年,
全区共有职业学校27处, 在校学生7034人。其中,农业中学17处,技工学校8处,城
镇职业中学1处,体育中学1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