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爱国卫生运动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2&rec=83&run=13

境内居民素有爱清洁,讲卫生,改良水井,建房向阳,“端午节”门口插艾,小
孩配戴香囊,生病长灾门口撒石灰,患外伤疮疡身上缝红布等防病卫生习俗。每逢年
节,家家粉刷房屋,整理院落街道,尤以春节为普遍。平时迎接宾客、婚事嫁娶,亦
打扫室内外卫生。勤劳好善者,常自动清扫街巷,修桥垫路,植树栽花。但千百年来
官衙不管不问,均系民间自发行动。卫生状况劣优不一。
抗日战争期间,民主政府在战争间隙动员群众讲究卫生,向不卫生习惯作斗争。
城镇农村卫生防疫得到关注,组织捕灭疫情,注射防疫疫苗。部队和医院每到一地,
宣传卫生知识, 清扫街道,整理环境卫生。1946年3月起,由县卫生科专职管理卫生
医疗工作。
1950年县卫生院把公共卫生列入工作内容。以县政府驻地为重点,配合有关部门
发动干部群众开展夏秋季卫生运动,整理街道,改良水井,疏通沟渠,加强对饮食摊
贩和集市管理。清除垃圾污物,建立公共厕所。1952年开展反对美国发动的细菌战争,
掀起声势浩大的爱国卫生运动,发动消灭苍蝇、蚊子、跳蚤、虱子、老鼠。公共卫生
面貌逐步改善。1956年至1960年,再次掀起了以开展五洁(室内、院内、厕所、厨房、
街道) ,消灭四害〈蚊子、苍蝇、老鼠、麻雀(后麻雀代之以臭虫)〉为重点的爱国卫
生运动。1961年至1965年, 在农村开展了以“两管五改”为中心的大规模爱国卫生运
动。1976年随着农业上《纲要》目标的实施,爱国卫生运动相应发展。1981年,爱国
卫生运动纳入“五讲四美”文明礼貌月活动之中,开展了以治脏为突破口,以除害灭
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
1984年城镇开展卫生达标活动,实行“门前三包”。爱国卫生运动不断深入发展。
1986年被省评为卫生先进城市。1987年,被省命名为“无鼠害市”。1990年,在全国
城市卫生检查评比中取得良好成绩,市爱卫办被全国爱卫会命名为“全国卫生先进单
位”。1991年莱芜市通过了“省级食品卫生达标市”和“初级卫生保健达标市”考核。
并被命名为“全国城市规划先进市”。1992年,在全国第二次城市卫生大检查中,被
全国爱卫会命名为县级“全国十佳卫生城市”。
1993年底通过了国家卫生城市的省级鉴定。1994年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通过了
全国爱卫会组织的专家首次调研和省爱卫会国家卫生城市考核团的正式考核。1995年
继续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为重点,10月份,顺利通过了全国爱卫会组织国家卫生城市
专家组的第二次调研。 同年下半年,成立“莱芜市健康教育所”,编制8人。12月25
日,全国爱卫会命名莱芜市为“国家卫生城市”。1996年,市政府作出了《关于巩固
发展国家卫生城市的决定》,以创成国家卫生城市为新起点,自我加压,进一步完善
城市卫生基础设施,强化城市各项管理,全面提高市民的卫生意识,坚持不懈地巩固
和发展国家卫生城市成果。在农村,开展了创建卫生乡镇活动和以消灭“三大堆”为
重点的环境卫生整洁活动, 农村卫生改水、改厕全面铺开。1997年5月,顺利通过了
全国爱卫会组织的国家卫生城市专家组的暗访复核,被列为基本巩固了创建成果的城
市。 农村卫生重点抓了自来水建设,有8个乡镇达到了100%。1998年,组织开展了以
治理“乱贴乱画、乱搭车辆、乱摆摊点、乱倒垃圾”为重点的市容市貌综合整治活动,
成立了市容市貌综合整治办公室和50多人的专家队伍。 同年9月,在第四次全国城市
卫生大检查中,取得优异成绩,被评为“先进城市”,并获得“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
治优秀城市”称号和“齐鲁杯”特别奖。农村卫生主要开展了创建卫生乡镇、卫生村、
卫生户活动,涌现了一批先进典型。1999年,继续开展了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被
评为省级文明城市。进一步巩固了创建成果工作,再次通过了省爱卫会专家组的暗访
复核。城市绿化成绩突出,被评为省级园林城市。2000年,为继续巩固发展创城成果,
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强城市卫生长效管理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各委员部门的职
责任务,下发了《莱芜市(2000-2005) 农村卫生改水改厕规划》。2001年围绕加强城
市卫生的长效管理开展活动。 年处理4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建成,对文化路、大桥路进
行了高标准改造。在年底省组织的全省城市卫生综合考评中荣获“城市卫生先进市”。
钢城区被全国爱卫会命名为“9.5” 改水先进区。2002年开展了“纪念爱国卫生运动
50周年活动”,表彰了一批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市领导和市直部门包路段大搞环境
卫生综合治理,在全市城乡开展了“优美环境建设年”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