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中药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2&rec=57&run=13

中药材资源莱芜境内三面环山,山区岩石、砂类俱全,平原土质肥沃,地下矿藏雄厚,
中药资源丰富,开发利用历史悠久,明《嘉靖莱芜县志》记载:苍术、黄芩、防风、
远志、黄精、桔梗、芍药、细辛、香附、柴胡、坤草、乌头、天麻13种中药已被广泛
用于临床医疗。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人类对医药知识的积累提高,对中药品种,医
药效用的认识范围逐渐扩大。1931年(民国20年),《续修莱芜县志》记载中药73种,
即:紫石英、阳起石、磁石、黄精、天门冬、麦门冬、地黄、艾叶、菟丝子、车前子、
泽泻、远志、细辛、柴胡、防风、白蒺黎、蒲公英、漏芦、栝楼、元参、沙参、葛根、
天花粉、地骨皮、何首乌、泽兰、青黛、时萝子、威灵仙、半夏、桔梗、贯众、南星、
王不留行、连翘、枸杞、皂角、槐角、马鞭草、黑白丑、草乌、五加皮、蔓荆子、夏
枯草、菌陈、蒲黄、地榆、苦地丁、苦参、丹参、荆芥、紫草、香附、元胡、益母草、
苍术、薄荷、芍药、紫苑、百合、五灵脂、百部、白蜡、蜂房、马兜铃、斑蟊、莶
草、龙骨、牛黄、鳖甲、石蜡、蜜、蜡。
新中国建立后,医药卫生事业迅速发展,人民群众对中药的需求量逐渐增大,加
之河滩治理,荒山开垦,野生药材资源受到一定影响。国家制定了开发利用保护措施。
1958年,建立药材生产基地,变野生为家养、家种。是年,在高庄、牛泉等地试种白
薇、党参、怀牛膝、生地、元参等十几个品种。1961年,贯彻“以粮为纲,全面发展”
的方针,实行“林药结合”,发展中药材生产,高庄公社老君堂生产大队,利用林场、
苗圃和闲散土地,培育党参五万株,黄柏一万八千株,荆芥、菊花、白扁豆等中药材
十余亩,植金银花、连翘、栝楼等,把林药结合扩大到五十亩。当年,党参根长达40
厘米,粗一厘米。同年,县药材公司在莱芜莲花山建立药场,继续发展种植原有的柴
胡、桔梗、防风、黄芩、半夏等一百余个品种。同时,还在桃花峪划出六亩土地建立
第一个山区药材生产基地,种植党参、黄柏、杜仲、生地、元参、双花、防风、白藏、
牛蒡子等十余个品种。1962年,坡草洼大队,利用地头、沟边、林隙空地种植七千多
墩菊花。1963年,该大队在县药材公司技术人员指导下,试种中药材十五亩,收成很
好。除满足本大队卫生室自用外,还调出四千多斤。此后,药材生产基地扩到三十亩,
除保留试种成功品种外,还增加了川芎、白芍、沙参等新品种。1964年,在寨里公社
王大下大队,建立第一个平原药材生产基地,实行“果药结合”,种植川芎、党参、
紫苑、平贝、伊贝、浙贝、元胡、怀牛膝、川牛膝等品种十余亩。之后逐步在仓上、
前枯河、小下、镇武庙、西宅科、小洼、南辛庄、南峪、西杓山、兰子、陡峪、何官
庄、南宫等山区、平原的部分大队相继建立起药材生产基地。
1958年至1983年,野生变家种的中药材共32个品种,分别是:黄芪、怀牛膝、桔
梗、红花、丹参、百合、党参、川芎、太子参、生地、丹皮、板兰根、白芍、元胡、
荆芥、薏苡仁、草决明、款冬花、紫苑、补肾脂、双花、栝楼、沙参、元参、玉竹、
构杞、白薇、牛蒡子、白菊花、杜仲、黄柏、五味子。
1961年至1983年,南药北移的有:川黄连、云伏苓、萸肉、川贝母、天麻、知母、
云木香、木瓜、白术、甘草、一见喜、附子、乌药等品种。北药进关的有:辽细辛、
辽沙参、甘草等品种,在引种、试种品种中,川黄连、川贝母、云茯苓、元胡四个品
种不成功,主要原因是气候不适宜,技术管理不过关。
20世纪70年代,推行合作医疗制度,提倡“一根针(针灸)、一把草(中草药)、三
土(土医、土法、土药)、四自(自采、自种、自制、自用)”。中药材种植遍及全县。
1976年, 种药大队636个、705亩、采药25869斤,有1219个大队自制药材。由于大量
而无计划地采挖野生药材,使自然资源受到一定损害。1978年,随着农业体制的改革,
户种药材基地普遍出现,羊里镇城子县村的十二户农民,春天在畦埂上种窝苣、土豆,
在畦内种大青叶,夏季收了窝苣、土豆,再在畦埂上种辣菜、萝卜,一举三得。1983
年,中药材生产基地达2300亩,主要种植党参、川芎、黄芪、桔梗等40个品种。
1984年至1985年进行全市中药资源普查,查清境内有地产中药材522种、152科,
其中植物药材452种、112科,动物药材49种、37科,矿物药材14种,菌类等7种、3科。
广泛用于临床医疗的植物药材102种, 动物药材16种,矿物药材13种。主要药材35 5
种。
植物类:柴胡、党参、猫眼草、怀牛膝、寸冬、川芎、太子参、白花丹参、紫花
丹参、元参、北沙参、白术、直立白前、蔓生白薇、白头翁、何首乌、白茄根、百部、
白芍、地榆、托盘根、防风、禹州漏芦、苦参、萎菜、翻白草、虎杖根、前胡、红茜
草、草乌、铁灵仙、软灵仙、夏枯草、桔梗、黄芩、黄芪、紫苑、萱草根、葛根、葛
花、土贝母、元胡、山药、山豆根、穿山龙、山百合、南星、半夏、玉竹、生姜、姜
皮、白茅根、地黄、芦根、苍术、知母、香附、菖蒲、白射干、紫参、绵枣儿、大蒜、
薤白、藁本、藕节、青木香、天花粉、大青根、大蓟、马齿苋、马鞭草、小蓟、牛耳
草、瓦松、石葶、仙鹤草、刘寄奴、老鹳草、地锦、角蒿、地柏叶、凤仙花、列当、
旱莲草、泽兰、中华卷柏、青蒿、苦买菜、败酱草、金牛草、金钱、荠菜、金荆荠、
茵陈蒿、香薷、浮萍草、益母草、芜蔚子、铁苋菜、徐长卿、鸭跖草、猪毛菜、地丁、
黄花蒿、紫苏、苏子、苏叶、苏梗、扁蓄、紫花地丁、透骨草、蛤蟆草、蒲公英、
莶草、薄荷、避风草、瞿麦、藿香、蝎子草、艾叶、大青叶、马兰花、马兰子、木槿
花、月季花、玉米须、红花、红白鸡冠花、玫瑰花、金银花、忍冬藤、洋金花、凌霄
花、旋复花、菊花、野菊花、冬花、蒲黄、槐花、大枣、马兜铃、天仙藤、小茴香、
山楂片、山楂核、木瓜、巨胜子、五味子、丝瓜络、合欢花、麦芽、芫荽子、花椒、
苍耳子、连翘、君迁子、谷芽、柿蒂、甜瓜蒂、金灯龙、蒺藜、柿霜、陈皮、香铃子、
糖栝楼、仁栝楼、楼皮、楼仁、黄柏、蔓荆子、蛇床子、猪牙皂、皂针、辣椒、鹤虱、
鹅不食草、火麻仁、王不留行、车前子、水红子、水蒡子、白果、黄芥子、白扁豆、
草决明、地肤子、野亚麻、故子、赤小豆、芸台子、韭菜子、金箱子、杏仁、葶苈子、
核桃仁、分心木、南瓜子、柏子仁、冬瓜子、白丑、黑丑、郁李仁、急性子、莲子、
荷叶、荷须、荷房、桃仁、桃奴、桃木耳、菟丝子、绿豆皮、葱子、褚实、莱菔子、
黑芝麻、黑豆、黑豆皮、蓖麻子、枣仁、苡米、平柳、络石藤、鬼箭、马勃、石花、
侧柏叶、桑枝、桑叶、桑椹子、桑白皮、杜仲、臭椿根皮、五加皮、丹皮、凤尾草、
石榴皮、苦楝皮、冬瓜皮、西瓜皮、合欢皮、椿根皮、葵花盘、皂针草、绣球花、芍
药、石榴花、迎春花、农蒺藜、板栗、松节、小叶朴、湖南连翘、荞麦、蛇毒、谷精
草、娄斗菜、木防己、牛筋草、南蛇藤、胡枝子、地骨皮、杜蒿、白茎牙葱、大丁草、
看谷老、水菖蒲、天门冬、画眉草、狗尾巴草、湖南莲、糙苏。
动物类:土元、牛黄、蝉蜕、蛇蜕、桑螵蛸、狗鞭、全蝎、鸡内金、刺猬皮、僵
蚕、獾油、蜂蜜、蜂房、蚕砂、夜明砂、望月砂、九香、五谷虫、鳖头、蜻蜓、虾、
天牛、地龙、水蛭、鲫鱼、鲤鱼、草鱼、胆汁、壁虎、地宫、结石、凤凰衣、胎盘、
蛴螬、蜗牛、虻虫、狗宝、鱼鳔、螃蟹、蜂蜡、鼠妇、娄蛄、鳖甲、黄鱼、红蝉、鸣
蝉、蚕衣、家雀、蟋蟀。
矿物类:赤石脂、白石脂、龙骨、龙齿、紫石英、青礞石、代褚石、寒水石、滑
石、磁石、无名异、钟乳石、生铁落。
加工类:百草霜、伏龙肝、淡豆豉、血余炭、神曲、谷芽、麦芽。
地道药材莱芜药材资源丰富,不乏地道药材,选介如下:
全蝎:全县均产,主要分布在高庄、颜庄、牛泉等南部山区,上游、茶叶等北部
山区,常庄、和庄等东部山区。昼伏夜出,以昆虫类动物为食。具有祛风通络等功效。
1976年收购量达1500公斤。过去野生捕捉,近年已能人工培养繁殖。
汶香附:因产于汶河两岸而得名,根供药用,春秋两季采挖,具有个大质坚,褐
色透亮,香气浓等特点,全市蕴藏量15000公斤。
柏子仁:山区、丘陵、平原均有出产。清,光绪元年,已有磨柏仁远销河北、河
南、安徽等省。具有出仁率高,(净仁率达95%),破碎率低、药用价值高等特点。年
产量达5万斤,除满足自用外,全部调出。
生姜:系莱芜特产,全国驰名。主产于汶河两岸,以高庄、汶南产量最高,质量
最佳。具有个大皮薄,丝少肉细、辣浓味美等特点。新中国建立后,作为发展经济的
重点作物之一。最高年产量达4291万斤销往全国。
丹参:多年草本植物,根供药用、具有破淤血、生新血等功效,荣誉为“历兼四
物汤”。生产于东部、北部、南部山区。蕴藏量10万斤。过去以野生采集为主。现已
以家种为主。
白花丹参:系唇形科植物,形态与丹参极相似,仅花为白色。根供药用,对痛经、
月经不调、高血压、高血脂、心肌缺血、动脉粥样硬化、脑血管疾病等具有一定疗效,
对血管闭塞性脉管炎疗效更佳。产于境内山区、为一濒危野生物种,现以人工培植为
主,并已形成规模。1999年起,被列为科研课题和开发项目。
加工炮制境内对中药材的加工炮制, 历史悠久, 讲究工艺,注重质量,1934年
(民国23年),《续修莱芜县志》对莶草一药记载:“取法五月五日,六月六日,七
月七日,俱去土三寸以上采,七月十五日,八月十五日,九月九日止,采其枝叶,以
蜜和酒洒匀,用砂锅蒸一次,晒干,候重阳以后,其少樨老壮之味俱全,又以蜜酒连
蒸八次,合前一次为九蒸九晒,然后每斤加熟地一两(30克),甘草五钱(15克)为末,
炼蜜为丸,如桐子大,空心酒送下,每服49丸,能返老还童”。新中国建立前,城关
富和堂药店,对饮片切制极为讲究,以质优而著称。各医药店铺都注重尊古炮制。新
中国建立后,医药由县药材公司统一经营,饮片加工大都有药材公司负责。设有加工
组。 全部人工操作。一般每人每天加工药材30-40斤。1963年,建加工室三间,泡药
池一个, 100平方米水泥晒药台一个。1964年,自制剁刀式手摇切药机一台,每天加
工300-400斤。 1967年,改为电动切药机,每天加工800-1000斤。同年,购置安装粉
碎机一部,加工枣仁、柏子仁等果实类药材。1970年至1983年,先后购进转盘式切药
机三台,剁刀式切药机一台,由传统手工操作,改为半机械化操作,年加工药材饮片
5万多公斤。 为减低毒副作用,改变药品性质,保证质量,提高疗效,各医疗卫生单
位根据临床医疗需要,对饮片再自行炮制。市中医医院,在饮片清炒制法中:炒黄的
26种,炒焦的6种,炒炭的11种。加辅料炒制的有:麸皮炒的8种,醋炒的20种,盐制
的7种,酒炙的7种,蜜炙的12种,砂烫制法有50种,滑石烫制法有2种。
土、单、验方莱芜人民几千年来在使用中草药同疾病作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经验。
由单方治病发展到复方。许多方剂经临床验证疗效卓著。然多累代口授,匿而不传。
新中国建立后,则慷慨奉献于众,许多祖传秘方、验方得以交流推广。1971年,筛选
编印《中草药土单验方选编》一册,收载822方,现摘录数则:
治菌痢方
取五倍子500克,洗净,置于锅内,水漫为度,煮两次,每次60-90分钟,合并两
次浓缩成稠膏状,倒入磁盘摊薄,80℃以下烘干碾碎,再与藿香粉90克混匀,湿润后
压成片剂,每片重0.35克,成人每次5片,小儿酌减。1日3至4次,临床验证,有效率
80%以上。
治外障眼疾方
其一,白玉锭,取丹头21克,升月石9克,元麝香0.6克,上梅片0.21克,共研为
极细末, 炼蜜为锭,放杏核壳内备用。“丹头”配制方法是:浮水炉甘石120克,盛
镀银锅内,用焦炭煅透,放入童便浸泡一夜,用黄连水飞过,置盆内隔纸晒干,研细。
然后取当归,川芎、柴胡、川羌、防风、白芷、苍术、木贼草、槟榔、蝉蜕、菊花、
甘草、荆芥、蔓荆子、密蒙、草决明、炉甘石各30克,水煎取汁,晒干研细末即成。
其二, 退云散,取白玉锭丹头3克,玛瑙石0.18克,红片砂0.24克,真熊胆、小
苏珠各0.12克,上元麝,升月石,乳香、川黄连各0.03克,共研为细末,以无声为度,
放盒内备用。
治白喉方
取香油250克, 白矾200克,蜂蜜500克,将蜂蜜在铁锅内慢火熬至起沫,然后加
香油熬沸,再加入白矾溶化搅成膏状,装入瓶内备用。用时以消毒棉签,蘸药膏涂于
白喉假膜处,1日3次,一般二至三天假膜即脱落。
治骨折方
1、 取珠子1.5克,乳香、没药各120克,淀粉1000克,分别煅至存性,加入麝香
1.5克,血竭90克,红粘米面120克,研细罗面,用时以食醋熬成粘稠膏状,摊于单层
白布上,敷于正面的骨折部位,用秫秸篾打成帘子封围,以崩带轻扎。一般半天即止
痛,3天左右痊愈。
2、 当归60克松节60克莶草60克蓖麻仁60克木瓜30克蚕沙30克穿山龙90克双钩
藤60克海风藤60克五加皮90克。
以上10味用净茶油750克同入锅内熬炼,滤去药渣,再加入以下8味药配制即成:
乳香60克, 没药60克,红花90克,血竭90克,珍珠3克,麝香3克,黄丹3克,三
七90克。
治骨结核方
取狼毒1000克,大枣1500克,将狼毒放入锅内,加足量清水,再将大枣洗净,放
在锅箅子上,慢火蒸两小时,将大枣取出晾干。每服大枣五至七个,1日服3次,一个
月为一疗程。用时只吃大枣,不服药液,有少数病人吃枣后,出现腹泻现象,可停药
3至5天再服,不必做其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