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地方病防治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2&rec=45&run=13

莱芜是地方性甲状腺肿等多种地方病病区,发病历史无考证。新中国建立后,政
府十分重视地方病防治工作,多次调整地方病领导小组,并数次组织普查、普治,地
方病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1974年10月,卫生防疫站建立地方病门诊,1975年防疫
站设地方病防冶科(股) ,具体负责地方病防治工作的技术指导。1978年2月,建立中
共莱芜县委防治地方病领导小组,县委副书记杨庆蔚兼任组长,后多次进行调整。地
级市后副市长王育革兼任组长,市政府副秘书长苏文德、卫生局长陈长坤任副组长,
副局长于建才任办公室主任。
地方性甲状腺肿(简称地甲病)在本市境内属于缺碘性肿大,发病历史悠久,以山
区发病较多。新中国建立前,发病情况无资料可考。新中国建立以后,政府重视对地
甲病的防治,1958年,曾进行过全民普查,对查出的患者免费发给复方碘溶液,甲状
腺片等进行治疗。 1970年全县制定防治地方病规划,提出限期消灭地甲病。1975、1
979年先后两次普查, 查出地甲病患者9572人,上游、茶叶、常庄三个公社,定为地
甲病区。1980年复查大王庄公社亦定为病区。1992年黄庄、寨子乡(镇)划归莱芜后,
也定为病区,1994年经省地病办批准,全市定为地甲病区。在20世纪80年代初,调查
的四个公社共有患者7736人。患病率分别为4.53%、6.86%、4.93%、6.02%,
均以食用碘盐(1/2万或1/万的碘化食盐) 防治。1983年调查考核防治效果,患病率分
别下降至2.56%、1.88%、2.09%、2.71%。达到基本控制指标。1985年5月、6月,
市委副书记兼防治地方病领导小组组长房逢玉、副市长游文机一行五人,先后深入大
王庄、上游、茶叶、常庄四个病区,视察了地方病防治工作。1986年,在大王庄镇虎
口崖村建立了地甲病长期监测点,该村总人口1266人,实查1191人,受检率94.08%,
患病率由1980年的5.97%下降到2.18%, 肿大率由41.11%下降到8.39%。7-14
岁的中、 小学生肿大率为7.41%。 是年中共山东省委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授予莱芜
“基本控制地方性甲状腺肿成绩显著”奖状。1987年重点进行了碘盐的监测,全年共
检测碘盐404份, 有碘379份,有碘率93.86%。对上游和大王庄供销社出售无碘食盐
24吨进行严肃处理,除责令逐户换回无碘食盐外,并罚款3200元。1988年,在虎口崖
村进行了第三次监测, 检查1166人,患病率1.80%,7-14岁儿童肿大率10.37%。
自1988年起,对病区典盐监测由不定期改为定期(每季度一次)与不定期相结合。是年
卫生与供销部门加强碘盐监测管理, 查缉私盐5起1132吨,给予没收罚款等处罚,大
大的减少和控制了私盐的流入。1993年11月,下达了《莱芜市消除碘缺乏病规划纲要》,
调整充实市地方病领导小组并制定《莱芜市消除碘缺乏病实施方案》,碘缺乏病工作
列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全面落实了以食盐加碘为主,特需人群补服碘油丸为辅的综
合防治措施,强化碘盐监督管理,加大查辑非碘盐力度,采取集中与经常相结合办法,
普及碘缺乏病防治知识,积极开展病情监测,有针对性地调整防治工作重点,消除碘
缺乏病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1998年10月10日至11日, 省消除碘缺乏病考核组一行6人,由省地方病办公室主
任弭明琳带队,对莱芜市工作进行考核,副市长王育革、局长孟庆辉作了工作汇报,
先后到莱城区辛庄、铁车等5个乡镇及盐业公司进行考核,认为(莱芜市消除碘缺乏危
害工作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消除碘缺乏危害阶段性成果标准。莱芜市提前两年实现了消
除碘缺乏病的目标。

表2631986-1988年莱芜市地甲病长期监测点监测结果统计

┌──┬────┬────┬────┬──────┬────┬──────┐
│年份│实查人数│水碘ug/L│患病率% │7-14岁肿大% │尿碘ug/L│食盐有碘率% │
├──┼────┼────┼────┼──────┼────┼──────┤
│1986│1191 │3.45 │2.18 │7.41 │322.90 │100 │
├──┼────┼────┼────┼──────┼────┼──────┤
│1987│1157 │3.49 │1.96 │13.61 │123.15 │93.33 │
├──┼────┼────┼────┼──────┼────┼──────┤
│1988│1166 │2.08 │1.80 │10.37 │80.67 │90.00 │
└──┴────┴────┴────┴──────┴────┴──────┘

表264莱芜市4处病区地甲病防治前后效果比较

┌───┬──────────┬──────────┬───┐
│办事处│1978(供碘前) │1983(供碘后) │下降率│
│ ├───┬──┬───┼───┬──┬───┤(%) │
│ │调查 │患病│患病率│调查 │患病│患病率│ │
│ │人数 │人数│(%) │人数 │人数│(%) │ │
├───┼───┼──┼───┼───┼──┼───┼───┤
│上游 │30393 │1378│4.5 │4642 │119 │2.56 │43.49 │
│大王庄│39026 │2349│6.02 │5793 │157 │2.71 │54.98 │
│常庄 │36504 │1000│4.93 │4379 │208 │4.75 │0.65 │
│茶业 │32200 │2209│6.86 │4431 │174 │3.93 │42.71 │
│合计 │187123│7736│5.60 │19245 │658 │3.42 │38.93 │
└───┴───┴──┴───┴───┴──┴───┴───┘

表2654个病区7-14岁中小学生甲状腺肿大情况

┌───┬────┬──────┬────┬─────┬─────┐
│办事处│检查人数│生理肿大人数│患病人数│患病率(%) │肿大率(%) │
├───┼────┼──────┼────┼─────┼─────┤
│上游 │925 │193 │11 │1.19 │20.86 │
│大王庄│1134 │223 │10 │0.88 │19.66 │
│常庄 │1381 │266 │12 │0.87 │19.26 │
│茶业 │827 │228 │20 │2.42 │27.56 │
│合计 │4267 │910 │53 │1.24 │21.32 │
└───┴────┴──────┴────┴─────┴─────┘

表266-1莱芜市1988-2002年碘盐监测情况统计表

┌──┬──────┬──────┬────┬───────────────────────────────────────────────┐
│年份│全年监测份数│食盐有碘份数│有碘率% │备注 │
├──┼──────┼──────┼────┼───────────────────────────────────────────────┤
│1988│371 │342 │92.18 │按上级要求,食盐有碘率在90%以上。我市只1995、1997两年食盐有碘率低于90%,1992年有碘率高达100%。│
├──┼──────┼──────┼────┤ │
│1989│364 │346 │95.05 │ │
├──┼──────┼──────┼────┤ │
│1990│293 │269 │91.80 │ │
├──┼──────┼──────┼────┤ │
│1991│213 │197 │92.49 │ │
├──┼──────┼──────┼────┤ │
│1992│233 │233 │100.00 │ │
├──┼──────┼──────┼────┤ │
│1993│212 │196 │92.45 │ │
├──┼──────┼──────┼────┤ │
│1994│456 │425 │93.20 │ │
├──┼──────┼──────┼────┤ │
│1995│430 │379 │88.14 │ │
└──┴──────┴──────┴────┴───────────────────────────────────────────────┘

表266-2莱芜市1988-2002年碘盐监测情况统计表

┌──┬──────┬──────┬────┬──┐
│年份│全年监测份数│食盐有碘份数│有碘率% │备注│
├──┼──────┼──────┼────┼──┤
│1996│746 │680 │91.15 │ │
├──┼──────┼──────┼────┤ │
│1997│1650 │1382 │83.75 │ │
├──┼──────┼──────┼────┤ │
│1998│518 │468 │90.35 │ │
├──┼──────┼──────┼────┤ │
│1999│1400 │1386 │91.86 │ │
├──┼──────┼──────┼────┤ │
│2000│524 │496 │94.66 │ │
├──┼──────┼──────┼────┤ │
│2001│875 │840 │96.00 │ │
├──┼──────┼──────┼────┤ │
│2002│981 │978 │99.69 │ │
└──┴──────┴──────┴────┴──┘

地方性克汀病克汀病是在地甲病区发生的一种以甲状腺机能低下和生长发育迟缓为特
征的先天性疾病。与地甲病密切相关,对居民健康和优生优育,造成严重影响。“一
代粗、二代傻、三代连根拔”即形容克汀病危害之后果。
1981年至1984年,先后对大王庄、上游、茶业、常庄四个病区公社,进行了调查,
查出克汀病201例, 患病率11.39/万。1981年10月和1985年11月,山东省人民医院小
儿科主任杨亚超教授,两次到莱芜检查指导克汀病防治研究工作,对本市确诊的部分
病例进行检查会诊,认为诊断正确,对市卫生防疫站关于克汀病的调查研究资料给予
指导, 对防治措施,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对查出的病人进行X光拍片、化验、心电图
检查,书写了病历,建立了卡片。从已确诊的病人中筛选出21例作为治疗观察对象,
治疗一年后复查,有11例有不同程度的智力改善,其中8例智力提高一级或一级以上,
6例无改变。心电图有4例恢复正常。X线拍片8例骨骼发育均有明显提高。被列入省卫
生厅科研项目。1987年, 对21例家庭病床治疗的患者进行了系统复查,其中对17例资
料完整的作对比分析, 身高平均增长10.9cm,体重增4.3kg;11例心电图异常者有4例恢
复正常。 血清学检查T3、T4恢复正常水平,TSH有15例下降至正常范围,骨骼发
育有一定的改善,2例疗效较好的患儿自己行走,高兴地上了学。
1986年对17例克汀病人,在省地病研究所协助下用甲状腺素片替代疗法,开展了
家庭病床治疗及训练,进行克汀病治疗效果观察,取得了满意疗效,为克汀病治疗提
供一条新路。与市民政部门配合对地甲病区新婚育龄妇女普服碘油丸,预防下一代出
现克汀病人,并做预防效果观察,受到了有关专家称赞,“克汀病家庭治疗效果观察”
被评为泰安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表2671984年莱芜市克汀病调查统计表

┌───┬────┬────┬────┐
│病区 │调查人数│患病人数│患病率% │
├───┼────┼────┼────┤
│上游 │40787 │43 │0.11 │
├───┼────┼────┼────┤
│大王庄│49485 │47 │0.10 │
├───┼────┼────┼────┤
│茶叶 │38069 │79 │0.21 │
├───┼────┼────┼────┤
│常庄 │42164 │39 │0.09 │
├───┼────┼────┼────┤
│合计 │176505 │201 │0.11 │
└───┴────┴────┴────┘

克山病1974年,青沙沟村发现一例可疑病人,1975年五龙口村确诊一例病人。1976年,
县成立克山病防治小组, 组织对重点村庄进行调查,调查了港里管区11个大队,1800
0人, 陈林管区8000余人,共查出可疑病人9例,经反复检查诊断,确诊1例病人,系
口镇王楼村。经泰安地区人民医院确诊为亚急型克山病。此后,境内未再发现病人。
大骨节病(柳拐子病)经调查本市范围内发现部分病人,但均系外地迁入。无新发
病例。
地方性氟中毒病境内尚未发现氟中毒病区。1979年, 卫生防疫站组织调查了15个
公社91个管理区的177个大队饮用水含氟量,共采集水样472份。未发现含氟高的现象,
1980年至1983年又调查了151个大队的180眼水井, 共计652份井水,采用茜素磺酸锆比
色法进行化验, 其氟检出值在0.5毫克/升以下的639份,占98%,在0.5─1.0毫
克/升的7份,占1.1%,在1.0-2.0毫克/升的6份,占0.9%。吊古山、上北港、下
北港三个村,井水含氟超过国家饮用水标准。(1.0毫克/升)。追究其高氟原因,系电
厂、硫酸厂排出的高氟废水污染所致。对上述三个高氟大队调查172户, 620人,未发
现氟斑牙患者。经采取措施防止废水污染饮用水源,井水含氟量降到国家标准以内。
1981年,调查吉山村,发现黄斑牙患者,但化验饮用水质,氟含量未超标。其原因有
待进一步探讨。 1989年全市饮水调查,3个村水含氟量高,包括鹿野胡家庄村、腰关
乡的上温峪村、颜庄镇下北港村、1992年泰安市地病办将我市鹿野乡的胡家庄村及腰
关乡的上温峪村定为除氟改水村, 当年改水降氟工程全部完成,共使250余户,90 0
余人喝上了无氟害的自来水。 2001年对3个病村进行水氟监测,并对改水除氟工程的
运转情况进行摸底, 水氟最高为0.849mg/L,均低于GB/7018-1997的标准,通过
对3个病村改水工程现场查看和调查, 除胡家庄村的改水工程正常使用外,其余两处
因水位下降,水量不足或输水管道破损造成改水工程的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