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寄生虫病防治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c&A=2&rec=44&run=13

黑热病境内流行历史不详,但对群众危害严重。民间素有:“大肚子痞缠了身,阎王
拴住脚后跟”,“得了大肚子痞,十人就有九人死”等传说。旧社会,广大农村缺医
少药,药价昂贵,又无特效治疗方法,治好一个病人倾家荡产者有之。多数病人,因
治不起病, 只得听天由命。新中国建立后,1950年6月,以著名寄生虫病专家王兆俊
教授为首,在莱芜、泰安边境设立了华东黑热病防治所,研制出特效药“斯锑黑克”
(葡萄糖酸锑钠)为群众免费治疗,并培训大批防治技术人员。1950年下半年,经县卫
生院治疗者210余人,经华东黑防所治疗者400余人。1951年起,逐步建立起区、乡黑
热病防治站。1952年,县政府卫生科作出规定:“治疗黑热病一律免收药费”为照顾
地方医生生活,适当收取注射消毒费,“每治疗一人,收取小米10、15、20斤,对烈
军属、 贫困户免收。另外,治疗一人,国家补助小米5斤。1956年,卫生防疫站建立
后,每年组织对15岁以下儿童普查, 脾大者做汽水、福尔马林试验,并做髂骨、淋巴
穿刺、抽取骨髓或淋巴液涂片、染色,置显微镜下检查病原体,确认一个,免费治疗
一个,对病人家庭及四邻和病人较多的村庄,进行可湿性六六六或敌敌锑药物灭蛉喷
洒。至1965年,共治疗黑热病7268例,其中死亡22例。1966年,在王楼村发现最后一
例病人。1979年和1982年,市卫生防疫站配合省寄防所,先后在孟花园进行白蛉密度
调查,居民家中两次都捕捉到白蛉子(中华白蛉) 。对学校儿童150余人行利士曼素注
射做皮肤试验,未查出黑热病感染阳性者。对王响泉村患过黑热病者 (其中一例皮肤
黑热病)进行家访,早已恢复健康并健在。
附:1957年3月28日莱芜县人民政府卫生科关于黑热病防治工作几项制度(节录)
一、报告制度:凡发现新患者或死亡者,应自本年一月份起,按乙类传染病进行
管理,并按旬上报。二、病历记录:每治疗一个黑热病人,应填写黑热病防治所统一
印发的黑热病病历。三、锑剂管理:各黑防站应根据消耗量在每季度的前一个月制定
出季度分月消耗药品计划,报卫生防疫站审批……各黑防站应有专人、专帐管理。四、
收费标准及开支办法: 1、治疗手续费:每治1人,收1-2元;免费者由政府按每人1
元补给。 2、并发症药品补助费,原则上向病家收取,确有困难者,可从减免费中开
支。 3、社会医生普查、喷洒、生活补助费,每包干5000人口地区,发给6元。4、黑
热病普查中的消毒费和药品消耗费,器械损耗,待每次普查结束后,带收据来本科报
销。

表2611950-1966年黑热病患亡统计

┌──┬──┬─┬──┬──┬─┬──┬─┬─┐
│年份│患 │亡│年份│患 │亡│年份│患│亡│
├──┼──┼─┼──┼──┼─┼──┼─┼─┤
│1950│610 │ │1956│621 │3 │1962│48│ │
│1951│1148│ │1957│266 │1 │1963│24│ │
│1952│1220│1 │1958│53 │ │1964│15│ │
│1953│1383│4 │1959│221 │1 │1965│4 │ │
│1954│1127│2 │1960│123 │8 │1966│1 │ │
│1955│743 │2 │1961│2 │ │ │ │ │
└──┴──┴─┴──┴──┴─┴──┴─┴─┘

丝虫病境内流行历史不详。1957年,省丝虫病防治研究所在颜庄区对1065人作重
点调查,微丝蚴阳性者18人,感染率为1.6%。1963年,对颜庄、辛庄、方下、矿山、
寨里等公社的应征青年采血检查3069人, 微丝蚴阳性者8人。1964年,检查颜庄、苗
山、辛庄、矿山等公社的应征青年825人,阳性15人。1965年,选拔飞行员、滑翔员,
采血镜检423人, 未发现阳性者。调查结果证明,本市属低流行区,为斑氏丝虫病。
1971年,全县开展丝虫病普查,采用夜间抽耳垂血涂片,白天染色镜检的方法,普查
了752104人,查出微丝蚴阳性者223人,感染率为2.97/万。分布在城关、杨庄、高庄、
颜庄、方下、牛泉、辛庄、苗山、口镇、寨里等11个公社和泰安地区钢联,14号信箱
等厂矿、 机关。1972年又普查了上述11个公社的66个大队,计查36303人,阳性者15
人, 阳性率为4.13/万。 1973年, 抽查6个公社的16个大队和部分机关厂矿, 被查
12620人, 阳性14人。对查出的阳性患者,均进行海群生三个疗程的正规治疗,后多
次采血复查, 全部转为阴性。 1974年,在西下游村查出一17岁女性晚期丝虫病患者
(下肢橡皮肿) ,经全村普查980人,未发现血检阳性病人。1978年,经省寄生虫病防
治研究所、 泰安地区卫生防疫站对杨庄公社10个大队考核,共采血普查10483人,未
发现微丝蚴阳性者。1983年,对已经发现的阳性患者和晚期病人进行了采血复查,并
逐个建立了丝虫病档案, 对病家及其四邻采血镜检510人,未发现阳性者。1984年宣
布基本消灭丝虫病后本市未发现新病人。同年11月,中共山东省委防治地方病领导小
组颁发了《莱芜市已基本消灭丝虫病》证书,并授予莱芜市卫生防疫站等为“丝虫病
防治工作先进单位” 称号。1990年4-8月选择杨庄、寨里两个镇24个行政村进行丝虫
病阻断传播调查,共采血检查26772人,采血片53544张(每人2张) 经过显微镜检查未
发现微丝蚴阳性者。 1996年血检3万人, 未检出微丝蚴阳性者, 同时解剖淡色库蚊
3278 99只,未发现蚊蚴丝虫感染,说明本市丝虫病疫源地彻底净化。1996年9月经省
专家组考核鉴定,宣布莱芜市已达到卫生部制定的消灭丝虫病标准。1998年《莱芜市
消灭丝虫病技术研究》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疟疾境内流行已久。为单纯间日疟流行区,传播媒介,主要为中华按蚊。历史上
曾有多次流行。1944年,铁车、裴家庄一带疟疾流行。据纪中一回忆:“较普遍的流
行病是疟疾……,我发了两三次,就走不动了,发起高烧来,人糊里糊涂,头痛的象
要爆炸,那时用奎宁粉治疗,当时搞到一包奎宁粉多么不容易。”新中国建立前,发
病情况无确切统计。新中国建立后,国家发放大批抗疟药品。如奎宁、阿的平、白乐
君、环氯胍、扑疟母星等,免费为群众防治疟疾。1956年,根据《全国农业发展纲要》
规定,疟疾被列为限期消灭的疾病之一。1961年,由于自然灾害,导致疟疾暴发流行,
全县发病10153人,发病率达173.26/万,经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发病逐年下降。“文
化大革命” 中,疟疾防治受到干扰。1971年,又一次暴发流行,发病10652人,发病
率120.36/万。 1972年后,采取了一系列防治措施,如加强疟防队伍建设、开展技术
培训、狠抓现症病人的治疗管理、以及疟史病人的抗复发治疗、流行季节预防服药、
保护健康人群, 并结合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灭蚊防蚊等,取得了显著成果。从196 4年
到1985年, 全市共治疗现症病人72003例。抗复发治疗71301人次。预防服药9951 65
人。 到1976年,疟疾发病下降到2.05/万。是年起,转为重点防治阶段,采取了以控
制传染源为重点的防治措施,建立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疟防工作体系。狠抓了现疟病
人管理,做到“三及时” (及时发现,做到四热病人查血;及时登记报告,做到县、
乡、村三级有册、有数;及时正规治疗,做到一场发现,二场治疗,不发第三场) 。
狠抓疟史病人的休止期根治,每年三、五月份对上年发现的病人进行“乙伯” (乙氨
嘧啶,伯氨喹林) 八日疗法休止期根治。加强了重点人群的预防服药,用“乙、伯”
三日法对病家及四周居民和发病在1%以上的村庄全民预防服药,对“四热病人” (初
诊疟疾、疑似疟疾、无明高热、感冒发热) 血检疟原虫、病源点和病灶点行灭蚊药物
喷洒。从1976年到1981年,全程正规治疗现症病人2196例;休止期根治8316人,根治
率100%;预防服药387704人;“四热”病人血检疟原虫5383人,阳性1829人,阳性率
33.98%; 喷洒房屋180528间, 牛棚17813间, 畜圈10172间,鸡窝27837个,厕所11
033处。 1979年,羊里公社成为本市第一个无疟公社,泰安地区在羊里公社召开了现
场会。 到1982年,疟疾发病率下降到0.70/万。由于疟疾发病人数显著减少,疟防工
作转入监测、检索,巩固成果阶段。全市建立健全了检测检索系统,市成立了疟原虫
中心镜检站,各乡镇医院设立兼职镜检站,发热病人常规血检疟原虫。1982-1985年,
共血检17220份, 原虫阳性118例。阳性率为0.69%,这期间举办了五期疟原虫镜
检培训班, 计培训85人。1986年,对497名流动人口进行了预防服药。年底统计,全
市无疟乡镇达到26个, 占96.3%, 无疟村庄1003个。全年发生疟疾2人。发病率降至
0.019/万。 1987年6月,山东省基本消灭疟疾考核组,以组长,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
研究所副所长任正轩为组长的一行16人。到本市考查,检查考核了杨庄、颜庄、城关
三个镇(处)的医院及每镇抽查2个村,每村抽查30户,同时抽取150份血片做萤光抗体
检验,还集中检查验收了市卫生防疫站关于疟疾防治的档案资料。验收结论是:已达
到基本消灭的各项指标要求。
1988年抽查5个乡镇213人,未发现疟疾病人。为了预防外来疟疾的传入,1989年
市府办公室下发了(89)25号文件《莱芜市关于加强流动人口管理降低疟疾发病率的通
知》,疟疾防治由全面防治转入重点防治。是年省府授予莱芜市“基本消灭疟疾先进
集体” 。2000年抽查4个乡镇8个村400户,访问1032人,未发现疟疾病人。市医院、
区医院及各乡镇医院、厂矿医院和有疟原虫镜检条件的卫生医疗单位门诊部对“三热”
病人均开展了疟原虫血检工作, 1988-2001年共血检62941人,疟原虫阳性3例,及时
对病人和四邻进行正规服药,对病家进行药物灭蚊,消灭传播媒介。同期流动人口预
防服药1301人。全市已连续15年未发现疟疾新发病人。

表2621952-1987年疟疾发病情况统计

┌──┬──┬─┬──┬───┬─┬──┬──┬─┐
│年份│患 │亡│年份│患 │亡│年份│患 │亡│
├──┼──┼─┼──┼───┼─┼──┼──┼─┤
│1952│12 │1 │1964│946 │ │1976│199 │ │
│1953│180 │ │1965│2118 │ │1977│423 │ │
│1954│233 │1 │1966│1905 │ │1978│786 │ │
│1955│174 │ │1967│1491 │ │1979│479 │ │
│1956│14 │ │1968│1305 │ │1980│172 │ │
│1957│47 │ │1969│3012 │ │1981│137 │ │
│1958│17 │ │1970│9190 │ │1982│72 │ │
│1959│97 │1 │1971│10652 │ │1983│33 │ │
│1960│4114│ │1972│9429 │ │1984│18 │ │
│1961│5329│ │1973│7216 │ │1985│7 │ │
│1962│3423│ │1974│3978 │ │1986│2 │ │
│1963│898 │ │1975│1053 │ │1987│0 │ │
└──┴──┴─┴──┴───┴─┴──┴──┴─┘

中华分枝睾吸虫病简称肝吸虫病。 历史上境内无病例报告。1974年9月,县卫生
防疫站在涝坡村西藕塘捕捞的鱼肉中, 查到肝吸虫囊蚴。经调查10种鱼有8种查到囊
蚴,74条鱼中有48条查到囊蚴,占64.84%,以麦穗鱼、白鲦鱼、及鱼旁皮鱼(老实头)
感染率较高, 分别为88.33%、94.44%、87.5%。对重点人群调查发现肝吸虫患者,共
检查21804人, 虫卵阳性55人,感染率2.5%。对邻村大高庄大队,抽查有食该塘鱼史
者103人,虫卵阳性7人,感染率6.8%。解剖从两村购买的猫、狗各一条,其肝胆管内
发现大量肝吸虫成虫。同年,在胡宅大队也发现阳性患者。1979年,寨里卫生院一女
护士,孙王石一青年也查到肝吸虫卵。1980年,在南城子坡村采用皮肤试验和大便镜
检对照,调查了907人,阳性率5.51%。对50名皮试阳性者大便镜检,有3人查到虫卵,
二者符合率为6%。确诊3人,感染率0.33%。应用血防-846片剂,对62例虫卵阳性患者
进行治疗效果观察,服药后1个月、9个月各复查一次,虫卵镜检均为阴性。证明药品
疗效肯定,但有85.3%的人出现药物反应,其中以头晕、嗜睡多见,各占41%。对当地
群众广泛开展了宣传教育,加强粪便管理,做到不吃生的或半生不熟的鱼虾,防止感
染本病。
1997年4月份全省肝吸虫病防治工作会议在莱芜市召开, 莱城区被列为省肝吸虫
病调查点, 选择寨里镇涝坡村、大高庄两个行政村采集大便标本822人份,采用水洗
漂浮法,未检出肝吸虫卵,只查到蛔虫卵,阳性率占2.92%,鞭虫卵阳性率0.12%。
钩虫病为境内常见的肠寄生虫病。 新中国建立后,曾多次调查。1958年7月,县
卫生防疫站配合泰安专区卫生防疫站,在土楼、铁车、港里三个不同类型的村庄进行
调查。 结果:土楼村调查1471人,虫卵阳性734人,感染率为49.76%,铁车调查
327人, 虫卵阳性24人,感染率为7.34%;港里村调查1011人,虫卵阳性256人,感染
率为24.32%;1964年,在嘶马河大队和部分中、小学做蛔虫调查时发现不少钩虫感染
者。1977年9月,在何家庄大队调查1044人(魏氏饱和盐水漂浮法)虫卵阳性537人,感
染率为54.88%。 钩蛔虫同时感染阳性者530人,阳性率50.77%。经口服驱虫药进
行治疗, 虫卵转阴率为96.09%。经收集成人大便淘出成虫,鉴定为十二指肠钩虫。1
980年,在南城子坡大队调查204人(一般涂片镜检) ,感染率为2.96%。主要的防治措
施是:加强环境卫生和粪便无害化处理,做好个人防护,积极治疗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