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武术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a&A=3&rec=931&run=13

拳房武术何时传入境内无考,但都以拳房为教授和训练场所。明代成山、靖海两
卫设武学以教武臣子弟。清初,县人旅京者日多,为防身护财,多拜师习武。功成后
,回乡开设拳房,或自任教师,或延请北京、沧州著名武师任教。其时,蒲头、棘子
埠、河南、崖头、石岛、城厢、东山、俚岛、荫子夼等100多个村庄均设拳房,教练
武术。棘子埠一村设7处拳房,习武者300人,占全村总人口70%。1933年设县国术馆
,配专职教师,与各拳房密切联系,进一步推动了武术活动的开展。在1935年举办的
全县首届武术比赛大会上,石岛北沟拳房的沙树模及姜术德等取得好成绩。1940年2
月,日军入侵荣成,各拳房相继关闭,但习武活动并未因此停滞。1940年4月18日,
荫子夼国术队在队长孙臣的带领下,与文登县大水泊据点东侵的日军在堡子后一带展
开搏斗,共歼灭日军9名,缴获轻机枪1挺、步枪7支、匣子枪1支、子弹3000余发。
建国后,拳房被各种训练班所代替。体育主管部门通过挖掘武术“遗产”、举办
训练班、比赛、定点培训等形式,进一步推动了武术运动的开展。
种类境内武术种类繁多,而且随着时代习武目的不同及年龄因素影响,所选种类
有所转移。民国前,以防身为目的,多练长拳、猴拳、形意拳、醉拳、小虎拳、螳螂
拳、八卦掌、八卦连环棍、四门刀、通臂掌、花枪、三节棍、九节鞭等。建国后,社
会安定,习武者以健身为目的,特别是老年人多练太极掌、八卦剑、各式气功等。但
年轻人多选择比较激烈的长拳、形意拳等。
器械习武者所用器械有大刀、剑、棍、单刀、花枪、三节棍、九节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