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中草药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a&A=3&rec=925&run=13

中草药野生资源荣成地处丘陵地带,气候类型属大陆性季风型湿润气候,四季分
明,适宜中草药材生长,中草药材资源比较丰富。
1958年,县药材公司组织有经验的老药工到伟德山等地采集野生药材标本,共采
集到200多种。 主要有:桔梗、黄芩、苍术、茵陈、益母草、金银花、柴胡、枣仁、
忍冬藤、荆芥、地榆、紫参、太子参、沙参、元参、半夏、香附、车前子、全虫、土
元、蝉蜕等。1974年4月,县卫生局组织3名中医,带领山东中医药学校、山东省师范
学院在荣成实习师生和荣成“五. 七”大学、赤脚医生学习班的学生,普查了荣成境
内野生中药材生长及数量情况,历时1个月,共查出荣成境内生长的中药材500多种,
并组织编写了《荣成中药》一书,共印发2000册。
中药材人工种植荣成野生中药材品种较多,产量大。为进一步弥补临床常用药品
种的不足,50年代末开始人工试种野生药材。首先在城厢、港西等地沿海沙滩发动群
众采集野生沙参种子,在城厢、靖海试种获得成功,并于1959年在靖海公社召开药材
种植现场会,在全县推广。60年代初,又在寻山公社种植牛夕,并从外地引进杜仲、
黄柏、枝子、贝母、黄芪、党参、生地、白术、当归、川芎、红花等品种,也试植成
功。
中药材收购解放前和建国后一段时间内,由于没有专门药材机构,境内野生的中
药材未得到充分利用,只是私人药铺采集一些如蝉蜕、茵陈、鸡内金、益母草等极少
的几个品种。1955年,荣成县供销合作社联社建立药材经理部,开始收购中药材,当
时以各区供销社采购站为收购点,收购品种也很少。1956年建立药材公司后,业务逐
渐扩大,一般年份收购量达2.5万公斤左右。1958年“大跃进”时,烟台批发站提出:
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山里长的、海里游的,凡是药材都收购,并派一位专业经理驻
荣成督战。
中药材加工炮制解放前和建国后一段时间,酊剂、片剂多是批发机构加工,炮制
如炒、 煎等多是医疗单位自己加工。 1959年药材公司建立加工厂,进行少量加工。
1983年更新改造了中药加工设备,实现机械化,使产量大幅度增加。1985年加工炮制
的中药达9万公斤。
中成药加工制作1959年6月, 县药材公司建立制药厂,主要用手工制作丸、散、
膏、丹等品种。生产的主要产品有牛黄解毒丸、附子理中丸、十全大补丸、宁坤丸、
益母膏等10多个品种,1960年停办。1970年又恢复,加工制作仍是以上10多个品种。
1976年,为进一步推广“三土”、“四自”,县卫生局编写了《中药剂型改革选
编》 发至基层。《选编》共收集中药针剂、片、丸、散、膏、丹等剂型制法186个品
种,每种都详细规定了处方组成和制作工序,以及功能与主治、用法用量和规格。各
大队合作医疗均加工制作中草药。全县共建土药厂541处,自制药品151种,其中针剂
200万支, 片、丸、剂5000余公斤,各医疗单位使用自制药品达54万人次,从而有力
地巩固和发展了合作医疗。
1978年7月, 国务院颁发《药政管理条例》,县卫生局成立了药品检验所,并按
国务院有关规定取消大队卫生室制药资格,从此各公社卫生院、大队卫生室及药材公
司的土药厂相继停办。1994年11月,根据《药品管理法》、《中国医院制剂规范》等
有关规定,卫生局以荣卫准字(1994) 3号文批准市中医院生产三七胶囊等中成药13个
品种,批准市人民医院制剂室生产伸筋丹胶囊等3种中成药。1995年2月,两处医院的
中成药制剂已达37个品种。
中药材供应解放前,各药房治病药材大部分从外地购进。1920年,宋忠万、姜培
珊等人在石岛开办同升永药房,开展中药材批发供应。荣成解放后,各区相继成立医
药社, 所用中药材多由文登、烟台供应。1955年9月,荣成成立药材经理部,开展中
药材批发业务,经营批发品种200多个。1956年8月经营品种逐步扩大,至1958年扩大
到500多种。后来逐步调整,降至400余种,至今仍保持这个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