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地方病防治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a&A=3&rec=908&run=13

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荣成地方病较少,主要有地方性甲状腺、钩虫病。
地方性甲状腺肿主要分布在内陆乡镇,由于发病不多,多年来没有采取特殊防治
措施,只是在临床上遇到便治,没有列入疫情报告,发病例数没有资料记载,而且在
人们心中造成这样一个错觉:荣成属沿海地区,人群中不会缺碘。但事实并非如此。
1979年县卫生防疫站组织调查了25个公社,125个村,37349人,受检率75%,共查出
生理性甲状腺肿大575人,患病64人,患病率1.7‰,分布在16处公社30个村,其中内
地公社5处, 患病35人;沿海公社11处,患病29人。按型分类:弥漫型Ⅰ度40人,Ⅱ
度8人; 结节型Ⅰ度7人,Ⅱ度2人;混合型Ⅰ度5人,Ⅱ度1人。按程度分:Ⅰ度肿大
52人,Ⅱ度肿大11人,Ⅲ度肿大1人。查出的病人都进行碘丸治愈。
1995年10月,威海市地方病办公室下发威海市碘缺乏病摸底调查总结中载:调查
荣成市8-10岁儿童580人, 甲状腺肿大55人,肿大率9.48%,低于文登,高于环翠区
和乳山,肿大率超过5%,按现行有关标准,已构成碘缺乏病区。
钩虫病建国初期,钩虫病在荣成普遍流行。据1952年资料记载,荣成感染率高达
90%, 患病率达37%,马道公社小泊村患病率则达60%。1953年10月至1954年1月,
县卫生科组织医务人员, 带着显微镜下乡普查普治,3个月时间,共查治了4075人。
由于有特效药,使患者很快恢复了健康。以后随着医疗条件改善,各区医药部能独立
治疗,每年都查治一次,很快控制了流行。50年代后期,通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控
制致病环节,加强粪便管理,减少和避免手足接触等措施,使钩虫感染率大大下降,
60年代只是零星发病,70年代以来再无病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