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古遗址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a&A=3&rec=895&run=13

河口遗址位于人和镇西河口村南蜊碴的东南坡,属于台地遗址。1973年整修农
田时发现,面积达13.5万平方米,是一处文化内涵较为单纯的新石器时代邱家庄类型
遗址,为胶东半岛原始文化较早的遗存。
1975年与1976年,山东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及烟台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文物组,
曾先后两次进行过试掘,出土有石斧、石锤、石球、砺石和陶器鼎、钵、罐、纺轮、
支座以及骨锥、骨针等。器物标本和资料存烟台市博物馆。
遗址在整修农田时遭受严重破坏,文化堆积现存厚约2米。
197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苏秉琦亲临考察。 1992年6月12日公布为山东
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人和遗址位于人和镇人和村西南1.5公里处, 其西南距丁家庄300米,其西300米
处有一自南向北流径的小河,河之西岸即为人和遗址。
该遗址为1977年烟台文管会文物组调查河口遣址时发现的, 属台地遗址, 面积
1.2万平方米。 遗址上断崖不多,地面暴露遗物很少。在遗址南部道路旁边露出一个
灰坑, 文化堆积厚0.5米,内含泥质磨光黑陶片、夹沙灰陶片和夹沙红陶片等。所采
集到的标本有石簇1件, 为黑色砂岩磨制;石斧2式3件,均用辉绿岩琢磨而成。陶器
片有鼎足、罐腹和盆口沿等。其鼎为夹沙红陶质,扁锥形足,足表有一道凹沟纹饰,
罐为轮制,腹表有两道凸弦纹。盆为泥质黑陶,圆唇、侈口、折沿,有明显的磨光痕
迹。
由于遗址上有磨光泥质黑陶盆、扁锥形足夹沙红陶鼎和琢制的石斧石簇等器物遗
存,因此,应属于新石器时代龙山期文化遗址。鉴于其西距较早期的河口遗址很近,
值得进一步调查研究。
三冢泊遗址位于荫子镇三家泊村北,面积60万平方米,属坡地遗址。三冢泊古墓
群即座落于遗址的东部。于1982年冬季文物普查时发现。
遗址在整修农田时遭受严重破坏, 从北部路边断崖看,文化堆积厚0.6米。现地
表暴露大量陶片。采集的标本多为泥质夹沙灰陶和夹沙黑陶。器皿片可辨有兰纹盆、
鼓腹罐和空柄豆等。建材片有板瓦、筒瓦和半瓦当等。筒瓦饰绳纹,半瓦当为凹弦纹。
过去整地时曾在遗址上发现古墓、古井和灰坑。出土有铜剑、铁权和铁轮等。铜
剑藏于文物馆, 锋部残缺,脊棱明显,剑柄中空。铁权与铁轮系1956年3月同出于一
口古井内。 当时由山东省博物馆征集。据报道古井深达20米,权在井底,轮在权上5
米处。铁权重24公斤,其底径24厘米、高18厘米。铁轮少残,为八辐,重12公斤,其
直径42、毂径9、厚1厘米。经王献唐鉴定,铁权为战国时期,而铁轮时代稍晚。
三冢泊遗址为一处战国至汉代的聚落遗迹,规模较大。大约在汉代后期废为墓地。
成山头遗址位于三山子(古成山)及山前坡地上,其范围包括三山子、天尽头、东
西井楼子和南马台, 面积约40万平方米,属于山岗坡地遗址,是1982年5月烟台文管
会文物组普查发现。
遗址土层很薄,整修农田时又严重破坏,现在地表散布着许多扰动过的砖瓦碎片。
在坡地断崖上暴露灰坑两个, 文化堆积厚0.5-1米。采集的标本以建筑材料居多,有
几何纹方砖、踏步砖、残板瓦、残筒瓦和瓦当等。陶器皿主要为夹沙灰陶,有盆、缸
口沿残片。这些标本属于战国至两汉时期。1985年夏季在西井楼一个灰坑中发现绳纹
鬲足1件,属殷墟后岗期,为成山头考古的稀珍文物。
建筑材料中,有两种铭文瓦当较罕见:一种当心为“成山”二字,周环云纹,直
径15厘米,原物已失,仅存拓本,传为城厢唐佑龄旧藏,民国《荣成县志稿》曾著录。
另一种当面双线划开,上半当心为“”二字,下半当心为方格纹,周环变形龙纹,
直径19厘米。系1985年夏季于三山中峰西北麓采集,现藏烟台市博物馆。是年夏季曾
在三山中峰东北坡上发现三层古代台阶建筑,系用整块特制踏步砖砌成。踏步砖标本
亦藏烟台市博物馆。三山中峰这些古代建筑遗物和遗存,应与《三辅黄图》之汉成山
观有关。
据调查, 在西井楼修整农田时,曾发现许多陶水管和铺地砖。1987年4月在其东
南断崖上发现夯土一角,压在土层之下,可见长度东向侧面7米,南向侧面6米。这也
应是古代建筑遗迹。
1979年10月、1982年7月成山头海洋站在东井楼施工时,曾先后发现祭祀坑2个,
出土两组玉礼器。第一组4件,系1璧、2圭、1璜,现藏青岛市博物馆。璧为青绿玉制,
琢工精细,有光泽,面饰蒲纹,周环变形夔纹,径14.3、好2.6、厚0.4厘米。璜为黄
白色玉制,饰谷纹,长21、宽3、厚0.4厘米。二圭大小相等,玉质一同璧、一同璜,
均素面。通高9.2、宽2.4、厚0.5厘米。第二组3件,仅1璧2圭,藏荣成市文物馆。璧
已残破,玉色青白相间,面饰谷纹,径13.9、好3.7、厚0.4厘米。二圭玉色同璧,均
素面, 下端各有一穿孔。均通高13.5、厚0.4厘米,而其宽分别为4.6与5.6厘米。据
山东省考古研究所王永波考定,第一组玉器的年代为西汉前期,第二组年代为战国末
期至汉初。当为《史记》、《汉书》所载之秦始皇、汉武帝成山礼日活动的祭玉。
成山头遗址上现存地面文物有始皇殿、灯楼、灯塔、秦代立石等。始皇殿现存殿
宇为清代重建。灯楼建于清道光元年(1821年),道人徐复昌为便利航船,避免海难,
在楼上设灯悬钟, 以为警示。 成山头近代灯塔始建于1874年,为英国人建筑,原高
19.3米,抗战时期炸毁,1950年重建,高16.3米。1995年旧塔废置,在其南侧新建灯
塔。秦代立石,俗称法碑石,在三山南峰上,石灰岩质,剥蚀严重。现高120、宽145、
厚45厘米。其面朝南稍偏,据正面剥落石茬厚30厘米,是知原厚应为75厘米。立石旧
志无载,古诗称之为“残碣”。《太平环宇记》成山望海台条引《齐记》:“始皇欲
渡海,立石标之为记。”是则残碣为秦代所立的石标。
不夜城故址位于埠柳河(古不夜河)中游西岸,今不夜村处,其前为山岗低丘,后
为河谷平原。《汉书·地理志》东莱郡有不夜县,置于汉初。据唐颜师古注引《齐地
记》称,不夜城为莱子所立,始建于春秋时期。据清道光《荣成县志》谓不夜城“遗
址尚可识”,是知在清代后期不夜城的垣墙还是有迹可寻的。据调查,不夜村原址在
今村北一公里,原村民习称其村前今村址处为“南城”。约当今村中间之南北大街以
东地方叫“东城泊”,以西叫“西城泊”。不夜城故址大致在70年代迁建的不夜村下。
今不夜村周围暴露出的古代砖瓦残片随处可见,据查在60年代整地前,“南城”
一带农田间的瓦砾堆积可达人高。历年所采集的标本中,建材类有陶水管,万岁千秋
瓦当和菱形纹榫砖等。器皿类以泥质灰陶、夹沙灰陶和夹滑石黑褐陶为主,器形有大
罐口沿和大盆口沿等。1985年夏季,在新不夜村西北出土西汉高后时期的半两钱一罐,
重5公斤。 1992年冬,在不夜村前扩修公路时,掘出大批砖瓦和陶器片,类型与地表
散见的相同。在公路落坡处暴露文化堆积1-1.5米。在村东南路段揭露出6口古井,密
集分布在坡地下部石礓层上。在村西南路段揭露出大面积红烧土,可见部分南北30米,
东西40米。在红烧土中还扰出不少榫砖,可分大小两种,小者青灰色,较坚硬,一侧
饰菱形纹;大者黑褐色,含粗沙粒,质疏松,一侧饰网纹。
在不夜城附近,分布着不夜古墓群,60年代前尚有数十座冢墓,现在仅存学福村
东南1座。
赤山法华院遗址位于石岛镇西车村西的车脚河(赤脚河) 谷地,东西长150米,南
北宽100米,面积1.5万平方米。遗址跨居河流两岩,北倚赤山主峰,面朝碑石顶。
赤山法华院建于公元九世纪初,为新罗人张保皋所创。唐会昌五年(845年) 奉旨
拆毁。日本僧人圆仁曾在法华院居留过,在其《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对赤山、赤山
村及法华院的方位、环境作了详细记述。1987年春季,荣成县文化局、外事旅游办公
室和城乡建设委员会联合进行调查考证,确认民间传说的西车红门寺旧址就是唐代赤
山法华院遗址。
遗址现为果园, 车脚河在遗址中间自西向东穿过,其北部山根处有3户民宅,宅
傍梨园桃行间,古瓦片随处可见。居民王兆军说在30年代建房时,寺庙石基还很完好,
50年代在其房后台地上曾挖出大批古瓦,是整齐堆放着埋下的。据他保留下的一块完
整板瓦,为青灰色,布纹,质较坚,长34、宽24-26、厚2.5厘米。居民杨德贵还在那
里采集到一块莲花瓣圆瓦当, 青灰色,较坚硬,直径15.7、厚1.5厘米,花瓣丰满当
心突起。1988年在王宅原址复建法华院大殿时,在东北基槽揭出表土30厘米下瓦砾堆
积厚达70厘米,其中所含板瓦、筒瓦与地表所见一样。发现的建筑遗迹有条石墙基一
段和大片红烧土地面。出土遗物有石柱础1个,小瓷碗1个。础为鼓形,做工粗陋,只
有上、下面较平整。碗口径13、高3.8厘米,直沿实足,胎呈淡红色,釉色灰白微绿,
外着半釉,碗底有两处支钉痕。
采集的与法华院有关文物还有石碾1盘、石臼、石龟蚨1个、和尚墓地与和尚墓塔
各1处。
石碾与石臼,现存法华院内。石臼为V形窝,不同于汉式石臼U形窝。
石龟蚨做工粗糙,上有碑榫眼。原在红门寺址,后被山洪冲到西车村东河边。现
在小水库北岸树林中。
和尚墓地,在红门寺址后面山坡上,整地时已平毁。现存5块大石板。
和尚墓塔,在红门寺址西面河北岸,共4层,高2米。60年代修水库时被压在水坝
之下。
朝阳洞庙址朝阳洞又名竹林洞,位于宁津镇山前村后的山谷中。民国《荣成县稿》
称其“海边深僻,有洞幽黑。相传一夕雷震所为”。石洞高2米、宽2.6米、进深8米,
洞口面南向海,每值朝暾乍升,洞壁焕然。
从前洞外庙宇规模较大,占地5000平方米,分东、中、西三进院落,还有钟楼、
戏台等建筑。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是这里庙会,香火兴盛。
朝阳洞庙毁于1942年抗战期间。现在残墙废基掩于山岩林木之中,犹可见当年规
模。而洞中造像屡遭残毁,现仅剩无头残躯两身,斜倚在乱石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