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广播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a&A=3&rec=887&run=13

荣成的有线广播事业起步于1956年,当时县广播站只有1台上海牌TY2×250W广播
机, 利用344杆公里的地方电话线和35杆公里的自架线路,联通崖头、俚岛等11个区
乡, 接挂喇叭75只。至1957年底,全县有11个区、38个乡、114个自然村和23处农业
社通上了广播,接挂喇叭447只,广播专线达112.5杆公里。
1958年12月,县广播站在石岛公社建分站1处,全县喇叭入户1758只,19处公社、
126个耕作区和822个自然村都能听到广播。
1959年,全县建立小型和中型广播放大站18处,拥有“美多”牌250瓦广播机3台,
小型直流扩音机15台,喇叭入户5万多只。
60年代初国民经济困难时期, 全县18处广播放大站只保留3处,余者皆撤销。由
于经费短缺,人员不足,农村有线广播杆倒线断,基本瘫痪。
1963年4月, 根据省政府的规定,农村有线广播开始整顿、恢复。到1965年底,
全县又建起公社广播放大站12处, 广播机总功率达5300瓦,广播馈送线907杆公里,
喇叭入户3万余只。 “文化大革命”初,县广播站三次被夺权,农村有线广播建设受
到影响。
1969年初, 烟台地区广播局拨款3万元,在今南山路东侧新建县广播站,共建平
房26间, 建筑面积450平方米。广播机房、大小播音室等都达到当时中央广播事业局
颁布的技术标准。
1970年,全县30处公社建起广播放大站29处,广播机总功率7600瓦,公社到大队
的广播馈送线998杆公里。是年3月,县广播站研制成功县到公社成套载波设备,利用
电话线,采取频率分割的方法,开通了县站到公社广播站的信号,节约了资金,增加
了广播节目的播出时间。1971年9月,县站在斥山建成载波中转站1处,提高了斥山南
部共7处公社广播放大站的信号质量。是年12月,县站在埠柳召开了整网工作现场会,
推广埠柳公社广播站自制涂油箱,搞好铁线涂油和整顿村内广播网路的经验。会后,
整顿农村广播网和铁线涂油防腐工作在全县25处公社广播站全面展开,农村有线广播
面貌明显改观。 到1971年底,全县1052个生产大队全部通广播,喇叭入户率达到90%
以上。
1974年,县广播站在全县推广以暗线整网为主,明暗结合整顿农村广播网的经验,
确定技术标准,提高整网质量,保证了农村广播网的巩固、发展、提高。
1976年春,县广播局的干部、职工和抽调的部分公社广播站的人员一起,自己动
手建设厂房,制作安装设备,生产6.5米离心式圆水泥杆和5.5米方水泥杆。到1977年
秋,共生产水泥杆2400多棵,架设县到公社广播信号专线139杆公里。
1981年6月, 在原址重建的广播电视大楼竣工,总投资26万元,使用面积1250平
方米。县广播站机房、播音室等使用面积50平方米。
1987年上半年,县广播站按新的部颁标准改造了机房和播音室,更新设备,提高
播出质量。
1988年上半年, 县广播站改建和新建县到乡镇广播信号线245杆公里,提高信号
传输质量,开通了传真电报。是年12月,经省广播电视厅批准,荣成市人民广播站更
名为荣成市人民广播电台,并以此呼号播音,原建制级别和编制不变。
1989年7月, 利用广播信号线实行“频率分割式一线三用”试验成功,这项试验
组装了40多个滤波器和十几个均衡器, 改造了4部载波发送机和两部接收机,提高了
专线的传输效率。
1990年底,全市广播系统共拥有广播机54台,功率27.5千瓦,市至乡镇信号专线
294杆公里,乡镇到村馈送线1600杆公里,全市通播率达100%,入户率达98%,通响率
在98%以上。
1993年12月底,荣成市人民广播电台改为无线调频立体声广播,呼号为荣成人民
广播电台,发射机功率1千瓦,天线高度100米,有效覆盖半径达50公里,荣成市境内
都可直接收听到荣成台节目。各镇广播站用调频收音机收转荣成台节目。
到1995年底,荣成人民广播电台拥有16路调音台、录音卡座、卫星解调器、音频
自动控制器和1千瓦发射机等无线调频立体声全套制作、 收转、播出设备。各镇广播
站农村有线广播网基本维持1990年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