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放映与发行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a&A=3&rec=882&run=13

放映1929年春节,宁津所(今宁津镇驻地)商人王拴在大街墙上放映无声生活片断
影片,从此开创了荣成放映工作的先例。1946年,威海一私人在石岛丰收场放映无声
片《方剑秋女侠》 。1951-1952年,山东省电影宣传队到荣成县、区政府驻地放映纪
录片, 用录音机播放声音。1953-1954年,文登专署电影队在荣成县、区、乡集市放
映《白毛女》 影片。1955年8月,文登专署下放给荣成和石岛两县的两个16毫米队,
长年在县政府驻地和各区公所及村庄为群众露天包场放映。1956年石岛县合并荣成县
后, 两队全年各放映达400多场次。1960年发展了35毫米提包机队后,县驻地和石岛
的放映由35毫米提包机队负责, 以售票方式收费放映。1956-1965年全县共发展16毫
米队7个, 加上原来的两个队,长年分散于各个公社分片串村为群众包场放映,收费
标准单场为35元、 双场为50元。1963年逐步改革到根据人口总数,以人均不超过2分
钱的原则,制订出12个等级,以自然村为放映点,实行包场放映的收费标准,使全县
所有自然村都挂上了银幕。此经验受到省电影公司通报表扬,并在全省电影工作会议
上得到推广。1959年实行的电影放映成本考核制,促进了计划普及放映活动的开展,
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曾出现过一个队年放映900场(含短片场)的好成绩。
1978年后,发展社办、村办8.75毫米队和社办、村办16毫米队,撤销了12个国办
队。 社办队在本公社范围开展收费放映; 村办队在本村租片放映。社办队全年放映
250-300场;村办队年放映50-100场。
1986年后,全市只有市驻地和石岛镇及个别镇、村约12个队坚持放映活动,其余
皆停止了工作。1995年后,逐步恢复了乡镇16毫米放映队并开展了工作。
荣成35毫米影片放映起始于1960年,早期为露天收费放映,1977年荣成影院投入
使用,开始专业影院正规化放映。荣成影院开业初期实施畅门入场,高峰时期每日放
映最多8-10场, 日均3-4场,影院的繁荣局面一直持续到1985年前后,以后逐渐冷落
下滑。文化娱乐多元化冲击造成了群众消费渠道的分流,社团消费转为个体消费,先
是减少白场放映, 晚场也降至1场或停映,日均放映1.5-1.8场。至1986年9月石岛影
院开业时,荣成35毫米放映与全国一样,观众场次连年递减,虽然从1985年起实施以
质论价的浮动票价和90年代的引进分帐影片,使35毫米放映略有起色,但也仅限于保
持在一种维持状态。
发行1955-1960年, 县内影片发行由地区电影公司负责。1960年电影队部建立,
设有中心队长负责影片发行。 1973年5月电影管理站成立,放映计划和影片调度由专
职发行机构--发行组负责并兼管影片检修鉴定。1982年5月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成立,
从此开始了规范的影片发行业务。公司设1室6股,管理职能更趋完善,措施更加具体,
制度更加规范。1984年后,放映单位达到10个以上的乡镇开始建立镇办电影管理站,
负责4级影片发行。 1984-1986年间,全县先后建起了14处镇办电影管理站,其中5处
是站院结合式,9处是站队结合式,以影片发行管理为主,兼顾影院和下乡放映工作。
1987年后,由于电视、录像的发展及多种文化娱乐业的兴起,电影放映开始逐年
萎缩,公司发行业务每年仅靠库存节目拷贝周转运行。1995年电影发行工作因放映单
位过少,仍以库存与阶段租片应酬发行运转。35毫米影片发行调度工作由地区电影发
行放映公司负责,按月下达排片计划表及每月召集一次影院经理排片会议,后来会议
逐渐减少到每季度、半年、一年一次,但排片计划还是逐月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