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剧种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a&A=3&rec=877&run=13

京剧荣成地处山东半岛最东端,三面临海,渔村密布,渔民众多,他们都酷爱京
剧艺术(俗称大戏)。每逢渔汛期或丰收季节都要请台大戏,连演三天三夜或者更长以
示欢庆。石岛海上交通方便,客商云集,京剧爱好者甚多,是荣成京剧兴起的发源地。
1930年由私营商号开设了两处戏院,即三民茶园和大油坊剧场,互相竞争。较有名气
的京剧演员秋步云、田中玉、田红雨等分别在两处戏院演出,盛极一时。后三民茶园
因火灾而倒闭,大油坊剧场也因营业箫条而解体。以后由商行聘请私人戏班李庆保班、
大吉和班、周宝善的同盛班,在石岛天后宫戏楼相继演出。同盛班主周宝善,1922年
学艺,1925年在荫子夼与万寿海组成京剧同盛班。演出剧目有《蝴蝶杯》、《玉虎坠》、
《狸猫换太子》 、 《诸葛亮招亲》、《刘备招亲》、《贩马记》以及周宝善编写的
《巧遇出师表》等。由于班规严格,行当齐全,演出认真,技艺较高,因而能在荣成、
文登、威海、牟平等地连续演出。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同盛班解散,周宝善等人先
后加入石岛新声京剧团。
1945年8月石岛解放, 中共石岛区委组织京剧爱好者50多人成立石岛村俱乐部。
虽然是个业余团体,却排演了京剧、歌剧、话剧等剧目,配合当时的各项政治运动,
如《群策群力》、《改邪归正》、《张德保归队》、《花木兰从军》、《三打祝家庄》、
《闯王进京》、《逼上梁山》及歌剧《白毛女》、《三世仇》等,起到了团结人民、
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作用。
1948年8月,石岛市委宣传部决定成立石岛新声京剧团。演出剧目有《迎闯王》、
《打渔杀家》、《花木兰》、《甘露寺》、《陈胜王》、《将相和》、《虎头牌》、
《双蝴蝶》 、 《秦香莲》以及现代评剧《小女婿》、《小二黑结婚》等优秀剧目。
1957年,剧团易名为荣成县京剧团。1964年上演了大量现代京剧,如《八一风暴》、
《芦荡火种》、《红灯记》以及由毕家耀改编、郑荫坤作曲并导排的《南海长城》、
《不平静的海湾》。后又排演了《焦裕禄》、《箭杆河边》、《赤道战鼓》、《东进
抗日》、《山村姐妹》、《红嫂》、《江姐》、《借牛》、《打铜锣》、《风雷渡》、
《就是他》、《智取威虎山》、《杜鹃山》、《平原作战》、《龙江颂》、《沙家浜》
等。 1967年5月京、评两剧团合并,至1990年演出剧目有连台本戏《狸猫换太子》、
《王华买父》以及《汉宫惊魂》、《对花枪》、《秦香莲》、《徐策跑城》、《古城
会》、《白蛇传》、《春草闯堂》、《徐九经升官记》、《打龙袍》、《珊瑚与凤姑》、
《玉堂春》等。京剧团于1980年7月、1981年10月两次赴大连、营口、青岛等地演出,
当地电台、 电视台、报刊都进行录音、录像、登载评论文章。1980年7月29日,《营
口日报》发表题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文章;1981年10月25日,《大连日报》
发表《汉宫惊魂和荣成京剧团的演出》 的文章, 高度评价赞扬荣成京剧团的演出。
1991年,京剧团撤销,成立艺术团,演出以现代剧目为主,京剧演出甚少。
1995年,成立了荣成市京剧协会,并举办了京剧晚会2次,业余京剧大奖赛1次。
同时在上庄镇成立了京剧分会,并举办京剧折子戏大会演。
评剧评剧俗称“落子”,是盛传于东北、河北等地的地方剧种,也深受荣成人民
喜爱。1951年石岛新声京剧团聘请琴师王子衡、旦角李妙春,在演出京剧的同时,排
演了现代评剧《小女婿》和《小二黑结婚》。演出两个多月,场场满座,有力地配合
了当时《婚姻法》的实施。1958年招收了20多名青年学员,并从东北聘来金少芳、金
素琴为评剧教师,又从京剧团抽调十几名演员、乐手,组成评剧队,附属于京剧团的
领导。排演了《孟姜女》、《七人贤》、《夜宿花亭》、《千里送京娘》、《风筝误》、
《御河桥》、《麻疯女》、《桃花庵》等剧目。1959年由毕家耀整理改编的《杨二舍
化缘》,参加烟台专署会演,被评为优秀剧目,主要演员王萍、毕家耀被评为优秀演
员,该剧被评为优秀演出剧目。以后又排演了《杨乃武与小白菜》、《秦香莲》以及
现代评剧《丰收之后》 、 《社长的女儿》、《野火春风斗古城》、《南方烈火》、
《江姐》 等。1967年5月,京、评两团合并。1982年又排演了《砺志记》,参加烟台
市会演和山东省戏剧月的会演,荣获山东省创作一等奖,烟台地区创作、演出一等奖,
导演、演员都获奖,张植济获作曲奖。
吕剧吕剧是山东省地方剧种。 1960年3月24日招收演员组成吕剧团,排演了《刘
海砍樵》 、《王定保借当》、《借年》等,是年9月10日剧团解散。至今厂矿、农村
仍有业余演出。
歌剧1945年石岛俱乐部在演出京剧的同时,排演了大型歌剧《白毛女》、《三世
仇》、《群策群力》,配合当时的土改运动。1969年业余创作排演了歌剧《毕英兰》。
1991-1995年, 荣成市艺术团多次演出歌剧唱段,如《红梅赞》、《珊瑚颂》、《红
湖水》等优秀歌剧唱段。
大头戏即木偶戏。当时全县木偶戏有两台,一是大岚头村(今埠柳镇)夏二润家,
二是北台村(今东山镇)王东。大岚头夏二润,祖籍今环翠区桥头镇观里村,自幼家无
立锥之地,流落他乡。清光绪二年(1876年),流落到河间府(今河北省河间县),贫病
交加,恰被一木偶戏班救起,遂随班习艺。几年后,返回荣成,演出木偶戏。其时,
演出伴唱皆一人为之,全部道具为一扁担肩之,因此又称扁担戏。第二代夏仁智,子
承父业,仍以演木偶戏为生。第三代夏桂之(俗称夏四)鉴于家口日繁,开始把指头木
偶发展到大型木偶,即布袋戏,人员由一人增至几人,并配以打击乐和丝竹乐伴奏,
对唱腔也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早先夏二润于河间府习艺时,唱腔多采用河北梆子,间
或杂以山西梆子,但荣成人听不惯此调,而酷爱京剧,夏桂之遂改河北梆子为皮黄。
至此,夏家的木偶戏发展到鼎盛时期,后延至第四代夏元洪,抗日战争爆发,中国共
产党普及教育,夏元洪遂弃祖业,从事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