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美术书法摄影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a&A=3&rec=866&run=13

美术剪纸荣成剪纸历史悠久。建国前,荣成的民间剪纸按用途可分为窗花、门花、
墙花、顶棚花、枕头花、鞋花、兜肚花、笸箩花、纸斗花、粮仓花等。内容以吉祥喜
庆居多。剪纸的风格以粗犷大方,朴实流畅见长。建国后,全市广大业余专业作者积
极探索剪纸艺术,把国画的疏密搭配和版画的黑白关系溶于剪纸艺术,画幅有单幅式、
双幅式,也有连环画式、插图式,更有供贺年片、幻灯、电影宣传画和商店橱窗装璜
用的样式,内容贴近现实生活,富有时代特点。在历次美展中,荣成剪纸作品多次获
奖,并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
1960年,岳荣山创作的剪纸《海带丰收》,首次被山东省文化局选作《烟台专区
民间剪纸集》 封面, 并刊登于《光明日报》。1962年,他创作的《姊妹糊花牛》在
《人民画报》上发表,《姊妹剪窗花》发表于《光明日报》,《海韵》在《大众日报》
发表。是年,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他四幅长条剪纸窗花。1964年,岳荣山创作的剪纸
《照蟹小趣》,参加世界艺术精品展。王言昌是荣成县专业剪纸的佼佼者,也是全县
唯一的中国剪纸研究会会员,他发表的优秀剪纸作品数百件。1965年,王言昌创作的
剪纸作品《出操》,在《儿童时代》发表;1977年,他创作的《劈波斩浪夺高产》参
加全国美术展览,并被评为“山东省四二年以来优秀美术作品”;1980年,他参加编
辑《烟台剪纸集》 ,书中发表他的剪纸作品9件,15幅,此书1981年由人民美术出版
社出版。宋仁壮的剪纸组画《对虾落网记》,获1981年山东省美展二等奖。是年,宋
仁贤的剪纸《渔讯》 、 《卖鸡蛋》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1983年,王言昌创作的
《胶东风光》,参加山东省赴京民间艺术展,是年又参加全国八省、市剪纸联展,他
的《渔岛风光》1986年参加全国现代剪纸展览会。1991年,方桂凤创作的剪纸《年年
有余》,参加山东省民间艺术展。是年,王言昌的《母与子系列》,获中国现代剪纸
展三等奖。1992年,方桂凤的剪纸《虎》,获中国旅游剪纸三等奖。1993年,在工贸
杯中国现代剪纸大奖赛中,她的作品《虎》被评为优秀作品奖。许青的剪纸《斗鲨》,
参加全国剪纸展。1994年,许青的剪纸作品《十二生肖》,参加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展。
是年,孙德胜的剪纸《天鹅飞》参加全国剪纸展。1995年,方桂凤的作品《天鹅百姿》
参加中国巧手工艺品展和“世界妇女大会展览”,荣获鼓励奖和中国巧女证书。年复
一年的剪纸艺术实践,既造就了专业剪纸作者,也造就了大批优秀民间艺人,殷淑贤、
刘桂青、王茂爱等一批心灵手巧的老大娘,就是全市民间剪纸艺人的杰出代表。80岁
的老人王茂爱,剪纸装饰的“纸斗”,被选送到山东省民间艺术展览会。1996年,荣
成市被文化部命名为“剪纸艺术之乡”。

方桂凤剪纸作品《天鹅百姿》

雕刻 解放前,荣成的传统雕刻艺术有砖雕、石雕、木雕和根雕等。砖雕一般用
于房屋建筑的外观装饰,如寺庙及富裕人家的院墙和屋顶等。石雕应用面极广,以雕
刻石碑为主,还用于雕刻石柱、台阶石、大门匾额及石狮、石鼓等;木雕主要用于家
具和建筑房屋的门、窗、柱、槛装饰等。荣成的根雕艺术发源于清代,最早的根雕艺
术作者是靖海胡家庄村的常德仁,他的主要作品是花几、桌椅、禽兽等,在民间有较
大影响。
解放后至70年代末,雕刻工艺品较少,只是石雕,有时在建桥和修建平塘时用来
雕刻桥头,装饰平塘栏杆柱和台阶石,建房时用来装饰门、窗匾额和面部底角等。80
年代后,雕刻艺术得以广泛应用,尤其是石雕和木雕,品种不断更新,集体和私营加
工厂不断增多。1987年,县石材集团总公司精选优质花岗岩,精工制作的灯笼、石狮、
龙柱、 玉女、宝塔、雄鹰、墓碑石、石栏杆等数百种石雕工艺美术品,年产量达2万
件套,产品荣获山东省工艺美术百花奖,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并出口日本、丹麦、
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木雕广泛应用于仿古家具。荣成的根雕艺术在全国有较大
影响。 1993年荣成成立了根雕艺术协会,举办了大型根艺奇石联展5次,参加全国性
展览2次, 展出作品300余件。1995年参加威海市大展,有19名作者的204件作品参加
展出,获奖作品36件;是年又参加全国大展,有10名作者的32件作品参展,获银牌奖
1个、 铜牌奖4个,并有3名作者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刘玉竹被中国根艺美术学会评为二级高级根艺师,王仁刚、刘德兴、邵正坤、孙成仁
为根艺美术师。至1995年底,全市有造诣的根艺作者已达30余人,档次较高的作品达
2200多件, 其中最大的作品是石岛炮台东村李用洲创作的《龙》,长达3米;最小的
作品是石岛影院车
刘玉竹根雕作品
福进创作的《小鹿》,只有两公分大小。
面塑荣成农家早年就有正月十五日“散灯”的习俗,每逢正月十五日家家户户都
捏豆面灯。
豆面灯的面,必须用很细的豆面,用水和成很硬的面球,然后用刀切成大小不等
的面块。捏灯,男人很少参加,一般是老婆婆、媳妇、姑娘们参加,未出嫁的姑娘,
都得学会捏灯,否则结婚后婆婆不满意。谁的面灯捏得有艺术,村里人就认为是聪明
的媳妇,其男人也以此为荣。
豆面灯多捏成十二生肖。家里有几口人,就捏几个灯,属什么就捏什么。除此以
外,还捏些吉祥物,如龟、蟾等。晚上散灯时,家中的老妇人就在面灯的背上小面碗
里加上豆油、花生油,并插上一灯芯,点亮,家里人都动手送灯。送灯有规定,如狗
灯安放在狗窝盖上,猪灯放在猪窝盖上,马灯放在马栏里。吉祥灯也有规定位置,如
圣虫灯放粮食屯子上,表示粮食吃不完。灯火燃烧时间长短也有个说法。据说,谁的
灯燃烧的时间越长,谁就能活大寿,谁的灯火最亮,谁该年就有好运。
解放后,面塑活动依然盛行,文化部门还经常举办这类的展览、收藏活动,所以
豆面灯越来越被人们重视。王连镇的面灯在全市最有名,寨前方家村刘秀英的十二生
肖1988年参加省展,被省文化厅收藏。石岛镇方桂凤的作品《豆面灯》,1994年获文
化部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大展铜牌奖。
雕塑荣成的雕塑起源较早。解放前,多以民间泥塑为主,如泥娃娃和寺庙里的佛
像等。解放后,荣成的雕塑艺术有所发展,多以白水泥为塑材,“文化大革命”期间
开始雕塑伟人像,以文化馆美术工作者为主体,在学校、机关和有关单位院内雕塑巨
幅毛泽东像。80年代以来,雕塑艺术不断创新,原市文化馆美术工作者卢炳戌等,在
庭院、花园内创作了一批人物、鸟兽等雕塑作品。如市环保局院内的天鹅、自来水公
司院内的人物等。
绘画荣成传统的绘画作品为国画,以山水、花鸟、人物居多。40年代,荣成绘画
以崖头楼下村彭鼎臣的花鸟画知名度较高,其绘画特点为写意,笔力沉厚,墨气淋漓,
别具一格。其次为夏庄石硼阎家村阎淑丰的花鸟画,设色柔淡,雅俗共赏。
解放后,业余绘画爱好者不断涌现,他们大都是民间自学成才的土画家,其中石
岛业余绘画活动较活跃。50年代末,大鱼岛村几位作者采用单线水粉平涂,创作了一
些反映渔村人物风情的厅道画、壁画和年画。岳荣山,自1957年即从事群众美术辅导
和创作,学多种画技,着力反映时代气息和地方特色。1962年,岳荣山在参加腰斩黄
河工地上画的两幅速写《滚龙衣》、《位山工地》,首次参加山东省文化局举办的迎
春画展,并发表于《山东群众艺术》。宋仁贤,自70年代始从事年画和连环画的画技
创作,他的作品多次在山东省美展中获奖。1971年,他创作的年画《碧海宝藏》获山
东省工农兵美展一等奖, 连环画《爷爷的经验》 1973年获山东省美展二等奖,年画
《试验田》1974年由中国美术馆收藏。1975年,山东人民出版社首次在石岛举办出版
年画创作学习班,对20多名作者进行了具体辅导。后来人民美术出版社、上海人民美
术出版社等单位的领导,编辑也相继来到石岛,进行了年画调查、约稿和年画创作辅
导。 县文化馆每年组织作者进行绘画创作,很快形成了一支300人的美术创作队伍。
1977年,宋仁贤的年画《海岛女民兵》,由中国美术馆收藏,《育新》由人民美术出
版社出版,《碧海宝藏》发表于《人民画报》。是年,陈儒义的国画《渔岛新貌》参
加中国美术展览;王言昌的年画《英姿飒爽》等22幅作品,自1977-1987年由人民美
术出版社出版。宋德风,从事国画等多种画技的创作,作品多次在省、国家和国际美
术出版社出版或报刊上发表,并多次在展览中获奖。他创作的连环画《管道穿军营》,
1978年发表于《大众日报》,国画《武松打虎》获1980年山东出版社国画评比三等奖,
工笔画《柳毅传书》、《黛玉戏鹦》1981年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是年,鞠志
文的国画《植树》获山东省美展二等奖。1986年,王言昌的年画《喜结良缘》入选法
国博览会。是年,颜士的国画《新疆行》发表于《农民日报》。郭建国的年画和国画
多次参加省、地(市)美展并获奖,1983-1986年,他的年画均由山东省美术出版社出
版。1990年,李吉仁的国画《牵牛麻雀》发表于《人民日报》,《白梅》发表于《羲
之书画》 , 国画《秋菊》获山东省书画展二等奖。是年,王昭灿的年画《大海》由
《新华诗刊》发表。1993年,彭永俊的国画《山水》获大众杯书画大赛金奖,并发表
于《大众日报》;王昭灿的年画《渔港之夜》获中国美协世界杯画展银奖。是年,宋
德风的国画《虎》由东方出版社出版,获中国现代文化学会书画展铜奖;孙初发的国
画《溪水松涛》由中国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1994年,李少杰的油画《海边》参加日
本水陆集团画展;王昭灿的年画《海潮》发表于《中国文化报》,《足迹》获北京世
界杯大展三等奖。是年,宋德风的国画《新桃花源》获中国首届海内外书画大展三等
奖。 1995年, 王昭灿的年画《海神图》获中国文化学会书画展金奖;李吉仁的国画
《红梅》获国际书画大赛书圣杯银奖;宋德风的国画《桃花源》参加中华当代书画精
品展获二等奖;孙初发的国画《雏鸡图》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王平 (原名王
远胜) ,中国漫画联谊会会员,自1980年从事漫画创作以来,已发表作品千余幅,其
中多幅作品发表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和日本、韩国、法国、
比利时等国家报刊上,并在国内外获奖86次。他的作品《上班》1986年获首届《工人
日报》漫画大赛佳作奖;无题作品1995年获保险杯国际漫画大赛二等奖。至1995年末,
全市有地市级以上的国画、年画、漫画、连环画、油画、壁画创作的作者46人,参加
省以上出版的作者31人。宋仁贤被中国美术家协会吸收为会员,岳荣山、宋德风、宋
仁壮等21名作者被中国美术家协会山东省分会吸收为会员。
书法清末至民国年间,荣成民间部分人的书法就小有名气,如蔡官屯村林钟潢、
大泊子村张锡诚、东王门村张国棋、沽泊阎家村阎星楼、凤头村鞠日升、崖头村张俊
采等,以隶书见长。以大草见长者有毕登瀛、陈象溥,以钟鼎文见长的有张虞采,以
魏碑见长者有刘勤南,还有以左书闻名的姚安,这些人的作品大多散落于民间。
建国初期,因未加提倡,从事书法活动的爱好者不多。1965年,东山镇崮山前村
张锡城(又名张洗澄)书法作品参加了山东省书法展览,到1981年,他的作品在全省部
分地市巡回展出。1990年,张锡城被中国书法家协会吸收为会员,他的书法作品入编
《中国书法艺术大成》一书。1983年初,姜鸿尧被调入县文化馆专业从事书法研究、
创作、辅导工作和开展书艺交流展示活动,是年县文化馆举办为期一个月有30多人参
加的书法美术培训班,培养了一批书法人才,从此书坛活跃,老书法家青春焕发,书
坛新秀刻苦自砺,新作颇多,成绩亦佳。自80年代以来,全县每年都多次举办或参加
县级以上的书法展览,部分作品获奖。姜鸿尧尤工楷、隶、行草,书风古朴,遒劲豪
迈,作品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大型书展并获奖,并在《中国书画报》、《中国青年报》、
《大众日报》等报刊上发表。1986年他被聘为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顾问,1989年加入
中国书法家协会山东分会(以下简称省书协)。1988年,他创作的书法作品参加国际书
法比赛获铜牌奖,1994年他创作的多幅不同书体的书法作品被中国美术家、书法家作
品评审委员会评为一等奖, 他撰写了2篇书法理论文章先后在山东省文联、书协举办
的全省论
张锡城书法作品

文比赛中获一等奖,他的书法作品及传记入编《中国当代书法名家墨迹》、《世界当
代著名书画家真迹博览大典》、《当代书画篆刻家辞典》等国际国内大型专业辞书典
籍,其本人入编《世界名人录》,并被国际美术家联合会等16个国际权威书画组织授
予“世界书画艺术名人”、中国美术家评审委员会授予“金奖中国书画艺术家”等称
号。宁兰慧,省书协会员,尤工硬笔书法,作品多次参加省及全国书法大赛和展览并
获奖,1988年获全国第四届青年钢笔书法赛一等奖。宋仁壮,省书协会员,他的行书
作品发表于《中国人才报》,行草书“万里云烟入画图”获1992年山东省技能赛优秀
奖。阎庆祥,省书协会员,工行书、草书,作品多次在全国和国际书法大展中获奖,
并在《大众日报》、《体育报》、《山东青年报》等报刊上发表,他的行书作品获中
华全国书法精品展二等奖,并录选于《二十世纪中华书法篆刻集粹》,其草书作品发
表于《中国现代书法

姜鸿尧书法作品

作品选》。孙德胜,省书协会员,其行草书法多次在省、地(市)书展中获奖,1992年
获山东省文化干部技能比赛优秀奖。另外,业余书法爱好者刘洪钧、慕全泽、刘毓秀、
刘振荣等作品也多次在省和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至1995年,全市书法作者在省级以上
刊物上发表作品100余件, 在省以上书法展览中获奖20余次,其中参加全国或国际书
法大赛中获奖10余次。
摄影40年代中期,崖头镇的海崖村毛贵臣、毛贵玉二兄弟开始设照像馆。50年代,
在《荣成大众》报社从事新闻工作的孙启法开始搞摄影创作,当时只用一台日本30年
代出产的照像机从事新闻摄影。到了60年代末,县委、县政府开始重视这项工作,特
意拨款购置摄影设备和器材,并安排搞美术工作的孙初发兼任摄影工作。自70年代初
至80年代末, 文化部门先后举办了5期摄影学习班,为全县乡镇文化站、企业、厂矿
等单位先后培训了50多名摄影人才。
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各乡镇都有了照像馆,大企业也设有专人兼顾摄影。这
期间, 市文化部门先后举办过3次摄影展览,每次参赛作品达250件,同时选出100多
幅优秀作品用于农业、 工业及各种宣传专栏,以配合形势教育,有300多幅珍贵照片
存入档案馆。自1982-1995年,全市共有25人参加省以上摄影展览,参展作品130件,
获奖作品30件。其中孙初发自1979-1993年,先后在全国各大报刊杂志上发表新闻作
品600多幅, 被省摄影家协会吸收为会员。他的艺术摄影《海上喜丰收》、《军民联
防》,分别获山东省新闻摄影展和山东省民兵摄影赛二等奖;《渔港春讯》、《早市》、
《一锤千斤》入选胶东风情进京展览;《新居》、《笑了》选入山东中国农民大奖赛
展览;《喜丰收》、《万斤鲨鱼》、《花斑彩石》,选入1988年《胶东明珠--威海》
进京展览。李盛成的摄影《甜蜜的梦》,1989年获山东财经学院摄影二等奖。孙建军
的摄影作品《渔民组片》,1991年发表于《音乐小杂志》;《荣成第一渔业市》1992
年参加解放军报《柜台杯》摄影艺术展览,获三等奖;《海带丰收》参加首届“DS”,
全国摄影大赛获纪念奖;《渔村新貌》参加1993年在北京举行的中国摄影家协会展;
《繁忙海港》参加1994年山东省第二届大河上下艺术摄影展览,先后在《齐鲁渔业》、
《音乐小杂志》、《中韩产业》、《中国威海》、《威海日报》等报纸刊物上发表新
闻照片。王昭灿的摄影《海神图》,1995年发表于《中国书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