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音乐舞蹈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a&A=3&rec=865&run=13

声乐荣成的传统声乐主要是地方民歌。境内民歌不但数量多,广为传唱,而且具
有浓郁的地方色彩,独具一格。荣成的民歌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渔号类,如摇橹号、
赶船号、上网号、抬船号、拉杆号、打橛号、打包号等40多种。南部海沿乡镇的号子
粗犷有力,富有气势;北部海沿乡镇的号子悠扬动听,富有旋律感。二是民间小调,
如《盼情郎》、《妓女悲秋》、《老雕将媳妇》、《小白菜》、《割韭菜》、《哭老
天》等30多种。三是秧歌调,有四平腔、秧歌信子等10多种。新民歌和近代歌曲盛行
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那时几乎村村都有歌咏队,当时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
歌曲有《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运输队长蒋介石》、《打回老家去》等。
解放后,荣成的音乐活动和创作逐渐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其中大鱼岛业余剧团
导演王明亮1960年创作的歌曲《歌唱新渔村》、《劈风斩浪夺丰收》、《人人都夸王
大妈》、《上网号》等,分别在省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1980年后,
张植济写出大量歌曲,被荣成人民广为传唱。他创作的歌曲《庄稼人乐开怀》,曾参
加山东省举办的“泉城之秋”音乐会演出,并在省、市广播电台多次播发;他为大型
评剧《砺志记》设计的音乐唱腔,在1982年山东省举办的戏剧月演出中荣获作曲奖;
是年烟台地区举办的小戏汇演中,他为《柳绿花红》、《搬婆婆》谱写的评剧词曲分
别获一等奖和二等奖;1984年烟台市举办的第一届金色胶东音乐会,他谱写的女声小
合唱《渔村三月美》荣获三等奖。1992年,邹德波谱写的歌曲《满意在荣成》、《这
里是爱的海洋》,发表于《在这块热情的土地》一书。是年张植济创作的歌曲《祝您
一路平安》,发表于《工人音乐报》;1993年,他的歌曲《爱心常在》,发表于《全
国企业歌曲选》。到1995年,荣成新创作的歌曲50余首,其中15首荣获省级以上奖,
20首在省及全国刊物、电台发表或演播。
器乐荣成境内传统的器乐大致可分为吹打乐和丝竹乐两种。吹打乐由笙、管、唢
呐、九音锣和长杆号等组成,丝竹乐由京胡、二胡、竹笛等组成。演奏时,吹打乐和
丝竹乐可以伴奏,也可以独奏。演奏人数可多可少,小型演奏三五人即可,多者几十
人。解放前,有钱人家婚嫁丧葬时,一般都要请“鼓手”或“乐班”演奏,以示欢庆
或哀思。如遇丧事,人死后,棺材停放在家里少则三天五日,多则十天八日,日夜不
停的作乐致哀。亲戚来吊丧时,长杆号首先响起,家人马上出迎。殡葬这一天鼓乐齐
鸣,一直把死者送到墓地埋妥方止。在祈雨贺年或赶庙时,也经常举行一定规模的演
奏活动。有时,政府机关举行悼念活动,也请民间艺人演奏。如1946年4月8日,叶挺、
王若飞、 秦邦宪3人遇难后,荣成县委在崖头广场举行追悼大会,大会作的哀乐就是
聘请当地民间艺人演奏的民乐曲。
“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乐演奏艺人受到批判,乐器被没收,种种演奏活动被禁
止。
1985年发掘整理民乐时,全县仅发现滕家三章村肖乔模弟兄和宁津留村程光谱、
程志远父子俩可以完整演奏,整理时就把这两个村乐手演奏的乐曲作了录音和记谱。
三章村肖乔模和肖永恒演奏的笙管曲有《罗江怨转单刀赴会》、《罗江怨》、《山坡
羊》等。宁津留村程光谱、程志远演奏唢呐曲有《万人民》、《关东腔》、《关西腔》、
《四字调开门》、《小开门》、《一枝花》、《土换轴》等,其中唢呐曲《关西腔》
已被《中国民乐集成卷山东卷》收编。
县内各剧团和“同乐处”必备吹打乐器和丝竹乐器。1905年,西方乐器传入境内,
此后,各学校逐渐备有小号、军号、小鼓、单双簧管等,并成立军乐队。建国后,逐
步引进铜管、提琴、风琴、钢琴、电子琴等乐器。90年代,境内各种现、当代乐器齐
全。
民间舞蹈荣成民间舞蹈历史悠久,其渊源无可考证,民间舞蹈主要表现在新春佳
节和庙会期间。在荣成的大街小巷、山麓海滨,特别是遍布全县的67处庙会上,到处
可见民间舞蹈的绰约芳影。如广场的大秧歌,开路的对子鼓,串乡跑村的《小毛驴》,
大街游行的《长龙舞》、《狮子舞》,高空大顶的《抬阁舞》,一人行走的《小阁》,
出子戏的《跑旱船》,夜间渔村的《鲤鱼灯》,海边的《蚌精舞》,山村的《牛虎斗》,
振奋精神的《扫子棍》等,五彩缤纷,不胜枚举。这种五光十色的民间舞蹈多达30余
种。上庄的《扫子棍》等一批精彩民间舞融武术与舞蹈于一体,为胶东地区所少见。
这些民间舞蹈,种类繁多,舞姿各异,刚健奔放,活泼洒脱,深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
见。在节日或山会演出中以斥山一带的“抬阁”、“背搁”最为有名,而东山则以跑
驴、对子鼓著称。
“文化大革命”期间,这些民间舞蹈被戴上“四旧”的帽子而被禁止。改革开放
以来,荣成市委、市政府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在体育场和大街上举办民间舞蹈,盛
况空前,如崖头镇的《龙舞》、《狮子舞》、寻山镇的《旱船舞》、崂山镇的《高跷
舞》、龙须岛镇的《大头娃娃舞》,还有个别村的《毛驴舞》、《火球舞》等等。’
95荣成国际渔民节开幕式上, 由于迎雨设计导演的分体组合金龙舞,由400个渔灯相
连, 组成长420米的巨型长龙,翻腾飞舞,气势宏大,创当时国内外舞龙长度之最,
把荣成的舞龙艺术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
现代舞1958年,石岛镇大鱼岛村的王明亮创作并表演的舞蹈《海带丰收》进京参
加演出,刘少奇、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接见了他,并称他是渔民舞蹈家,后来又将该
舞蹈拍成影片在全国放映。70年代崖头小学宣传队,俗称“荣小红”,由田克华创编
的舞蹈《采药姑娘》,声震烟台地区,多次参加地区级比赛并获奖。1989年,市第一
实验小学创编的《愿世界同欢唱》 、《东北小秧歌》,在山东省文化厅、教育厅等9
个单位联合举办的儿童舞蹈会演中获表演奖。1990年,千宝玉创编并演出的《摘苹果
的姑娘》,被威海电视台春节电视文艺晚会采用;《党啊,亲爱的妈妈》参加了山东
省第二届残疾人文艺会演获表演二等奖;《顶水舞》、《小雨》获创作奖。1992年,
王秀敏的《共同祝愿》参加山东省文化厅举办的文化馆(站)专业人员技能比赛获表演
三等奖。是年千宝玉的《铃鼓舞》获山东省文化干部技能赛表演三等奖。1995年她创
编的《春恋》,由荣成市橡胶厂文艺队表演,参加了山东省企业文艺会演,获创作三
等奖。是年,王秀敏创编的《大海情韵》,由交通局文艺队表演,参加了山东省企业
文艺会演,获创作二等奖。
从1992-1994年连续三届荣成国际渔民节开幕式上, 由于迎雨担任总导演、千宝
玉担任副导演,首开荣成大型团体舞表演先例。1992年有3200人参加表演大型团体舞
《荣成是条龙》,1993年有3600人参加表演大型团体舞《龙腾虎跃看荣成》,1994年
有3800人参加表演大型团体舞《荣成明天更美好》。这三场大型团体舞以荣成民间舞
蹈为创作素材,以现代舞蹈为体裁,为荣成国际渔民节这一盛大节日,增添了气势宏
大、雄浑壮观的海文化色彩,受到国内外来宾的高度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