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曲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a&A=3&rec=864&run=13

清代和民国时期,荣成民间就有盲艺人组织的“三皇会”(天皇、地皇、人皇)在
县内各地演唱曲艺节目。其时最有代表性的是荣成大鼓,多用三弦民乐伴奏,吐字用
荣成方言,声腔高亢,优美动听。演唱内容有历史小说和民间故事,深受群众欢迎。
1941年抗日战争时期,三皇会日趋健全,受荣成县各界抗日救国会领导,设主任1人,
组织干事和宣传干事各1人, 会员33人。下分小组,配合抗日救国会,用荣成大鼓等
形式到各地做抗日救国宣传。经常演唱的鼓词有《半壁店》、《大战青石岭》、《李
良哭妻》等。是年11月,县内各区普遍成立三皇会,后改称盲人救国会。1958年改为
曲艺队。60年代曲艺队由县文化部门组织领导,共收艺人50人,分三组三片下乡演出,
使荣成大鼓这一传统演唱形式得到继承和发扬。1973年改称盲人曲艺队。至1995年,
荣成市盲人曲艺队只有8人,在全市各镇、村轮流演唱。
自80年代始,荣成上演的曲艺种类很多,除荣成大鼓外,全市文艺工作者不断创
作, 汇演小品、 相声、快板书、双簧、口技等各种曲艺节目,丰富了曲艺的内容。
1984年,胡业茂创作的山东快书《杀歪风》,获烟台文艺会演创作二等奖;《收猪站
的风波》获烟台市曲艺调演一等奖;《伏贼》获1986年烟台市首届艺术节二等奖。刘
玉礼创作的小品《探儿媳》和《路医》分别获1992年山东省公共会演三等奖;是年小
品《官样》获威海市第二届天乳杯文艺会演优秀创作奖,并刊于1992年第四期《电视
与戏剧》上,由文登市艺术团演出40余场,深受群众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