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科技成果推广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a&A=3&rec=851&run=13

50年代,县内主要推广农业科技及海水养殖技术成果。60年代,农业科技推广主
要是作物良种、病虫害防治及家畜、家禽疾病防治。70年代,推广微生物细菌肥料、
高产栽培技术、沼气、海带养殖技术等。
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召开后,县内大力推广经过试验效果显著的科技项目,推动
了生产力的发展。 至1995年,全市推广应用了近400项科技成果,累计增加总产值31
亿元,利税11亿元。
海带养殖技术推广县内海带养殖始于1950年,国营海水养殖试验场俚岛分场在草
岛寨沿海首次进行小面积的海底投石和梯田试养,亩产海带百余斤。1956年,海带全
人工筏式养殖取得成功,为荣成大面积开展海带养殖奠定了基础。1958年,全县用人
工苗养殖海带15亩, 平均单产400公斤。1959年,集中在俚岛采集人工秋苗,放养面
积达2040亩,养殖单位增至58个。放养海区从俚岛湾、王家湾发展到石岛湾、爱伦湾、
养鱼池、桑沟湾、荣成湾。1960年,全县海带养殖面积扩大到3136亩,总产量达2445
吨。其后海带养殖一度滑坡。
1964年后,海带横流架子平养法代替了垂养倒置的养殖方法,并试验成功了海带
夏苗育苗方法。这两项技术可降低海带养殖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开始在县内大规模
推广。 1964年, 县内海带亩产首次突破1吨。 1969年,养殖面积达8020亩,总产量
9234吨,总收入1061万元。70年代初,县水产研究所和人和、寻山公社养殖场共同试
验成功向深水流大海区发展海带养殖, 使海带单产由平均亩产800公斤提高到3000公
斤,改变了海带养殖低产和亏损局面,推动了海带养殖业的发展。70年代中期,县水
产研究所与龙须岛渔队养殖试验队共同试验成功“顺流架子养殖法”,使海带单产提
高了40%以上,这一成果在全国沿海推广。1974年,县内海带养殖全面推广一向 (向
深水流发展) 、二改(改革旧的养殖方法)、三抓(抓一早,促三早)新技术,促进了海
带养殖业的发展。1978年,县内海带养殖面积达3.3万亩,总产淡干菜5.8万吨,收入
4863万元。 此后, 海带出现积压滞销形势, 全国海带养殖滑坡,甚至下马。1980-
1986年, 荣成海带养殖处于缓慢时期。1986年,全县海带养殖面积3.6万亩,总产淡
干菜7.5万吨。 为走精养高产之路,1989年推广海湾扇贝与海带混养技术;1990年推
广海带育苗稳产高产技术; 1991年全省推广海带苗绳绑漂技术, 县内推广面积达
50560亩,增产海带5.5万吨,增纯益6690万元;1993年,试验成功并推广“远杂10号”
海带新品种。 这些技术的推广, 使荣成海带养殖水平不断提高,规模不断扩大。至
1995年,全市海带养殖面积达9.8万亩,总产淡干菜13.7万吨,总收入5.3亿元。
裙带菜养殖技术推广境内裙带菜养殖始于1958年,县水产研究所从青岛引进裙带
苗,分别投放在荣成湾、俚岛湾、石岛湾的海底岩礁上。此后,因无人管理,长期未
形成产量。1970年,开始人工筏式养殖裙带菜。1975年放养面积达2500亩,养殖单位
68个,出口淡干菜80多吨。其后裙带菜养殖一度滑坡。1984年,部分单位恢复裙带菜
养殖。1987年,县内推广裙带菜养殖技术、裙带菜半人工采苗技术。1989年,推广裙
带菜海上育苗直接养成技术, 全市裙带菜养殖达1240亩。1991-1992年,市水产研究
所、人和养殖场的刘玉琪、吕均林、汤庭跃、刘增华等,试验成功裙带菜养殖高产技
术,并得以推广。该技术利用现有的海带、海湾扇贝或贻贝设施,运用综合技术进行
裙带菜与海带间养或与海湾扇贝轮养。至1995年,全市裙带菜养殖面积2000亩,产鲜
菜1万吨。
扇贝养殖技术推广境内扇贝养殖始于1957年,俚岛养殖场采用筏式养殖和海底投
放两种方法,共试养6000个自然小扇贝,获成功。1974年,县水产研究所试验成功栉
孔扇贝半人工采苗和全人工采苗技术,并试养网笼筏养自然扇贝,这些技术为荣成扇
贝大面积养殖奠定了基础。1980年,大鱼岛、靖海渔队等21个单位筏式养殖扇贝,面
积达230亩。 1985年起,改进扇贝养殖法。1986年推广海湾扇贝养殖技术;1987年推
广海湾扇贝筏式养殖扩大试验,全县推广800亩,创总产值400万元,获利税60万元;
1988年推广海湾扇贝育苗和养成技术;1989年推广海湾扇贝与海带混养技术、海湾扇
贝人工育苗和养殖技术;1991年推广扇贝套网笼养殖技术,该技术适用于海湾扇贝与
栉孔扇贝的养成, 亩增经济效益1307.9元,亩节省成本265元;1992年推广扇贝吊耳
养殖技术、藻贝轮养技术、虾贝混养技术;1993年推广筏式网笼贝参混养技术、栉孔
扇贝控温育苗技术及控温苗种养成技术;1994年推广虾夷扇贝大面积养殖高产技术;
1995年推广磁化水在栉孔扇贝人工育苗上的应用研究。上述技术的推广,促进了荣成
扇贝养殖业的发展。至1995年,全市扇贝养殖单位200多个,养殖面积3.4万亩,年产
鲜贝6.1万吨,收入1.7亿元。
对虾养殖技术推广县内对虾养殖试验始于1959年,水产养殖试验场对捕获的亲虾
进行人工孵化试验。1973年,埠柳公社龙家村和大泊子、靖海两个盐场,利用采捕的
自然苗进行人工养虾, 但因苗源困难, 最终停养。1979年后,养虾业再度兴起,至
1980年, 全县养虾专业队伍发展到164个,养虾面积7320亩。1980年,俚岛海珍品育
苗场开始进行人工育虾苗,使苗源有所保障。1982年,境内全面推广过路亲虾暂养育
苗,达5.5亿尾。此后养虾用苗基本得以解决,1983年,养虾面积8284亩,产量204吨,
总产值52万元,首次获纯益达15万元。1984年,县水产研究所为适应生产需要,试验
成功港养对虾技术。1985年,县内推广对虾大面积高产养殖。荣成养虾业蓬勃发展,
虾池综合利用技术也逐渐得以推广。1988年推广网箱养虾技术,1989年推广对虾配合
饵料加工技术开发、池塘养虾大面积高产技术。至1990年,全市养虾面积发展到2.58
万亩,总产量2363吨,总产值4727万元,平均亩产91.5公斤、总产值1832元。1992年,
推广对虾网箱精养高产技术,进一步开发利用浅海水域资源。年内,对虾总产量2980
吨,总产值5541万元,纯益2393万元。1993年后,受暴发性虾病影响,全市养虾业一
度走向低谷。 1995年, 全市2.58万亩对虾养殖面积, 对虾总产量仅782吨,总产值
2530万元,纯益663万元。
自育自繁玉米良种技术1970年,县农技站张积祥带领育种队开始自育自繁玉米良
种。 1975年,选育的玉米良种在全县推广。1978年,烟台地区又推广种植300万亩,
同时推广到全国9个省区。至1983年,共培育出“群三1号”、“群三2号”、“荣单8
号” 、“荣单9号”、“荣单10号”、“荣单11号”等16个玉米杂交种和“2411”等
一批玉米自交系。这种技术春夏在本地育种,秋冬在海南岛加代繁育,培育的良种抗
病性好,适应性强。1978年,荣成玉米杂交种获山东省科研成果奖。玉米“单交种”、
“荣单1号”、“群三2号”、“2411”自交系获烟台地级奖。
麦田“二、四畦”套种夏玉米及栽培技术推广1972年,境内开始进行“二、四畦”
(小畦大背) 套种夏玉米试验。1974年较大面积示范,1975年全县推广5万亩,1976年
普及到15万亩。这一栽培技术能增加积温,使花粉期与高温期吻合,防止后期叶斑病,
为小麦生产提供良好茬口。1980年全县小麦面积扩大到65万亩,复种指数由1970年的
147%提高到170%。同时广泛开展间作套种,套种面积达到35%,间种面积达到26%。
朝阳沟苗圃育苗1972年,斥山公社郭家大队第五生产队开始试验苗圃育苗、剪蔓
子头栽夏地瓜的方法。县农技站与他们又经过三年实验,创造出朝阳沟苗圃育苗的方
法。 61处试验鉴定,栽蔓子头比栽地瓜芽子亩增鲜瓜358.4公斤,增产23.1%。这种
育苗方法解决了过去从春地瓜蔓上剪苗造成春地瓜减产、品种退化、播秧晚的问题。
1980年, 全县采苗圃已达3万亩,近30万亩夏地瓜的用苗问题得以解决。该成果1978
年获烟台地级奖。
研究小麦土传花叶病源发病规律和防治1973年,境内埠柳公社不夜大队发现小麦
土传花叶病。三四年就蔓延到24处公社468个大队5万多亩麦田。县农技站对病区土壤
试验,研究出小麦土传花叶病源发病规律。1975年,对50多个小麦品种进行试验、对
比,发现“石家庄小红”抗病性强,比发病的“泰山1号”增产200多公斤,并在全县
推广。 至1977年,全县5万余亩发病地基本换上以“石家庄小红”为主的抗病品种。
1981年后,“烟农17”逐渐取代“石家庄小红”,并在轻病地块搭配“济南13”,面
积10万亩左右,境内基本普及抗病耐病品种。至1988年,累计种植抗病耐病品种36万
亩,挽回小麦损失4500万公斤,经济效益达2250万元。该成果1981年获省级三等奖。
塑料薄膜覆盖花生技术推广始于1979年。1982年,全县地膜覆盖栽培1232亩,亩
产347.5公斤,增产14%。1985年,全县累计推广使用地膜面积47200亩,增产花生10
万公斤。1991年,全市推行超微膜(0.004毫米)覆盖花生5万亩,平均亩增产75公斤左
右。地膜覆盖还广泛应用于西瓜、蔬菜等作物栽培和果树育苗。
推广粉锈宁防治小麦病害始于1979年, 当年小麦自穗率减少34-88.9%,亩增产
15.3-54.4公斤, 增产5.2-14.1%。1983年和1984年全县推广15万亩,1985年达50万
亩。1988年,县农技推广中心经三年试验,研制出复方粉锈宁胶悬剂。1991年应用20
万亩, 对小麦白粉病和锈病防效95%以上,创社会总产值757万元。1992年,20%复
方粉锈宁胶悬剂的研制获威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桑沟湾综合增养殖成果推广1983-1987年列省科研计划,由荣成县人民政府承担。
参与单位有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省海水养殖研究所、烟
台市水产研究所和荣成县水产研究所。该成果是在桑沟湾环流因子调查研究和桑沟湾
生态系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贯彻了海洋环境调查与资源开发紧密结合的原则,对桑
沟湾内与海产品增养殖生产有密切关系的生物性和非生物性环境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
究,基本摸清了该湾水文动力、底质与沉积物、海水光学、化学要素及海洋生物等方
面的特性和变化规律,探讨了桑沟湾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对其物质循环、能量流
动等运动形式进行了若干定量分析。分别进行了对虾放流增殖、扇贝底播增殖、刺参
底播增殖、石花菜筏式分枝养殖试验、网笼养鲍技术、海蛰人工育苗及增殖技术、裙
带菜海上育苗养成技术、筏式网笼贝参混养技术以及滩涂贝类精养高产技术等试验,
取得20多项科技成果,并得以推广,促进了桑沟湾增养殖业的迅猛发展。至1991年底,
建成大型海水养殖场18个及与其配套的育苗场、冷藏加工厂、渔修和塑料网具厂等,
养殖面积达65万亩以上, 养殖品种20多个,总产量达85000吨,约占1990年山东省海
洋水产品总量的5.7%,桑沟湾成为山东省重要的海水增养殖基地。
TL型裙带菜加工机组一烫煮机的推广1985年5月至1986年5月,县水产研究所李景
文、王学军等在石岛渔业机械厂的协作下研制成功。1986年开始在全市推广。随着海
带养殖加工业的发展,1990年,烫煮机开始用于烫煮盐渍海带。至1995年,上生产线
30条, 创社会经济效益1000多万元, 加上盐渍海带的社会效益, 共达2亿元,创汇
1000多万美元。该机的推广,为全国海藻加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荣成近海魁蚶资源调查及起捕技术推广1985年7月至11月,县水产研究所陈广栋、
汤天堂等在县渔政船三号协助下,对全县近海(挂网场外)魁蚶资源进行调查,探明可
捕量为1万余吨, 分布在三个具有生产价值的密集区,并提出合理开发利用、保护意
见和起捕的工具办法。 年内,50只船 (20-135马力) 起捕魁蚶400吨,收入22万元。
1986年3月至1987年6月, 县内沿海渔业公司开始推广。 1987年,9处乡镇500余只船
(20-185马力) 起捕魁蚶10700吨,总产值1070万元。1988年形成一种创汇渔业。魁蚶
起捕技术在全市沿海镇各渔业公司全面推广,并辐射到全国沿海城市。为确保魁蚶资
源, 1990年5月至1992年10月,市水产研究所在靖海渔业公司协助下,对魁蚶增殖技
术进行研究,开发魁蚶育苗增殖技术。1992年全市推广魁蚶网袋底播技术。至1995年
底,全市捕捞魁蚶8.1万吨,社会经济效益9.25亿元,创汇6000多万美元。
定置网打桩器也称“火箭杆”打撅器。1986年,龙须岛渔业公司袁文新等人研制
成功。 该打橛器由20马力柴油机带动,用一只船每5分钟打一橛,比其他打橛器提高
工效3-5倍,而且将定置网作业从最深20米水域推进到60-70米水域。这一成果实现了
打橛机械化操作,一次完成打橛,速度快,安全可靠,节省人力,提高了效率,在全
国捕捞和养殖业普遍推广。1987年,国家授权专利。1989年获省级三等奖。
鸡鸣岛海区养殖开发技术研究的推广1986-1990年, 市水产研究所卢书长、刘玉
琪、 席振乐等进行鸡鸣岛海区养殖开发技术研究。1990年,创总产值800万元,利税
600万元。 该成果在市内北海区全面推广实施。至1995年底,养殖面积达5000多亩,
社会经济效益1.5亿多元。
花岗石加工与开发技术1988年,花岗石高光泽度加工技术列入省科研计划,荣成
县花岗石厂负责承担。根据花岗石石质,研制加工花岗石板材最佳磨具配合比,使其
增加使用寿命及切削能力,提高板材光泽度。1990年,开发的花岗石板材光度提高10
%, 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年增总产值1000万元,利润120万元。该成果1992年获威海
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990年、1991年又分别将平板和异型板材的加工列入省和国家星
火计划。 1991年,等壁厚孤型花岗石板材开发成功,光泽度达110°以上,此项成果
1992年获省级三等奖。此后,全市平板和异型板材加工技术进一步推广。至1993年,
花岗石加工企业发展到80多家,年加工能力达110万平方米,创总产值4.5亿元,实现
利税1亿元, 创汇1800万美元。1995年,市石材集团公司的高档花岗石板材加工技术
的研究获省级三等奖。
海莱杂交蛋鸡配套技术1987年,县畜牧兽医站承担。1989年列省科研计划,1990
年列国家、省级星火计划。该技术保留海赛斯鸡蛋大和莱航鸡抗逆性强的特点,培育
出抗病、 高产的商品蛋鸡,杂交一代种蛋受精率96.4%,入孵蛋孵化率84.95%,1-
20周龄育成率91.97%, 产蛋期存活率90.23%, 72周龄只鸡产蛋259枚, 平均蛋重
59.55克, 只鸡产蛋总优势率16.85%,蛋料比1:2.55。1989年,以市鸡场、东山林
家鸡场、崂山船坞鸡场等为种蛋基地,乡镇畜牧兽医站为孵化推广点,普及全市。年
内, 全市推广良种鸡45万只,1990年达到90万只。至1993年,全市存养量达到200万
只,社会覆盖率93%以上,年增总产值5661.17万元。
万亩虾池对虾、牡蛎养殖技术开发及天然保健食品初加工技术开发系国家星火项
目。 1990年5月至1992年10月,市水产研究所席振乐、王立超等,在靖海、人和、上
庄养殖场开发成功。在不影响虾池环境和对虾产量前提下,增养牡蛎,解决虾池利用
不充分、底部水质污染、生产投资大、成本高和效益差的问题,提高了虾池的经济效
益。 同时开发了牡蛎粉、活性钙等天然保健食品。至1995年底,直接经济效益达500
多万元,社会经济效益达2000多万元。
鱼变水层拖网捕捞技术推广1992年开始在全市推广,并辐射至全省、全国沿海
渔业生产单位。至1995年底,全市捕捞鱼35万吨,上加工鱼粉、鱼油生产线60条,
创社会经济效益4亿元,出口创汇4000多万美元,其中生产鱼粉3万余吨,为国家节省
外汇1200万美元。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海藻养殖中的应用研究1990年9月至1992年4月,市水产研究所
刘玉琪、汤庭耀、林虎虔等,在夏庄、人和养殖场的协作下,对荣成部分海区进行三
十烷醇在海藻养殖中的应用研究。 利用三十烷醇的生理活性,调节植物生长。1990-
1991年, 在海带养殖中试验100亩,增幅22.41%。1991-1992年,在海带养殖中试验
220亩,增幅18.9%;在裙带菜养殖中试验50亩,增幅15.6%。1992-1993年,全市部
分海区开始推广, 面积达2000亩,增幅25.6%。1993-1994年,全市又有12家养殖单
位使用三十烷醇,使用面积1.1万亩,并在烟台和威海其他市区推广,面积达3.2万亩。
鲜海带食品加工技术开发1991-1992年,列国家科委星火计划,由市水产局承担,
主要研究人员有卢书长、席振乐、李景文、李炳森、张树森、刘德顺等。该成果使收
获的鲜海带直接加工成美味可口的海带食品,改变了过去全部晒干出售的方法,每万
亩海带年可增加总产值2000万元。1993年在全市推广。至1995年,先后有32个单位建
立了加工厂,共上加工流水线30多条,年生产能力达5万吨,密养海带15000亩,生产
盐渍海带3万吨,创社会效益2亿多元,创汇1000多万美元。
节能技术推广工业节能由市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小组和市(县)经贸委领导。1978年
6月, 县科委与县农机厂进行小马力柴油机惯性增压试验,此项技术装置简单,马力
增加, 油耗降低10%左右。1979年全县190多条12马力渔船的动力机上安装了惯性增
压装置。1978年12月,石岛鞋厂试验远红外加热干燥技术,节电73.8%。1979年,崖
头刺绣厂、石岛刺绣厂、鞋厂、被服厂及县皮件厂、草艺厂、电机厂、造纸厂、毛巾
厂等单位普遍运用远红外干燥技术。是年,化肥厂进行“三改五”工程,强化设备管
理,降低油耗,产量由3000吨达到5000吨,并获全国小氮肥百面红旗之一。1982年,
县运输公司36部汽油车使用三重喉管气化器和九孔片, 可节油15%以上,1-9月节油
16000公升。全县推广应用的远红外烘干技术和硅酸铝纤维毡保温技术,1-9月共节电
22.4万千瓦时。1981-1985年玻璃厂投资300多万元,重点对所有窑炉进行改造,吨玻
璃耗标准煤降到441公斤,比原来降低了150公斤,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985年获国家
经委“全国节能金牌”奖。1984年,玻璃厂投资300万元,对500毫升罐头瓶轻量化进
行技术改造。 1985年每个瓶由270克降至245克,1989年又降至225克,达到国际先进
水平,年可节约玻璃原料4000多吨,价值100多万元。1984-1985年,县内推广GA10-B
型汽车发动机改造节能技术, 汽车运输公司共改造解放牌汽车发动机170辆,油耗下
降10%。1985年,运用Y-H系列船用三相异步电动机,年节电1万千瓦时。是年县酒厂
投资15万元,建成日生产沼气1300立方米的推流式二级发酵池,解决了污染,使吨酒
耗标准煤由600公斤降至270公斤, 年可节约标准煤900多吨。1987年,县进口汽车大
修厂研制出汽油机双点火分电器,较好地解决了高压缩比进口车使用低标号汽油和燃
用低标号汽车的国产车提高压缩比的问题,并获国家专利局授予“技术发明”、“实
用新型”、“外观设计”三个专利权。是年,县植物油厂采用油介质锅炉供热应用油
脂化工浸出工艺,使整个供热系统闭路循环,余热回收利用,较蒸气供热可节约煤炭
1800吨。是年,县橡胶厂与青岛化工学院合作,投资60多万元,研制成功全国第一台
轮胎硫化过热水除氧加热装置,热效率由47%提高到98%以上,年可节约原煤6000吨。
1988年橡胶厂被评为国家级节能先进企业。1988年,市玻璃厂投资35万元,采用全碎
玻璃新工艺生产玻璃瓶罐,年可节约原材料19000多吨,价值470万元,节煤2500吨,
价值50万元。1989年该厂被评为国家一级节能先进企业。1989年,市发电厂投资15万
元, 在35吨/时锅炉上安装了微机控制,年可节煤1500吨。是年,市造纸厂创出“草
木分打”新方法,突破了传统的打浆模式,使吨纸耗电降低42千瓦时;推广应用纸浆
添加剂技术,使纸浆降低50公斤,吨纸耗煤降低20多公斤,吨纸耗电降低12千瓦时。
截至1989年,市橡胶厂、玻璃厂被评为国家一级节能企业;拖拉机厂、水产供销
公司、黄海造船厂被评为国家二级节能企业;化肥厂、水泥厂、造纸厂、罐头厂、电
机厂、绣花厂、轻工机械厂、塑料厂、皮鞋厂、一木器厂、花岗理石厂、一鞋厂、一
造船厂、绣品厂、发电厂、刺绣厂、制碘厂、面粉厂、涨盐场被评为省级节能先进
企业;微电机厂、被服厂、植物油厂、石雕厂被评为地市级节能先进企业。
1990年5月, 市化肥厂应用TS系列冷却处理药剂,至年底节水282.72万立方米,
节电187.9万千瓦时,直接经济效益达75.24万元,减少了排污量,减轻了对桑沟湾的
污染。1992年,主要推广电机厂研制的谐波起动新型电机、微电机厂研制的电机节能
-磁性槽楔的推广应用、 齿轮箱厂开发的齿轮齿坯精锻成套技术、造纸厂的造纸机节
能增产配套技术。 是年, 荣成市投资8700多万元,建成装机容量4×35台锅炉和2×
6000千瓦背压汽轮发电机组的热电联厂, 年可发电7200万千瓦时,节约标准煤10000
多吨,达到集中供热、热电联产、节约能源、改善环境的效果。1993年,市第一造船
厂在船体上推广的船舶尾部节能技术,节能达10%以上。1995年,市造纸厂应用“双
人字拱” 节能技术,节煤5%,年节煤500吨。1983年以来,县水泥厂先后投资100多
万元推广节能技术, 在烧成系统采用微机配料,提高窑烧成质量,并将D2.5×10m
式机立窑改造成D2.5×10m盘塔式机立窑, 时产提高近3吨,熟料节电5千瓦时,年
增加产量3万多吨,节电12万千瓦时。
至1995年,全市共推广应用节能灯20万支;更新采用CC材料改造低效异步电动机
5460台, 45350千瓦,占应改造的79.6%;更新改造高损耗变压器1355台,157805千
伏安; 增装无功就地补偿装置787台,11018千乏,使市网力率达到0.935;安装电焊
机自动断电器和电动机星角转换节电器400台。
1968年, 崂山公社大疃村董连春研制节能灶。随后各公社都有2-3名技术员到崂
山学习,村级由妇女主任负责,全县90%的农户炉灶改造多次,改造后节省60%煤柴。
1985年,推广荣成Ⅱ型灶18.4万个。1986年,新能源试验厂成立,研制开发的“冰天
乐” 牌节能暖气炉、“280”型蜂窝煤炉,1991年在华东地区兴农产品展示会上获银
奖。
1973年,埠柳农机修造厂魏文林发明红炉戴帽技术,具有笼火、反烧、保温、预
热等节能优点,但不适宜锻造比较大的零件。1974年,全县30处公社修配厂推广红炉
戴帽技术, 134台红炉戴帽122台, 平均斤铁耗煤由2.12斤下降到1.2斤, 全年节煤
1373吨。1986年,埠柳农机修造厂获农牧渔业部节能先进单位称号。
1985年,荣成县水泵厂研制成功S47/17H-16型双金属疏水阀,属于热静力式,工
作时通过感温元件(双金属片)的热膨胀而提升阀杆,将阀关闭,达到阻气效果,主要
用于工矿企业蒸气供热系统。此阀比原热动力式疏水阀每小时节约蒸气17公斤,每只
阀年节约标准煤22吨。 1989年9月30日,国家授权专利,专利号86210760.1,专利发
明人崔汝壮、许功成。1992年,该厂为化工部蒸气疏水阀定点供应厂。该成果1987年
获国家农牧渔业部科技成果三等奖,1994年获首届中国金榜技术与产品博览会金奖。
1989年,市乡镇企业局的《利用工业炉渣、粉煤灰进行全内燃焙烧粘土砖》通过
省级鉴定。该成果是按一定比例将工业煤渣、粉煤灰均匀地掺入粘土制成全内燃焙烧
粘土砖,万块砖耗标准煤85公斤,降低煤耗42%。1990年,市内开始推广。至1991年,
全市30家砖瓦厂推广使用,年节约原煤10605吨,节电21.84万千瓦时。1993年,该成
果获省级三等奖。
1985-1995年间,全市工业企业累计节约标煤35万吨,其中节约原煤15万吨,节
电13755万千瓦时,节油13万吨。
能源开发1975年,县科技办公室成立沼气办公室,领导全县沼气推广工作。1974
年,荣成进行沼气试点,第一个石料结构自动升降压沼气池在崖头大队养猪场建立,
该池容积25.4立方米,有效容积21立方米。至年底,全县共建沼气池10个,其中大队、
生产队建7个, 社员户建3个,9个沼气池产气使用。1975年上半年,全县已建沼气池
100个, 池型由方改圆,石料由余石改为碎石,采取填黄泥、灌泥浆等填缝方法,使
沼气池成本降低。1978年底,全县建沼气池5153个。
1983年, 荣成县首批研制镀锌铁桶太阳能热水器。 1987年,县内推广应用GWS-
0.7民用太阳能热水器5980平方米, 节煤1196吨。至1995年,全市推广使用太阳能热
水器12万平方米。